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部地区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问题研究.docx
《中西部地区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问题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部地区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问题研究.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西部地区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问题研究
中西部地区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问题研究
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结构是否合理,不仅制约着自身经济的发展,而且影响着全国经济结构的合理性。
世纪之交,抓住全国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地区优势和市场原则,及时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是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一、中西部地区经济结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我国的中西部地区集中了许多大型工业基地,曾是中央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地之一。
但在新一轮的经济发展中,其经济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与东部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
这其中有长期累积的历史原因,有区位因素与政策效应等客观原因,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中西部地区落后、低效、计划色彩浓厚的经济结构,从而导致了中西部地区在市场经济中转换难、适应慢、效益低、竞争能力弱,主要表现为:
生产力布局:
计划色彩浓厚,适应性差,缺乏应有的竞争力。
建国以来,为了改变东西部的经济结构,从1953年到1978年,国家实施了以建设内地为主的平衡战略,在中西部投资建设和内迁了许多大中型项目,为中西部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努力。
但是,在计划经济时期,特别是“三线”建设时期布局的工业项目,许多都远离经济发达的城镇,分散在交通不便的崇山峻岭之中。
“三线”时期“山、散、洞”的战略思想,使许多企业同当地的经济关联度极低,完全着眼于战略和计划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东部沿海地区新建了许多机制灵活、产品适销对路的新项目,而中西部地区许多企业由于观念陈旧,历史包袱沉重,机制僵化,产品老化,在市场经济中转换难度大,缺乏应有的竞争力。
所有制结构:
国有经济比重偏大,非国有经济发展滞后,经济缺乏生机和活力。
改革开放以来,非国有经济异军突起,以其特有的生机和活力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空间,并在许多地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东部地区紧紧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着力调整了所有制结构,逐步形成了以非国有经济为主体的多元化所有制结构,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而中西部地区由于观念守旧,改革进程相对缓慢,非国有经济发展滞后,与东部地区形成明显差距。
1998年全国各地区经济的所有制结构比较中,以国有经济为主的地区有14个,除北京、辽宁外,全部为中西部地区。
东部地区国有经济比重为35%左右,而中西部地区超过5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非国有经济比重偏低,市场发展缓慢,经济生活中新的经济增长点比较少;国有经济比重偏大,不仅受国家宏观调控影响大,回旋余地小,而且受传统体制惯性影响大,经济缺乏生机和活力。
以国有经济为主导的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之所以难以实现高于全国的快速增长,所有制结构是直接因素之一。
产业结构:
产业层次低,经济关联度差,比较效益难以发挥。
根据工业化国家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依次是第一产业逐步降低,第二产业由提高到降低,第三产业逐步提高,以电子、信息、金融、科技服务为代表的第三产业投资少,见效快,是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产业。
目前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发达国家为60-70%,中等收入国家为50%左右,我国只有%。
在全国较低的产业结构格局中。
中西部地区又与东部地区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1998年,第一产业占GNP的比重,全国为18%,东部为14.1%,中西部超过20%。
第二产业占GNP的比重,全国为%,东部为%,中西部为40.5%,低于全国和东部地区,而且其内部结构也不合理,重工业比重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轻工业发展不足。
第三产业占GNP的比重,全国为32.8%,东部为%,中西部大多数省份为30%左右。
这说明中西部地区的农业经济特色较为突出,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由于中西部地区的工业中主要采掘业、原材料工业为主,长期以来扮演着东部能源,原材料供应基地的角色,而加工工业基础薄弱,产品附加值低,增值能力弱,致使资源优势难以转化和经济优势。
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致使中西部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高科技产业发展缓慢,区域内的工业化程度偏低。
较低的工业化程度难以形成中心城市向周边产业扩散的生产要亲传递网络,与周边地区经济联系比较松散,辐射能力较差。
而东部地区不仅产业结构相对合理,而且工业化程度高,产品的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这种差异使中西部丧失的大量附加值流向东部地区。
投资结构:
国家投资比重大,自筹资金能力弱,可利用的资金不足。
中西部地区的投资主要是依靠预算内投资和国内贷款,自筹资金、可利用的外资和其他资金不足,未形成良性的投资基金运行机制。
1998年,中西部地区预算内投资和国内资贷款占投资总额的36.5%,比东部地区的21.3%高出15.2个百分点,而自筹资金和利用外资的比重为%,比东部地区的%低个百分点。
这种投资结构对国家的依赖性较大,而由于一定时期国家的财力有限,直接制约了投资规模的扩张。
同时,这种投资结构也会直接受到政府不同时期财政、金融的干预,从而忽视市场机制的作用。
更为重要的是,这种不合理的投资结构会直接影响到经济结构的合理性。
现实中,各产业现有资产存量的多少和增长率的高低,直接取决于投资结构的变化,中西部地区这种不合理的投资结构,表现在产业结构上就是所体现的经济技术水平和效益较低,满足社会的产品供应能力不足,即产业结构未能达到优化和高级化。
企业结构:
大型企业少,小型企业多,难以发挥规模经济效益。
企业结构是产业组织结构的主要内容,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规模经济,实现资源的最有效配置。
中西部地区企业结构不合理的主要表现是企业规模不经济,大型企业少、小型企业多,缺乏具有强劲竞争力的集团企业,与东部地区相比有较大差距。
1998年东部地区的大型企业数为4442个,占全国大型企业总数的61.7%,中西部地区为2757个,只占%。
东部地区大型企业占其企业总数的1.6%,中型企业占3.8%,小型企业占94.6%;中西部地区大型企业占其企业总数的0.l%,中型企业占2.4%,小型企业占%。
这说明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方式仍以粗放型为主,即经济增长不是靠大企业的裂变组合,生产要素利用率的提高,而是靠中小企业效量的扩张。
这种企业结构使优势企业的扩张受到限制,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难以形成。
由于企业普遍达不到规模经济要求,众多中小企业面对同一市场而成为竞争对手,必然要付出昂贵的竞争代价。
同时,企业所面对的不仅是国内市场,还有国际市场。
在国外大企业集团纷纷形成,日益垄断国际市场的条件下,过小的企业规模是无法参与国际竞争的。
二、中西部地区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的对策措施
打破传统观念,合理调整生产力布局。
生产力布局与经济结构的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西部地区现有的经济结构从很大程度上来说是建国以来生产力布局的结果,这种布局在不同时期各有得失。
在进入21世纪之际,为了解决中西部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优化区域经济结构,首先就要完善中西部现有的生产力布局,促进其合理化。
要实现这一目的,首先在思想上要打破传统的部门分割、行业垄断、地区封锁观念,破除对旧体制的依赖,强化市场竞争意识,用发展的眼光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打开结构调整和战略性改组的新思路。
其次,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确定战略产业和发展重点。
中部的长江沿岸区可建成不同的经济带。
重点发展钢铁、有色冶金、电力、机械、汽车、高新技术产业和商品农业;黄河中上游区中游可重点建设以山西为中心的能源化工基地,利用煤碳、水电资源,有选择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
上游可重点建设以兰州为中心的综合开发区,利用特有的农牧资源和重化工提供的非农业产品原料,发展纺织工业;西南能矿资源密集区可深化区内优势资源的开发,建成我国另一个重化工业基地;沿边地带可重点发展外向型经济,增加开放口岸,加强口岸建设,建立自由贸易区,提高通货能力,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往来。
加快所有制改革调整,建立多元化的所有制结构。
鉴于中西部地区国有经济比重较高,非国有经济成分偏低,其所有制结构的改革调整应从
两个方面着手:
推进国有企业制度创新,搞活国有资产。
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实力主要集中在大型工业基地和国有企业,这一块的改革力度和速度明显落后于东部地区。
因此,结构调整要和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资产重组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是对大型国有企业加快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造,全面推行现代企业制度,实行企业制度的创新和经营机制的转换,发挥骨干和带头作用。
对中小型国有企业,可以放开经营,采取改组、联合、委托、租赁、承包、股份合作制等多种方式进行经营:
二是推行股份制的过程中,应加大力度,企业之间可相互参股,国有资产经营分得的红利,可用来改造国有企业的技术设备和投资有市场前景的新项目;三是加快企业存量资产流动和重组的步伐,加大企业兼并力度,推进企业破产重组,使国有资产在流动中增值。
2、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
中西部地区发展非国有经济,应注重四个方面:
一是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积极扶持和促进集体、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提高其在本地区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在一系列有关政策上,如信贷规模、市场进入退出、进出口、税率税种等方面,对非国有企业与国有企业一视同仁,不能采取歧视性政策和做法;二是在利用外资方面,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
东部地区外商投资以轻加工、高附加值和高新技术产品为主,中西部地区利用外资重点应放在优势产业方面,特别是以能源、原材料和农牧业为主体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三是为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要减化企业注册手续,降低社会投资者的投资成本,使投资主体由国家转换为社会各个阶层。
要强化监督职能,维护公平竞争,保护非国有经济的合法权益;四是制订非国有经济发展的规划和目标,从实际出发,对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情况,进行彻底摸底调查,认真分类排队,确定发展重点。
按照地区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和要求,制定非国有经济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发挥区域优势,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粗放型增长方式及其导致的结构不优,支柱不强、产业不高,效益不佳是制约中西部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
因此,当前必须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重新构造中西部的支柱产业。
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应与优势产业的生产力布局相衔接,考虑国家有关产业政策,从本地的经济基础和经济承受力出发,利用地区资源优势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与组合。
为此,一是发展能够发挥资源要素优势,尤其是农业资源和矿产资源优势,具有较大市场潜力和前景的产业,并适时淘汰一部分优势不明显,市场前景不乐观,且与东部发达地区难以竞争的产业。
目前国家的产业政策已经向能源、原材料倾斜,中西部应进一步发挥已经初步形成的能源、原材料、农业和部分轻纺产品工业和机电工业等优势,选择其中的二、三个优势产业作为主导本地区经济的支柱产业,并通过优势产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有本地区特色的支柱产业;二是发展加工工业,促进主导产业由资源输出型向资源加工型产业发展,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使资源优势转变为产品优势、经济优势,提高比较效益;三是发展具有高回报率的第三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与周边产业的关联度,带动区域内支柱产业、主导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四是发挥中西部科研、教育和人才优势,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产业和新兴产业,促进产学研、科工贸一体化的科技企业的形成,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步伐,以科技力量推动区域内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
提高筹资能力,建立良性的投资基金运行机制
筹资能力不强,用资力度不足是造成中西部地区资金短缺的主要原因。
从中央项目人均投资来看,中西部地区获得的政府投入与东部地区相差甚远,资源优势无法借助资金支持转化为经济优势,这是该地区落后的关键所在。
目前中央投资只占基建基金的20%,在国家财力并不充裕的情况下要求增加政府投资会受到很大限制。
因此,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能单靠政府杯水车薪的投入,必须鼓励吸引计划体制外的民间资金和外国资金的注入,建立中西部的良性投资基金运行机制。
为此,一是提高企业内部资金的筹措能力。
要大胆创新,广开多种集资渠道,如集资办厂、集资修路,加快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改造,通过股票上市或发行债券筹集发展基金。
通过搞活国有经济,增强国有经济实力,构造中西部企业资金的内在机制;二是采取优惠政策,吸收国内资金来西部投资办厂。
要适当放宽产业限制,鼓励东部产业向西部转移,既要发展高层次的科技产业,也要积极接受东部地区转移过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三是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
要创造良好的外商投资环境,建立完善高质量的招商网络,采取灵活多样的招商引资形式引国外大公司、大财团来西部投资兴办企业、设立子公司或购买经营状况欠佳的企业,加大外资对中西部投资的力度;四是建立资本市场。
要大力发展证券、股票等资本市场,建立中西部产业投资基金、投资银行、投资公司等多种投资机构,加强对民间资金的集中利用,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本市场的积极作用,促进中西部经济的持续发展。
发展企业集团,实现规模经济效益
市场经济的竞争实力,说到底是作为市场竞争主体的企业实力的较量。
中小企业的大量存在和分散化生产下的规模不经济,是中西部地区企业竞争力弱的主要因素。
目前调整的方向是以市场为导向,走集约化经营的路子,发展规模经济。
其中,应把发展大型企业集团作为重点。
通过发展企业集团,促进多个经济增长点的集合与扩张,迅速形成经济增长链,淘汰过剩的生产能力,减少过度竞争。
同时,通过建立以大企业为主体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可以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结构,带动传统产业的升级。
目前,中西部地区可在一些支柱产业和技术领域,选择一些骨干企业或优势企业为核心,以资产为纽带,以名牌产品为龙头,建立起以资本运营为目标的企业集团,形成生产能力聚集的主力军。
在发展规模经济,组建企业集团的过程中,一是应全面推行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按照“产权明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原则和《公司法》的要求,将企业组建成规范的股份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实现企业制度的创新和经营机制的转换;二是企业改组应与技术改造和加强管理相结合,在壮大企业规模的同时也要注重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注入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新型企业文化,将企业的技术装备和管理效率提高到一个更新更高的水平;三是要同时扶持劳动密集型产业,鼓励中小企业发展。
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比东部地区落后一个档次,大规模的全面赶超是不现实的,因而应继续推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在一般性服务部门和小商品生产行业,可实行劳动替代资本的政策,尤其要鼓励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技术创新、中介代理、资金融通、咨询服务等企业的发展。
资本密集型的大型企业与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协同发展,才符合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企业结构合理化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