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976196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8.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晋中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晋中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晋中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晋中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晋中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晋中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docx

《晋中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晋中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晋中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docx

晋中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5月21日在晋中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晋中市代市长吴清海)

晋中市代市长吴清海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报告,并就《晋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作说明,请予审议,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回顾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和自然灾害频发的影响,面对经济结构深层矛盾的重重困扰,面对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繁重任务,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紧扣“加快科学发展、构建和谐晋中”主题,扎实推进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奋力实施赶超战略,全市经济社会保持又好又快发展,各项工作取得的成就。

  五年来,我们致力于赶超发展,实现了综合实力的跨越提升。

牢记发展第一要务,积极应对复杂变化的形势,认真落实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创环境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确保了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1%,2010年达到763.8亿元,是“十五”末的2.3倍;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2.8%,达到147.1亿元,是“十五”末的2.8倍;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7.5%,达到64.8亿元,是“十五”末的3.4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6.8%,达到495亿元,是“十五”末的3.3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0.8%,达到277.6亿元,是“十五”末的2.4倍;外贸进出口总额五年累计完成20.4亿美元,比上个五年增长47.8%;2010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379元,比2005年增加834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808.7元,比2005年增加2493.7元;这两项收入年均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经过五年艰苦努力,我市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实现翻番,在全省的位次前移,跻身于中游行列!

  五年来,我们致力于调整结构,打开了产业转型的崭新格局。

坚持“夯实一产、主攻二产、大兴三产”,努力构建晋中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现代农业扎实推进。

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率先在全省启动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连续五年,粮食生产超过13亿公斤,蔬菜和肉蛋奶总产量稳居全省首位。

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达到13个。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5057个,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累计达到528个,保持全省领先地位。

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

全面落实八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突破千亿元大关。

产业集中度大幅提升,煤炭资源整合和企业兼并重组基本完成,全市煤矿单井年产能由不足10万吨提高到87万多吨,总产能由7642万吨提高到1亿吨以上。

多元发展格局初步形成,机械装备工业加快升级,煤化工产业延伸发展,电力产业不断扩张,冶金工业结束有铁无钢历史,食品工业加速成长,吉利新能源汽车、中航特种装备及车辆、上海百成纯电动车项目成功引进,迈出了晋中汽车制造的历史性步伐。

优势企业发展壮大,五年建成投产项目330项,新增销售收入420亿元,全市销售收入亿元以上企业达到175户,比2005年增加108户,其中两户企业销售收入超过百亿元。

工业园区健康成长,安泰集团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企业、中煤九鑫省级循环经济园区相继建成,7大重点工业园区实现销售收入283.7亿元,比“十五”末翻了一番半。

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91.6%,工业新型化水平由30.8%提高到40.08%。

服务业布局全面拉开。

深入实施“3+7”战略,重点发展现代物流、文化旅游和房地产三大产业,规划和铺开涉及钢材、煤机、图书、粮食、汽配、商贸等领域的21个重大物流项目,全市物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5%;文化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旅游接待人数和综合收入年均增长15.76%、35.8%。

房地产业发展升温,五年完成投资281.8亿元。

  五年来,我们致力于统筹城乡发展,推动了城镇化进程不断提速。

城市建管同步推进。

连续开展城乡基础建设年活动,五年制定城市总体规划、专业规划、控制性详规200余项,完成村镇规划及新农村规划1000余项。

全市开工市政重点工程621项,完成投资121.4亿元。

2010年底,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4.5%,平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

城市功能日益完善。

深入开展“四城联创”活动,全市新建污水处理厂9座,建成生活垃圾处理厂10座,新增集中供热面积3092万平方米,污水处理率、垃圾处理率和集中供热普及率五年分别增加58个、22.4个和53个百分点,达到90%、22.4%和77%。

市城区和11个县(区、市)创建省级卫生城市并通过验收,市城区、左权县、灵石县被命名为省级园林城市,介休市通过国家园林城市初验。

同城发展迈开步伐。

坚持主动融入,错位发展,积极推进晋中太原同城化建设,完成了北部新城总体策划、控制性详规等一批重大规划项目,铺开北部新城基础设施工程12项,完成投资16.8亿元,山西高校新校区、物流园区、晋商公园等重大项目建设顺利,城市公交、城市路网、煤气供应、广播电视有线网络同城对接取得积极进展。

新农村建设扎实有效。

各级财政累计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6.6亿元,“创三优”、“四化四改”工程全面实施,500个村达到“十有十个一”标准,建成园林村823个。

“五个全覆盖”工程全部超额完成!

  五年来,我们致力于强基蓄劲,奠定了赶超跨越的坚实基础。

强力推进项目建设。

五年累计实施627项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重点项目,完成项目投资800亿元,带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07.2亿元,是上个五年投资总和的3.7倍。

全力扩大招商引资。

加强对外开放与交流合作,积极参加重大招商引资活动,共引进项目550个,总投资1748.7亿元,到位资金922.6亿元,累计完成投资813.1亿元,引资到位连续三年全省排名第一。

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路网框架进一步完善,太中银铁路、太长高速晋中段、汾邢高速汾平段建成通车,大西客专晋中段、龙城高速、阳黎高速开工建设。

五年累计完成公路交通投资183.8亿元,实施公路建设规模9260公里,新增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853公里,全部实现成倍增长,全市“六纵六横”公路网骨架初步形成。

兴水改水成效显著,榆社双峰水库续建工程竣工投用,寿阳松塔水电站、灵石石膏山水库、和顺恋思水库建设进展顺利,12座中小型病险水库完成除险加固,解决了134.2万人的安全饮水,新增和改善节水灌溉面积52万亩。

电力保障更加有力,全市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16.6万千瓦,是“十五”末的1.7倍;电网建设五年累计投资42.8亿元,再造了一个晋中电网。

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狠抓节能减排,搬迁取缔国道省道沿线污染企业87户,万元GDP能耗下降25.62%,超任务0.62个百分点,节能总量420.7万吨标准煤;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减排超额完成任务。

2010年市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8.6%。

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大搞造林绿化,五年新增有林地面积192.06万亩,林木绿化率提高6.2个百分点,达到30.5%,森林覆盖率20.4%,高于全省2.61个百分点。

  五年来,我们致力于创新创优,形成了保障有力的体制环境。

加强和改进政府工作。

推进民主法制建设,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积极支持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五年来市政府及各部门共办理人大代表意见、建议和议案746件,政协委员提案1738件。

完善政府工作制度,加强政府法制建设,建立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大力开展知责、履责、问责教育,引深反腐倡廉工作,推行基层社会网格化管理,政府执行力、公信力进一步提高。

全面推进“法治晋中”、“平安晋中”建设,积极开展联动大接访,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全面推进各项改革。

实施国企改革攻坚,晋华、锦纶、轻机三户政策性破产企业改制完成;引深投融资体制改革,公共财政体制建设、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和工程项目招投标制度、重点工程代建制逐步完善;推进农村各项改革,集体林权制度、农村土地流转改革在全省领先;完成政府机构改革、文化体制改革阶段任务,积极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重点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产学研技术联盟试点,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增强。

全面优化发展环境。

政务环境建设成效明显,建立了12345便民服务和企业宁静生产日制度,构筑了网上办公、审批、监督平台,完善了市、县、乡、村政务服务网络,在全省率先建立移动电话会议平台和电子政务系统,行政效能和服务效率全面提升。

金融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组建晋中商业银行,引进股份制银行,建立政策性担保体系,大力发展商业性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积极探索投融资平台建设,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区域金融体系。

扎实开展一流的城乡基础、法制、安全、生态和人才成长等环境创建活动,环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五年来,我们致力于和谐发展,促进了民生民利的持续改善。

五年财政累计投入民生领域278.7亿元,是上个五年的3.3倍。

加快教育均衡发展和学校布局调整,形成了3所市属大专院校、30所普通高中、20所中等职业学校、1000所义务教育学校的发展格局。

完善城乡卫生医疗体系,新建55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达标率97.05%,新农合参合率95.94%,基金使用率94.48%。

扩大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建立了“九个一批”就业模式,五年新增城镇就业20.49万人,各类保险参保人数、保费征缴额逐年提高,职工失业和工伤保险实现市级统筹,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

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率100%,率先在全省实现新农村健身场地基本覆盖,人均公共体育场地面积由“十五”末的0.98平方米增加到1.6平方米。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五年减少贫困人口16.49万人。

坚持不懈狠抓安全生产,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

  与此同时,我们大力支援南方抗击雨雪冰冻灾害,扎实开展汶川特大地震救援工作,全力防范甲型H1N1流感疫情。

特别是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困难和挑战,深入落实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措施,在全省第一家出台帮助工业企业克服困难加快发展的31条减、免、缓、停措施,有效促进了全市经济尽早企稳回升,以出色的工作经受住了重大事件和复杂形势的考验。

  五年来,我们先后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地区、农村公路建设示范工程先进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长安杯”,省和谐社会建设先进市、节能环保优秀奖、现代农业建设先进市、新农村建设先进市、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省级卫生城市等荣誉称号,多项工作实现创新突破,走在了全国、全省的前列。

  各位代表,我向大会郑重报告,我市“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向全市人民承诺的实事全部兑现,晋中进入了一个厚积薄发、跨越崛起的发展新阶段!

  五年的实践充分表明,办好晋中的事情,必须始终从晋中的发展基础和阶段特征出发,坚持以加快发展为第一要务,狠抓项目建设,以卓有成效的项目建设强基础、促转型、增后劲;必须始终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促进城乡协调,突出改善民生,让发展成果最大程度地惠及广大群众;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和社会稳定,把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与赶超发展统一起来,全力营造安全、稳定、和谐的发展环境;必须始终保持强烈的机遇意识、创新意识和争先意识,在全国、全省的大坐标中寻找差距、定位目标,推动工作的创新突破和高效落实;必须始终把推进改革开放和创优发展环境贯穿到发展全过程,引进外力、激活内力、凝聚合力,形成共谋发展、共创事业的生动局面。

这些成功经验和精神财富,必将激励我们在新的发展征程上不断前行!

  五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全市人民万众一心、团结奋斗的结果。

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人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地部队、武警官兵和国家、省驻地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晋中发展的海内外朋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

发展不足、投资不足、后劲不足的问题依然突出;结构调整、产业升级、节能减排任务艰巨;体制机制创新不够,发展环境还不宽松;社会事业和民生建设相对薄弱,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亟待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不高、增长不快;政府职能转变相对滞后,部分干部的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相适应。

  各位代表,成绩属于过去,未来充满艰辛。

站在“十二五”新的发展起点上,我们既感到巨大压力,也感到百倍信心。

我们有决心、有能力战胜困难、破解难题,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在又好又快的道路上加速前进,决不辜负全市人民的期望和重托!

  二、“十二五”时期主要目标和任务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机遇。

从全国看,随着国家扩大内需和促进中部崛起战略深入实施,能源、材料和装备的需求将持续增加,对资源型地区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拉动作用。

从全省看,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加快建设,必将为我市先行先试、转型跨越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全省“一核一圈三群”城镇群建设逐步加快,有利于我市接受太原辐射、承接产业转移、完善功能配置,加快区域一体化发展。

从全市看,我市资源、区位和成本优势独特,投资环境良好,为我市大规模引进项目、资金、先进技术和优秀人才创造了有利条件;人均GDP突破3600美元,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新阶段,发展的内生动力逐步释放。

特别是全市干部群众思想统一,人心思上、干事创业的热情高昂,只要我们牢牢把握机遇,振奋精神,勇于争先,埋头苦干,负重拼搏,一定能够创造新的成就,谱写新的篇章!

  根据市委二届六次全会精神及“十二五”规划《建议》,市政府编制了“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明确提出“十二五”时期,要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建设全省“四化”率先发展区为统领,按照转型发展先行区、晋商文化复兴地、现代宜居生态市的战略定位,实施经济转型、赶超发展两大战略,做大经济总量,提高发展质量,做强八大产业,着力改善民生,加快建设新型化工业强市、现代化农业大市、文化旅游名市、城镇化新市,努力建成全省最重要的装备制造中心和新型煤化工基地、中部地区现代物流枢纽、全国优秀旅游目的地,力争提前一年实现主要指标翻番。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主要经济指标翻番。

全市六项主要经济指标实现翻番,力争提前一年实现,总量和人均占有量跻身全省上游。

其中,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力争17%;财政总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8%,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

  ——转型发展先行突破。

做大做强物流金融、装备制造、新材料、煤化工、现代农业、文化旅游、电力和煤焦等八大产业,煤焦产业比重大幅下降,产业结构明显优化。

到“十二五”末,建成山西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物流园区,建成技术领先、机制灵活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成10个循环发展、效益明显、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工业园区,将文化旅游业、现代物流业打造为全省的“龙头”,力争装备制造业、煤化工、现代农业站在全省前列。

   ——特色优势全面彰显。

加快晋中太原同城化进程,推进城镇集群化发展,“一小时经济圈”基本形成,“108综合发展廊带”综改集中试验区建设取得全面突破,建设太原都市区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板块,打造太原都市圈核心增长极,实现中心城市、城镇群、经济圈互促互动,生态休闲、宜居宜商城市特色进一步凸显,市域发展比较优势得到全面提升。

  ——努力建设幸福晋中。

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社会保障水平明显提高,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人民群众生活的安全感、舒适感、幸福感全面提升。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是:

  ——加快建设新型化工业强市。

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坚持大产业支撑、大企业引领、大项目带动,突出煤炭产业升级和装备制造业扩规,扎实抓好“百亿产业、百亿企业、百亿园区、百亿集群”工程,不断壮大中小企业实力,力争“十二五”时期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9%以上,形成结构优化、技术进步、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体系;加快中国纺机名城、液压元器件国家示范基地和全国玻璃器皿生产出口基地建设,打造全省重要的装备制造中心和新型煤化工基地。

  ——加快建设现代化农业大市。

按照“一村一品、一县一业”思路,大力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传统农村向现代城镇、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三个转型”,倾力实施粮食优质化、蔬菜设施化、养殖工厂化、林果集约化、加工品牌化、生态产业化“六大工程”,建设全省最大、全国精品的绿色蔬菜生产基地,华北一流、全国知名的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省城居民观光休闲基地。

力争全市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

  ——加快建设文化旅游名市。

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到2015年,力争全市文化产业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6%以上,走在全省前列。

坚持文化与旅游有机融合、互动发展,实施“大集团、大景点、大服务”战略,打造核心板块和精品线路。

到2015年,全市旅游综合收入达到300亿元,力争文化旅游产业综合发展水平进入中部十强市,建成全国优秀旅游目的地。

  ——加快建设城镇化新市。

以晋中太原同城化为龙头,按照“一轴两心两区四联”城镇空间布局结构,做大市城区,打造“大县城”,发展小城镇,建设“中心村”,整体推进城镇群建设;提高城乡建管水平,构建城乡统筹、布局合理、区域协调、环境友好、功能完善的城镇化发展机制。

到2015年,建成国家级园林城市、省级宜居城市,力争完成国家级卫生城市、省级文明城市创建,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5%。

  ——加快建设现代宜居城市。

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牢固树立“绿色、低碳、洁净、健康”发展理念,大搞造林绿化,发展循环经济,狠抓治污减排,强推节能降耗,率先将我市建成经济生态高效、环境生态优美、社会生态文明的幸福家园。

到201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5%以上,万元GDP综合能耗比“十一五”末下降16%左右,市城区空气质量稳定保持国家二级标准。

  各位代表,建设全省“四化”率先发展区,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人民赋予的重任。

我们坚信,只要全市干部群众万众一心、扎实苦干,争为三晋先、敢为三晋先,我们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一个崭新的晋中一定会展现在世人面前!

  三、2011年主要工作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建设全省“四化”率先发展区的起步之年,做好全年各项工作意义重大。

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建设全省“四化”率先发展区的决定》,积极在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上先行先试,抓实结构调整、项目建设、现代农业、城乡统筹、生态绿化、改革创新、民生改善、社会管理等各项工作,推动转型跨越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今年主要预期目标是: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财政总收入增长18%以上;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以上。

确保完成以下约束性指标:

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3.5%左右;完成省下达六项污染物减排任务;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城镇新增就业2.97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

  重点抓好以下八方面工作:

  

(一)深化经济结构调整,全力加快产业转型步伐

  坚持以煤为基、多元发展,加快构建具有晋中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经济转型发展。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坚持循环发展,延长产业链条,对煤、焦、冶、电四大产业进行改造提升。

做好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后续完善工作,加强矿井基建技改,进一步夯实矿井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严格规定程序推动复工复产等重点工作,年内力争80座以上基建技改矿井开工建设。

做好焦化行业兼并重组,上新上大,淘汰落后,已通过预核准的3个焦化项目力争年内开工建设。

积极发展H型钢、高碳铬铁、镍铬合金等冶金新产品,增强产业竞争力。

大力发展大型空冷燃煤发电机组和热电联供,争取中煤寿阳煤气化循环发电项目落地,华能左权煤电一期工程具备投产条件。

  培育壮大新型优势产业。

把发展非煤、非资源型产业作为结构调整的重点,围绕建设全省最重要的装备制造中心和新型煤化工基地,促进一批新项目落地和做大做强。

大力发展以新能源汽车为龙头的装备制造,力争吉利新能源汽车、中航特种装备及车辆、太重液压设备重大转型项目上半年开工。

积极延伸煤化工链条,加快昔阳电石、和顺合成氨·尿素等在建工程进度,推进东方希望4A沸石等项目落地。

扩大新材料产业规模,抓好富士康镁及镁合一体化项目,加快恒天碳纤维原丝产业化发展和平遥煤化新型光学材料、三佳有机硅二期、聚源硅微粉等项目建设。

抓好食品工业与农业产业化的协调发展,重点推进祁县燕京啤酒、寿阳雨润肉制品加工、今麦郎饮品生产等项目建设。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突出抓好现代物流和文化旅游产业。

立足打造全省现代物流核心区和中西部物流中心,加快山西能源工业国际分销物流港、山西粮食物流中心等项目建设,全力推进太铁货运物流中心、富士康科技园、方略保税物流港等前期工作。

瞄准文化旅游名市目标,抢抓平遥古城列入全省三大重点开发景区的机遇,认真落实市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意见,按照晋商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旅游、休闲度假总体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要素体系,提高管理水平,提升服务质量;强化文化旅游名市宣传,在国内外主流媒体推出我市主体文化形象,打造经典文化品牌和精品旅游线路;加快平遥古城旅游服务基地提档升级,抓好石膏山风景区、静升古镇开发、榆次老城三期、晋中旅游直升机场、华夏文化遗产主题公园等重大项目建设,力争全市旅游总收入达到130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再增加1个以上百分点。

推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加快发展商贸、金融、信息等服务业。

  推进园区建设和产业集群发展。

大力推动产业、企业、项目和要素向园区集聚,提升产业集中度和园区承载力、带动力。

规范提升现有7大工业园区,抓好山西新能源汽车·机械装备制造区、液压工业园、东方希望铝工业循环园等产业规划、项目引进和整体推进工作。

整合区域特色产业,推进纺机、玛钢、玻璃器皿、老陈醋、农产品加工等产业集群发展。

  各位代表,转型发展是“十二五”的主题和最鲜明特征。

我们要重点在产业转型上着力,加快实现传统产业新型化、优势产业规模化、新兴产业高端化、支柱产业多元化,努力走出一条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的新路子!

  

(二)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坚持重点项目和重点工程储备、签约、落地、实施“四位一体”,统筹推进。

  做实项目盘子。

加强政策研究和市场分析,做好项目生成、筛选、策划工作,提高项目储备数量、质量和成熟度。

优化项目结构,入库项目中非煤产业项目占到60%以上。

实施动态管理,形成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发布实施一批的良性循环。

  大力招商引资。

积极参加“中博会”、“渝洽会”、“厦洽会”等重大招商活动,围绕煤化工、机械装备、新材料、金融物流、现代农业、文化旅游等领域,进行专题招商和点对点招商。

充分发挥企业招商引资主体作用,实行以商招商、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