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市一中高三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975837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邵阳市一中高三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邵阳市一中高三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邵阳市一中高三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邵阳市一中高三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邵阳市一中高三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邵阳市一中高三历史试题.docx

《邵阳市一中高三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邵阳市一中高三历史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邵阳市一中高三历史试题.docx

邵阳市一中高三历史试题

高三文科历史第四次月考试卷(15.10.29)

考试时间:

90分钟满分:

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

一选择题:

每小题1.5分,共45分

1.“分封制同时给予中央集权和地方势力以合法性,至于哪种势力能够在激烈的政治搏斗中获胜,那就完全要看它的实力了。

”下列地方势力的行为具有当时社会“合法性”的是

(  )

A.周显王三十五年,齐侯婴齐自称为齐威王B.楚庄王问“鼎之大小轻重”

C.晋文公加征鱼盐税收D.“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2.有历史学家说,中国历史五千多年以来,所有改朝换代、革命成功,或是王朝的建立者,没有一位是状元出身的,甚至于有的还是落第秀才。

请问:

这是不是一个科举制度的笑话?

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  )

A.考试内容单调乏味B.考生知识局限

C.选用人才文化素养低D.选用人才主要为统治者服务

3.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说:

“大海邀请人类从事征服,从事掠夺,但是同时也鼓励人类追求利润,从事商业。

平凡的土地,平凡的平原把人类束缚在土壤上,把他卷入无穷的依赖性里边,但是大海却挟着人类超越了那些思想和行动的有限的圈子。

”从古希腊看,“大海挟着人类超越了那些思想和行动的有限的圈子”的成果,不包括(  )

A.古希腊民主传统的形成B.希腊各城邦长期独立自治

C.发达的航海业和海外贸易D.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源头

4.古罗马大将恺撒进军到埃及后,与埃及女王克丽奥佩特拉一见钟情,并有了一个私生子,取名托勒密·恺撒。

恺撒归国执政后,克丽奥佩特拉携儿子赴罗马与恺撒相会,并向罗马法庭为自己和儿子申请罗马籍。

按照罗马公民法,法官会判决(  )

A.克丽奥佩特拉享有罗马籍B.托勒密·恺撒享有罗马籍

C.克丽奥佩特拉和托勒密·恺撒都享有罗马籍D.克丽奥佩特拉和托勒密·恺撒都不享有罗马籍

5.据美联社报道:

围绕解决“财政悬崖”危机的问题,美国国会众议院议长博纳于2012年12月18日提出一套代替方案(“B计划”),计划延长年收入百万美元以下家庭的所有现行税率。

但这套备选方案提出不到24小时,白宫方面就于19日发表声明说,这套“B计划”即便获得国会通过,奥巴马也会否决它。

上述材料表明美国(  )

A.总统在国家立法方面起决定作用B.属于总统制国家,总统拥有立法权

C.参众两院掌握立法权,是国家权力的中心D.联邦政府实行分权制衡,总统与国会相互制约

6.法兰西共和之路易常艰难,被称为“一票共和”,根据《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之规定,法国总统

①有权任命文武官员 ②经参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

③是军队的最高统帅 ④有权缔结条约,实行大赦等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7.俾斯麦从19世纪50年代末以来就在考虑一种特殊的德意志型的制度,既能保持普鲁士王朝和容克阶级的政治统治优势,又能在经济方面照顾资产阶级的利益,并使两个阶级利益互相融合,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基础。

这种设想在1871年帝国宪法中加以定型,最终促成了德意志新体制的形成。

上述材料表明(  )

A.专制制度与民主制度可以相互补充B.统一使德国资产阶级利益全面保障

C.统一后德国制度更具有专制色彩D.德意志开创了适合国情的政治体制

8.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

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

这反映了清政府(  )

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9.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

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

这反映了清政府(  )

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10.南京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大多数人认为“袁世凯尽管不好,我们希望他好,要用诚恳的劝告,严密的监视,感动他,鼓励他,使他不能不好。

”为此,资产阶级革命派(  )

A.成立同盟会B.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发动护法运动D.发起新文化运动

11.“今虽新政治之建设,茫乎未有端倪也,而数千年来恶政治之巢穴,为国家进步之一大障碍物者既已拔去,此后改良政治之余地,较前为宽,其机会较前为多,其用力较前为易……若我国民而终不能行共和政治也,则亦终不能行君主立宪政治。

”(梁启超《中国立国大方针商榷书》1912)。

梁启超的观点表明(  )

A.君主立宪成

为必然选择B.民主共和已成为时代潮流

C.以暴力推翻满清的必要性D.民主共和道路根本行不通

12.1930年6月,中共中央制订了以夺取武汉为中心的全国中心城市起义及红军攻打中心城市的计划,并发出了“会师武汉,饮马长江”的号召。

这属于(  )

A.符合国情的革命计划B.目光短浅的右倾思想

C.脱离国情的盲目行动D.摸着石头过河的谨慎策略

13.邓贤在《决定中国命运的700天》一书中这样描述:

“(强渡黄泛区以后)最惊险的一幕发生在淮河岸边。

渡口没有船,也没有桥,河水又深又急难以徒涉,尾随的追兵已经赶来,后卫阻击战全面爆发。

紧急之中,司令员刘伯承亲自夜探淮河,经过寻访竟然找到一处当地人过河的浅滩,为大军开辟一条生路。

”这段描述所反映的历史事件(  )

A.赢得了近百年来第一次反侵略斗争的胜利B.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

C.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D.取得了渡江战役的决定性胜利

14.1851年,正当伦敦世博会召开,宣布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正以雷霆万钧之力重塑欧洲乃至全球经济和社会形态时,已经有人在解剖它的病灶,预备提前宣判它的死刑了。

“解剖病灶”产生的历史影响是(  )

A.冲击了清朝封建统治B.直接指导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首次尝试

C.无产阶级有了科学理论指导D.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准备

15..互通有无,吸取一切先进经验,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动力之一。

尽管在这个过程里掺杂着罪恶,但是与文明进步的成果相比,那既是无法避免的代价,同时也是相对微小得多的。

可以支持该论断的是(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B.罗斯福新政

C.中国改革开放D.二战后苏联改革

16.“任何民族都是有自决权的,这是毫无疑问的事。

”“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需要采取与苏联不同的另一种形式。

每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历史发展情况,不能照抄别人的。

”为此,新中国政府(  )

A.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在全国普及了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D.建立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

17..从文明演讲的角度看,继畜牧和农耕之后,人类物质生产史上的又一次意义深远的飞跃始于

A.中国汉代的造纸术发明B.15、16世纪商业革命的出现

C.18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D.20世纪兴起的生物工程技术

18.1949年初,苏联外交部长莫

洛托夫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声明:

“美国现在正以经济方式向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渗透,因此,我们不得不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其回击,以巩固我们的社会主义阵营。

”为此,苏联和东欧国家采取的相应措施是(  )

A.成立共产党情报局B.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C.成立华约组织D.支持民主德国成立

19.1971年,日本政府发表的《经济白皮书》中,难掩得意:

“回首往事,风雨25年,完成战后复兴的日本经济,在技术革新和振兴出口两只车轮驱动下,正朝着先进国的道路迈进。

”从战后的国际情势来看,下列属于日本战后“风雨25年”经济发展机遇的是

(  )

A.在美苏对立加剧下,美国急需日本产业技术协助重建欧洲

B.在政治民主化进程下,日本政府清除军国主义残余

C.在两大阵营对抗下,美国扶植日本为对抗共产主义势力的盟友

D.在国际冷战氛围下,日本幸运成为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国家

20.哈佛大学的专家史蒂文·平克大胆猜测,我们或许正生活在“自我们人类这个物种存在以来最和平的时期”,“但过去的20年,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感受来自世界各地的‘突发新闻’,‘9·11’‘巴以冲突’等,使我们总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恐怖时代”。

对此段材料最全面的理解是A.“最和平”是指“冷战”的结束,世界局势趋于缓和

B.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趋势是和平的重要因素

C.信息时代、网络时代使各种信息传播快捷

D.全球局势总体缓和,但仍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

21.20世纪90年代,有人评论国际局势时说:

“当今世界,巨人林立,日本是独脚的巨人,俄罗斯是生病的巨人,欧洲是缺乏凝聚力的巨人,美国是萎缩的巨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

”这一评论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概括性,这说明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点是

A.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正在形成之中,而且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B.众多“巨人”的出现标志着世界多极化格局的正式形成

C.当今世界是日本、俄罗斯、欧盟、中国和美国共同主导下的五极世界

D.20世纪90年代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才开始呈现出多极化趋势

22.1954年12月,缅甸总理吴努应周恩来邀请回访中国时表示:

“中国好比大象,缅甸好比羔羊,大象会不会发怒,无疑会使羔羊常常提心吊胆。

……很坦率地讲,我们对大国是很恐惧的。

但是周恩来访问缅甸以后,大大消除了缅甸人这种恐惧。

”缅甸消除“这种恐惧”的主要原因是基于中国

(  )

A.奉行“一边倒”外交政策,捍卫社会主义阵营

B.重申和平共处原则,建立新型区域合作组织

C.倡导多边外交,发展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关系

D.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加强同亚非各国联系

23.中国经济网2013年7月26日:

“在法国人眼中,中国文明的象征是动态的变化的,两千年前是丝绸,一千年前是瓷器,五百年前是茶叶。

”信息不能表明(  )

A.中国自然经济长期未能突破B.东西方贸易交流不断

C.古代中国手工业水平世界领先D.古代中国对外贸易居于入超地位

24.中国古代,都城的定位成为城市兴衰的重要因素,它使政治、经济、文化融为一体,此外,中国古代城市农村之间分工的基本结构,也与“城郭”、“乡村”这种行政上的区域划分相一致。

这主要说明中国古代城市(  )

A.以商业职能为主B.以政治职能为主

C.市民价值观念的变化D.商业限制被打破

25.徽商经营之道,有许多方面值得今人效仿,如史载“徽之俗,一贾不利再贾,再贾不利三贾,三贾不利犹未厌焉”。

在明中叶的抗倭斗争中,他们或捐资筑城,募勇抗倭;又如:

徽商妇“居乡数月,不沾鱼肉,日挫针治缝纫绽……盖亦由内德矣”。

上述材料体现的徽商精神不包括

A.赴国急难、民族自立的爱国精神B.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

C.不辞劳苦、虽富犹朴的勤俭精神D.以诚待人、以义为重的商业理念

26.法国数学家笛卡尔因其思想不相容于当道,被迫流亡他国。

1631年,他称旅居的城市是“货物无奇不有”之地。

他问道,“要找到世人所可能希冀的各种货物和珍奇物品,这世上还有哪个地方比这个城市更让人如愿?

”由此可知,当时笛卡尔流亡于(  )

A.意大利B.西班牙C.荷兰D.英国

27.关注时代特征是把握历史的核心。

如果把15~16世纪西欧社会发生的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或现象加以归纳概括,其最基本的特征是(  )

A.在动荡中进入中世纪B.在演变中走出中世纪

C.在革命中实现民主化D.在变革中实践工业化

28.“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制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

”这一论断最有可能评价的是(  )

A.孔子“民贵君轻”思想B.墨子的“兼爱非攻”主张

C.黄宗羲的“工商皆本”思想D.董仲舒“天人感应”“大一统”新儒学

29.中国隋唐科举制、雅典梭伦的财产等级制、罗马的万民法,其相似的作用是(  )

A.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B.扩大了统治基础

C.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D.实现了选贤任能

30.古往今来,无论是东方古国,还是西方近代国家,都以建章立制来强化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下列具有此类性质的文献或制度是

①秦汉郡县制②《十二铜表法》③英国《权利法案》④美国1787年宪法

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

 

第二卷非选择题55分

31题20分.在学习中国古代的经济史时,如果对一些历史名词或历史概念浅尝辄止,不求甚解,往往难以全面客观地认识当时的历史现状。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古至今,谈到“重农抑商”总是将农业和商业对立起来。

但从整体上来说,中国大部分时间是重农不抑商,农业固然受到重视,但商业也并没有受到抑制,私人工商业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

——《中国古代真的“重农抑商”么?

材料二 “城市”是由“城”与“市”这两个事物、两个功能要素结合为一的产物。

《说文》中载:

“城,以盛民地”。

“市,买卖之所也。

”中国农业时代的城市以政治行政管理功能为主,“城”的分量不仅大于“市”的分量,而且“市”的部分明显从属于“城”的部分。

这些传统城市都是以绝对权力为基础,通过强制性贡赋等形式来维持城市运行。

——摘编自唐茂华《东西方城市化进程差异性比较及借鉴》

材料三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其本身就是一个世界,一个尽可能不与外界往来的世界。

然而,尽管除知识名流外,其他中国人对外部世界不感兴趣,而到中国传教则成为耶稣会教士的荣耀……。

作为一个有名无实的闭关锁国的国家,有着甚至更为封闭的儒家思想的明代中国,正在丧失它的自主性,开始依附于一个非它所创造的世界体系。

——引自(美)阿谢德《中国在世界历史之中》

(1)请列举两宋及明清时期虽然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但这一时期的私人工商业仍“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的表现。

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传统城市中“城”与“市”的关系2分。

请以唐朝以后的史实说明农业时代的“城”与“市”关系的演变。

4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从经济、思想文化方面指出闭关锁国政策下的表现(4分)。

并从当时世界发展潮流的角度,评述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

4分

 

32.(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69年1月,共和党人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

当时正值美国面临着自二战结束以来最为严峻的形势。

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

使美国在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1971年6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

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并改善美国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一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

——摘编自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跨出了改善中美关系的第一步。

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这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对世界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后,双方的贸易、科技和文化往来逐渐增多。

与此同时,为进一步促进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中美双方政府官员也在进行不断接触。

——摘编自谢益罡《中国外交史》

材料三二战结束后,日本政府长期执行追随美国、歧视中国的政策。

50年代以来,随着中日两国民间贸易和人员往来的增多,日本各界人士要求恢复中日邦交的呼声越来越高。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对日本产生极大的震动。

日本把美国的这种举动视为“越顶外交”。

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摘编自王圣心《当代国际关系》

材料四田中首相来我国访问,解开了中日关系史上新的一页。

在我们两国的历史上,有着两千年来的油耗往来和文化交流••••••值得我们珍视。

但是,自从1894年以来的半个世纪中,由于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使得中国人民遭受重大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样的经验教训,我们应该牢牢记住——摘自《周恩来政论选》

(1)据材料一,概括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一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的原因(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关键问题是什么?

2分怎样理解《联合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4分)

 

(3)就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日本对美国“越顶外交”的举动作何反应?

(2分)分析日本对华政策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重大改变?

(4分)

 

(4)综合材料三、四并结合甲午战争以来中国百年史,试从日、中两方面解释周恩来所指出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含义。

(4分)

 

33.(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历史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引用了如下公式:

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

这一公式表明,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

——摘编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说明:

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高三文科历史第四次月考试卷答题卡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班级姓名考号班级学号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第31题20分⑴

⑴6分

⑵6分

⑶8分

32题20分

⑴4分

⑵6分

⑶6分

⑷4分

33题15分

答案:

1CDBDD6DDCCB11BCBCA16BcBCD21ABDBD26CBDBB

31答案 

(1)宋代:

a“市”突破时空限制,b夜市、晓市兴盛,市的交易时间限制被打破,

c配套的饮食娱乐服务设施:

瓦肆d出现汉口镇、 佛山 镇、 景德 镇、朱仙镇四大商业

名镇e草市更加普遍f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明清时期:

农产品日益商品化;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快,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

资本主义萌芽在部分地区出现并发展;明朝中期,私人工商业超过了官营工商业。

(2)关系:

“市”从属于“城”;“城”的分量大于“市”。

唐朝时,在坊市制度下,“城”“市”分开,但“城”外出现草市;到宋朝,“城”“市”界限打破;明清时期,市镇出现,突破“城”与“市”的限制。

(3)表现:

经济:

虽严禁与外国进行贸易往来,但私人海上贸易频繁;

思想:

思想文化交流较少,仅限于少数知识分子和传教士。

评述:

使中国丧失了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动工业化的契机;阻碍了学习西方先进思想,在与西方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或者:

①积极:

一定程度上起到自卫作用。

②消极:

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而且使中国与世隔绝,妨碍了中国学习西方先进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 ,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32【答案】

(1)原因:

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危机加深;美苏争霸正处于不利阶段;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中国成为世界五个力量中心之一。

(答对其中四点即可)

(2)关键问题:

台湾问题。

转折点:

中美两国结束长期敌对状态;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两国官方与民间往来逐渐增多。

(答对其中三点即可)

(3)反应:

日本赶在美国之前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重大改变:

中美两国关系的缓和;中日民间往来增多;日本各界要求恢复中日邦交;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4)日本:

甲午战争及30年代的侵华战争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应深刻反省侵略历史;以史为鉴,珍爱和平。

中国:

甲午战争以来,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长期的反侵略斗争;铭记历史,开创未来。

(言之有酌情给分)

33【答案】评分说明:

 

论证

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

一等

(12-9分)

①准确、充分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

②对公式中要素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阐述明确,逻辑严密。

①观点明确,理由充分。

②能够准确、充分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

二等

(8-5分)

①能够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

②对公式中要素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有一定认识,逻辑关系较清楚。

①观点明确,理由较充分。

②能够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予以说明,逻辑关系较清楚。

三等

(4-0分)

①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不够准确或不能够运用史实。

②对公式中要素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清或没有认识,逻辑关系不清。

①有观点,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不够准确,逻辑关系不清。

②观点不明确,缺少论证。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是开放性试题,是今年新课标卷的一大亮点。

解答时既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

无论哪种必须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