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物抒情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977453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7.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述物抒情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述物抒情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述物抒情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述物抒情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述物抒情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述物抒情篇.docx

《述物抒情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述物抒情篇.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述物抒情篇.docx

述物抒情篇

记叙文——述物抒情篇

     河南刘志向

    【中考动向】

   述物抒情类记叙文是指以事物或景物为写作对象。

借对“物”描写记叙以达到抒发作者某种情感的目的的散文类文体。

这类题材的文章多使用托物言志、以物喻人、借物抒情等写作手法。

是中考现代文阅读题中常见的文体。

例如。

2006年江西省中考语文题选文《听雨》、山西太原市中考试语文题选文《倾听生命行走的声音》、江苏徐州市中考语文题选文

《两片秋叶》等都属于这一类文体。

   述物抒情类记叙文具有较强的审美趣味。

文笔优美,语言富有文采,此类文章便于考查考生的文学审美能力。

也能够让考生受到美的熏陶。

因此。

此类文章很受命题者青睐。

预计在今后的中考试卷中,此类文章出现的几率较大。

   由于此类文章重描景、抒情。

文章多富有文采,用词富有感情色彩,因此.命题者多从以下几个方面命制题目:

1.整体感知文章的主旨和情感:

2.感受和把握重点词、句的感情色彩。

体会重点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作用:

3.识别常用的修辞手法。

并能够分析这些修辞手法在文中的作用;4.明白作者描绘事物的角度;5.识别文章使用的写作手法:

6.理解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7.拓展类试题。

如由作者所描写之物联想到其他事物。

等等。

   【精题展示】

   

(1)秋日里,我从遥远的大山往公路边扛木头,一截黑乎乎的用来做拐棍的干枯杨木桩.被我顺手捎回.插在了院子内的土堆上。

   ②之后,我很快便把它忘掉了。

只有母亲,偶尔会把一个湿筐子或一块刚洗出的旧布挂在它上面晾晒,它干裂皱巴的躯体因而浸上了一层湿漉漉的水渍。

   ③过了一段时间,我突然惊奇地发现,这截木桩的到来.使院子里有了很大的改变..以前.院子里只有一棵小枣树,孤零零的。

风刮来时.是一种寡不敌众很无奈且软弱无力的声音,听了,总叫人感到沮丧。

现在不一样了.有天晚上,当尖利的吼叫声将我从梦中惊醒时.我还以为是凶猛的野兽呢。

仔细辨听,才知是从杨木桩上发出的声音。

它不像枣树那样弯腰屈膝,总想尽力摆脱风的肆虐,把落在自己身上的风再推给别人.结果是被风撕扯得披头散发,没有了往日的形状。

杨木桩不慌不乱,静立在那里迎接风的挑战,一副岿然不动的样子。

它让风从身边溜过,又吸收着风,让风进入自己的毛孔.成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它们是朋

友而不是仇敌。

   ④杨木桩使得落在院子里的雨也仿佛有了灵性。

多数情况下,雨会在院子的东西两边布出疏密不同的两种雨幕.每回西边的杨木桩被淋得直往下流水,东边的小枣树却干渴得蔫巴巴的没一点儿精神。

母亲心疼小枣树,细心地用木棍围住它,给它浇水,还多次想在杨木桩旁为小枣树再造一个新居,因怕把枣树挪树,才终未为其迁址。

   ⑤大雪天,小枣树裹着棉絮,被冰雪盖得严严的,几乎看不见任何枝梢。

而杨木桩却光溜溜、水亮亮的,冰雪一附上去即刻就化。

从不积存。

一样的雪,一样的严冬,却是两种情景。

是风有意所为.还是枣树和杨木桩内部的原因?

困惑中的我总涌起太多说不清的神秘猜测。

   ⑥无风无雨的天气.我总能听出一种声音。

这声音隐约而清晰,细微而执著,愈来愈深,就像是一个人在奋力行走;一会儿翻山,一会儿趟河,一会儿在清风丽日下奔跑,一会儿又走在烟雨迷蒙的山间小径。

开始的时候,我怀疑是自己的耳朵在作怪,产生了误听。

后来,无意中,当我的目光触到杨木桩上那几片嫩黄的叶芽,那饱胀着绿色汁液的肌体时,我似乎也看到那早已扎牢结实得再也拔不出来的根须,我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呢?

由一截枯木桩成为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这之间,是一种怎样的生命行走啊。

固然是我捡拾了它,但如果它自己就此停止生命的脚步.树便永远只能成为一个虚幻的影子了。

   ⑦小枣树依旧灰黑着,山风把它的枝梢摧折得七零八落,我轻轻地拍了拍它的枝干。

时它还在沉睡,在被动地等待着季节的到来,看不出它对未来有什么特别的打算。

这是许多 生命共有的选择,是它们共同的生命方式,似乎也不应苛责,毕竟,成长太惨烈,抗争太艰难了。

   ⑧无喜无忧的杨木桩,静静地指向天空,指向天幕上一颗很明亮的星。

我双手搂着它,如同在抚摸一个冬天的童话。

  

   1感知内容。

说说文章是怎样从不同的角度表现杨木桩这一形象的。

   自身条件:

   生存状态:

在风霜雨雪中经受磨砺

   内在精神:

   2.揣摩语句。

作者在第③段中说,杨木桩和风“是朋友而不是仇敌”。

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3.品味细节。

具体分析第④段画线的语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4.杨木桩和小枣树有着不同的生命行走方式,作者赞颂前者,也不愿苛责后者。

你如何看

 待生命的行走呢?

请结合课外积累,说说你真实的感受。

(100字左右)

   (2006年山西太原市中考语文题)

 

 【参考答案】

   1.黑乎平、干枯(或躯体干裂皱巴) 执著顽强、积极乐观2.例:

风代表着生活中的艰难困苦,它折磨和摧残着杨木桩,似乎是杨木桩的“仇敌”,但也正是风磨砺着杨木桩,使得杨木桩更加坚毅、顽强。

所以说“它们是朋友而不是仇敌”。

 3.例:

小枣树得到了母亲细心的呵护,却没有积极地成长起来,这与扬木桩独自成长形成对比。

衬托出杨木桩执著顽强、积极向上的形象。

 4.例:

每个人在成长中部会遇到无数艰难险阻,但是生命的意义也正是在困境的磨砺中显现出来的..当史铁生在轮椅上拿起笔,当桑兰在轮椅上绽放微笑,当霍金从轮椅上眺望宇宙.他们生命行走的步伐是轻盈而充满活力的。

 

 

 

   【试题分析】

   本文是一篇生命的赞歌。

作者通过记叙一个杨木桩长成一棵大树的过程,抒发对坚强生命的赞颂之情。

文章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杨木桩:

运用对比手法,使杨木桩的形象更为鲜明;文章语言优美,情感真挚,读来使人很受启发,是…篇适宜命制考题的文章。

   第1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

试题把刻画事物的三个角度给出,让考生总结出杨木桩的自身条件和内在精神。

此题难度较小,读瞳文章之后,就不难在文中找到答案。

   第2题,考查考生体会文中重点语句的能力。

体会“它们是朋友而不是仇敌”一句的意思,需要仔细品味文中这一句前面的话:

“它让风从身边溜过,又吸收着风,让风进入自己的毛孔,成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原来风并没有能够伤害到杨木桩,反而促使杨木桩更加顽强了。

   第3题,考查细节描写的作用。

画线句子是讲母亲怎样优待小枣树的。

,文章为什么写这样一个细节呢?

当然是为了在对比中说明杨木桩的坚毅了。

   第4题,属于拓展类试题。

试题要求结合自己的积累谈自己的感受。

同学们可以结合见到的有着顽强性格的事物,来谈自己对生命的感受。

此类题一般要求言之成理即可。

所以大家尽可以坦然畅谈的。

   【应考方法】

述物抒情类记叙文主要从整体感知、体会重点词句、修辞、写作角度、写作手法、情感表达等方面命题,同学们可以使用以下方法应对:

对于整体感知类试题,同学们要能够在阅读文章时迅速地抓住文章的主线,根据文章的主线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然后便可以归纳出文章的主旨,体会文章所蕴涵的情感。

   

   对于感受和体会重点词句的试题,同学们要能够联系上下文,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分析词语或者句子。

脱离语言环境“就词论词”是不可以的。

   对于修辞的考查,一般要求识别和体会其在语段中的作用。

牢记各个修辞的定义和特征非常重要。

识别的时候,要注意区分比喻和拟人、借代和借喻等易于混淆的修辞格。

修辞的作用一般都是使所修饰的动作、情态更鲜明生动,或使句式、语气强烈而有气势等,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回答。

   有些文章从多个角度来写一个事物,这样便于立体地展示事物。

因此.同学们要善于归纳总结,平常要锻炼从多角度观察事物,这样便于在考场上快速找出事物的描绘角度。

   写作手法是近年来考查较多的考点。

托物言志、欲扬先抑、对比映照、环境烘托等写作手法是考查的重点。

同学们不但要能够识别这些写作手法,还要能够说出其在文章中的作用。

   述物抒情类记叙文是最注重情感表达的,因此,对文章思想感情的考查也是此类考查的重点。

整体感知全文,便于快速体会文章的情感。

此类文章情感多为“赞美”“思念”“热爱”等。

拓展类试题大多都要求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恰当的事例很重要。

所以,同学们在平常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生活的积累和体验。

一位母亲的三次家长会

   母亲第一次参加家长会是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

幼儿园老师对母亲说:

“我们怀疑你的孩子有多动症,他在板凳上怎么也坐不了三分钟。

”母亲听了很伤心。

她回到家里,孩子问:

“妈妈,老师怎么说?

”看着孩子充满希冀的眼睛,母亲说:

“老师说,我的宝宝进步了,过去只能在板凳上坐一分钟,现在差不多能坐三分钟了,别的妈妈都很羡慕我,因为只有我的宝宝进步了。

”孩子听了,破天荒多吃了一碗米饭,破天荒听妈妈的话早早上床睡觉了。

      第二次家长会是在孩子读小学时。

老师告诉母亲,班里举行数学考试了,全班五十九个学生,她的孩子得了第五十八名。

老师怀疑她的孩子智力落后,建议母亲带孩子去找医生做个智商测试。

母亲在回家的路上流了一路的眼泪。

走进家门,看见孩子那双惶恐躲闪的眼睛,母亲强忍住眼泪说:

“孩子,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他说你只要努力,肯定能够超过你的同桌。

”第二天,孩子破天荒不用叫床早早起来,高高兴兴地上学去。

      第三次家长会是在孩子初中三年级。

老师对母亲说,他的孩子考重点中学是没希望的,能进一般中学就不错了。

回家的路上,母亲一路欢欣鼓舞。

进了家门,孩子说:

“妈妈,老师怎么说?

”“老师说了,你只要再加把劲,考上重点高中肯定没问题。

      若干年后,孩子将一份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双手捧给母亲,“妈妈,我知道其实我并不聪明,都是你……”这时,母亲的眼泪再也止不住了,它顺看母亲的面颊哗哗地流下来。

    这位母亲是伟大的,她对孩子的爱的表达方式是艺术的,她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她始终让孩子生活在希望之中,也让她自己始终生活在希望当中。

6.本文以                 为线索,通过对母亲四次参加孩子家长会的描写,勾勒出了孩子的成长过程,塑造了一个                                          的母亲形象,歌颂了母爱的伟大。

(2分)

7.“这时,她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打在手中的信封上。

”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是:

(2分)                                                          

8.文中母亲的语言质朴感人。

请从文中任选一处作简略的品味。

(3分)

选句:

                                                                              

品味:

                                                                             

9.(儿子)边哭边说:

“妈妈,我一直都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是您……”请发挥想象把孩子未说完的话续写出来。

(3分)

答:

                                                                                

10.你赞成文中老师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吗?

如赞成,请简述理由;如不赞成,请为文中的老师提一条建议。

(3分)

答案

(1)(2009-03-1621:

37:

32)

6.家长会   自信、善良、聪慧、坚强(2分,意思对即可)

7.母亲为儿子成长所受的委屈与今天儿子考入清华的喜悦交织在一起。

(2分指出悲与喜交织的具体内容即可)

8.例:

选句:

老师对你充满信心。

他说了你并不是一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1位。

品味:

面对老师对孩子成绩差的指责,母亲没有责怪儿子,而是巧妙地指出应改正的地方和需要努力的方向,使孩子树立信心。

母亲这善意的撒谎,实则是对儿子的激励和期待。

(3分,选句1分,品析言之有理2分)

9.十几年来,为了我的进步,忍受了不少委屈。

你的儿子让你受累了。

(3分,续写的话符合人物身份和特定的情景即可)

10.赞成。

这是老师对学生情况的真实反映,体现了老师希望孩子进步的良苦用心。

(不赞成。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即使对成绩差的孩子也要多加激励和赞赏)(3分,回答是否赞成1分,简述理由或建议2分,理由或建议能扣住自己的观点,言之有理即可)

2009中考散文阅读模拟试题:

《镜泊湖的黄昏》

2009-02-2814:

45

熊召政

阅读熊召政的《镜泊湖的黄昏》一文,完成下列各题。

(共16分)

⑴黄昏有时是一个错误。

譬如观飞瀑,黯淡的光线使你无法领略飞腾的气势;譬如草原上的故友重逢,天不假以阳光,无法纵马驰骋,只好入室把盏,醉里挑灯看剑了。

但有时,黄昏又是一个不可复制的美丽。

譬如暮霭降临时,桂子树下情人的相拥;譬如泛舟,泛舟在山环水曲的湖上。

⑵如今我正在湖上,在镜泊湖的游船中,倚着舷窗,看夕阳在波浪中书写活泼的禅机。

⑶说到禅机,似乎有些突兀,但我如此表述,绝非心血来潮。

说它之前,让我们还是先来追寻一下镜泊湖的历史吧。

⑷用地质学家的说法,镜泊湖属于高山堰塞湖,海拔高度世界第二,仅比瑞士的日内瓦湖低了25米。

所谓堰塞,就是被堵塞的河道。

镜泊湖乃牡丹江故道,造物主却赶着青山打了一个滚,牡丹江被截断,只好改道而走。

于是,一个美丽的高山湖泊,留在了长白山支脉张广才岭的腹部。

⑸张广才岭并非以某位汉人的姓氏命名,它是满语,读“遮根采良”,意为吉祥如意。

镜泊湖在历史上亦有多个称谓。

汉朝时,它叫湄沱河;唐高宗时,改称阿卜湖;唐玄宗时,又名呼汗海。

明代称镜泊湖,清代称毕尔腾湖。

这满语的毕尔腾,仍然是“水平如镜”的意思。

辛亥革命后,复改为镜泊湖,沿用至今。

⑹既是牡丹江故道,镜泊湖便不像洱海、洪湖、太湖那样一片浩瀚,泛舟湖心,有横无际涯的感觉。

它虽然有90公里的水域,但仍然曲折如河道,唯其曲折,我们才能见到别致的生动。

⑺下湖时,已经五点多钟,枕着山脊的夕阳,已经不再炽烈,你可以用肉眼去细细观察它,看它像太极图一样散发的光晕。

这最好的生命的蛋白汁,在饲养着那一双旋转不息的阴阳鱼。

被阴阳鱼啄剩的光粒,散散地洒落湖中,它们飘荡着,浮漾着,像金箔打造的浮萍。

⑻游船入湖深深,船头向东,切开的是渐渐凝集的暮色。

两岸的青山,将葱茏投入湖中,孵化出翡翠般的大宁静。

而船尾,那金箔般的浮萍,却是穷追不舍。

船头的翡翠,船尾的金箔,在夕阳中穷极变幻。

不知为何,这情景让我想起阮籍的诗句:

“朝为媚少年,夕暮成丑老。

”我不明白,放逸与纵酒的阮步兵,为何心境如此苍凉。

中唐的李商隐吟咏“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虽然含蓄一点,也是过分地感伤。

这两位诗人,均生存于中国的禅宗诞生之前,尚不能借助禅家参透生命。

⑼美的东西,大多转瞬即逝。

把握生命之内的东西,才是积极的人生态度。

就像我此刻站在船尾,眺望夕阳由猩红变成淡红时,我才真切地感到,生命的每一种境界,都是无法替代的历程。

它既有色彩,也有温度;既是灿烂,也是淡泊。

就像这镜泊湖,成为河道时,它流得欢畅;堰塞成湖,它仍然逍遥。

⑽不知不觉,三分之二的夕阳,已经沉入了山脊。

剩下的半弯,似乎激情更为充沛;投放到水中的光晕,金灿灿的更为明亮。

船尾的排浪中,水花更为璀璨。

这最后的辉煌实在太美了。

我突然想到应该拍下一帧照片,于是揿下快门……

⑾刹那间,夕阳完全沉没,湖上的金光也骤然收尽。

我捡拾刚才拍摄的湖波,取景框中的画面一出来,我不免大吃一惊。

潋滟的金波中,有一尊完整的弥勒佛,正冲着我微笑。

(选自《新民晚报》2007年10月30日)

1.镜泊湖的黄昏美在哪里?

试用文中的几个词语加以概括。

(3分)

2.文章第4~6段对镜泊湖作了具体介绍,请用短语依次概括各段的内容。

(3分)

()()()

3.阅读下面句子,联系上下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4分)

(1)“这最好的生命的蛋白汁,在饲养着那一双旋转不息的阴阳鱼”一句中加点的“生命的蛋白汁”是什么意思?

(2)“剩下的半弯,似乎激情更为充沛;投放到水中的光晕,金灿灿的更为明亮。

船尾的排浪中,水花更为璀璨”中加点的“更”有什么表达作用?

4.选出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错误的一项。

(2分)【】

A.开头通过对比描写,强调黄昏是一个“不可复制的美丽”,并自然引出本文的写作对象。

B.文章引用阮籍和李商隐诗句的宗旨是为他们不能参透生命而感到惋惜。

C.文章按时间顺序描写镜泊湖的黄昏,跳跃的文字,大胆的想像,在读者面前呈现出水上黄昏的优美画卷。

D.文章不仅写景,还渗入了禅机,从太极、阴阳鱼,到生机、生命态度的慢慢感悟,让读者感受到一种积极而又超然、宽广的胸怀。

5.结合本文主旨,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积极的人生态度”的理解。

(4分)

参考答案:

(共16分)

1.活泼、生动、宁静、欢畅、辉煌。

(3分)。

也可以用名词性词语回答,如夕阳、波浪、禅机、光粒。

答到其中任意3个词语即可得满分)

2.(形成原因)→(名称沿革)→(河道特点)(3分)

3.

(1)散发光晕的夕阳(或“夕阳散发的光晕”)。

能给镜泊湖提供生命的能量。

能启迪作者思考生命的价值。

(2分,答到任意2点即可)

       

(2)强调镜泊湖半弯的夕阳的活力和辉煌,镜泊湖水的清澈和明亮。

(2分)

4.B(2分)

5.无标准答案。

可参考下面的要点联系实际来分析:

(1)要及时把握生命之内的东西。

(2)保持乐观的心态,坦然地面对生活,善于发现生活的美。

(3)人生的每一种经历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需要加以珍惜。

(4分)

我对中考现代文阅读复习的几点思考

2008-04-1023:

18

      现代文阅读在中考语文试卷中占很大比重,考生应予以充分重视。

其课程目标主要有: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其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了解常用的修辞,体会其表达效果;注意从科技作品中领会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区分观点和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做出判断。

  完成中考现代文阅读题可采用四步快速阅读法,第一步,略读文章,即略读、浏览一遍文章,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思路、主要内容及作者的态度感情、观点;第二步,细看题目,再读原文,即认真阅读文章后面的题目并精读原文;第三步,查找原文,在每个题目答案的关键语句处做好标记;第四步,完成题目,对查找的信息认真分析、认真整合,然后完成题目。

  文学作品的阅读,一定要先读文章,后看题,细读文章,再做题,切忌走马观花读文章,未读文章即答题,脱离文章凭空瞎想。

  下面,分别按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的三种文体――文学作品、说明文、议论文分析其复习要点。

  一、文学作品(包括记叙文、散文、小说等内容)

  

(一)整体感知、概括的题目

  常见题型:

  1、概括文章内容、主题或语段中心。

  2、概括故事情节。

  3、给文章拟标题。

  4、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

  例1、如2004年江苏盐城中考试题《爬上窗台的绿色》

  绿色给人以愉悦,绿色给人以想象,绿色给人以启迪。

请联系本文回答问题,从全文看,“爬上窗台的绿色”中的“绿色”具有哪些方面的精神品质?

  例2、2007年无锡市中考试题《愉快是基本标准》

  作者在文中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例3、2007年江苏南通卷《大美之美》第1题:

阅读第

(1)节,请说说“西藏的山水只宜远望、不可近瞧”的原因?

  答题方法:

  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靠船下篙”——在原文中找线索找答案。

做此类题,特别是回答“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或者“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答题时应从三个方面来考虑:

一看标题,二看开头、结尾,三找议论、抒情的语句,文章的主旨句。

如果还不满意,需要用自己的语言来组织的,则要先从文中找出关键的信息(词语),然后进行提取整合。

  例1的答案是

(1)积极蓬勃的生命力

(2)坚强向上的意志(3)奉献(4)执著追求(5)生的迫切、力量和宁静

  例2的答案是文章的第一节,愉悦是读书的惟一基本标准。

  例3考查的还是信息的筛选,题干已暗示是阅读第

(1)段,还要从“只宜远望”“不可近瞧”两个方面来回答,要抓住描摹远望和近瞧的景致入手考虑。

  

(二)理解词语、句子的含义

  1、结合语境理解词义、句意

  2、品味词句的表达作用。

  品味词义的方法有

  语素分析法,即先单个解释各语素的含义,然后组合理解。

  同义替换法,即用浅显的词语去理解与之相同或相近的词语的含义。

  语境分析法,有些词语在一定的语境中会产生特定的意义或临时意义,如褒词贬用,贬词褒用,大词小用,小词大用。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包括三层意思:

  首先是理解句子的表层意义,也即字面意义。

一般说来,句子的字面意义理解起来并不困难。

  其次是理解句子的含义,即在一定的语境中句子的临时意义,这是中考考查的重要内容。

  第三,是理解句子的句外意义,也即“言外之意”,这也是中考常考的内容。

  解题思路与技巧:

如何理解词语的含义:

⑴浏览全篇,把握主旨,是解答的前提。

现代文阅读要重要“提高基本的阅读能力”,“理解、读懂”文章。

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是考场阅读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当然也是理解词语的方法。

⑵借助语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

具体分析词语所在的句子上下文之间的组合关系,是正确理解词义或指代义的重要方法。

解释词语的基本原则是“词不离句”。

⑶结合文体特点来理解词语,结合修辞手法来理解词语。

  例如魏巍的《我的老师》中的“狡猾”的理解,鲁迅的《藤野先生》中的“标致”的理解。

  例1、2007年连云港市中考试题《心泉》中的题目:

第(21)题,第1自然段中,作者说:

“我浸在晶莹的碎得满地的月光中,……”请品味这句话中“浸”字的妙处。

  例2、2007年连云港市中考试题《独处与思考》中的题目:

第(13)题,“对无知的人来说,闲暇是人的一中死活,是活着的坟墓。

”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例1的答案要结合语境和上下文,“浸”光解释字面意思显然不够,一方面写出了我的陶醉,另一方面也写出了月光的晶莹和皎洁。

  例2的参考答案只要能发现文章的主旨句就可以答题了,文章的题目和文章的最后一句都给我们提示了主旨句的信息,那就是人既要乐于独处,又要善于思考,才是真正意义上人的生活。

  答案:

无知的人闲暇时,虽是独处,但没有思考,会导致精神的死亡,就如同行尸走肉一般。

  回答开头和结尾关键句的作用还要考虑在结构和表意两方面的作用。

  例如2007年江苏南通中考卷《大美之美》中的题目:

第4题结尾画横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总结全文,深化主旨,表达对西藏山水的崇敬热爱之情。

  (三)对文学作品题目的理解

  常见考点:

主要考查题目的深层含义。

  解题方法:

首先要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其次还有理解题目的表层含义和喻义。

  例1、江苏常州中考题“高尚的施舍”有什么深刻含义?

  答题方法:

了解文章内容之后,就能知道“高尚的施舍”并非指简单意义上的物质帮助。

参考答案:

给人以高尚人格的精神帮助。

  例2、2005年甘肃省中考题:

文章题目“冬天”是什么意思?

“跑过冬天”有什么深刻含义?

  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临床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