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四章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二讲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创新学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981618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63.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四章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二讲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创新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四章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二讲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创新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四章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二讲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创新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四章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二讲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创新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四章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二讲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创新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四章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二讲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创新学案.docx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四章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二讲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创新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四章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二讲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创新学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四章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二讲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创新学案.docx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章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二讲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创新学案

第二讲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考试内容

考核要求

知识体系预览

必考

加试

1.全球气候变化

①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

②近现代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和图示

b

 

c

分析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d

考点一 全球气候变化(必考)

[考点梳理]

1.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b+加试)

2.近现代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和图示(c+加试)

时 期

图 示

变化特点

地质时期(距今1万年以前)

①波动变化②冷暖干湿相互交替③变化周期长短不一

历史时期(近1万年以来)

两次较大波动:

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1500年为温暖期;15世纪以来为寒冷期

近现代(近一两百年来)

①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②全球陆地降水量变化显著(温带、热带地区增加,亚热带地区减少)

[考点突破]

 近现代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气温升高是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表现为:

(2016·新课标Ⅱ)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长白上高山苔原带矮小灌木的冻害反而加剧,调查发现,长白山雪期缩短;冻害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西北坡为冻害高发区。

据此完成1~3题。

                   

1.在高山苔原带,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的指标是(  )

A.大气温度B.降水量

C.积雪厚度D.植被覆盖度

2.长白山西北坡比其他坡向冻害高发,是因为该坡(  )

A.年降水量最少B.冬季气温最低

C.年日照最少D.冬季风力最大

3.气候变暖但冻害加剧的原因可能是(  )

A.蒸腾加剧B.低温更低

C.降雪期推后D.太阳辐射减弱

解析 第1题,该题用排除法,大气温度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山地不同海拔降水量也有所不同,温度和降水又同时影响山地植被,只有积雪厚度与海拔基本无关。

故选C。

第2题,由于长白山纬度较高,冻害一般发生在冬季,而西北坡冻害高发是因为处在冬季风的迎风坡,风力较大。

故选D。

第3题,材料中有由于全球变暖长白山雪期缩短,说明该地冻害加剧与降雪的时间及长短有关,故选C。

答案 1.C 2.D 3.C

[考点专练]

(2017·浙名校协作体高三下考试)下图示意中生代与新生代全球平均气温与平均降水量的变化曲线。

完成1~2题。

1.裸子植物繁盛时代的全球气候总体特点是(  )

A.暖湿B.暖干C.冷湿D.冷干

2.相对于新生代其他时期,新生代第四纪总体上(  )

A.全球自然带北移B.全球高大山地雪线上升

C.全球海岸线变短D.利于物种在岛屿间交流

解析 第1题,中生代时裸子植物空前繁盛,读图可知,中生代气温偏暖,降水偏少。

第2题,相对于新生代其他时期,新生代第四纪总体上气温较低,全球高大山地雪线下降,利于物种在岛屿间交流,所以D正确。

答案 1.B 2.D

(2016·浙江省温州中学高二期末)全球变暖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但就升温幅度而言,北半球比南半球大,高纬度地区一般比低纬度地区大。

据此完成3~4题。

3.下列四地中升温幅度最大的是(  )

A.蒙古高原B.亚马孙平原

C.巴西高原D.长江中下游平原

4.导致南北半球升温差异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大气成分的差异B.海陆分布的差异

C.太阳辐射的差异D.大洋环流的差异

解析 第3题,考查气候的影响因素。

依据试题信息,就升温幅度而言,北半球比南半球大,高纬度地区一般比低纬度地区大,由此可判断A选项正确。

第4题,考查气候的影响因素。

北半球陆地面积大于南半球,依据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北半球比南半球升温快。

答案 3.A 4.B

5.(2016·苍南县龙港月考)读1860~2002年全球平均气温距平变化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1860年~1900年气温变化最小

B.1860年~1920年全球平均气温较低

C.1920年~1940年气温持续上升

D.1980年以来,寒冷与炎热交替

解析 读图分析数据即可作答。

1986~1990年,气温变化幅度约0.5℃,而1940~1980年气温变化幅度约0.3℃,故A错;1860~1920年全球平均气温在图中是最低的,B正确;1920~1940年气温呈波动上升,故C错;1980年以来,气温呈波动上升,故D错。

答案 B

6.读“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所示的部分地质时期曾出现过________次大冰期,它们出现的时期是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

(2)图中反映全球气候一直处于________变化之中。

(3)从图中可以看出温暖期较________(长或短),寒冷期较________,湿润期和干旱期相互________出现,但新生代以________期为主。

答案 

(1)两 石炭—二叠纪 第四纪 

(2)波动 (3)长 短 交替 湿润

考点二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必考+加试)

[考点梳理]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d+加试)

[考点突破]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1.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气候变化引起的资源条件变化

(2)对海平面和海岸带的影响

(3)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

(4)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2.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对农业的影响

(2)对工业的影响

(3)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措施的分析思路

(2016·上海地理)气候异常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它严重威胁与影响人类的生存和生活。

据此完成1~2题。

1.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会导致(  )

①欧亚大陆的冰川后退 ②太平洋部分岛屿逐渐消失 ③北美中高纬小麦减产 ④影响东亚的台风数量减少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今年4月,太平洋周边某些国家出现异常高温干旱天气,有专家认为这与厄尔尼诺有关。

根据厄尔尼诺影响的一般规律判断,发生干旱的国家可能是(  )

A.日本B.泰国C.智利D.秘鲁

解析 第1题,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会导致:

欧亚大陆的冰川后退,海平面上升太平洋部分岛屿逐渐被淹没甚至消失;北美中高纬地区热量增加小麦可能增产;全球大气环境紊乱,影响东亚的台风数量增加。

选A正确。

第2题,厄尔尼诺是南太平洋赤道附近的海水异常增温的现象;它的影响使得美洲西海岸的智利、秘鲁多雨;日本大部分地区多雨;东南亚气候变得干旱,泰国干旱严重。

选B正确。

答案 1.A 2.B

[考点专练]

(2015·浙江9月选考调测)下图为中国、美国和欧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变化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温室气体排放(  )

A.美国始终最大B.美国人均高于中国

C.欧盟持续增加D.中国处于较高水平

2.温室气体浓度持续升高导致全球变暖,可能会(  )

A.提高粮食生产稳定性B.导致生物物种大量增加

C.缩短高纬河流封冻期D.降低自然灾害发生频率

解析 第1题,美国温室气体在早期较少,欧盟温室气体排放呈波动上升的趋势,目前美国排放量较中国多,而人口较中国少,故美国人均高于中国。

第2题,全球气候变暖,会使河流封冻期变短。

答案 1.B 2.C

3.(2016·浙江省4月选考)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导致(  )

A.厄尔尼诺频率减小B.高山雪线下降

C.水稻分布北界南移D.大陆海岸线变短

解析 全球变暖,导致极端天气增多,自然灾害事件增加;气温升高,高山雪线上升;气候变暖,水稻分布北界北移;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海岸线后退,大陆海岸线缩短。

答案 D

(2016·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高二期末)读1956~2010年祁连山不同朝向冰川面积变化统计图(下图),完成4~5题。

4.造成该山地冰川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壳下沉B.降水减少

C.外力侵蚀D.全球变暖

5.冰川面积的变化对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可能是(  )

A.山区湖泊萎缩B.冰蚀作用增强

C.干旱程度加剧D.山麓绿洲扩大

解析 第4题,考查地理环境的影响因素。

依据图示信息可知,不同朝向冰川面积都有减少,所以是全球变暖的结果。

第5题,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冰川面积的减少,对气候的调节作用减弱,加剧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干旱程度。

答案 4.D 5.C

6.(2016·上海等级性学考,改编)《巴黎协定》是“人类送给地球最好的礼物”。

《巴黎协定》缔约国承诺采取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这将直接有助于(  )

①减缓海平面上升趋势 ②减轻酸雨的危害 ③减缓臭氧洞扩大趋势 ④减轻水体的污染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①④

解析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可减缓温室效应,减缓海平面上升趋势,①正确。

温室气体不会带来酸雨危害和水体污染,②、④错误,故本题选择①③,B正确。

答案 B

[课时训练]  

(2017·4月选考)多年冻土是长期在0℃或0℃以下冻结并含有冰的土石层。

下图为我国东北地区多年冻土南界变化示意图。

完成1~2题。

1.与现今相比,该区域17~18世纪处于(  )

A.冰期B.间冰期

C.温暖期D.寒冷期

2.多年冻土南界变化后,甲地土壤(  )

A.养分循环加快B.污染程度减轻

C.水热条件变差D.生产潜力下降

解析 第1题,本题主要考查知识点:

等值线的判读。

第四纪大冰期的全球性冰川活动约从距今200万年前开始直到现在,是地质史上距今最近的一次大冰期。

通过比较17~18世纪和现在的多年冻土南界,会发现,现今的多年冻土南界更靠北,说明现在更温暖,也就是该区域17~18世纪处于寒冷期。

第2题,本题主要考查知识点: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影响。

多年冻土南界北移表明温度升高,故养分循环加快。

答案 3.D 4.A

(2016·10月选考)下图为北半球和全球平均气温距平(相对于1971~2000年平均值)变化图。

完成3~4题。

3.北半球气温上升幅度最大的时段是(  )

A.1900~1910年B.1910~1940年

C.1940~1975年D.1975~2010年

4.北半球气温变化显著大于全球,主要是因为北半球(  )

A.纬度较高B.海拔较低

C.陆地面积比例较大D.森林覆盖面积较大

解析 第3题,此题考查概念“距平值”及坐标图的识读。

气温上升幅度最大的应该是一定时间曲线距平值上升最大的,故选D。

而其他时段的气温距平值几乎没有变化,故不选A、B、C。

第4题,本题考查影响气温的因素:

纬度、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

而北半球气温变化较大的原因是陆地面积较大,且人类活动较多,故选C。

而B的说法明显不对故排除B。

此题是北半球与全球相比故A不对。

而森林覆盖率大会使温度变化小故不选D选项。

答案 3.D 4.C

读全球气温变化图,完成5~6题。

5.该图反映的地理现象是(  )

A.保温作用B.大气污染

C.热岛效应D.全球气候变暖

6.该图反映的现象直接导致的后果是(  )

A.全球海平面将下降

B.农作物分布范围发生变化

C.对人类健康不会产生任何影响

D.干旱、暴雨、洪涝等灾害减少

解析 第5题,读图,根据图中曲线的数值变化判断,全球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反映了全球气温在升高,全球气候变暖,D对。

保温作用主要反映昼夜的温差,A错。

温度升高不能反映大气污染程度,B错。

热岛效应是局部地区,不能对应全球气温变化,C错。

第6题,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将上升,A错。

热量分布状况变化,将引起农作物分布范围发生变化,B对。

气温升高,病毒滋生,粮食生产受影响,人类健康也会有影响,C错。

不同地区的灾害情况会发生变化,不一定是减少,D错。

答案 5.D 6.B

读“北极冰川面积逐月变化图”,完成7~8题。

7.北冰洋冰川面积最小值推迟至9月份出现的原因是(  )

A.此时北极地区极昼时间较长

B.海洋水体升温较慢

C.秋季北极地区晴天多

D.此时北极冰川融化快

8.为减小北极冰川面积变化的幅度,下列做法均合理的有(  )

①发展城市公共交通 ②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工业 ③利用太阳能发电 ④改进农业灌溉技术 ⑤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D.①②③⑤

解析 第7题,北冰洋冰川面积最小的时间就是水温升高,海冰融化,冰盖退缩。

由于热力性质的差异,海洋水体升温慢,海水的温度变化滞后于大陆气温的变化。

故选B。

第8题,要减小北极冰川面积变化的幅度,只有气温变化幅度减小,也就是要有利于调节气候的措施,就现阶段来说,就是有利于减缓气候变暖,选项中5个措施中改进农业灌溉技术对气温变化没有什么影响,应该排除。

故选D。

答案 7.B 8.D

(2017·浙江十校联盟3月适应考)海洋蓝洞形成于第四纪冰期时的陆上溶洞,后因海平面上升被海水淹没而形成。

完成9~10题

9.海洋蓝洞形成时期生物发展的主要事件是(  )

A.哺乳动物时代B.人类时代

C.裸子植物时代D.孢子植物时代

10.材料中海平面上升的原因是(  )

A.人类活动B.臭氧层被破坏

C.地壳下沉D.全球气候变化

解析 第9题,由材料可知,海洋蓝洞形成于第四纪冰期,第四纪是人类出世并迅速发展时代,故选B。

第10题,海平面上升是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人类活动燃烧矿物质燃料导致全球变暖,从而引起海平面上升,故选D。

答案 9.B 10.D

下图为我国1961~2011年高温天气日数变化图,读图回答11~13题。

11.1961~2011年我国高温天气日数变化状况是(  )

A.1981年后逐年上升

B.相对于平均值降幅小于升幅

C.1993年后波动上升

D.2001年以前均低于平均值

12.该变化对我国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有(  )

A.生物多样性增加

B.极端天气事件减少

C.低温冻害损失减少

D.热带气旋出现的频率增加

13.由于CO2的温室效应,全球气候有变暖的趋势,到那时,我国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

A.1月0℃等温线将移到秦岭—淮河以南

B.东北山区河流的春季水量比现在大

C.珠穆朗玛峰的永久性积雪冰川界线将下移

D.台湾岛的面积将比现在小

解析 第11题,据图分析,1981年后高温天气日数呈波动变化趋势;相对于平均值降幅大于升幅;2001年以前有些时段大于平均值;1993年后波动上升。

第12题,高温日数多与低温冻害没有必然联系;气温升高,气流上升更加强烈,热带气旋出现的频率增加。

第13题,全球气候变暖,将使1月0℃等温线北移;东北山区河流的水量主要来自冬季积雪融水,全球气候变暖使冬季积雪减小,春季河流水量将比现在小;珠穆朗玛峰的永久性积雪冰川界线将上移;气候变暖,冰雪消融量增大,海平面上升台湾岛面积将变小。

答案 11.C 12.D 13.D

14.我国目前能源生产量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基本消费占世界10.4%,居世界第二位。

我国目前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较大,中国正式对外公布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北冰洋海冰范围的变化趋势图

(1)描述从图中可以看出的1978年到2005年全球气温的变化趋势。

(2)根据下图全球气候变暖成因与危害之间的关系,依次把以下序号填入各字母。

①极冰融化 ②燃烧矿物燃料 ③沿海低地被淹

④毁林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3)简要说明我国CO2排放总量大的原因,并就此谈谈我国控制CO2排放量,实施低碳经济的可行性措施。

解析 第

(1)题,根据北冰洋海冰范围的减小,可以推测全球气温呈波动上升或变暖趋势。

(2)题,全球气温的上升,是温室气体含量增加的结果,它会导致极冰融化、沿海低地被淹没等一系列问题。

而温室气体含量增多则是由于燃烧矿物燃料和毁林造成的。

第(3)题,我国CO2排放量大的原因,可从我国的人口总量、经济增长、能源消费构成等方面考虑;而实施低碳经济的可行性措施则可从能源利用率、能源构成、产业结构、节能意识等方面考虑。

答案 

(1)全球气温呈波动上升(变暖)趋势。

(2)a—④ b—② c—① d—③

(3)原因:

①人口总量大;②经济加速增长;③能源消费总量大;④矿物能(煤、石油和天然气)在能源消费构成中所占的比重高。

措施:

①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②发展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③进行温室气体的回收;④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低能耗、低排放、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产业);⑤植树造林,增加植被覆盖率;⑥加强管理与宣传,提高节能意识。

15.(加试题)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近现代全球年平均气温变化曲线图。

图中阴影代表的是仅考虑自然变化得到的气温变化模拟值,黑色线条代表的是实际气温观测值。

图1

材料二 下图为世界局部区域图。

图2

(1)读图1,分别描述全球平均气温变化模拟值和观测值的特点并简析原因。

(2)读图2,简析B所在地区在世界交通位置中的重要性,并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提升北冰洋海运价值的影响。

(3)图2中A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指出全球气候变化可能会对该地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

解析 第

(1)题,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观测值呈上升趋势。

(2)题,随着全球变暖,北冰洋航道通航能力增强,其地位越来越重要。

第(3)题,全球变暖可能会导致种植结构发生变化,复种指数提高。

答案 

(1)模拟值:

全球气温不断升降和波动。

观测值:

全球气温波动上升。

原因:

人类生产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及植被的破坏。

(2)重要性:

B所在地区是联系欧洲、亚洲和北美洲的捷径。

影响:

浮冰或冰盖融化,利于航行。

(3)气候变化可能会导致该地复种指数提高和农业结构改变。

16.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全球气候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近30年气温变化图(单位:

℃)。

材料二 中国近50年增温速率图。

(1)材料一反映出我国近30年来,气温变化呈现出什么规律?

(2)材料二反映出我国气温变化在地域上有什么差异?

就全球而言,增温最明显的可能是哪一纬度地区?

(3)全球气候的这种变化趋势会造成什么后果?

(4)全球气温升高与CO2等温室气体的增加有直接关系。

试分析大气中CO2浓度升高的原因。

(5)有哪些措施可减少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解析 第

(1)题,根据图示可知,近30年来我国年平均气温大致呈上升趋势,冬季气温上升尤为明显。

(2)题,结合图示分析即可作答。

第(3)题,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并影响农业生产和水循环。

第(4)题,CO2浓度升高与燃烧化石燃料和毁林两方面有关。

第(5)题,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加大科技投入等是减少CO2等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措施。

答案 

(1)近30年来我国年平均气温大致呈上升趋势,冬季气温上升尤为明显。

(2)我国东北、西北和华北地区气候变暖最为明显。

就全球而言,增温最明显的是中高纬度地区。

(3)①导致海平面上升,从而改变海岸线,沿海低地被淹;②影响农业生产,导致低纬度国家农作物减产,高纬度国家农作物增产;③影响整个水循环过程,造成旱涝的频次、强度增加,径流量减少,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和供需矛盾。

(4)一是燃烧化石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CO2;二是毁林,特别是热带雨林的破坏,吸收减少,使大气中CO2增多。

(5)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增加清洁能源(水能、太阳能、风能等)消费比重;淘汰落后设备,提高生产技术,改进工艺流程,提高能源利用率;节约使用能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