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效投资发展.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980120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905.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能效投资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国能效投资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国能效投资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国能效投资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国能效投资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能效投资发展.docx

《中国能效投资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能效投资发展.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能效投资发展.docx

中国能效投资发展

中国能效投资发展

 

1能效投融资情况

1.1能效投资规模和需求

2006—2016年中国能效投资总体呈“锯齿状”上升趋势。

十多年来,中国全社会能效投资规模累计达到3.2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44.1%。

其中,2016年,能效领域全社会投资规模为3346.2亿元,超过2006—2015年10年间年均能效投资强度[1]的16.6%,开创了新时期绿色低碳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局面。

2016年能效投资规模约占“十三五”期间全社会能效投资需求预测规模19420亿元[2]的17.2%,基本符合“十三五”时期能效投资需求预期,见图1。

图12006—2020年中国全社会能效投资规模和需求

1.2能效投资效果

能效投资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继续成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能源革命的重要驱动因素。

2006—2016年,中国以能源消费年均4.3%的增长率支撑了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年均11.7%的增长幅度,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从2006年的0.76下降到2016年的0.21;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了37.4%;在能效投资的推动下,技术节能改造和能力建设直接形成的节能能力为7.56亿tce,对单位GDP能耗下降的直接贡献度为42.5%[3],见图2。

由此可见,能效投资为各时期节能目标的顺利完成提供了重要支撑。

图22006—2020年单位GDP能耗下降率分析

1.3能效投资效率分析

2006—2016年,中国合同能源管理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累计投资规模达到4394.6亿元[4],年复合增速为49.3%,占全社会能效投资的比例从2006年的21.8%增加到了2016年的32.1%。

从经济效益来看,节能服务产业产值2016年是2006年的43.2倍,年复合增速为43.8%。

投资对节能服务产业产值增长的贡献度非常显著,投资增量从“十一五”期间年均32.0%下降到2016年的7.7%,即每百元节能服务产业产值的增加额所需要的投资增量从“十一五”期间的32.0元下降到2016年的7.7元,节能投资的效率越来越高,见图3。

从社会效益来看,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所形成的节能量累计约15416.4万tce,占全社会能效投资形成的节能量的比例从2011年的41.8%增加到了2016年的63.7%。

因此,能效领域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有效推广,对于节能技术应用、节能项目投资、减少能源消耗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见图4。

图3节能投资对节能服务产业产值的贡献度

图4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投资与节能量占全社会能效投资与节能量的比例

2“能效+金融”的整体思路

2.1“能效+金融”的内涵

“能效+金融”是指充分利用国家各类扶持(包括财政)政策,积极运用金融行业通过内部和外部创新涌现出的各种金融运作方式、产品和服务,结合能效项目的特点和不同金融服务的需求,将金融活动“回归本源”的基本原则应用在节能产业发展的整个链条中,从而建立协调统一、标准先行、风险可控、互惠共赢的能效与金融关系,提升节能产业资金配置效率。

2.2“能效+金融”的特征

2.2.1全过程介入

全过程介入主要为两种介入模式,一种是在政府、企业、金融和中介机构的共同推动下,金融资本逐渐覆盖能效项目前期投融资、中期运营和后续风险管理的全周期;另一种是金融领域各机构合作以金融服务链的方式介入能效项目。

这两种模式都是通过整合金融服务链和节能产业链,即对能效项目的特点、金融需求、资金流向等进行深入研究,并对节能产业链的金融服务进行全局规划和整合,实现金融服务和资金流的闭合循环。

2.2.2体系的协调性

“能效+金融”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包括财政奖补政策落地、融资渠道拓宽、融资模式创新、金融服务流程优化、金融政策连贯性、金融资金退出、融资风险防控等重点工作,还要配套推进信息共享机制、建立能效标准体系、健全金融标准化体系、统一节能效益评估方法等机制体制方面的改革,为推动建立稳定高效的能效和金融协调发展营造良好的内部和外部环境。

2.2.3风险的可控性

“能效+金融”要求在加大金融资金利用的同时,分析能效金融体系风险的根源,注重防范政策、市场、技术、信用、运营等各类风险,从融资流程、融资决策、风险监管、风险保障等方面采取“垂直化、细分化”的综合措施,把风险水平控制在可承受范围之内。

2.3“能效+金融”的发展阶段

能效领域的发展阶段大体可以分为初始期、扩张期和平台期三个阶段,根据各阶段能效领域发展的不同特点,财政和金融的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协调机制也在不断地完善与创新。

从2006年开始,国家“十一五”规划对节能减排进行顶层设计,制订了强制性的全国能源强度指标。

这一阶段,能效投资的主体主要是以财政资金和政策性银行为主。

也就是说,在节能产业发展初始期,风险较大的情况下,国家一系列财政奖补政策为节能产业发展提供了规范和支持,另外国家开发银行及进出口银行等金融机构也为支持中国节能产业发展提供了援助性贷款。

在此基础上,政府在“十二五”时期,扩大了政策行动的范围。

节能产业发展逐渐进入了扩张期,在国家各项政策稳定之后,多种金融机构进入市场,商业银行开始加大对节能(服务)企业的金融服务,融资租赁、信托、股权基金、担保等形式逐步被节能产业认可,各自发挥自身优势在节能产业中抢占先机。

进入“十三五”时期,在经济金融形势与能源发展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政府从前期的培育、规范节能市场的角色,逐渐向推广新技术、新服务模式、创新融资模式转变。

以“政府资金+银行信贷”为基础和纽带,加快构建绿色金融体系,探索“多渠道、多层次、多品种”的节能与提高能效的金融模式,成为未来能效投融资发展的主旋律,见图5。

图5节能产业能效投融资发展趋势

3金融资本参与能效的模式

从融资方式来看,金融资金进入能效领域的组织形式主要包括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两种方式,其适用的能效项目实施主体和融资渠道也不尽相同。

总体来看,能效资金的筹集方式和资金来源可以是灵活多样的。

对于具体的企业和项目而言,需要通过对几种可能的资金来源进行比较,提出最佳的选择方案,也可以通过几种不同筹资方式的最佳组合,以求实现最优化的资本结构[5]。

3.1债权融资

债权融资是一种相对简单的融资模式,在债权类融资模式中,风控要求越严格,融资成本就越低。

债权融资一般分为公开市场发售和非公开债权融资两大类。

其中,公开市场发售主要包括绿色债券和P2P两种形式,而非公开债权融资包括银行信贷、银行保理、融资租赁、信托融资和资产证券化等几种形式。

银行信贷业务风险控制要求严、业务准入要求高,更适用于大型企业和成熟的能效项目。

2015年,原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共同发布《能效信贷指引》,引导银行积极践行能效信贷,发挥银行信贷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过节能减排及推动绿色发展的作用。

2011—2016年,能效信贷占全社会能效投资总额的50%左右,仍然是能效领域主要的融资渠道。

绿色债券相比传统债券,其凭借资金收益稳定、风险低、信用评级高、专门账户管理、独立第三方审核、信息透明公开等特点,备受国内外投资者青睐。

但绿色债券项目实施的标准难以统一,节能效益难以确定和评估等问题,使得绿色债券项目仅适合于符合绿色项目标准且具有稳定现金流的项目和工程。

2016年,能效领域绿色债券投放金额呈爆发式增长态势,占全年绿色债券募资总额的14.7%[6],其中,节能企业在绿色债券发行方面也开始表现活跃,且创新产品不断涌现。

资产证券化本质上兼具融资和出售的性质,其主要特点是扩大了融资渠道、增强资产流动性、风险隔离和信用增级。

由于能效项目具有现金流稳定、持续周期长等特点,符合资产证券化对基础资产现金流的要求,资产证券化正在成为节能企业直接融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6年,能效领域资产证券化募资规模占全年资产证券化募资总额的2.0%,发行的产品基本为企业资产证券化产品,其基础资产类型除了企业债权资产、应收账款类外,还有以供热收费权、上网电费收费权、新能源公交经营收费权等为主的收益权类基础资产。

3.2股权融资

能效领域股权融资模式主要以私募股权和上市融资为主。

与债权融资相比,股权融资是一种较为复杂的融资方式。

近年来,证监会采取多种措施大力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对能效领域的支持作用,积极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发行上市条件的涉及节能业务的企业发行上市,利用资本市场筹集发展资金。

上市融资具有长期性、不可逆性和无负担性等特点。

能效领域也在积极利用资本市场的支持作用筹集资金,加大对创新型、成长型企业的支持力度。

截至2016年年底,在A股上市的涉及节能业务的企业共有81家,约占上市公司总数的2.7%,其中约有61.7%的节能企业在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上市,累计融资规模2778亿元。

私募股权投资亦属于直接投资模式,具有非公开性、投资期限长、平均收益率高、流动性差、风险相对较高、有明确的封闭期等特点。

随着中国私募股权市场整体呈现逐步回暖态势,能效领域已成为众多私募股权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关注的热门投资领域。

2016年,能效领域私募股权案例共发生87起,披露投资金额约81.7亿元,其中目标企业属于成熟期的投资案例募资金额超过60%,可以看出,私募股权投资对所投项目、技术和发展趋势的要求比较高。

3.3新兴模式

除了以上两种主要融资方式外,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融资形式不断创新,可供能效领域利用的新兴融资模式不断涌现,例如“债贷组合”、投贷联动、产业基金、P2P、PPP等,形成了集合型的融资模式,进一步降低投资者的风险,实现各方利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

4能效投融资商业模式设计

能效投融资模式多种多样,且各类节能项目有其自身特点。

因此,节能企业或金融机构在投融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套用单一的投资模式,要通过研究项目的投资主体、融资结构、项目产生现金流权属、风险管理等多个方面,搭配使用融资手段,从而为某类或某个项目“量身定做”投资方案。

本文主要针对余热暖民工程,设计灵活、可行的投融资方案,从而建立全产业链式综合金融服务。

4.1市场背景

城镇供暖热源缺口普遍存在,为解决供热问题,政府投资建设了大量区域供热锅炉,形成市场分散、效率不高的局面。

截至2016年,城镇集中供热面积约为141亿m2[7],工业余热供暖面积约1亿m2,供热能耗达到2.68亿tce,约占建筑总能耗的1/4。

我国工业余热资源丰富,可开发的中低品位余热资源达4.8亿tce,随着中低品位工业余热为城市建筑供热技术取得长足进展,余热资源在建筑供热领域应用的市场潜力巨大,对于缓解城镇化过程中快速增长的供热需求与环境压力之间的矛盾具有重要影响。

目前,余热暖民工程已被列入全民节能行动十大重点工程之一,到2020年,若在具有示范作用、辐射效应的城市和园区因地制宜开展示范项目,通过统筹整合余热余能资源和区域用能需求,建设高效采集、管网输送、终端利用供热体系,使工业余热资源利用量达到2.4亿tce[8]、装机容量达到4500万kW,则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5.6亿t,预计投融资需求规模约为2250亿元[9]。

4.2项目特点

传统的余热暖民供热项目的初始资金大多是由政府和热力公司承担。

在现有体制下,银行对余热暖民项目的盈利前景认识不清,在金融市场上并没有相应配套的成熟产品,其他融资机构对余热暖民项目也仍然处在观望状态。

因此需要引入新的资金供给方,提供可持续、长期、低成本的融资机制,以解决建设期的投资需求和运营期的资金流动性问题。

从项目角度来看,“一对一”方式在供需关系上有巨大矛盾,不可能实现对工厂的可靠散热和对热用户的有效供热。

因此,统筹协调热源、热网、热用户及政府等各方需求,将相对分散的热源进行打包,提供“热源互补”,既解决了分散项目的融资问题,又为整个供热体系提供了技术保障。

因而,从投入产出效率考虑,将分散的项目整合为项目包,更易于吸引金融机构投资。

余热暖民工程具有以下4个方面的特点。

(1)准经营性公共服务项目

余热暖民工程是基础设施建设类项目,通常为准经营性公共服务项目。

(2)经济技术性良好

工业低品位余热供暖的热源成本远低于燃煤、天然气、地热、空气源热泵等热源供暖,在经济和技术上均具有较好的可行性。

(3)投资大,回收期长

城镇余热暖民集中供热系统改造包括余热高效采集、供热管线敷设、供热终端体系建设等,具有初期投资大,回收期长的特点。

(4)项目未来现金流相对稳定

余热暖民供热项目有政府的支持,有取暖费收费权,项目完成后现金流相对稳定。

4.3运作模式

针对余热暖民工程的项目特点以及融资难点,具体的运作模式如下:

(1)根据余热热源、热负荷需求、热用户分布选取新建的园区、开发区或者新建供热管网的城市作为项目实施区域。

(2)由社会资本出资设立专门的PPP项目公司,从政府部门获取特许经营权。

项目公司承担全部改造工程的总承包,并委托其具有合同能源管理资质的子公司或者当地节能服务企业承接实际改造任务。

(3)从投入产出效率考虑,将相对分散的余热热源和热用户分别进行打包,从而更易于吸引金融机构投资,保证整个供暖系统的安全。

(4)项目公司从保险公司购买绿色保险,承诺供热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5)项目公司向银行申请相应的授信额度时,出具绿色保单可以提供一定的增信作用。

(6)项目完成后,由指定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对项目运营情况进行评估,确保供热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并将评估结果提交保险公司、银行、私人投资者和政府相关部门。

若评估结果没有达到保单的承诺,保险公司优先赔付给银行和社会资本。

(7)政府建立补贴机制对实践承诺的项目公司提供财政补贴(保险补贴)或贷款贴息。

4.4风险控制

余热暖民项目普遍属于长周期项目,通常的运营年限为15年以上,在整个项目周期中,有可能受到政策、技术、信用、资源、运营等各个方面的制约,参与这类项目的金融机构和项目合作方的风险点也有别于传统行业,融资服务是基于风险和收益的关系,因此,厘清项目实施链条中存在的风险因素,才能有效控制项目融资、设计、运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4.4.1政策风险

在余热暖民项目推进过程中,政府的财政补贴不可或缺,因此政策走势的不确定性、不可持续性或者政策支持力度与项目的投资回报期不匹配,是项目面临的最常见的风险。

政府层面可以由政府部门或行业牵头,制定中长期政策,形成统筹协调、规划余热供热改造的工作机制。

同时,应结合区域城建发展规划、热源厂布局、集中供热布局以及新增用热市场布局等要素,综合制定区域供热发展规划,细化热源厂改造、供热经营服务规划发展措施,减少区域投资的重复性。

此外,制定相应的技术标准、技术规范、补贴标准和电价优惠政策,以进一步保障项目的有效推广与应用。

4.4.2技术风险

余热暖民行业还处于成长阶段,技术进步的空间还很大,技术遴选、技术更叠和技术升级带来的风险也相应升高,因此,项目相关方要紧密关注相关技术的发展趋势,加强自主技术研发能力。

同时,实现多热源、多热汇,避免选择单个余热热源时对供热系统可靠性造成影响的可能性,从而提高供热系统的灵活性和安全性。

4.4.3信用风险

余热暖民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较强的系统工程。

在选择热源企业、节能服务企业和热用户时,如果合作方选择标准不明确,会使节能服务效益降低、余热不能正常回收,资金投入后难以得到可靠市场运营保障,从而给经营生产带来新的压力。

项目实施方需选择节能效果明显、行业地位突出、市场竞争力强、可持续经营能力强、行业分散的目标热源,从而避免对个别热源的过渡依赖。

同时,对于项目合作方,要明确各方责任、权益,并通过具有法律效益的正式文件进行风险防控。

4.4.4运营风险

整个余热供暖系统在设计、安装、调试、运营维护和日常管理中均存在风险,而且很多社区单位以及老日居民小区缺少可靠的经济支撑,热费拖欠情况可能导致企业账款回收减慢,为其经营带来较大的风险。

因此,企业需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做好监督检查工作;建立风险防控和应急预案,充分考虑极端天气及热源停供等不可预测因素;不断的更新技术设施,改进热费计量计价方式,确保资金即时回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