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二十词类活用与文言句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990714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二十词类活用与文言句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二十词类活用与文言句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二十词类活用与文言句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二十词类活用与文言句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二十词类活用与文言句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二十词类活用与文言句式.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二十词类活用与文言句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二十词类活用与文言句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二十词类活用与文言句式.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二十词类活用与文言句式

课时跟踪检测(三)词类活用与文言句式

一、考点针对练

1.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

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

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

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

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

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

弗谢,入闺。

久之,越石父请绝。

晏子戄然,摄衣冠谢曰:

“婴虽不仁,免子于厄,何子求绝之速也?

”石父曰:

“不然。

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

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

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

”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有删节)

(1)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

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

译文:

 

(2)弗谢,入闺。

久之,越石父请绝。

译文:

 

(3)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

译文:

 

解析:

(1)判断句和被动句的翻译,“事”应为“侍奉”。

(2)省略句的翻译,“谢”应为“告辞”。

(3)状语后置句的翻译,“诎”通“屈”,屈辱;“信”通“伸”,尊重。

答案:

(1)晏婴字平仲,是春秋时期齐国莱地夷维人。

侍奉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因为节俭,身体力行,在齐国被人尊重。

(2)晏子没有跟越石父告辞,就走进门去。

过了很长时间他才出来,越石父提出要与晏子绝交。

(3)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受到委屈,而在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得到尊重。

[参考译文]

晏婴字平仲,是春秋时期齐国莱地夷维人。

侍奉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因为节俭,身体力行,在齐国被人尊重。

他担任齐国宰相之后,吃饭每顿不吃两种肉,姬妾不穿丝织物。

他在朝廷上,国君跟他说话,他就直言回答;国君没有跟他说话,他就直道而行。

国家有道,就服从命令去做事;国家无道,就衡量命令,酌情而行。

因此连续三朝在诸侯中闻名。

越石父是贤人,不幸被抓进牢狱。

晏子出门,在路上遇见了他,当即解下马车左边的马将他赎了,载回来。

(到了家,)晏子没有跟越石父告辞,就走进门去。

过了很长时间他才出来,越石父提出要与晏子绝交。

晏子大惊,整顿衣冠,表示道歉,说:

“我虽不仁,不过刚把你从灾难中救出来,为什么你这么快就提出绝交呢?

”越石父说:

“不对。

我听说,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受到委屈,而在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得到尊重。

刚才我在牢狱中,是因为人们不了解我。

您已经了解我把我赎出来,这就是知己;是知己却还对我这样没有礼貌,因此不如在牢狱之中。

”于是,晏子请他进去,奉为上客。

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太史公曰:

吾闻之周生曰:

“舜目盖重瞳子。

”又闻项羽亦重瞳子。

羽岂其苗裔邪?

何兴之暴也!

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

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1)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译文:

 

(2)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译文:

 

(3)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译文:

 

解析:

(1)省略句的翻译,蜂,名词作状语,像蜂一样。

(2)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3)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宾语前置句的翻译,代词“自”作动词“责”的前置宾语。

答案:

(1)秦王朝政治失策,陈胜首先发难,(之后各路)豪杰像蜂群一样飞起,一起争夺(天下),多得数也数不清。

(2)(他)自己炫耀自己功勋,逞个人才智,却不效仿古人,自以为霸王之业已成,想凭借武力来征服和管理天下。

(3)经过五年战争,终于使自己的国家灭亡了,自己死(在)东城,却仍然不觉悟,更不责备自己,那就错了。

[参考译文]

太史公说:

我从周先生那里听说,“虞舜的眼睛里大概有两个瞳子”。

又听说项羽也是双瞳子。

项羽难道是舜的后代么?

怎么兴起得这么突然呢?

秦王朝政治失策,陈胜首先发难,(之后各路)豪杰像蜂群一样飞起,一起争夺(天下),多得数也数不清。

可是项羽并没有什么根基(包括土地和权势),而是乘天下大乱的形势在民间起事,三年的时间,就率领五国诸侯(楚外的五国反秦武装)灭秦,分割天下的土地,封赏王侯,一切政令都由项羽颁布,号称霸王。

霸王的权位虽然不能维持到底,可是这显赫的功业是近古以来不曾有过的。

等到项羽放弃关中,怀念楚国(而东归),放逐义帝,自立为王,干了这些失策失人心的事,却埋怨诸侯背叛自己,这样想要成就霸业,就很难了。

(他)自己炫耀自己功勋,逞个人才智,却不效仿古人,自以为霸王之业已成,想凭借武力来征服和治理天下,经过五年战争,终于使自己的国家灭亡了,自己死(在)东城,却仍然不觉悟,更不责备自己,那就错了。

竟然称说“上天要灭亡我,不是我用兵的过错”,难道不荒谬吗?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

“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国人立其中子。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

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

“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

以臣弑君,可谓仁乎?

”左右欲兵之。

太公曰:

“此义人也。

”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及饿且死,作歌。

其辞曰: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

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遂饿死于首阳山。

(1)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

译文:

 

(2)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译文:

 

答案:

(1)在这时,伯夷、叔齐听说西伯昌能够很好地赡养老人,就想何不去投奔他呢。

(关键词:

“于是”,古今异义词,译为“在这时”;“闻”译为“听说”;“老”,形容词用作名词,译为“老人”;“盍”译为“何不”;“焉”,代词,代指西伯昌)

(2)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耻辱的事情,他们坚持道义,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上,靠采摘野菜充饥。

(关键词:

“耻”,意动用法,“认为……是耻辱的”;“义”,名词用作动词,译为“坚持道义”;后三句都是省略句,应补出主语;“薇”是野菜)

[参考译文]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

父亲想要立叔齐为国君,等到父亲死后,叔齐要把君位让给伯夷。

伯夷说:

“这是父亲的遗命啊!

”于是(伯夷)逃走了。

叔齐不肯继承君位也逃走了。

国人只好拥立孤竹君的次子。

在这时,伯夷、叔齐听说西伯昌能够很好地赡养老人,就想何不去投奔他呢。

(可是)到了那里,西伯昌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把他的木制灵牌载在兵车上,并追尊西伯昌为文王,向东进兵去讨伐商纣。

伯夷、叔齐勒住武王战马的缰绳谏诤说:

“父亲死了不去安葬,就发动战争,能说是孝顺吗?

作为臣子去杀害君主,能说是仁义吗?

”(武王)身边的随从要杀掉他们。

太公吕尚说:

“这是有道义的人啊。

”于是搀扶着他们离去。

等到武王平定了殷商的暴乱,天下都归顺了周朝,可是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耻辱的事情,他们坚持道义,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上,靠采摘野菜充饥。

(他们)到了快要饿死的时候,作了一首歌,那歌词是:

“登上那西山啊,采摘那里的野菜。

以暴臣取代暴君啊,竟认识不到那是错误的。

神农、虞、夏的太平盛世转眼消失了,哪里才是我们的归宿?

哎呀,只有死啊,命运是这样的不济!

”于是(他们)饿死在首阳山。

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

“孺子,下取履!

”良鄂然,欲殴之。

为其老,强忍,下取履。

父曰:

“履我!

”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

父以足受,笑而去。

良殊大惊,随目之。

父去里所,复还,曰:

“孺子可教矣。

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

”良因怪之,跪曰:

“诺。

”五日平明,良往。

父已先在,怒曰:

“与老人期,后,何也?

”去,曰:

“后五日早会。

”五日鸡鸣,良往。

父又先在,复怒曰:

“后,何也?

”去,曰:

“后五日复早来。

”五日,良夜未半往。

有顷,父亦来,喜曰:

“当如是。

”出一编书,曰:

“读此则为王者师矣。

后十年兴。

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

”遂去,无他言,不复见。

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

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1)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

“孺子,下取履!

译文:

 

(2)父曰:

“履我!

”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

译文:

 

(3)“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

”遂去,无他言,不复见。

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

译文:

 

(4)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译文:

 

解析:

(1)省略句的翻译,“衣”,名词活用作动词,应为“穿”。

(2)省略句的翻译,“履”,名词活用作动词,“给……穿鞋”。

(3)省略句和判断句的翻译,“即”和“乃”表判断。

(4)“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奇异”。

答案:

(1)有一个老翁,穿着麻布衣服,走到张良所在的地方,把自己的鞋子扔到桥下面,回头对张良说:

“小子,下去把我的鞋子取上来!

(2)老翁又说:

“给我穿上!

”张良已经替他取回了鞋子,也就跪下给他穿上。

(3)“十三年后你会在济北见到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

”于是离去,没有再说别的话,再也没有出现。

天明以后张良看这本书,原来是《太公兵法》。

(4)张良因此感到奇异,经常学习诵读这本书。

[参考译文]

张良曾经闲暇时候在下邳县桥上散步游玩,有一个老翁,穿着麻布衣服,走到张良所在的地方,把自己的鞋子扔到桥下面,回头对张良说:

“小子,下去把我的鞋子取上来!

”张良很惊愕,想打他。

看他年老,强行忍住了,下去取回了鞋子。

老翁又说:

“给我穿上!

”张良已经替他取回了鞋子,也就跪下给他穿上。

老翁伸着脚让张良给他穿上以后,大笑着走了。

张良非常惊奇,目送老翁很远。

老翁走了大约一里路,又回来,说:

“小子可以教诲。

五天后黎明,与我在此相会。

”张良更加奇怪,跪在地上说:

“好。

”五天后黎明,张良就来了。

老翁已经先到了,大怒说:

“和老人约定会面,却比我后到,为什么呢?

”又走了,并说:

“五天后早来。

”五天后鸡刚一啼鸣,张良就来了。

老翁又先到了,又大怒说:

“又晚来,为什么?

”又走了,说:

“五天后要早来。

”五天后,张良不到半夜就来了。

过了一会儿,老翁也到了,高兴地说:

“应该像这样。

”拿出一本书,说:

“读这本书就能做皇帝的老师。

十年后你将会发达。

十三年后你会在济北见到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

”于是离去,没有再说别的话,再也没有出现。

天明以后张良看这本书,原来是《太公兵法》。

张良因此感到奇异,经常学习诵读这本书。

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安重诲,应州人也。

重诲少事明宗,为人明敏谨恪。

初,帝义子从珂与安重诲饮酒争言,从珂欧重诲,重诲终衔之。

至是,重诲用事,时从珂为河中节度使,重诲屡短之于帝,帝不听。

重诲乃矫以帝命,谕河中牙内指挥使杨彦温使逐之。

是日,从珂出城阅马,彦温勒兵闭门拒之。

从珂使人扣门,诘之曰:

“吾待汝厚,何为如是?

”对曰:

“彦温非敢负恩,受枢密院宣耳,请公入朝。

”从珂止于虞乡,遣使以状闻。

帝问重诲曰:

“彦温安得此言?

”对曰:

“此奸人妄言耳,宜速讨之。

”帝疑之,欲诱致彦温讯其事。

重诲固请发兵击之,乃命步军都指挥使药彦稠将兵讨之。

帝令彦稠必生致彦温,欲面讯之。

从珂知为重诲所构,驰入自明。

(选自《资治通鉴·后唐记》,有删节)

(1)从珂使人扣门,诘之曰:

“吾待汝厚,何为如是?

”对曰:

“彦温非敢负恩,受枢密院宣耳,请公入朝。

译文:

 

(2)帝问重诲曰:

“彦温安得此言?

”对曰:

“此奸人妄言耳,宜速讨之。

译文:

 

(3)从珂知为重诲所构,驰入自明。

译文:

 

解析:

(1)“何为……”为固定句式,“受枢密院宣耳”为判断句。

注意固定句和判断句的翻译,“诘”应为“责问,质问”。

(2)“此奸人妄言耳”为判断句,“安”应为“怎么”,“宜”应为“应该”。

(3)“从珂知为重诲所构”为被动句,“构”应为“陷害”,“驰”应为“赶快”,“明”译为“表白”。

答案:

(1)李从珂命人扣门,质问他说:

“我待你很厚重,你怎么能这样做?

”杨彦温回答说:

“我杨彦温不敢对您负恩,我是受枢密院的宣示,请您入朝。

(2)明宗问安重诲说:

“杨彦温怎么能这么说呢?

”安重诲回答说:

“这是坏人杨彦温的谎言,应该赶快派兵征讨他。

(3)李从珂知道是被安重诲所陷害,赶快入朝自己进行表白。

[参考译文]

安重诲,是应州人。

安重诲年轻的时候侍奉明宗,为人聪明敏锐,谨慎恭敬。

以前,后唐明宗的养子李从珂与安重诲曾在饮酒时争吵,李从珂殴打安重诲,安重诲始终记恨他。

到此时,安重诲掌权用事,当时李从珂任河中节度使,安重诲多次在明宗面前说他的坏话,明宗不听。

安重诲就假造明宗意旨,谕令河中牙内指挥使杨彦温驱逐他。

这一天,李从珂出城检阅战马,杨彦温领兵关了城门,拒绝让他进城。

李从珂命人扣门,质问他说:

“我待你很厚重,你怎么能这样做?

”杨彦温回答说:

“我杨彦温不敢对您负恩,我是受枢密院的宣示,请您入朝。

”李从珂暂驻扎在虞乡,派使者把情况向朝廷报告。

明宗问安重诲说:

“杨彦温怎么能这么说呢?

”安重诲回答说:

“这是坏人杨彦温的谎言,应该赶快派兵征讨他。

”明宗怀疑此事,想把杨彦温引诱来讯问情况。

安重诲坚持请求派兵攻打杨彦温,朝廷便命令步军都指挥使药彦稠统兵讨伐他。

明宗指令药彦稠务必把杨彦温活着抓回来,想要当面讯问他。

李从珂知道是被安重诲所陷害,赶快入朝自己进行表白。

二、高考综合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牟子才,字荐叟,井研人。

八世祖允良生期岁,淳化间盗起,举家歼焉,惟一姑未笄,以瓮覆之,得免。

子才少从其父客陈咸,咸张乐大宴,子才闭户读书若不闻见者,见者咸异之。

嘉定十六年举进士。

时丁大全与宋臣表里浊乱朝政,子才累疏辞归。

初,子才在太平建李白祠,自为记曰:

“白之斥,实由高力士激怒妃子,以报脱靴之憾也。

力士方贵倨,岂甘以奴隶自处者。

白非直以气陵亢而已盖以为扫除之职固当尔所以反其极重之势也彼昏不知顾为逐其所忌力士声势益张宦官之盛遂自是始其后分提禁旅,蹀血宫廷,虽天子且不得奴隶之矣。

”又写力士脱靴之状,为之赞而刻诸石。

属有拓本遗宋臣,宋臣大怒,持二碑泣诉于帝,乃与大全合谋,嗾御史交章诬劾子才在郡公燕及馈遗过客为入己,降两官,犹未已。

帝疑之,密以椠问安吉守吴子明,子明奏曰:

“臣尝至子才家,四壁萧然,人咸知其清贫,陛下毋信谗言。

”帝语经筵官曰:

“牟子才之事,吴子明乃谓无之,何也?

”众莫敢对,戴庆炣曰:

“臣忆子才尝缴子明之兄子聪。

”帝曰:

“然。

”事遂解。

盖公论所在,虽仇雠不可废也。

未几,大全败,宋臣斥,诬劾子才者悉窜岭海外,乃复子才官职,提举玉隆万寿宫。

帝即欲召子才。

会似道入相,素惮子才,仅进宝章阁待制、知温州;又嗾御史造飞语目子才为潜党,将中以危祸。

上意不可夺,遂以礼部侍郎召,屡辞,不许。

乃赐御笔曰:

“朕久思见卿,故有是命,卿其勿疑,为我强起。

”故事,近臣自外召者,必先见帝乃供职;子才至北关,请内引奏事,宦者在旁沮之,帝特令见,大说,慰谕久之。

时士大夫小忤权臣,辄窜流,子才请重者薄惩,轻者放还。

度宗在东宫,雅敬子才,言必称先生。

即位,授翰林学士、知制诰,力辞不拜,请去不已。

进端明殿学士,以资政殿学士致仕,卒,赠四官,官其后二人。

(节选自《宋史·牟子才传》)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才少从其父客陈咸   客:

客居。

B.子才累疏辞归累:

疲惫。

C.上意不可夺夺:

改变。

D.故事,近臣自外召者故事:

按照旧例。

解析:

选B “累”译为“多次”。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白非直以气陵亢而已/盖以为扫除之职/固当尔所/以反其极重之势也/彼昏不知/顾为逐其所忌/力士声势益张/宦官之盛/遂自是始/

B.白非直以气陵亢而已/盖以为扫除之职/固当尔所/以反其极重之势也/彼昏不知/顾为逐其所忌力士/声势益张/宦官之盛/遂自是始/

C.白非直以气陵亢而已/盖以为扫除之职固当尔/所以反其极重之势也/彼昏不知/顾为逐其所忌/力士声势益张/宦官之盛/遂自是始/

D.白非直以气陵亢而已/盖以为扫除之职固当尔/所以反其极重之势也/彼昏不知/顾为逐其所忌力士/声势益张/宦官之盛/遂自是始/

解析:

选C “扫除之职固当”作“以为”的宾语,“尔”是句末语气助词,“所以”表结果,因此A、B选项错误。

“力士”应做下句主语,结合上句意思,“逐”的不是力士,因此D选项错误。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牟子才少年时苦学上进。

他随父亲寄人篱下,闭门读书,专心学习,不受外界干扰,见到他的人都认为他与众不同。

B.牟子才敢于为国得罪宦官。

他借为李白作记表达了对宦官专权的不满,以致后来他从外地召回皇宫时,宦官董宋臣从旁阻挠。

C.牟子才屡遭权臣忌恨。

丁大全、贾似道都曾唆使御史对他诽谤诬陷,罪名分别是侵吞公款和暗结叛党,但均未能完全得逞。

D.牟子才深得皇帝信任。

他被人中伤,皇帝暗中写信给吴子明询问真实情况;度宗做太子时,就对他很尊敬,即位后给予重用。

解析:

选B B项,牟子才作记不是“以致”后面内容的直接原因;“从旁阻挠”的是其他“宦者”,不是董宋臣。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赐御笔曰:

“朕久思见卿,故有是命,卿其勿疑,为我强起。

译文:

 

(2)时士大夫小忤权臣,辄窜流,子才请重者薄惩,轻者放还。

译文:

 

答案:

(1)于是(皇帝)亲自写信给他说:

“我想见你很久了,所以有这个任命,你千万不要有疑虑,为了我(你就)勉为其难出来做官吧。

”(关键点:

“赐御笔”“是命”“起”)

(2)当时士大夫稍微触犯当权者,就被流放,子才向皇上请求重罪的轻罚,轻罪的免除处罚。

(关键点:

“迕”“窜流”“放还”)

[参考译文]

牟子才,字荐叟,井研人。

他的八世祖牟允良生下来一岁时,遇上淳化年间强盗作乱,全家在此难中灭绝,仅有一个未成年的姑姑幸免,她用缸盖住允良,允良得以幸免。

牟子才小时候跟着父亲寄居在陈咸家,陈咸大奏音乐大摆宴席,牟子才闭门读书好像没听到看到,见到他的人都觉得他与众不同。

嘉定十六年牟子才考中进士。

当时丁大全与董宋臣内外勾结败坏朝政,牟子才多次上疏请求辞职还乡。

当初,牟子才在太平州建造李白祠,自己写了一篇记说:

“李白被贬斥,实在是因为高力士激怒杨贵妃,来报复李白让他脱靴之仇。

高力士当时位尊倨傲,怎么会甘心以奴仆自居呢?

李白不是只以气势压人,而是认为担负清除奸佞的职责本该这样,所以冒犯了君王。

唐玄宗糊涂不知真相,反而替高力士驱逐了他所嫉恨的李白,高力士声势益发嚣张,宦官猖獗之势就从这里开始。

之后高力士分权率领禁兵,在宫廷中厮杀,虽是天子也不能使唤指挥他了。

”又描摹了高力士为李白脱靴的样子,为李白写赞而且刻在碑石上。

恰好有人将碑文拓本给了董宋臣,董宋臣大怒,拿着二篇碑文向皇帝哭诉,于是就和丁大全合伙谋划,唆使御史先后上奏,诬陷弹劾牟子才私自侵吞在州郡的公宴以及馈赠客人的花费,降官两级,仍不罢休。

皇上怀疑这件事,暗中写信询问安吉太守吴子明,吴子明上奏说:

“我曾经到过牟子才家,家徒四壁,人们都知道他清廉贫穷,陛下不要听信谗言。

”皇帝对经筵官说:

“牟子才的事情,吴子明却说没有,为什么?

”众人没有敢回答的,戴庆炣说:

“我记得牟子才曾经退还吴子明的哥哥吴子聪的任命。

”皇帝曰:

“对。

”事情于是了结。

有公论在,即使是仇人也不能置公论于不顾。

没多久,丁大全垮台,董宋臣被贬斥,诬陷弹劾牟子才的人都被流放到岭海之外,于是恢复牟子才官职,做玉隆万寿宫的提举。

皇帝想要立刻征召牟子才。

适逢贾似道入朝为相,他向来忌惮牟子才,仅让他升为宝章阁待制、温州知府;又唆使御史捏造流言把牟子才视为吴潜的党羽,要中伤加害他。

皇帝的旨意不可改变,于是以礼部侍郎的职位召用他,他多次推辞,不被允许。

于是(皇帝)亲自写信给他说:

“我想见你很久了,所以有这个任命,你千万不要有疑虑,为了我(你就)勉为其难出来做官吧。

”按照旧例,从外地召回的近臣,一定先拜见皇帝后才能就任;牟子才到北关,请宦官带他进宫奏事,宦官从旁阻挠,皇帝特地下令召见,非常高兴,安慰开导了他很久。

当时士大夫稍微触犯当权者,就被流放,子才向皇上请求重罪的轻罚,轻罪的免除处罚。

度宗做太子时,一向尊重牟子才,开口闭口必称他为先生。

太子即位后,授牟子才翰林学士、知制诰,牟子才极力推辞不接受任命,一再请求离去。

进官端明殿学士,以资政殿学士的身份退休,去世后,追赠四级官,给他两位后裔授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