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2.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996593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2.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教育学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教育学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教育学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教育学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2.docx

《教育学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2.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2.docx

教育学2

2、教科书的结构

除了教科书以外,还有各类指导书和补充读物,工具书,挂图,图表和其他教学辅助用具,教学程序软件包;幻灯片,电影片,音像磁盘等。

3、教科书的编排要求

首先,教科书的编制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符合卫生学,教育学,心理学和美学的要求。

其次,教科书的内容阐述,要层次分明。

再次,标题和结论要用不同的字体或符号标出。

4、教科书的作用

第一.教科书是学生进一步扩大知识领域的基础,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

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同时,也便于学生的预习,复习和作业。

第二,教科书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为教师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学生成绩的检查评定提供了基本材料。

第三,根据教学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

第四,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理与实际相联系的基本途径和最佳方式。

5、教科书的使用要求

第一,整体把握教科书第二,重点设计教科书第三,充分利用教科书

第四,及时引进新知识第五,适当补充乡土材料

第六,指导学生充分运用好教科书

 

第四节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

一.课程实施

(一)课程实施的含义与影响因素

含义:

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第一,课程计划本身的特性。

一是可传播性,二是可操作性,三是和谐性,四是相对优越性。

第二,交流与合作。

第三,课程实施的组织和领导。

第四,教师的水平第四,各种外部因素的支持。

(二)课程实施的结构

课程实施作为一个动态的顺序化的实践过程,具有一定的运行结构,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至少要考虑一下七个方面的问题

1、安排课程表,明确各门课程的开设顺序和课时分配。

课程表具有权威性和指导性

2、确定并分析教学任务

教学任务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学生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二是学生所要形成和发展的智力,能力和体力。

三是学生所要养成的情感,态度,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

3、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个性,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

学生学习特点受内外两方面因素制约,内部因素主要有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水平,学习经验,个性特征等;外部因素主要有学习内容,教师教学风格,使学生的学习形成独特性,稳定性,发展性,灵活性四个特点。

4、选择并确定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任务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实现预期的课程目标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教学活动的基本范型。

5、对具体的教学单元和课的类型与结构进行规划。

6、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

组织教学活动是课程实施计划的展开过程,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

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这是课程实施的最后一项任务或环节

以上七个方面在运作过程中构成一个循环往复的动态结构,是课程实施过程结构

二、课程评价

(一)课程评价的含义

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断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的决策。

(二)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1、目标评价模式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4、CSE模式

3、背景,输入,过程(CIPP)评价模式

1、目标评价模式

这一评价模式是以目标为中心而展开的,是针对20世纪初形成并流行的常模参照测验的不足而提出,是在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

评价原理可概括七个步骤或阶段:

(1)确定教育计划的目的

(2)根据行为和内容来界说每一个目标(3)确定使用目标的情境(4)设计呈现情境的方式(5)设计获取记录的方式(6)确定评价时使用的计分单位(7)设计获取代表性样本的手段

课程原理泰勒在评价原理的基础上,结合课程编制实践提出,可概括四个步骤或阶段:

(1)确定课程目标

(2)根据目的选择课程内容(3)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4)根据目标评价课程。

其中最为关键的是确定目标

目标模式的缺点:

它只注重预期的目标,忽视其他方面的因素,因而遭受不少人的批评。

2、目标游离评价模式

该模式是由美国学者斯克里文针对目标模式的弊病提出,主张吧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

该模式对目标模式的批判是击中要害,但是它也存在一些问题:

如果在评价中吧目标搁在一边,寻找各类实际效果,顾此失彼,背离评价的主要目的。

此外,目的完全“游离”的评价是不存在的。

严格的说目标游离评价不是一个完善的模式,因为他没有一套完整的评价程序。

3、背景,输入,过程(CIPP)评价模式

CIPP是由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这几种评价名称的英文缩写。

CIPP的课程评价模式考虑到影响课程计划的种种因素,可以弥补其他评价模式的不足,相对比较全面,但由于他的操作过程比较复杂,难以被一般人掌握。

4、CSE模式

CSE是美国加利福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研究中心的简称,该模式包括以下四个步骤:

第一,需要评定。

它的核心问题是确定教育的目标

第二,方案计划。

它的核心是对各种备选方案达到目标的可能性作出评价。

第三,形成性评价。

重点在于发现教学过程中成功和不足之处。

第四,总结性评价。

CSE的总结性评价是对教育质量的全面调查和判断。

CSE评价的特点主要有:

这是一种旨在为教育改革服务的评价模式,评价的形成职能和总结性职能得到有机的统一,评价活动贯穿于教育改革的全过程,实践证明,CSE评价是一种较为实用的评价模式,这也说20世纪60年代以来这种模式被广泛运用的原因。

 

第五节我国当前小学的课程

一.小学阶段课程的性质

1、普及性2、基础性3、发展性4、可接受性

二、我国现行小学课程设计

1992年,颁布《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实行)》,这是建国以来制定的第七个小学教学计划。

(一)我国小学课程计划的原则

1、高度的科学性和高度的思想性的统一4、要注意课程的衔接性

2、以实现教育目的和学习培养目标为最终目的5、要保证课程的适时性

3、适合小学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二)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要达到的教育目标(略)

三、我国小学课程改革的发展态势

(一)加强综合性,突出课程的整体教育功能

(二)加强实践性,突出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学习

(三)加强弹性,体现课程的适应性

 

第八章小学教学

 

第一节教学概述

一、教学的概念

(一)教学的定义:

是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在我国,教学是以知识的授受为基础。

(二)教学的内涵

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交往和实践活动,这是教学本质。

其特点如下:

第一、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母的

第二、教学有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第三、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二、小学教学的基本任务

(一)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基础知识:

指构成各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及其相应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及系统

基础技能:

指各门学科中最主要,最常用的技能。

(三)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智力:

指个人在认识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认知能力系统。

它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

其中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

创造能力:

不仅是智力发展的高级形式,而且是学生个人的求知欲望,进取心进和首创精神,意志力和自我实现决心的体现。

智力是先天遗传素质,后天环境,教学影响和个人努力三者相互作用的产物。

对小学生来说,教学对他们智力发展起主导作用。

(三)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体力:

主要指身体的正常发育成长与身体各个器官的活动能力。

(四)培养小学生高尚的审美情绪,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审美情趣的培养可以通过在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运用艺术,大自然和社会中的美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

个性是生来具有和后天习得的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性的稳定特点的综合。

三、教学的意义

(一)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

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二)教学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把小学生培养成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为根本宗旨的教育。

(三)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第二节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本质

(一)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

(二)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1、认识的间接性:

学生认识的客体是教材,教材是对客观世界的简介反映。

2、认识的交往性:

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教学活动是发生在师生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

3、认识的教育性

4、有领导的认识:

学生的个体认识活动始终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区别于一般的认识过程,是形成学生(主体)——课程与教材(课体)——教师(领导)相互作用的特殊的“三体结构”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想结合

1、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教学中学生主要是学习间接经验,并且是间接地去体验

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二)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掌握知识与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三)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向统一规律

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2、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

3、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

(四)教师主导作用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主体地位,应充分发挥学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关于教学过程阶段的划分,教育史上的不同观点

典型人物

观点

孔子

学、思、行

昆体良

模仿、理论、练习三段学习法

赫尔巴特

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

杜威

困难(发现疑难)、问题(提出问题)、假设(做出假设)、

验证(推断假设)、结论(检验假设、获得结论)

凯洛夫

引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感知新材料,形成概念和观念,知识的巩固

的复习,知识的运用于形成技能技巧,知识,技能技巧的检查

我国教学过程大致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一)激发学习动机

学习兴趣和求职欲望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主要有:

1、所学的内容及知识本身,具有吸引力

2、要强调学生的活动3、要依靠教师引导,主要把所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联合

(二)领会知识

这是教学过程中的中心环节。

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

领会知识主要有:

1、感知教材2、理解教材,形成科学概念

理解教材可以有两种思维途径:

一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二是从已知到未知,不必都从感知具体事物开始

(三)巩固知识

巩固知识的必要性在于:

1、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是间接知识,容易遗忘2、只有掌握与记住知识,才能为下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四)运用知识

掌握知识是为了运用知识。

学生从掌握知识到形成技能到发展成技巧,需要经过反复练习才能达到。

运用知识还包括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五)检查知识

 

第三节教学原则

一、教学原则的含义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

二、我国小学教学原则

原则有:

1、直观性原则2、启发性原则3、巩固性原则

4、循序渐进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一)直观性原则

它的提出是由学生的年龄特征所决定的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