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达州市普通高中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测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980027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9.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达州市普通高中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四川省达州市普通高中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四川省达州市普通高中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四川省达州市普通高中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四川省达州市普通高中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省达州市普通高中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测试语文试题.docx

《四川省达州市普通高中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测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达州市普通高中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测试语文试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川省达州市普通高中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测试语文试题.docx

四川省达州市普通高中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测试语文试题

四川省达州市普通高中2015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测试语文试题

四川省达州市普通高中2015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测试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本试题分为第一部分(单选题)和第二部分(多选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单项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多选题和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第一部分(单选题27分,每题3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洞穴(xu)

钟磬(qng)

擎(jng)天柱

屏(bng)气凝神

B.针砭(bin)

星宿(xi)

露(lu)马脚

物阜(f)民丰

C.黝(yu)黑

下载(zi)

度假(ji)村

弦(xin)外之音

D.背(bi)包

边塞(si)

一杆(gn)枪

越俎(z)代庖

1.C(A项

擎应读qng;B项错在星宿,宿应读xi;D项错在背包,背应读bi)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概率

礼帽

山青水绿

郑人买履

B.阻挠

肄业

貌和神离

若即若离

C.元宵

国粹

揭竿而起

甘之如怡

D.暗淡

搅绊

刚愎自用

唇枪舌剑

2.A(B项貌和神离应为貌合神离;C项甘之如怡应为甘之如饴;D项搅绊应为搅拌)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孔子故里春耕园国学培训学校建校以来一再重视传统文化教学,从未间断,在思考与探索中,学校将立德树人作为学校发展的核心思想。

B.2014年11月3日至11月12日APEC峰会期间,北京市各级党政机关、所属的社会团体、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机动车全天必需停驶70%.

C.百里峡水晶宫的景致巧夺天工,其钟乳石像人,如兽,若树,似飞鸟……栩栩如生,晶莹剔透;游客纷至沓来,叹为观止。

D.求学如同取经,道路并非一帆风顺,要想取得真经,非持之以恒不可;如果半途而废,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只会遗憾终身。

3.D(A项一再即一次又一次,与后面从未间断矛盾,应该用一直;B项必需是动词,即一定要有,不可少,应该用副词必须;C项巧夺天工是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形容技艺精巧、绝妙。

此处误用,与百里峡水晶宫天然形成的景致相矛盾)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香港媒体报道,港府将在适当时候把占中主持者接受外国组织援助金钱的相关材料公诸于世,揭穿他们的丑恶面目及险恶用心。

B.广大文艺工要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出发点,用生动活泼的作品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

C.以两弹一星为核心的国防尖端科技的辉煌成果,不仅是中国国防现代化的伟大成就,也是中国现代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D.古诗词教学成功与否,取决于教师对诗歌的正确认识。

是把古诗词视为一种教学内容,还是一个审美世界,这关系着教学的方向和境界。

4.C(A项属重复累赘,诸即之于;B项属句式杂糅,从……为出发点杂糅,把从改为以;D项属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去掉正确两字。

二、(9分,每小题3分)

恐龙也有青春期

(1)古生物学家常常对恐龙以何种方式能长成这么巨大而备感迷惑。

有些专家认为它们就像今天的爬行动物,终生不停地生长;另外一些专家推测,它们如同鸟类和哺乳动物一样,有一个快速生长期。

研究者们最近证实,霸王龙有一段身体快速生长的青春期,这期间它们生长速度很快。

但它们远比科学家认为的死得更早,霸王龙苏只活了28岁。

(2)霸王龙是陆地上曾经生活过的最大的食肉动物之一。

科学家们十多年来发现了更为完整的霸王龙骨架化石。

展现在芝加哥自然历史博物馆、生活在6700万年前白垩纪的恐龙——苏,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最大最完整的霸王龙骨架

对其肋骨化石进行研究后,发现苏是一只活了28岁的恐龙,苏在死去的9年之前就已经停止了生长,科学家们还无法得知苏的性别。

(3)持续不断的发现的恐龙骨骼使得科学家们得以对恐龙进行深入研究。

如同植物学家利用树木的年轮来计算树木的年纪一样,古生物学者也通过研究恐龙骨骼的年轮以揭示它的年龄。

所谓骨骼年轮是动物骨骼内一些以年为单位沉积的矿物质。

以往的研究常常是基于那些承受重量的大骨骼。

但霸王龙的大骨骼化石往往是中空的,一些年轮已经丢失了。

所以研究小组从那些不承受重量的小骨骼下手,进行研究。

科学家们将这种方法用在了短吻鳄和蜥蜴身上,他们发现可以准确地测算出它们的寿命。

(4)研究小组发现这些恐龙标本的寿命都在2岁到28岁之间。

他们推算霸王龙在到达18岁成年期的前4年体重会长1~6吨,这就是它们快速生长的青春期,在那之后它们可以再活上10年。

(5)研究小组得出结论,霸王龙在巨型恐龙当中有着最快的生长期。

(6)恐龙庞大的身躯给它带来了问题。

约翰赫金森说:

随着身体越长越大,霸王龙的奔跑能力也许受到了影响。

体重轻一些的幼恐龙也许能以时速40公里的速度奔跑,但当它们的体重达1000公斤时,它们就跑不了那么快了。

它们的捕食能力会受到巨大体重的影响,既然如此,它们又是如何摄入足够的食物而生存下来的呢?

这仍有待科学家们日后进一步研究。

5.下列有关恐龙青春期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霸王龙就像今天的所有爬行动物一样,有一个快速生长期,一生都会不停地生长。

B.因为恐龙有一段身体快速生长的青春期,所以它的寿命大多不会超过28岁。

C.霸王龙在14岁到18岁之间会有一个快速生长期。

这期间,它的体重会长1~6吨。

D.霸王龙在巨型恐龙当中有着时间最长的青春期,因此它生长最快,体型最大。

5.C(文章第二段中说苏在死去的9年之前就已经停止了生长,所以A错。

B项强加因果,D项于文无据。

6.下列关于恐龙骨骼研究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生物学家通过研究恐龙骨骼的年轮来揭示恐龙的年龄,这和植物学家研究树木年纪的方法是一样的。

B.骨骼年轮研究是指研究承受动物重量的大骨骼内一些以年为单位沉积的矿物质。

C.大骨骼化石有年轮记忆。

但是,霸王龙的大骨骼化石往往是中空的,一些年轮已经丢失了。

D.科学家们将恐龙骨骼研究方法用在了短吻鳄和蜥蜴身上,他们发现可以准确地测算出它们的寿命。

6.B

(概念错误,骨骼年轮研究包括大小骨骼的研究)

7.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苏是世界上发现的最大最完整的霸王龙骨架,虽然它只活了28岁,但它的年龄应该更大一些。

B.霸王龙的奔跑能力与它们的体重成反比,体重越轻奔跑越快,体重越重奔跑越慢。

C.霸王龙庞大的身躯决定了它有着超强的捕食能力,使它能够摄入足够的食物而生存下来。

D.由于恐龙离我们时代遥远,研究起来很有难度,但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我们相信古生物学家对恐龙的研究会有新的突破。

7.D(A项原文是迄今为止且推断无据;B绝对化,原文有两个也许。

C项庞大身躯与超强捕食能力没有必然,能够摄入足够的食物而生存下来的原因现在也没有弄清楚。

三、(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9题。

危素,字太仆,金溪人,唐抚州刺史全讽之后。

少通《五经》,游吴澄、范梈门。

至正元年用大臣荐授经筵检讨。

修宋、辽、金三史及注《尔雅》成,赐金及宫人,不受。

由国子助教迁翰林编修。

纂后妃等传,事逸无据,素买饧饼馈宦寺,叩之得实,乃笔诸书,卒为全史。

迁太常博士、兵部员外郎、监察御史、工部侍郎,大司农丞、礼部尚书。

危素,字太仆,是金溪人,唐代抚州刺史危全讽的后裔。

少年时精通《五经》,游学于吴澄、范梈门下。

至正元年,由于大臣推荐任用为经筵检讨。

编纂宋、辽、金三史并完成《尔雅》的注释,赏赐金银以及宫女给他,他不接受。

由国子助教升迁为翰林编修。

编纂后妃等传,事迹亡佚无所凭据,危素买来糖饼馈赠给宦官,叩问得到实情,就记载在书中,终于编纂成完整的史书。

升迁为太常博士、兵部员外郎、监察御史、工部侍郎,任大司农丞、礼部尚书。

时乱将亟,素每抗论得失。

十八年参中书省事,请专任平章定住总西方兵,毋迎帝师误军事,用普颜不花为参政,经略江南,立兵农宣抚使司以安畿内,任贤守令以.抚流窜之民。

且曰:

今日之事,宜卧薪尝胆,力图中兴。

寻进御史台治书侍御史。

二十年拜参知政事,俄除翰林学士承旨,出为岭北行省左丞。

言事不报.,弃官居房山。

当时动乱将更加危急,危素常常直言陈述时政得失。

至正十八年,参与中书省事务,建议专任平章定住总领西部之兵,不要迎接皇帝所率部队而贻误军事,建议任用普颜不花为参政,经营江南,设立兵农宣抚使司来安定畿内,任用有德才的地方官来安抚流窜的百姓。

并且说:

今日之事,应当卧薪尝胆,力图中兴。

不久进用为御史台治书侍御史。

至正二十年,授任参知政事,旋即授予翰林学士承旨职务,出京担任岭北行省左丞。

上书言事,皇帝不答复,于是弃官居住在房山。

素为人侃直,数有建白,敢任事。

上都宫殿火,敕重建大安、睿思二阁,素谏止之。

请亲祀南郊,筑北郊,以斥合祭之失。

因.进讲陈民间疾苦,诏为发钱粟振河南、永平民。

淮南兵乱,素往廉问,假便宜发楮币,振维扬、京口饥。

危素为人刚毅正直,屡有建言,敢于承担大事。

上都宫殿失火,敕令重新修建大安、睿思二阁,危素进谏阻止了这件事。

请皇帝亲自祭祀南郊,筑坛北郊,来驳斥南北郊合祭的悖礼做法。

趁机进言陈说民间疾苦,皇帝下诏发放钱粮赈济河南、永平的百姓。

淮南发生兵乱,危素前往察问,借机发放楮币(一种纸币),赈济维扬、京口一带的饥荒。

居房山者四年。

明师将抵燕,淮王帖木儿不花监国,起为承旨如故。

素甫至而师入,乃趋所居报恩寺,入井。

寺僧大梓力挽起之,曰:

国史非公莫知。

公死,是死国史也.。

素遂止。

兵迫史库,往告镇抚吴勉辈出之,《元实录》得无失。

在房山住了四年。

明朝的军队将要抵达燕地,淮王帖木儿不花监国,起用他仍然(像以前那样)担任翰林学士承旨。

危素刚到任,明军就攻入,他便跑回所居的报恩寺,跳入井中。

寺里僧人大梓奋力拉起他,说:

国朝历史除了您没有人知道。

假如您死了,这是让国朝历史丧失啊。

危素才停止。

军队逼近史库,他前去禀告镇抚吴勉等人使军队退走了,《元实录》得以保全。

洪武二年授翰林侍讲学士,数访.以元兴亡之故,且诏撰《皇陵碑》文,皆称旨。

顷之,坐失朝,被劾罢。

居一岁,复故官,兼弘文馆学士,赐小库,免朝谒。

尝偕诸学士赐宴,屡遣内官劝之酒,御制诗一章,以示恩宠,命各以诗进,素诗最后成,帝独览而善之曰:

素老成,有先忧之意。

时素已七十余矣。

御史王著等论素亡国之臣,不宜列侍从,诏谪居和州,守余阙庙,岁余卒。

洪武二年,授任翰林侍讲学士,皇帝多次拿元朝兴亡的原因询问他,并且诏令他撰写《皇陵碑》文,都能符合皇帝的意旨。

不久,因为失朝被弹劾罢免。

闲居一年,恢复了以前的官职,兼任弘文馆学士,赐给他小车,免去朝谒。

曾经偕同诸学士参加赐宴,皇帝多次派内官劝他饮酒,并作诗一首,来显示恩宠,敕令各人写诗进献,危素的诗最后写成,皇帝唯独看了他的诗称赞说:

危素年老有德,诗里有先忧后乐之意。

当时危素已经七十多岁了。

御史王著等人弹劾危素是亡国之臣,不应当列为侍从,皇帝下诏贬谪他到和州,守护余阙庙,一年多后去世。

先是,至元间,西僧嗣古妙高欲毁宋会稽诸陵。

夏人杨辇真珈为江南总摄,悉掘徽宗以下诸陵,攫取金宝,裒帝后遗骨,瘗于杭之故宫,筑浮屠其上,名曰镇南,以示厌胜,又截理宗颅骨为饮器。

真珈败,其资皆籍.于官,颅骨亦入宣政院,以赐所谓帝师者。

素在翰林时,宴见,备言始末。

帝叹息良久,命北平守将购得颅骨于.西僧汝纳所,谕有司厝.于高坐寺西北。

其明年,绍兴以永穆陵图来献,遂敕葬故陵,实自素发之云。

在这之前,至元年间,西方僧人嗣古妙高想要火烧宋朝会稽诸皇陵。

夏人杨辇真珈担任江南总摄,悉数挖掘宋徽宗以下诸皇陵,攫取其中的金银珠宝,收集皇帝皇后的遗骨,埋葬在杭州的故宫,在上面修建佛塔,取名叫镇南,以此显示压服;又截取宋理宗颅骨作为饮酒器具。

真珈失败,他的资产全部被没收入官(被官府登记没收),颅骨也被收入宣政院,把它赐给所谓皇帝老师的人。

危素在翰林时,在宴会上见过,因而详细叙说事情始末。

皇帝叹息了很久,命令北平守将从西方僧人汝纳那里购得颅骨,告谕有关部门安放在高坐寺西北。

第二年,绍兴献来永穆陵图,于是敕令安葬颅骨在旧陵墓,这事实际是从危素倡议的。

(选自《明史·卷二百八十五·列传第一百七十三》)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谕有司厝于高坐寺西北

安放

B.数访以元兴亡之故

咨询

C.言事不报,弃官居房山

报告

D.其资皆籍于官

登记

8.C(应为答复、给回信)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任贤守令以.抚流窜之民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B.是死国史也.

何为其然也.

C.命北平守将购得颅骨于.西僧汝纳所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D.因.进讲陈民间疾苦

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9.D(D项均为介词,趁此、趁机。

A项均为连词,一表目的关系,来、用来;一表因果关系,因为。

B项都是句末助词,一个表判断兼感叹语气,一个表疑问语气。

C项均为介词,一个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可译为从、在、到、由等;一个用在形容词后,引进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

第二部分(多选题和非选择题

共123分)

四、(31分)

10.把第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纂后妃等传,事逸无据,素买饧饼馈宦寺,叩之得实,乃笔诸书,卒为全史。

(5分)

(1)编纂后妃等传,事迹亡佚无所凭据,危素买来糖饼馈赠给宦官,叩问得到实情,就记载在书中,终于编纂成完整的史书。

(句意正确1分,答对关键词馈、叩、笔、卒各1分)

(2)淮南兵乱,素往廉问,假便宜发楮币,振维扬、京口饥。

(3分)

(2)淮南发生兵乱,危素前往察问,借机发放楮币(一种纸币),赈济维扬、京口一带的饥荒。

(句意正确1分,答对关键词假、振各1分)

11.第卷文言文中,危素数有建白,敢任事具体指什么?

请简要概括。

(4分)

11.谏止重修宫殿;驳斥合祭悖礼;谏言救济百姓;察问兵乱,便宜赈荒。

(一点1分;意思正确即可)

12.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

(限画10处)(5分)

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

何以明其然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诸子之徒心非郁陶苟驰夸饰鬻声钓世此为文而造情也。

故为情者要约而写真,为文者淫丽而烦滥。

(选自刘勰《文心雕龙·情采》)

12.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

何以明其然/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诸子之徒/心非郁陶/苟驰夸饰/鬻声钓世/此为文而造情也。

故为情者要约而写真,为文者淫丽而烦滥。

(正确两处1分)

译文:

从前《诗经》的写的诗歌,是为了抒发感情而创作作品;后来的辞赋家写作辞赋,是为了创作而故意造作感情。

凭什么知道他们是这样的呢?

因为《诗经》的产生,是由于诗人心中蓄积了愤懑不平之气,因而吟唱出自己的真性情,用以讽劝那些在上位的人,这就是为了抒发感情才创作文艺作品。

后代辞赋家之流,胸中本来就没有感情郁结,却随意施展夸张文饰的手法,借此沽名钓誉,这就是为了创作才造作感情。

所以为了抒发感情而写的作品,语言简练而真实;为作文而造作感情的作品,文辞繁杂且空泛失真。

13.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8分)

古钗叹

唐·张籍

古钗堕井无颜色,百尺泥中今复得。

凤凰宛有古仪,欲为首饰不称时。

女伴传看不知主,罗袖拂拭生光辉。

兰膏已尽股半折,雕文刻样无年月。

虽离井底入匣中,不用还与坠时同。

【注】张籍(约768—约830),字文昌,祖籍吴郡(今苏州)。

官卑职微,刚直不阿,一身贫苦,此诗作于诗人十年屈居太祝(小官)期间。

(1)怎样理解不用还与坠时同?

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4分)

13.

(1)在诗人看来,古钗坠井是埋没;而匣中珍藏,更是变相的埋没。

(1分)人才也如此。

有才而不第是埋没;中第而不被重用,则是生命的空耗。

(1分)故爱宝与不爱宝,惜才与不惜才,关键在用与不用。

(1分)不用还与坠时同,卒章显志,深刻地表达了封建时代知识分子沦落不遇而又徒唤奈何的哀叹与悲愤(或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封建时代士子们遭压抑埋没、被弃置不用的共同命运)。

(1分)(大意正确即可)

(2)前人说此诗所寄托便在弦指之外,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本诗。

(4分)

(2)这首诗运用比兴(或托物言志、托物寄怀、象征)手法,(1分)明写古钗命运,实叹士子际遇。

(1分)士子中第前犹如坠井之钗,一朝中第就如钗之井出,而中第后依然潦倒不被重用又如古钗匣中弃置。

(1分)比兴手法的运用委婉含蓄地抒写了包括诗人在内的士子们怀才不遇(或大材小用)、终生落魄的际遇。

(1分)(大意正确即可)

1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限选6个小题)(6分)

(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孟子·梁惠王上》)

(2)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诸葛亮《出师表》)

(3)倚南窗以寄傲,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4)

,雄飞雌从绕林间。

(李白《蜀道难》)

(5)

,白帝城高急暮砧。

(杜甫《秋兴八首》)

(6)最爱湖东行不足,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7)

,佳木秀而繁阴。

(欧阳修《醉翁亭记》)

(8)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李清照《声声慢》)

14.

(1)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2)以塞忠谏之路也(3)审容膝之易安(4)但见悲鸟号古木(5)寒衣处处催刀尺(6)绿杨阴里白沙堤(7)野芳发而幽香(8)如今有谁堪摘

五、(22分)

五月·托尔斯泰

杨光

(1)西北的五月,夏天已然开始。

(2)

临窗望去,远远近近的绿,已经不再是东躲西藏的样子了,各种颜色的花朵次第开放,但大大小小的槐树仍旧沉浸在冬日的回忆里,铁杆锈枝,不动声色。

进入五月,雨便一场接一场纷至沓来,空气变得潮润清新,天空显出明净的蓝,一尘不染,太阳在中午会无所顾忌地热烈。

五月的光与色每天都是新妍的,可是槐树还在矜持着自己那身装束。

于是,敲击键盘的手指,不觉就触摸到了一个风雪之夜,这个风雪之夜,使一个火车小站,在极短的时间里成为世界的焦点。

(3)就在不停的疑惑或者期待中,槐树绿了,鲜活的绿遮蔽了去冬凋零在枝头的一团团灰黑色叶子。

正在想,你也该绿了,槐花便就一夜间绽放了,一簇簇一片片如云似彤。

走在槐荫路上,淡黄的花瓣繁亮如星,洒落满地,似乎是要吻遍脚下每一寸土地。

这时,人们在槐香的氤氲里频频仰望,直让人感到,一种久积的美丽欣然问世,不是扭扭捏捏,不是袅袅娜娜,而是义无反顾的倾情奉献和技压芳的云蒸霞蔚。

可是越是这样,越让人把它和冬季连在一起。

那个夜晚,有风,有雪,有一个老人踽踽独行……伤痛由是在暗黑中缓缓泻流。

(4)托尔斯泰造访岁末的火车小站,本不应该惊奇,与社会底层的劳动者打成一片,生活其中,早就是他平常的举动。

惊奇的是与妻子激烈吵架之后才有了这样一次出而不归的悲剧;仅仅会是意见不合,还是另有隐情?

毋庸置疑,他应该享有世界声誉,同时也应该享有家人不可忽视的尊重和悉心照顾。

因为他的思想和艺术成就少人可及。

可是他不是在自己家里安然长逝,是在一个偏僻的火车小站——阿斯塔波瓦——巨星陨落。

八十二岁,愤然弃家,夜色晦暗,风雪凄迷……当时是怎样一种情怀?

谁能解析他思想深处的怆凉?

他一生不倦地用笔热恋和亲吻俄罗斯,想必他知道自己大限将至,所以才决心以暮年之躯,

彻底融进平民的行列?

事实正是如此。

(5)

灯下黑,是中国极具哲理的一句俗语。

托尔斯泰的思想之光能为世人导航,却无法拨亮身旁亲人的眼睛。

暮年的日子,他是否感到心灰意冷?

抑或就是对钱财充满了极大的愤慨和仇恨?

他要散尽千金,与民平等,障碍家庭,战争的硝烟与和平的橄榄枝很难统一。

(6)托尔斯泰生来就是地主,世传财富让他一生富有,可他卓尔不,解放农奴,热衷教育,不仅参加了高加索和克里米亚两次战争,而且在挣脱纸醉金迷后,甘愿过平民化的生活,特别是晚年,竟至于从事体力劳动,浇园耕地,自食其力,并希望放弃私有财产和贵族特权,妻子索菲雅坚决反对。

(7)托尔斯泰走了……

(8)后人遵照托尔斯泰的遗嘱,遗体安葬在一个森林里,墓上不设任何标记。

鲁迅说:

愈是无聊赖,没出息的脚色,愈想长寿,想不朽,愈喜欢多照自己的照相,愈要占据别人的心,愈善于摆臭架子。

我们由此来看托尔斯泰,可见他的睿智决不同于常人。

托尔斯泰用自己思想艺术的不朽,铸就了欧洲十九世纪文学的峰顶。

那个开满鲜花的长方形土堆,一准就是五月天幕下的大景致、大美丽,高大的树木顶天立地,忽然想,这高大的树木应该或者就是槐树吧,在这温热的五月里,槐花喷薄而发,玫红的,浅黄的,乳白的,晴天满树霞光,雨天落英缤纷。

那样朴素的墓冢,唯有鲜花能够装扮它。

(9)鲜花开在五月里,五月没有不开的鲜花。

五月,没有空白,蓬勃热烈。

我们的心,总不免隐隐疼痛:

风雪中一个耄耋老人在行进,家人不知,亲人不至,幸好有一位崇敬他的铁道工人……他没有走远,他是融在了广袤的泥土当中了,是走进五月的鲜花丛中了;五月飘落的槐花,宛若就是那个夜晚为他送行的雪花。

(选自《中国散文家》有删节)

1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文章情感饱满,对托尔斯泰表达了深切的怀念和崇高的敬意,赞扬了托尔斯泰卓尔不的品格。

B.笔下的托尔斯泰是一个思想进步,热衷教育,反对世袭特权,孤独又倔强的斗士,他把自己献给了俄罗斯及俄罗斯文学,获得了所有人的理解和尊敬。

C.托尔斯泰内心既愤怒又怆凉,他想必知道自己将要离开这个世界,他用出走来抵抗那个不合理的贵族特权制度。

D.文章4、5、6段综合运用叙述、抒情、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剖析了托尔斯泰的内心和思想,突出了他的伟大。

E.结尾,再次写到托尔斯泰出走的那个冬夜,将五月的槐花与冬夜的雪花交织在

一起,情景交融,照应开头,收束全文。

15.BD。

B项没有得到亲人的理解

D项没有说明方法。

16.文章写托尔斯泰,为什么要从五月的槐树写起?

(6分)

16.

(1)文章开头写槐树体现了季节特征,紧扣题目。

(2)引出下文对托尔斯泰的叙述描写(为下文做铺垫)。

(3)用槐树的美丽高大来烘托托尔斯泰的崇高睿智。

17.本文是怎样描写托尔斯泰的墓地的?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6分)

17.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手法来描写托尔斯泰的墓地:

(1)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墓上不设任何标记,长方形土堆等,突出墓地的简陋和朴素,反衬托尔斯泰的伟大。

(2)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高大的树木,喷薄而发的槐花等景物的描写反衬了墓地的简陋和朴素,也烘托出托尔斯泰的伟大。

18.结合文章,探究造成托尔斯泰死亡悲剧的原因。

(6分)

18.造成托尔斯泰死亡悲剧的原因:

(1)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

托尔斯泰是贵族,他却想放弃贵族生活,放弃私有财产,于是,必然遭到以妻子为代表的特权阶层的反对。

在当时的俄国,他得不到任何的理解和支持。

理想与希望的破灭,造成了托尔斯泰的悲剧。

(2)新思想与旧制度的冲突。

俄国在当时是世袭制度,旧制度的得益者必然要维护旧制度,托尔斯泰放弃贵族特权,追求民主与平等,这种思想动摇了世袭制度。

俄国社会后来虽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