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籍测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989285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52.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籍测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地籍测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地籍测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地籍测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地籍测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籍测绘.docx

《地籍测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籍测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籍测绘.docx

地籍测绘

一控制测量

1GPS网

1.1布设点位

在四等GPS点或更高等级控制点之间,沿主要交通干道在工作底图上设计E级GPS网。

要求点位分布尽量均匀,以满足实际需要为原则。

为方便二级导线及图根导线的布设,要求在道路交叉口、巷道口布设点位。

在E级GPS点或更高等级控制点之间布设二级导线及图根导线,保证界址点的顺利施测。

1.2埋石

根据设计到实地落实点位。

点位应选取在土质坚实的地方,便于埋石与观测。

测线宜高出地面和离开障碍物1米以上。

点位埋设永久性标石,类型见《城市测量规范》CJJ8-99附图C.3.1。

尽量利用原有城市控制点和国家控制点的点位。

1.3点编号

1.4点之记

E级GPS点选埋结束后作点之记,装订成册,随成果一并上交。

测区的E级点控制测量采用GPS静态测量法,覆盖测区布设E级GPS控制点,采用边、点连接布网的观测方式对测区内的控制点进行GPS数据外业采集。

水平方向:

5mm+1ppm×D(基线≤10Km)

5mm+2ppm×D(基线>10Km)

垂直方向:

10mm+2ppm×D

1.5GPS观测

按一级导线控制点要求进行施测。

其主要的技术指标设置为:

1卫星高度角≥15º;

2有效观测卫星总数≥4颗;

3观测时段长度≥45min;

4数据采样间隔15秒;

5点位几何图形强度因子PDOP<6;

6仪器设站对中等均符合《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的要求;

7每站观测时,在开机前后各量取一次天线高,两次的量测之差不大于3mm,取其平均值作为天线高。

8观测员在测站上绘制该控制点的点之记,回来后经过认真的整理绘制,作为提交的原始成果;

1.6GPS数据处理

1数据的传输与编辑

GPS外业测量结束后立即将数据下载导入到电脑,作好备份,然后进行基线解算和网平差。

基线解算过程中对基线质量进行检核。

全部外业数据采集任务完成后,及时进行了数据质量的分析,其检验的内容有:

1.1外业数据采集完全符合调度命令和规范要求。

1.2对每个测站观测的原始数据进行编辑、加工、整理与检核。

1.3Gps数据处理平差软件,查看处理结果,使其达到规定的处理要求。

2一级GPS网平差及检验

根据规范要求,控制点GPS测量相邻点间弦长精度即标准差为:

δ=

δ为标准差(基线向量的弦长中误差,单位为mm);

a为固定误差(mm);

b为比例误差系数(1×10-6);

d为平均距离(Km);

三边同步环闭合差要求:

坐标分量相对闭合差为9ppm;

环全长相对闭合差为15ppm。

平均重复设站率≥1.6

异步边闭合差检验

Wx≤2

δ、Wy≤2

δ、Wz≤2

δ、W≤2

δ

n—闭合环中的边数。

重合基线边精度检验

ds≤2

δ

1.1.7提交资料

控制测量工作结束后,应编写技术总结。

并应提交以下资料:

仪器鉴定资料和使用软件的鉴定资料或证明材料;

外业观测记录;

数据处理报告及成果表;

控制点展点图;

控制点点之记;

技术总结及成果验收报告。

二、图根测量

2.1一般要求

地籍图根控制网、点,应当在首级控制网的基础上加密。

图根控制点不测定高程。

图根点一般埋设预制的上底为0.1×0.1m,下底为0.15×0.15m,高为0.4m混凝土标石;在沥青路上可钉入小钢钉;在岩石或水泥路面上可凿刻“+”字表示,点位周围用直径10cm的圆圈喷涂。

点号统一用红漆喷涂,字头应朝北或向上。

2.2图根导线点布设

图根导线布设形式为附合导线、结点导线,一般不超过两次附合。

图根导线网应贯穿街坊内的巷道和河流,较好地围合所有自然街坊地块。

布设图根网要顾及已知点的分布状况和网的图形强度,在网的外围转角处和图形多层发展的薄弱处要有已知点控制,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最弱点导线点有较高的精度。

2.3图根导线的技术要求

网应确保其外围主轮廓点与已知点联结;相邻图根导线网要处理好拼接带技术:

在同一条道路上一般不允许分别布设两条导线;公共导线段在编制成果表时要附注公共点平均坐标值和同点异号。

其它技术要求见下表:

级别

导线长度(km)

平均边长(m)

测回数(″)

测回差

(″)

方位角闭合差

(″)

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

坐标闭合差(m)

J2

J6

一级

1.2

120

1

1

18

1/5000

0.22

二级

0.7

70

1

1

-

1/3000

0.22

注:

n为测站数。

1)导线总长小于500m时,相对闭合差分别降为1/3000(一级)和1/2000(二级),但坐标闭合差应小于13cm,不作全长相对闭合差检查。

当附合导线中有短于10m边时,允许不作方位角闭合差检查,但不继续发展。

2)图根点编号按测区统一编号,前面冠以大写英文字母T表示。

3)用电磁波测距时导线总长、平均边长允许放宽1.3倍,但精度不得降低。

4)图根支导线,按照图根二级导线的技术指标要求测量,支导线必须采用往返测绘,同一条支导线不超过3站,总长不超过100米;同一街坊内支导线图根控制点的数量应低于30%

5)图根点一般可设临时标志,当测区内基本控制点较疏时,应在一级图根点上适当埋设固定标石,使每幅图内埋石点数量不少于4点,每个埋石点至少应与另一埋石点通视。

2.4外业观测

图根导线网水平角观测采用经检校的全站仪(测角标称精度3秒级以上,测距标称精度Ⅱ级以上),观测水平角一测回;单程测定平距一测回,两次读数,记录其平均值;所有外业记录手簿均需采用装订成册、带有编号的手簿,或采用电子记录手簿。

2.5平差计算

外业观测手簿经200%检查后方可输入计算机,一定要确保输入数据正确。

图根导线计算采用简易平差程序计算。

2.6GPS-RTK地籍图根控制点测量

采用GPS-RTK技术进行一、二级图根控制测量、点的观测、布设应满足下列要求:

1)、基准站应架设在一、二级控制点上,并应采用能够覆盖测区的至少3个控制点进行校准,最大作业半径为5km;

2)、点位选在视野开阔处,视场内障碍物的高度角不宜超过15度;

3)、点位应远离大功率的无线电发射源、高压输电线及大面积水域,离高压线不少于50m,离发射源距离不少于200m;

4)、RTK接收机技术指标应为;双频接收机,标称精度≤(10mm+2ppm·D),观测量为载波相位;

5)、用于RTK基准点求解WGS-84坐标系换算到到北京市地方坐标系的转换参数,所选参考点覆盖待测点的整个测区,转换后各点的残差分量小于±5cm,经约束平差之后最弱点点位中误差(相对于起算点)不得大于±5cm;

6)、观测时流动点的架设应稳固,流动站与基准站之间不得存在大功率的信号干扰区;

7)、RTK观测的采样率为1s,每次测量的历元数不小于10个。

每点观测时间不低于3分钟,观测的平面精度≤2cm。

必须联测周边已有同等级以上的控制点。

检测高等级控制点时,其点位互差≤5cm,检测同等级控制点时,其点位互差≤7cm,并将检核、校正情况填写在“GPSRTK点位检核校正表”中。

2.7图根高程

利用图根导线方法施测的图根点,采用三角高程测量方法测定其高程,采用GPS-RTK技术施测的图根点,采用图根水准测量方法测定其高程。

3、地籍要素测量

地籍要素测量是地籍调查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要求在地籍控制测量基础上,测绘每宗土地的权属界址点、线、位置、形状、大小等要素,每一地块的土地利用现状、位置和面积,全要素的地物和地貌。

3.1地籍要素测量的内容

地籍测量的内容包括:

宗地权属界址点、界址线、基本地籍图、宗地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及全要素地形图的测绘;各类面积计算、汇总和统计。

其成果经审核批准,并依法登记后具有法律效力。

3.2地籍测量的方法

采用野外全解析数字化测量法。

在控制测量基础上,采用全站仪等数字化采集设备,采集界址点、界址线、地类界及其它地物和地貌要素数据后,内业将电子测量手簿上的数据通讯转入计算机,参照宗地草图和权属调查表,进行图形编辑,编制基本地籍图、宗地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全要素地形图,并按照规定的要求提交基本成果和数字成果。

3.3地籍测量的基本精度

3.3.1对界址点的精度要求

类别

界址点相对于临近图根点的点位误差(cm)

界址边长允许误差、界址点到临近地物点关系距离允许误(cm)

适用范围

中误差

限差

±5

±10

±10

城镇街坊外围界址点及街坊内明显界址点

±7.5

±15

±15

街坊内部隐蔽界址点

3.3.2地籍图的基本精度要求

1、界址点间距或界址点至邻近地物点间距中误差小于等于图上0.3毫米。

2、地物点相对于最近控制点平面中误差小于等于图上0.5毫米。

3、地物点间相对平面中误差小于等于图上0.5毫米。

4、相邻界址点坐标反算边长与勘丈边长之差一类小于等于10厘米,二类小于等于15厘米。

3.3.3数字地籍图的数据精度要求

1、数据采集与处理过程必须采用双精度(16位)型浮点数,小数取位不得小于6位;

2、数据成果的长度基本单位为米、面积基本单位为平方米;

3、坐标成果数据保留小数点后3位;

4、长度和面积数据保留小数点后2位。

3.4地籍要素测绘的技术要求

3.4.1解析界址点测定的技术要求

1、测绘界址点,可使用极坐标法、交会法。

2、街坊外围全部界址点、街坊内部部分明显界址点,应在图根或图根以上控制点上设站,用极坐标法测定,测距不超过150m,量距不超过50米。

3、街坊内部界址点确需用支导线方法测定时,总长不超过100m,图根点至界址点不宜超过3条边。

4、解析法测定的任何界址点,界址点的坐标反算边长与丈量边长的误差和中误差,一、二类分别不超过10cm和15cm,5cm和7.5cm。

5、解析界址点施测要求

(1)测角

1)借助不低于J6级的全站仪或经纬仪,可采用方向观测半个测回施测;

2)对于J6级仪器当距离>150m时宜用一测回施测;

3)对于没有丈量界址边长的界址点宜用一测回施测;

4)在观测过程中,当界址点多于6个点时,应以零或检查方向来检查仪器是否移动。

(2)测距

用测距仪测距时,两次读数,一次记录,两次读数较差不超过2cm,此时必须注意棱镜中心到界址点的偏差(棱镜对准误差)。

由于反射棱镜是有厚度的,设它的额定中心在棱镜定位螺旋的中心,而墙角(不管是阴角还是阳角)是界址点的确切位置,测距时必须注意这一点。

通常要在仪器显示的距离值上加一改正值,由持镜人员量取并告知记录者,在计算坐标时改正距离值或全站仪中设置此改正数,消除此项误差。

为减少错误的可能性,全站仪应仔细操作,每站测前和测后分别在已知点上测定坐标值并记录,确保观测精度合乎要求时,才能采用观测的数据。

钢尺量距时一次读数。

当距离超过一尺段时,宜丈量两次,其较差应小于2cm。

(3)检核

界址点测量的成果,经土地登记后,将具有法律效力,因此必须采取措施杜绝粗差或错误的出现。

一般说来,细部测量大多只有必需观测值,没有或只有很少多余观测值供检核用。

因此,在权属调查时丈量相邻界址点间距或界址点拴距、相关距离、条件距离,可以用来对解析法测定的界址点坐标作校核。

3.4.2建筑物(构筑物)的测绘技术要求

1、永久性建筑物(构筑物)的角点,按照解析界址点的精度和要求施测。

2、永久性建筑物(构筑物)间距在0.3米以上的应独立测量。

3、永久性建筑物(构筑物)外廓,以外墙勒角以上的墙体为准,突出房墙的承重垛、柱应测量;装饰性的垛、柱及抗震加固垛不予测量。

4、永久性的有柱车棚、货棚、门廊,按柱基外线测量。

5、各种亭子均按基石线测量。

6、与界址无关的临时性蓬状建筑物(构筑物)不予测量。

7、建筑物、构筑物应逐幢表示,建筑物的层次和建筑结构必须按规定的要求标注在房屋内。

复式结构或楼上的阁楼等,不计入层次,一层结构的建筑物也需要注记层次。

房屋按墙基角表示。

阳台、雨蓬下有支撑物或台阶的应表示,室外楼梯等应单独表示。

3.4.3道路测量的技术要求

1、道路按照自行车道边缘线或混行车道边缘线形成多边形。

自行车道边缘

 

混行车道边缘

2、宗地内部道路和出口处的八字形作为宗地内部的地块独立测绘。

3、道路附属物应独立测绘。

4、地下通道入口处,用相应符号表达。

5、过街天桥和道路的立交处,道路要用地物分割线连通,保证道路多边形的封闭性。

6、道路应注记路名。

3.4.4水系测量的技术要求

1、水系必须形成多边形。

水崖线

 

2、水上建筑物、构筑物等附属物应独立测绘。

3、水系和桥梁的立交处,水系要用地物分割线连通,保证水系多边形的封闭性。

4、水系应注记名称。

3.4.5桥梁测量的技术要求

1、公路桥梁(含立交桥)必须作为独立测绘,桥梁与道路的交接处用地物分割线分界。

2、桥梁应注记名称。

3.4.6其它地物测绘的技术要求

1、不依比例尺的图形符号,其实地测绘界线与符号应当分别表示,符号按照右手法则确定,测绘中心线的单独表示。

2、围墙符号应当根据权属调查表上的记载按照右手法则确定。

属双方共有的,按照测绘中心线的地物单独表示。

3、具有界标意义的垣栅,必须按照其权属状况表示。

4、其他的工矿建(构)筑屋及其他设施、交通及附属设施、地面上的管线及附属设施、水系及附属设施和境界按照有关地物测绘的要求测绘。

3.5基本地籍图的规格与内容

3.5.1基本地籍图比例尺

基本地籍图比例尺为1∶500、图幅尺寸为50×50cm正方形分幅;图名取用图幅内较大的自然地理名称或企事业单位名称;图号用图幅西南角坐标(以公里为单位,取小数点前两位和后二位,X在前Y在后,中间加一短线相连表示)。

3.5.2地籍原图内容

包括:

各级行政界线、地籍平面控制点、地籍号、地类号、宗地界址点(解析界址点时应注点号)及界址线,街道名称,宗地内能注得下的单位名称,河流、湖泊及其它名称,必要的建、构筑物,宗地面积等。

3.5.3数字地籍图内容

(1)图面表示应主次分明、清晰易读。

(2)图上界址点位置应在规定精度内与宗地草图、实地状况相符。

界址线应严格位于相应界址点连线上;界址边长短于图上0.3mm时,只表示一个点(解析界址点均应如数编入坐标册);界址边长小于0.8mm时,不绘界址边;界址边长于0.3mm、短于0.8mm时,界址点符号的圆圈重迭部分不绘出。

原图上解析界址点点号原则上应注出,连号时可跳注,街坊外围轮廓与其最外层宗地的外侧界址边重合,巷口用虚线连接。

各类线状地物与界址线重合时只绘界址线,行政界线与界址线重合则在界址线两侧跳绘。

调查区范围界线图上应明确标注。

(3)共用宗地应根据宗地草图表示出各自独立使用和共同使用部分界线。

(4)地籍号、地类号、单位名称应与地籍调查表一致。

地籍号、地类号可压盖建筑物边线,注记不下时,地籍号、地类号可注在宗地外适当位置,用指位线表示其所属宗地。

毗连小宗地的门牌号可跳注。

共用宗地内只注一个最大单位名称。

4、图件编绘

4.1街坊地籍图的编绘

考虑到地籍测绘以街坊为单位实施,地籍图的编辑也以街坊为单位,即先编辑街坊地籍图,标注地籍图所要求的各类注记和路名、街道名、巷名和河流名称,并检查各宗地相互关系是否正确。

4.2宗地图的编绘

街坊地籍图编辑结束后,系统内自动生成宗地图,并按宗地图要求注记,宗地图的比例尺可根据图纸的大小(有A3、A4二种)进行调整,特别大的宗地另行编辑。

做到点、线清晰,各种注记清楚,宗地四至关系正确。

4.3分幅地籍图的编绘

全部街坊地籍图生成以后,按标准分幅合并生成分幅地籍图。

其中的街坊号、图名、图号、图廓整饰按照《城镇地籍调查规程》中的有关规定执行。

4.4图外整饰

左下角:

年月权属调查

年月解析测图

年坐标系

1993年城镇地籍调查规程图式、

左边(竖):

xx县国土资源局

下中间:

比例尺

右下角:

调查员、测量员、绘图员、检查员

左上角:

图幅(名)结合表

右上角:

地籍图秘密

上中间:

图名、图号

4.5调查区图幅接合表的编绘

计算生成图幅接合表,并进行编辑。

5、汇总统计

5.1宗地面积计算与统计

以街坊为单位进行宗地面积计算和检核在界址点拓扑关系建立以后,进行宗地面积的计算,并且根据街坊外围界址点拓扑关系进行街坊面积计算,以街坊为单位的面积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