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971444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3.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心理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心理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心理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心理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docx

《心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docx

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1、心理学:

是指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2、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在心理学上统称为认知。

3、心理现象分为两大类,即心理过程和人格。

4、学习心理学的实践意义p8

(1)心理学对指导人的实践活动,提高劳动效率有重要意义。

心理学与人们的社会实践紧密相关,它可能并正在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例如,心理学家发现,在一定条件下,红光的辅助照明可以使人在黑暗中的微光视觉能力提高2~3倍。

根据这一规律,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去提高战斗机驾驶员夜间飞行的视觉敏锐度和作战能力。

(2)心理学有助于了解自己和自我教育。

心理学通过描述和阐述人的心理现象,让人们科学地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达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通过学习心理学的知识,可以了解自己某些行为出现的原因,以及潜藏在行为中的心理活动的规律,还可以了解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应该如何去加以解决。

(3)心理学有助于促进人的身心健康。

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一方面极大地提高了人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又给人带来了巨大的身心压力。

现代心理学在促进人的身心健康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心理学有助于做好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

把心理学理论应用于管理过程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一种趋势。

思想政治工作首先应该在了解人的心理特点的基础上进行。

在此基础上,还要遵循一系列的心理学原则,如立足于感化的原则、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保护自尊心的原则等。

这些都说明,学习和研究心理学,有助于做好人的思想政治工作。

(5)心理学对提高教育和教学质量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一个国家的经济要发展,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

心理学能促进教育与科技的发展,因此在科教兴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5、1879年被称为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年,冯特也被视为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

6、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反映。

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1、大脑皮层是脑的最重要部分,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2、神经—体液调节:

神经系统控制内分泌系统,而内分泌系统也控制许多生理现象和行为。

神经系统通过内分泌腺的激素影响各种效应器官的活动,叫做神经-体液调节,机体在神经--体液调节下适应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

第三章意识和注意

1、睡眠的五个阶段:

(1)第一阶段:

轻度睡眠,大约持续10分钟。

(2)第二阶段:

出现“睡眠锭”(一种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大约持续20分钟。

(3)第三阶段:

肌肉逐渐更为放松,脑电波更慢,大约持续40分钟。

(4)第四阶段:

深度睡眠,睡眠者很难被唤醒,梦游、梦呓、尿床等发生在此。

(5)快速动眼睡眠(REM)阶段:

脑电波与个体处于清醒并放松状态时类似,睡眠者的眼球开始快速左右上下移动,而且通常伴随着梦境。

在第一个睡眠周期中大约持续10分钟,其后逐渐增加,可达1小时。

2、注意:

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3、注意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伴随着心理过程产生的一种心理现象。

4、无意注意:

又称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无意注意的产生和保持,不是依靠意志努力,而是取决于刺激物本身的性质,是人们自然而然地对那些强烈的、新颖的和感兴趣的事物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活动的指向和集中。

在心理学的文献中有时把无意注意称为消极注意,有时把无意注意称为情绪注意。

5、有意注意:

又称随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在心理学的文献中也把有意注意称为积极注意或意志注意。

6、有意后注意:

又称随意后注意,是指事前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7、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主要条件p59

1、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

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的注意,所以人们对于活动的目的和任务的重要意义理解得越清楚、越深刻,完成任务的愿望越强烈,与完成任务有关的事物就越能引起和保持人的有意注意。

2、培养间接兴趣。

间接兴趣对于保持有意注意具有很大作用。

间接兴趣是指对活动目的、活动结果的兴趣。

尽管活动本身和活动的过程不能直接吸引人,但活动的结果对人有重要意义或能引起人的兴趣。

间接兴趣越稳定,就越能对活动的对象产生有意注意。

3、合理地组织活动。

在明确目的、任务的前提下,合理地组织活动也有助于集中有意注意。

(1)根据任务的需要,提出一定的自我要求,常常会加强有意注意。

(2)提出问题有利于加强有意注意。

(3)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活动相结合,有利于引起与保持有意注意。

4、用坚强的意志与干扰作斗争。

有意注意不仅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时可能的,有时在有干扰的情况下也是可能的。

干扰可能是外界的刺激物,也可能是机体的某些状态。

避免干扰有助于集中有意注意、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

但是某些微弱的附加刺激不仅不会干扰人们的有意注意,而且会加强有意注意。

如学习时听听轻音乐、室内钟表的滴答声等有时会加强有意注意。

8、注意的特征(即注意的品质)p61

1、注意的广度。

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

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

(1)知觉对象的特点。

知觉的对象越集中,排列的越有规律,越能成为相互联系的整体,注意的范围就越大。

(2)个人知觉活动的任务与性质。

对同样的知觉对象,由于个人知觉活动的任务和知识经验的不同,注意的范围也会有一定的变化。

(3)个体的知识经验。

一般来说,知识经验丰富,注意范围就大,知识经验贫乏,注意范围就小。

2、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稳定性,也称为注意的持久性,是指对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所持续的时间。

这是注意的时间特征。

注意的稳定性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同一对象上的时间。

广义的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项活动上的时间。

3、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

注意分配的条件:

(1)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至少有一种应是高度熟练的。

(2)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必须有内在联系。

4、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活动任务的需要,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

(1)对原活动的注意集中程度。

(2)新注意对象的吸引力。

(3)明确的信号提示。

(4)个体的神经类型和自控能力。

第四章感觉

1、感觉: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感觉的意义p67

(1)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只有通过感觉,人们才能认识外界物体的颜色、明度、气味、软硬等,从而能够了解事物的各种属性。

(2)感觉是人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

人们要正常的生活,必须和环境保持平衡,其次包括信息的平衡。

有机体对周围环境的适应,是以经常的信息平衡为前提的,信息超载或不足,都会破坏信息的平衡,给机体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

(3)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从人的个体心理发展看,婴儿出生后最初一段时间,只能对事物的个别属性做出反应,随着个体发展,在感觉的基础上,逐渐出现其他更为高级的认识活动。

3、感受性:

对刺激的感受能力,叫做感受性。

感受性的大小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衡量的,每种感觉都有两种感受性和感觉阈限,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受性和差别阈限。

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成反比关系。

4、视觉的适应可以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

5、联觉,指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6、某一感觉系统的技能丧失后而由其他感觉系统的技能来弥补的现象,叫做感觉的代偿作用。

7、根据刺激的来源不同,我们可以把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两大类。

外部感觉是由机体以外的客观刺激引起、反映外界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

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觉。

内部感觉是由机体内部的客观刺激引起、反映机体自身状态的感觉。

内部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

第五章知觉

1、知觉:

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2、根据知觉的对象,可以把知觉区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反映事物的空间特性,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方位知觉等。

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反映事物的时间特性,是对客观事物和事件的连续性和顺序性的知觉。

运动知觉:

运动知觉反映事物的运动特性,与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密切相关。

3、知觉的基本特征p101

(1)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反映事物的整体,不是事物的个别属性,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整理性所依赖的条件:

①知觉对象的特点②知觉者的知识经验。

(2)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选择性是指,在知觉时,尽管同时接受了很多刺激,但是,我们总是把这些刺激分成两类,一类作为知觉对象,其余的都作为知觉的背景。

选择性所依赖的条件:

①刺激物的特点②知觉者的主观状态。

(3)知觉的理解性。

在知觉当前事物时,人们总是根据过去的知识经验,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

理解性所依赖的条件:

主要依赖主体,依赖知觉者的知识经验。

(4)知觉的恒常性。

当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我们的知觉会保持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

恒常性所依赖的条件:

①知觉条件的变化范围要适当②知觉者的知识经验。

第六章记忆

1、记忆的内容分类:

(1)形象记忆:

以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

(2)运动记忆:

以过去做过的动作或经历过的运动为内容。

(3)语言——逻辑记忆:

以语词、概念、命题、思想等为内容。

(4)情绪记忆:

以体验过的某种情绪、情感为内容。

2、记忆的时间分类:

(1)感觉记忆:

是指当感觉刺激停止以后头脑中仍能保持瞬间映像的记忆。

(2)短时记忆:

是指对信息的贮存在一分钟之内的记忆。

(3)长时记忆:

是指信息在头脑中贮存时间超过一分钟,直至数日、数周、数年,乃至终生的记忆。

3、记忆的意识性分类:

(1)内隐记忆:

指个体在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影响,又叫自动的无意识记忆。

(2)外显记忆:

外显记忆指在意识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影响。

又叫受意识控制的记忆。

4、记忆的基本过程由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3个环节组成。

5、机械识记:

是指在不理解材料意义的情况下,只根据材料的外部联系或表面形式,采取简单重复的方式进行的识记。

6、意义识记:

是指在理解材料意义的基础上,依靠材料本身的内在联系进行的识记。

7、艾宾浩斯曲线表明,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后遗忘得较快,经过一段时间间隔后,遗忘逐渐缓慢下来,即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

8、前摄抑制:

是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9、后摄抑制:

是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10、加强保持的方法(怎样提高记忆有效性)P126

1.组织有效的复习。

要做到有效的复习,为了提高记忆的效果,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及时复习。

由于遗忘的进程先快后慢,所以必须在遗忘尚未大规模开始前就进行。

及时复习可以阻止通常在学习后即发生的遗忘。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复习时间的合理分配是复习获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

(3)反复阅读和试图回忆相结合。

反复阅读和试图回忆相结合就是通常所讲的“看一看,想一想”,这种阅读和尝试回忆交替进行,可提高复习的效率。

(4)采用多样化的复习方法,动员多种感官参加复习。

多样化、新颖的复习方法,能够引起和加强学习者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复习效果。

(5)活动有助于记忆。

在教学过程中,把识记的对象作为活动的对象或活动的结果,能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活动,记忆效果就会明显地提高。

2.利用外部记忆手段。

为了更好地保持记忆的内容,人们还可采取一些外部记忆手段,如记笔记、记卡片和编提纲等,有时还可以将需要保持的内容存入计算机等。

3.注意脑的健康和用脑卫生。

人脑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到记忆的好坏。

用脑卫生也很重要,可采用一些方法使大脑皮层在学习时保持警觉与兴奋状态,如学思结合,给自己制定明确的学习目的和任务,劳逸结合等。

11、再认:

是指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情,当它再度出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

12、回忆:

是指经验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能把它重新回想起来。

13、记忆的品质p131

(1)记忆的敏捷性。

敏捷性是指识记材料储存的速度。

对同一种材料,有些人很快就能记住,有些人则需要很长时间。

然而记得快并不说明记忆力强,因为还要看他的记忆品质如何。

(2)记忆的持久性。

持久性是指识记材料保持的时间。

有些人识记过的材料能保持很久而不易遗忘,或很少遗忘;有些人刚刚识记过的东西很快就忘了。

(3)记忆的准确性。

准确性是指材料的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的正确性。

识记材料时,记得快,保持的时间越长久,但如果信息是不准确的,其他的记忆品质也就失去了价值。

(4)记忆的准备性。

准备性是指对保持材料的提取速度。

有些人学富五车,却难于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有些人读书破万卷,却下笔费煞神。

这些都是记忆准备性差的表现。

第七章表象与想象

1、表象:

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的再现。

2、想象:

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3、表象与词是思维成果的两种存在形式。

4、想象的功能p140

(1)预见功能。

想象具有预见功能。

科学家的发明、工程师的设计、作家的人物塑造、艺术家的艺术造型等活动都离不开人的想象,都是想象预见性的体现。

(2)补充功能。

想象具有补充功能。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时间、空间的限制以及人的认识活动的局限性,有很多事物是人们不可能直接感知到的。

如原始社会的生活情景、千百万年前发生的地壳变动和历史变迁等。

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可以借助想象,弥补人类认识活动的时空局限和不足,对客观世界产生更充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3)替代功能。

想象具有替代功能。

在现实生活中,当人们的某种需要不能实际得到满足时,可以利用想象从心理上得到一定的补偿和满足。

例如,儿童想当一名医生,但由于现实条件和能力所限目前还不能实现,于是儿童就在游戏中通过自己的想象来扮演医生的角色,满足了自己当医生的愿望。

5、根据想象有无预定目的,可以把想象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无意现象是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的产生地想象;有意想象是有预定目的、自觉产生的想象。

根据创造水平和新颖程度不同,可分为:

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

6、再造想象:

是指根据语言的表述或非语言的描绘(图样、图解、符号记录等)在头脑中形成相应事物的形象的过程。

7、创造想象:

是不依据现成的描绘而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8、创造想象产生的条件p144

(1)创造动机。

人在社会生活、社会实践中,社会不断地发展,向人们提出创造新事物、解决新问题的要求,当这种要求一旦被人接受,就会在人脑中变成创造性活动的需要和愿望,与活动结合,就会转化为创造性活动的动机。

人们获得了动力,就会进行创造想象。

(2)丰富的表象储备。

进行创造想象,首先要对有关事物进行细致观察,储备丰富的表象材料。

表象材料越丰富,质量越高,人的想象也就会越广、越深,其形象也就会越逼真;表象材料越贫乏,其想象越狭窄、肤浅,有时甚至完全失真。

所以,创造想象来自于丰富的表象储备。

(3)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

表象的储备为创造想象提供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但是仅有丰富的表象并不能完成有效的创造,假如牛顿没有一定的物理知识,见到苹果掉下来也不会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可见,只有就某一领域深入研究,掌握必要的知识,才能在相应的领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创造想象。

(4)原型启发。

所谓原型,就是起启发作用的事物。

任何一个人对某一项目的发明创造或革新,都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在开始时总要受到某种类似的事物或模型的启发。

例如,鲁班从丝茅草割破手得到启发,发明了锯子。

(5)积极的思维活动。

积极的思维活动就是在创造想象过程中,要把以表象为基础的形象思维与以概念、判断、推理为手段的逻辑思维结合起来。

(6)灵感的作用。

灵感是想象者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勤于积累经验的结果。

此外,创造思维能力,高水平的表象改造能力,丰富的情绪生活,正确的理想和世界观也是创造想象的条件。

第八章思维与创造

1、思维:

是人脑借助于言语、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性质及关系的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它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2、思维的特征:

(1)间接性。

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一定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

思维的间接性使人的思维具有无限的认识能力。

(2)概括性。

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

思维的概括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它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或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

二是它反映事物之间的关系与规律。

认识阶段

特性

反映内容

反映方式

感知觉

低级阶段

直接性、

具体性

个别属性

整理属性

直接作用于感官

思维

高级阶段

间接性、

概括性

本质属性

内在联系

媒介物推断

通过分析、综合反映一类事物的共性、事物间的规律

3、思维与感知觉区别:

4、根据思维的凭借物,把思维分为直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5、思维的品质p152

(1)广阔性。

广阔性指能全面细致的思考问题,既注重问题的整体,又注重细节;既考虑问题本身,又兼顾与问题有关的其他条件。

(2)深刻性。

深刻性反映了思维的深度,指个体能够深入到事物的本质去考虑问题,即不容易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善于透过现象把握本质。

(3)敏捷性。

敏捷性反映了思维的速度,是指个体在短时间内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案,即能够单刀直入的直指问题的核心与关键,迅速地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

(4)灵活性。

灵活性反映了思维随机应变程度,指个体的思维活动能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即不仅善于根据客观实际及时提出符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假设和方案,还善于根据具体情况的改变及时修改、调整原有的假设与方案。

(5)批判性。

批判性指个体在思维过程中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严格根据客观标准判断是非与正误,能考虑正反两方面意见,坚持正确观点,摈弃错误观点。

6、问题解决:

是由一定的情境引起的,按照一定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技能,经过一系列思维操作,使问题利于解决的过程。

7、算法:

是一种随机尝试式的问题解决策略,即在问题空间搜索所有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逐一加以尝试,最终使问题得以解决。

算法策略的优点是保证能解决问题,但需要大量的尝试,费时费力。

8、启发式:

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方法。

启发法不能保证问题一定能解决,但省时省力。

常用的启发式策略:

1、手段-目的分析:

就是将需要达到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的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的目标;

2、逆向搜索:

就是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开始搜索直至找到通往初始状态的通路或方法;

3、爬山法:

采用一定的方法逐步降低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

9、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p159

1问题情境:

(1)刺激模式。

问题呈现时的状态。

一般来讲,刺激模式和人的认知结构差异越大,问题就越难解决。

(2)信息量。

问题情境中所包含的信息量太少或太多都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3)问题的具体性。

问题本身是否具体,对问题解决有直接影响,尤其是当个体对问题所在领域较为陌生时,其影响更为显著。

㈡认知因素:

(1)定势。

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有时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时则会妨碍。

(2)功能固着。

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成为功能固着。

如盒子是用来装东西的等等。

(3)认知图式。

认知图式是指个人分析问题的结构性的思维框架。

㈢情绪因素与动机。

(1)情绪。

研究表明,情绪能促进或阻碍问题解决。

(2)动机。

人们从事活动的动机强度会影响解决效率。

研究表明,动机太强或太弱都会降低问题解决的效率。

第九章情感与意志

1、情绪情感:

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

2、情绪、情感的区别与联系p166

情绪和情感都是人的主观体验,历史上曾统称为感情。

区别:

(1)情绪和生物性需要相联系,情感和社会性需要相联系。

人和动物都会产生某种情绪,并且随生物性需要的满足与否而变化。

情感是人所特有的,随着个体的社会性需要的满足与否而变化。

(2)情绪具有情境性、激动性和暂时性,情感具有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情绪容易变化,往往随着情境的改变和需要的满足而减弱或者消失,情感是人对事物的稳定态度的体验,不容易发生变化。

情绪具有明显的激动性和外部表现,情绪一旦产生往往难以控制,而情感则比较内隐含蓄。

(3)在个体发展中,情绪出现早,情感出现晚。

情绪与生理需要相联系,个体一出生就必然产生饮食、睡眠等生理需要,随着这些需要的满足与否,就会产生相应的情绪,所以说,情绪是伴随着个体的出生而出现的;情感与社会需要相联系,个体社会性需要的出现是伴随着个体的社会化而出现的。

联系: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而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1)情感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又通过情绪表现出来。

情绪是个体需要与情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也是神经系统的活动过程。

正是在这种主容体的相互作用中,个体的情绪不断的发生变化,随着情绪的不断变化,人的情感逐渐形成。

离开人的具体情绪,人的情感就不可能形成,也不可能表现出来。

(2)情绪表现依赖于情感。

在情绪发生过程中常常包含着情感,情感的性质决定情绪表现的形式,情感的深度决定情绪表现的强度。

总之,情绪与情感既有区别,也有联系。

3、情绪情感的基本功能p170

(1)动机功能。

情绪情感具有动机的作用,对于人们的行为可能产生促进作用,也可能产生干扰作用。

适度的情绪兴奋,可以使身心处于活动的最佳状态,进而推动人们有效的完成工作任务。

例如,火灾时,一个人能把很重的东西从火里搬出来,而火灭后,他就不能再搬出来。

这是因为火灾激发了他的恐慌感和急迫感。

但是,过强的情绪情感会干扰人们的行为。

(2)信号功能。

情绪情感的信号功能主要表现为通过表情,人与人之间可以传递信息、沟通思想。

例如,微笑表示对某人对某事的满意与赞赏。

(3)调节功能。

情绪情感可以调节人的认知和行为。

积极的情绪情感使人愿意接纳外界事物,有利于提高认知活动的效果;同时也使人充满信心,行为表现也比较开放自如。

消极的情绪情感容易使人封闭自我,对外界事物不感兴趣,认知活动的效率也会降低;在行为表现上,由于悲观失望,个体会无所事事,甚至产生攻击行为。

(4)感染功能。

情绪情感的感染功能是指一个人的情绪情感会影响到别人,使别人也产生同样的内心体验。

例如,上课时,学生会被教师的情绪所感染。

4、情绪调节:

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即通过一定的策略或机制,使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表情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

5、情绪调节的类型p177

(1)内部调节和外部调节。

内部调节就是通过调节个体内部的生理、心理和行为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来调节情绪。

例如,母子分离可以引起幼儿的消极情绪。

外部调节就是通过调节个体所处的外部环境来调节情绪。

例如,在心情不好时,放一段节奏明快的音乐,可以使情绪得以好转。

(2)修正调节、维持调节和增强调节。

修正调节主要指调节消极情绪。

例如降低愤怒的强度使个体趋于平静。

维持调节主要指人们主动地维持对自己有益的积极情绪。

例如通过自我暗示来长时间维持住自己的快乐。

增强调节主要指对情绪进行积极地干预,把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

例如对抑郁进行增强调节,使个体的抑郁转化为愉快。

(3)原因调节和反应调节。

原因调节就是针对引起情绪的原因进行调节,包括选择或修改情境,转移注意焦点以及改变认知策略等。

例如,学生由于考试成绩不理想而抑郁,教师或家长就让该学生回忆自己在运动会上的出色表现,学生的情绪就可以得到好转。

反应调节发生在情绪激活或诱发后,是指通过增强或减弱反应强度,延长或缩短反应时间等策略来调节情绪。

例如压抑自己的笑声或者强迫自己露出笑脸等。

(4)良好调节和不良调节。

良好调节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