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政局动荡背后的俄美利益博弈概况.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998429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0.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乌克兰政局动荡背后的俄美利益博弈概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乌克兰政局动荡背后的俄美利益博弈概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乌克兰政局动荡背后的俄美利益博弈概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乌克兰政局动荡背后的俄美利益博弈概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乌克兰政局动荡背后的俄美利益博弈概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乌克兰政局动荡背后的俄美利益博弈概况.docx

《乌克兰政局动荡背后的俄美利益博弈概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乌克兰政局动荡背后的俄美利益博弈概况.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乌克兰政局动荡背后的俄美利益博弈概况.docx

乌克兰政局动荡背后的俄美利益博弈概况

乌克兰政局动荡背后的俄美利益博弈

毕洪业

  【内容提要】 冷战结束后,随着俄罗斯对外政策的调整,俄美关系的“蜜月期”很快结束,矛盾和分歧不断加深,这突出体现在双方对独联体地区特别是乌克兰的争夺上。

九一一事件后,美国以反恐为契机在中亚实现战略突破,并通过支持“颜色革命”在独联体地区推进全球“民主”战略,使俄罗斯在地缘政治上面临强大压力;同时,随着国际市场能源价格的持续走高,俄罗斯经济得以全面复苏,自信心日益增强,进而在独联体地区对美国展开全面回击。

乌克兰由于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及在后苏联地区仅次于俄罗斯的影响力,自然成为俄美争夺的“桥头堡”,这也是造成乌政局动荡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 乌克兰 美国 俄罗斯 地缘政治

  【作者简介】 毕洪业,1969年生,青岛理工大学国际关系与和平研究所所长、副教授、博士。

(青岛 266033)

  自“橙色革命”以来,乌克兰政局一直处于动荡之中。

进入2007年,总统和议会围绕权力分配的争斗使乌政局再现危机。

  苏联解体后,乌克兰作为独联体中仅次于俄罗斯的经济和军事大国[1],不仅是莫斯科通向欧洲的重要通道,而且是抵御北约东扩的最后屏障,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对乌克兰的影响和控制不仅成为俄罗斯复兴世界大国目标的关键,也成为美国遏制俄罗斯东山再起的重要棋子。

所以,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一书中把乌克兰列为美国战略棋盘上的“地缘战略支轴国家”。

这样,独立后的乌克兰很快成为美俄在后苏联地区争夺的“桥头堡”,这也是造成乌政局动荡的重要原因。

一 俄美在销毁乌克兰境内核武器问题上的合作

  苏联解体后,其核武器分散于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境内,其中乌克兰拥有176枚洲际弹道导弹(130枚SS-19和46枚SS-24),1000多颗核弹头,成为世界第三大核武库。

这种情况不仅引发了全世界对核扩散的忧虑,担心使核裁军问题复杂化,俄罗斯还担心在独联体中的主导地位和国家安全受到威胁。

  独立之初,乌克兰认为对自己主权和独立的威胁主要来自俄罗斯,为获得援助和保护,应重点发展同美欧的关系;同样,俄罗斯对外政策的重点也在西方,对独联体国家则奉行“甩包袱”政策。

  由于都没有把对方作为外交上的优先考虑,而是怀着很强的防范和戒备心理,所以,俄罗斯对乌克兰往往采取打压政策,而乌克兰则对俄罗斯采取抵制的立场。

由此,俄乌在原联盟财产和债务的划分、油气管道、战略核武器、黑海舰队归属及克里米亚等问题上产生了一系列矛盾和冲突。

  在俄乌和平“分家”的争吵中,美国的立场基本倾向于俄罗斯。

冷战结束之初,美国对独联体的政策是:

在帮助这些国家完成“民主改造”的同时,更要防止分散在该地区的核武器的扩散。

出于对乌境内核武器扩散的担心,在俄乌争吵中美国的立场基本偏向于俄罗斯,对乌克兰比较冷淡甚至采取压制的策略。

乌克兰除了核武器以外的其他方面并没有引起美国的足够重视。

1992年1月美乌建交后,乌克兰一直谋求与美国建立密切的战略伙伴关系,但在乌国内改革、特别是核武器问题上的分歧使双方关系很难取得实质性进展。

  在苏联核武器分散存在的情况下,美苏于1991年7月所达成的《第一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STARTI)只有在美国、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五国批准后才能生效。

美俄出于各自利益,在核武器问题上联合向乌施压,要求尽快把核武器运到俄罗斯进行销毁。

1992年5月,美国与独联体有核四国达成里斯本协议,规定除俄罗斯以外的另外三国在7年内将其境内的核武器转交给莫斯科处理,并同意乌作为非核国家签署核不扩散条约。

在此问题上,乌克兰一直反对由美俄单独决定的做法。

在把战术核武器转交给俄罗斯(1992年7月完成)的同时,乌在签署里斯本协议时提出了附加条件:

在第一阶段条约批准前美俄要对乌提供书面安全保障,同时美国保证在乌受到核威胁时给予援助;美俄要在这7年里向乌提供财政援助以及保留弹头中的核燃料用于发电或由美俄提供补偿。

乌之所以提出附加条件,是因为当时乌俄关系紧张及把战略核武器作为获得西方援助的筹码。

乌的做法引起俄罗斯的强烈不满,提出只有乌批准第一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它才会作出安全承诺。

俄罗斯的强硬立场得到了美的支持。

针对1993年1月美俄签署的《第二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STARTII),乌认为自己又一次被忽视,于是在第一阶段条约批准问题上采取更加强硬的立场,不断提高要价。

  乌克兰先是要求美俄两国,后又扩大到五个核大国提供安全保障。

在得到满足后,乌又要求五国最高首脑集体签署一项承担军事政治义务的法律文件。

在销毁核武器的援助问题上,乌先是要求美国等西方大国作出承诺,后又建议在联合国设立基金,希望其他国家首先是有核国家也能像美国一样提供大笔款项[2]。

除不断提高要价外,乌还不断发出保留核武器的威胁。

1993年6月,在乌议会关于批准第一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的辩论后,许多乌官员和议员坚持认为乌应保留境内的核弹头。

对于乌不断提高筹码的做法,美国是十分清楚的。

如美国媒体所指出,“在裁军谈判席上,核导弹的作用是以其破坏力的大小来衡量的。

  而在乌克兰,则越来越多的是以美元和受重视的程度来衡量的”[3]。

所以,当乌不断打出“核武器”牌时,不仅没有得到美国的特别好感,反而美国越发觉得乌可能成为削减战略武器道路上的一个障碍,而同莫斯科一起向其施压。

在美俄的强大压力下,在保留附加条件的基础上,乌议会于1993年11月批准了第一阶段条约[4]。

1994年1月,美、俄、乌三国在莫斯科达成关于乌解除核武器及经济和安全问题的三方协定,使这一争端得以解决。

协定包括把全部核武器运往俄罗斯进行销毁,不得对乌进行核威胁,尊重乌主权和领土完整,不能以经济问题为由向其施加政治压力等内容。

该协议满足了乌的一些要求,美国除答应继续为其改革和民主进程提供援助外,还在“纳恩-卢格尔减少威胁合作计划”的项目中拨出5亿多美元帮助处理其境内的核武器,俄罗斯则答应提供核电站所需要的燃料[5]。

1996年7月,乌克兰根据所承担的国际义务将境内的核弹头运到俄罗斯,同时在国际社会帮助下开始销毁以液体燃料为动力的导弹及其发射装置。

二 俄美展开对乌克兰的争夺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新领导人确信,俄借助于西方的援助和西化式改革会很快踏上文明和复兴之路。

包括总统叶利钦、外长科济列夫、代总理盖达尔及总统顾问布尔布利斯等都对此深信不疑。

因此,俄罗斯在一系列国际、国内重大问题上对西方主要是美国作出了重大让步[6]。

但西方从来没有把俄罗斯看作自己的一员,而是视其为“另类”,大规模援助也无从谈起。

  转型以来的全面危机使俄罗斯人的大国自尊受到严重挫伤,民族主义情绪开始高涨。

同时,独联体地区因领土、民族、种族、宗教等矛盾所引发的大量冲突对俄罗斯的安全和领土完整造成巨大冲击。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莫斯科开始调整对外政策,逐步转向以恢复俄罗斯的世界大国地位为目标的战略,强调独联体的重要作用。

1993年4月,叶利钦批准了《俄罗斯联邦外交政策构想基本原则》,把独联体问题置于首要位置,认为对俄罗斯来说,独联体的重要意义在于“俄罗斯同独联体国家以及其他近邻国家的关系问题直接关系到俄罗斯改革的命运,关系到克服国家危机的前景以及保证俄罗斯和俄罗斯人的正常生存。

在新的基础上调整经济和运输联系,调解本国周边的冲突和维护那里的稳定是俄罗斯正常发展和有效地贯彻其在远邦地区外交政策的最重要条件”[7]。

  北约东扩战略的出台加快了俄罗斯对外政策的调整步伐。

几乎在北约理事会正式公布《关于北约扩大问题的研究报告》的同时,1995年9月叶利钦正式批准了《俄罗斯联邦对独联体国家战略方针》,标志着俄罗斯对独联体总体战略构想的形成[8]。

该战略方针强调:

与独联体国家的关系在俄罗斯对外政策中居优先地位,俄对独联体政策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一个能在国际社会占有适当位置的政治、经济一体化的国家联盟,以巩固俄在后苏联空间建立的国家间政治经济关系新体系中的领导地位。

该文件的出台表明,在北约东扩的压力下,俄罗斯开始把独联体视为谋求世界大国地位的最主要地缘依托。

1996年年初新任外长的普里马科夫认为,俄罗斯明显具有与美国的利益不相容的特殊利益,因此通过一个多极化的世界体系对美国的权力加以限制是俄巨大利益之所在[9]。

要“防止任何外来势力企图离间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之间的关系,当前尤其突出的任务是加强与乌克兰、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塞拜疆、格鲁吉亚的关系。

”[10]

  1993年年底俄议会选举中极端民族主义势力抬头引起了美国的担心。

当时的美国国防部长佩里指出,俄罗斯即使出现最好的结局,成为一个民主的市场经济国家,其利益也将与美国的利益不同;而最坏的结局是,它可能成为一个与西方对立的军国主义和帝国主义专制国家[11]。

针对俄罗斯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和对外政策的调整,从确保自己全球唯一超级大国地位的战略出发,美国开始调整对独联体的政策。

自1994年开始,美国在继续促使俄向民主和自由市场转变的同时,把对独联体的政策从以俄罗斯为中心转向旨在推动后苏联空间形成地缘政治多元化,以阻止该地区重新成为俄罗斯的势力范围,防止俄东山再起。

正如布热津斯基所说:

“大力援助苏联解体后形成的独立国家,是我们阻止俄罗斯的帝国野心的唯一出路”[12]。

  为防止欧亚大陆再次出现与之抗衡的“欧亚帝国”,美国急需在独联体内寻找一个能够有效制约俄罗斯的力量。

在独联体国家中,乌克兰从各方面来说都最为符合美国的这一需要。

“没有乌克兰,俄罗斯就不能成为一个帝国;而有了乌克兰,俄罗斯就自然会成为一个帝国”[13]。

自此,美国开始加大对乌的经济援助和政治支持,以牵制俄罗斯。

  乌克兰在克拉夫丘克执政时期,虽然独立和主权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承认,但安全和发展问题并没有真正得到解决。

没有俄罗斯的能源供给,乌经济很难正常运转,而且俄还是其主要出口市场。

紧张的乌俄关系还诱发了乌境内俄罗斯族人聚居区的分离活动。

在这种背景下,1994年7月库奇马上台后开始执行所谓东西方平衡外交,强调在维护与西方合作的同时积极与莫斯科改善关系,既要保证安全又要得到经济实惠。

库奇马认为:

“乌克兰的客观地缘政治地位要求我们在西方和东方都要取得有理由的以及经济上和政治上合理的关系平衡”[14]。

  随着对外政策的调整,俄乌关系取得较大进展。

1994年12月,双方就分配原苏联财产和债务达成“零点方案”;俄表示尊重乌领土完整,认为克里米亚问题属乌内部事务。

1997年5月30日,叶利钦终于实现了对基辅的“迟到”访问,双方除解决了黑海舰队问题外[15],终于签署了《俄乌友好合作伙伴关系条约》。

  伴随着美国对独联体政策的转向,美乌关系也开始升温。

当俄议会提出对克里米亚和塞瓦斯托波尔的主权要求时,美国等西方国家一致表示反对,并声明支持乌独立和领土完整。

表面上看,美乌关系的改善是源于乌境内核武器问题的解决,但根本原因在于俄罗斯对外政策调整所导致的美俄关系的变化。

1994年11月,美乌贸易投资联合委员会成立,这是指导两国贸易合作的主要机构。

在减少对俄援助的同时,1994年美国共向乌提供了2亿美元的援助,使其一跃成为继以色列、埃及、俄罗斯之后的美国第四大受援国,而且其中有7200万美元以现金支付,这在美对独联体国家的援助中还是首次。

1995年5月,美国总统克林顿正式访乌,双方签署了《乌美合作、友谊和伙伴原则宪章》,美承诺保证尊重乌领土完整、主权和边界不可侵犯,并愿意资助乌参加北约的“和平伙伴关系”计划。

克林顿访问后,美乌关系进入经济、政治、军事合作的新阶段。

1996年,乌克兰取代俄罗斯成为继以色列、埃及之后的美国第三大受援国。

美媒体指出,“这是给莫斯科的新帝国主义者们发出的一个信息:

美国决心支持拥有主权的乌克兰,把它看作是战略地位重要的防波堤,用它对付俄罗斯越来越反西方的外交政策”[16]。

不仅如此,美国还积极通过加强北约和乌克兰的关系来达到抑制俄罗斯的目的。

1994年2月,乌成为独联体中第一个参加美国所倡导的“和平伙伴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家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