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基础知识专题一近代史上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docx
《中国近现代史基础知识专题一近代史上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现代史基础知识专题一近代史上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docx(7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近现代史基础知识专题一近代史上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近代史上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西方列强侵华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帝国主义开拓殖民地、争夺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及世界霸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是与整个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密切联系的。
近代史上中国社会经济的落后以及历届反动政府的腐朽无能,导致西方列强的侵略给中国带来深重的灾难
一、西方列强侵华的过程和阶段特征
第一阶段:
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前(1840~1894)。
1、在这一时期,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法美等国的工业革命也相继开展并取得巨大成就,因而它们迫切要求开辟世界市场。
在长达54年的时间里,西方列强利用工业革命发展起来的雄厚力量,先后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和中法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了中国大片领土,控制了中国海关行政管理权等。
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越来越深地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的场地。
2、这一时期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是:
以商品输出取代直接抢掠为主要方式,以相互勾结、发动战争打开中国国门为主要手段。
侵华的主要国家是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工业强国和相对落后但侵略成性的封建俄国。
注意:
这一时期侵略中国的主要国家是英、法、美、俄等四国,但由于它们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所以侵略扩张的目的也有所不同。
(1)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扩张是为新兴的资产阶级攫取更为广阔的商品市场和更丰富的原料产地,进一步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因此,它们将开放通商口岸放到显著位置;
(2)作为封建国家的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相对比较落后,因此,俄国的扩张与西方国家不同的是,它以直接吞并领土为主。
在俄国吞并的领土中并没有带来新的资本主义因素。
所以,严格的说,它的扩张活动,不是资产阶级征服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阶段:
甲午战争到一战结束(1894~1918)。
1、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科技革命推动了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
同时世界领土已被瓜分完华,列强对中国展开了激烈的争夺,侵略步伐明显加快。
从1894年至1900年,列强先后对中国发动两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使中国社会最终沦为半殖民地。
在这一时期,列强还以武力威胁和战争手段吞食中国广大边疆地区,掀起瓜分狂潮,以大举输出资本来控制中国经济命脉,以“门户开放”政策来扩大中国市场,妄图变中国为殖民地。
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失败到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由于义和团运动的沉重打击和帝国主义间的相互矛盾,西方列强不再狂言瓜分中国,暂时用政治、经济、文化等比较温和的手段进行侵略,妄图实现“以华制华”的目的。
它们先是扶持清政府作为统治中国的工具,辛亥革命后又扶持袁世凯。
1916年袁世凯死后,帝国主义又各自寻找和扶持自己的代理人,造成军阀割据和连年混战的局面。
在这18年中,列强趁中国社会的动乱又取得不少好处,如武昌起义爆发后,俄国策动外蒙古自治,并强占我国唐努乌梁海地区;英国策动西藏独立未遂,非法制造一条“麦克马洪线”。
一战爆发后,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出兵山东,强占胶济铁路和青岛,迫使袁世凯接受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2、这一时期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是:
侵华的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政治上,由掀起瓜分狂潮到逐渐实行“以华治华”政策;经济上,由商品输出为主向资本输出为主过渡;文化侵略也日益加强。
侵华的主要国家除了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外,还有后起的德日意奥等国,它们在中国既勾结又争夺。
侵华的主要格局先是共同支配,美占优势,后在一战期间日本独霸。
第三阶段:
一战后到二战结束(1919~1945年)。
1、一战后,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
英法实力大减,德奥战败,俄国发生革命,美国成为世界首富,日本实力大增。
因此,美日成为争夺中国的主要对手。
美国通过《九国公约》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使中国重新回到了列强共同支配的境地。
国民革命运动兴起后,帝国主义采取直接行动,加紧对中国革命的干涉。
同时,它们又支持蒋介石发动政变,确立了国民党在全国的统治地位。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美国依靠雄厚的经济实力,采取经济扩张的手段,在中国处于有利地位。
它在保障侵华权益,坚持“门户开放”的前提下,纵容日本侵华;而日本则加紧推行“大陆政策”。
1931年侵占中国东北三省,排斥了美国在东北的侵略权益。
随着日本推行独霸中国和南下侵略的政策,美日矛盾逐步激化,美国对日本逐渐由绥靖转向遏制。
1937年日本又发动了全国侵华战争,形成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
2、这一时期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是:
侵华的主要方式是从“以华治华”到独占中国。
侵华的主要国家是美日两国,他们在中国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侵华的主要格局先是由列强共同支配,后到日本独霸。
第四阶段:
二战后到朝鲜战争(1945~1953年)。
1、二战后,美国确立了世界霸权,为控制中国,全力支持蒋介石打内战。
它一方面帮助蒋介石运送军队,提供武器装备;另一方面加紧对中国的直接侵略,同蒋介石政府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中攫取了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各方面的特权。
美国商品如潮水般涌入中国市场,形成了独占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拒绝承认新中国,还竭力阻挠其他国家承认新中国,并采取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的方针。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入侵朝鲜,严重威胁中国安全。
美国还派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阻止中国统一。
2、这一时期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是:
侵华的主要国家是美国。
侵华的方式主要是:
政治上“以华治华”,奉行扶蒋反共的政策;经济上凭借雄厚的实力,打着平等的旗号,大肆倾销商品和输出资本;军事上以援助为名,加紧控制中国;文化上输出美国价值观,扶持亲美势力。
二、西方主要国家在华势力的消长与各自特点
在中国近代史上,英、法、俄、美、德、日等国是侵略中国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但是随着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资本主义列强侵华势力此消彼长
一、中国近代史上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侵华势力变化情况
英国是侵华的急先锋。
它率先以鸦片和大炮轰开了中国紧锁的大门,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攫取了五口通商、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租界和片面最惠国待遇等许多特权。
此后,英国一直是以武力为后盾扩大侵略权益,成为侵略中国的主要国家。
直到19世纪末,它奠定了在中国的侵略基础后,才减少使用武力,转而主要采用政治、经济等“和平”手段去维护和扩展在华权益。
但不管以什么方式进行侵略,英国始终把获取各种“通商”特权作为侵华的首要目标。
因而,在19世纪中后期和20世纪初,英国的对华贸易在帝国主义列强中始终名列榜首,它在帝国主义侵华活动中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战后,这个曾自诩为“日不落”的殖民帝国开始衰落,特别是进入20世纪30年代后,它在中国的地位更是每况愈下,到40年代,它在侵华问题上逐渐成为美国的追随者。
紧随英国炮舰而来的是美国。
19世纪中叶,美国还算不上世界强国,对华侵略是作为英国的伙伴出现的。
它往往利用片面最惠国待遇来掠夺中国。
这一侵略方式随着美国经济在19世纪末跃居世界第一位而发生变化。
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开始奉行独立的对华政策。
美国高举“利益均沾,机会均等”的旗帜,企图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打开并占领全中国的市场。
由于美国是列强瓜分中国宴席中的迟到者,并且在当时还不是军事大国,“门户开放”便成为美国反对其他列强瓜分中国的旗帜。
然而,一旦美国成为经济大国后,它就不再满足于与其他列强“利益均沾”,“门户开放”也就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了。
抗日战争结束后,美国成为侵略中国的头号帝国主义国家,中国的门户只向美国一家开放。
法国是侵入中国较早的国家之一。
1844年,法国专使拉萼尼强逼清政府签订《黄埔条约》。
这个条约与其他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明显差异是,作为天主教国家的法国强迫清政府取消了对天主教的禁令,获得了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中国人不触犯毁坏教堂的特权。
此后法国又攫取了更多的传教特权。
这样,披着天主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就成了法国侵华的重要特点。
当然,这并不妨碍法国侵略者以赤裸裸的武力手段威胁乃至侵略中国。
例如第二次鸦片战争和中法战争。
19世纪中后期,在侵华规模上,法国是仅次于英国的西方国家。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在华地位逐渐下降。
在近代中国,沙俄是掠夺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穷凶极恶的领土扩张是沙俄侵华的主要特征。
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沙俄乘西方列强入侵中国之机,积极推行掠夺中国领土的殖民政策,它使用武装侵略和外交讹诈等卑劣手段,先后吞并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19世纪末,沙俄率先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强租旅顺、大连,划中国东北为势力范围。
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沙俄又企图趁机兼并中国东北,建立所谓的“黄俄罗斯”,只是由于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加剧,沙俄的这一侵略计划才未得逞。
但沙俄掠夺中国领土的野心始终不死,辛亥革命后,它又占领了唐努乌梁海地区,煽动外蒙古独立。
1917年沙皇政府被推翻,俄国退出了帝国主义侵华的行列。
德国是一个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1861年才与中国签订《通商条约》。
但它并不甘心落在其他国家之后,特别是19世纪末成为强国后,它在中国扩张势力的愿望更为迫切。
1895年,它与俄、法联合干涉还辽,企图以此向清政府邀功索赏,以加强其在华地位。
1897年,它强占胶州湾,加快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时,它是一个主要的参与国,它的将军瓦德西还做了八国联军的司令官。
此后,德国卷入欧洲战争,无力顾及远东,并因在一战中战败而退出了中国。
但在20世纪20年代末和3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中,作为法西斯德国又与推行法西斯独裁统治的国民党政府建立了异乎寻常的关系,在中国取得了特殊的地位。
虽然这时德国在华势力还不能与日美英等国相提并论,但它对国民党政府的军队改革和重工业建设却有着重要的影响,而抗日战争初期的“陶德曼调停”更显示出它在中国的特殊地位。
1938年,德国因联合日本共同发动侵略战争的需要,承认伪“满洲国”,中德外交关系中止。
日本是最后一个侵入中国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近代中日两国政府正式接触发端于1870年,比英美等国晚了约30年,但是日本后来居上,很快就成为侵华的主要国家。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在华势力和影响迅速增长,成为列强在华角逐的重要角色。
一战期间,日本进兵山东,提出“二十一条”,呈现独霸中国的进攻势头。
此后,日本侵华步伐越迈越快,到20世纪30年代初,它已超过其他所有国家,成为中国最主要的敌人。
从1871~1945年的75年中,日本侵华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割占中国领土,这与沙俄有相同之处,但日本又制造了花样繁多的变相占领和间接统治的方式:
除了武装侵略,建立租界,划分势力范围等其他列强都采用的方式外,还采用扶植汉奸,建立傀儡政权以及强化和扩张铁路附属地等方法。
因此,日本对华侵略活动最为凶残、野蛮,当然,它的下场也最可耻。
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被中国人民和反法西斯各国击败,其侵略势力被中国人民赶出中国。
2、中国近代史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侵华势力变化的具体表现及其原因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侵华势力变化情况
变化原因
19世纪中晚期,英、法、俄三国,其中英国侵华势力最强,是侵华的急先锋
19世纪中晚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处于工业垄断地位,综合国力强大,在侵华中占绝对优势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德、日三国,美国侵华势力急剧增长,并提出了独立的侵华政策—“门户开放”政策,不再追随西方列强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美、德、日发展迅速,英法实力相对下降,这一时期,美国不再追随西方列强,而是有了独立的侵华政策,德日也积极争夺中国
一战后至20世纪40年代,美日两国成为争夺中国的两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一战后至20世纪40年代,英法实力空前下降,德国遭到严重削弱,俄国发生社会主义革命,而美日经济实力发展迅速。
实力对比的变化,使得在争夺中国的问题上,美日成为最主要的竞争对手
二战后至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是侵华的最主要国家
二战后至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成为侵华的最主要国家。
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空前增强,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在侵华问题上,各国为美国马首是瞻。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企图江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中,但以失败而告终
三、近代史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侵华的特点
国家
特点
英国
近代第一个对中国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并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条约的国家,最先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在中国制造惨案最多的国家;最早在中国建立租界的国家
法国
最先在中国取得传教权的国家;最先取得在中国修筑铁路、开采矿山特权的国家
俄国
列强中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没有直接单独对中国发动大规模的侵略战争,多采取趁火打劫的手法从中攫取权益
美国
先是追随英法侵华,19世纪末提出“门户开放”政策,有了独立的侵华政策。
一战后,成为侵华的主要国家;没有单独对中国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只是借机攫取侵华权益;主要依靠扶植代理人和经济优势来扩大侵华势力
日本
按既定的国策有步骤地侵华;日本帝国主义是近代中国最凶恶的敌;日本帝国主义是近代对中国勒索赔款、进行经济侵略最残酷的国家;日本帝国主义也是屠杀中国人民最多的国家
三、帝国主义在侵华问题上的相互关系
在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和影响下,西方列强在共同侵华的过程中既相互勾结又相互斗争,表现出比较复杂的利害关系
一、甲午战争前以勾结为主,争夺为辅
1、原因:
①打开中国市场是这一时期列强的共同目的;②由于中国疆域广大,人口众多,任何一个资本主义国家都不能单独控制中国
2、表现:
①鸦片战争虽是英国单独发动的,但法美也从中取得了许多侵华权益;其中,美国竭力为英国发动侵华战争辩护,还派舰队停泊在中国领海上为英国侵略军助威。
在中英《南京条约》签订的时候,清政府也被迫赔偿美国烟贩近二十五万银元;②英法联合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美俄暗中相助;③美国支持日本侵略台湾;④西方列强对日本侵华采取了支持或纵容的态度;⑤美国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促成了列强宰割中国的同盟;⑥八国联军共同发动侵华战争;⑦不管是谁发动的侵略战争,列强都可以根据片面最惠国待遇从中分享权益
3、影响:
使中国的反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苦难,也加快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程
二、甲午战争以后逐步以争夺为主
1、原因:
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列强争夺霸权和殖民地的斗争更加激烈,同时世界上领土已被瓜分完毕,列强都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对中国展开激烈争夺另外侵华国家数目增多,实力有别,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竞争
2、表现:
①三国干涉还辽;②日俄战争争夺中国东北;③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如借款之争,铁路修筑权之争等),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④“府院之争”实质上反映了美日对中国的争夺;⑤日本出兵山东;⑥在华盛顿会议上,美国通过《九国公约》打破了日本在一战期间独霸中国的局面;⑦抗日战争中,美日矛盾激化,美国支持中国抗战
3、影响:
外国资本主义始终不能灭亡中国,把中国变成殖民地;列强间的矛盾有利于中国收回一些权利;列强各自扶植代理人造成军阀割据的局面
注意:
帝国主义列强在华既勾结又争夺的典型表现:
列强侵华史上曾两次形成帝国主义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又两次被打破
1、第一次:
十九世纪末,随着垄断组织的形成,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阶断过渡,它的对外加强了殖民侵略和掠夺。
甲午中日战争过后,德、俄、法、英、日等国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美国忙于美西战争,1898年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得到列强同意,表明帝国主义宰割中国的同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
为了维护帝国主义在华利益,八国联军残酷镇压了义和团反帝国爱国运动,1901年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从此中国处于被几个帝国主义共同支配的局面。
但是,帝国主义只是暂时取得了表面上的一致,内部矛盾却日益激化。
一战爆发后,日本借口对德作战,出兵山东,强占胶济铁路和青岛,接着,又趁袁世凯大搞帝制复辟活动,1915年,向北京政府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1919年巴黎和会召开,签订《凡尔赛和约》,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从而使日本独霸中国合法化。
2、第二次: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远东和中国成为帝国主义尤其是美日之间争夺的重点,而此时的北洋军阀政府对内镇压人民革命,对外投降卖国。
1922年美国操纵的华盛顿会议签订了《九国公约》,就从法律上肯定了美国提出的“各国在华机会均等”和“门户开放”的原则,实际上是各帝国主义共同宰割中国的盟约。
日本受到压抑,心怀不满,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1935年又发动华北事变;1937年进而又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从而逐步打破了战后帝国主义确立起来的在华统治秩序。
可见,美国在两次帝国主义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的形成中起了主导作用,而日本却两次打破了这种同盟。
四、帝国主义与历届中国反动政府的关系
在中国近代史上,列强同中国历届反动政府之间的关系是由各自的利益决定的。
其总体特征是:
有勾结也有对抗,但勾结是主要的。
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中国的反动政府与西方列强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即都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压迫剥削之上的阶级统治,所以二者有相互勾结的一面;但是由于列强的侵华目的在于变中国为其殖民地,既损害了中华民族的利益,同时也危及统治阶级利益,所以二者又有矛盾和对抗的一面。
具体说来,当双方利益冲突加剧时,是对抗关系,这主要体现在清政府身上,随着清政府的日益衰落,列强的日益强大以及中国人民革命运动的日益高涨,清政府逐渐由对抗走向妥协,最终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其后,中国反动政府如北洋政府、国民政府都成为列强的侵华工具。
当中国人民革命运动威胁到他们利益的时候,两者勾结利用,中国反动政府利用列强镇压革命,维持其反动统治:
列强通过镇压革命维护其侵华工具的统治来达到和扩大其侵华权益的目的。
正是中外反动势力的统治造成了中国的长期落后。
双方主要关系表现如下:
1、清政府同列强的关系:
从对抗走向妥协和勾结,再从对抗妥协到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具体而言:
(1)鸦片战争以前,清王朝对外实行闭关政策,这固然是中国封建社会落后的表现,但也反映出清政府维护其阶级统治的努力。
而英国为了本国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打开中国大门,导致了双方在战争中的对抗。
在鸦片战争中,清政府虽然战败,被迫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但是并未从根本上放弃“天朝上国”的狂妄自大的思想;
(2)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英法趁机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先是对其进行抵抗,而后与列强讲和,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中外关系暂时和好。
不过,在这一时期,外国在华特权日益扩大,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3)随着列强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加紧侵略中国,双方“和好”的局面被打破,冲突不可避免,先后出现了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4)由于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也由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危及到清政府的统治,也沉重打击了列强侵华特权,所以在《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清王朝完全投靠了帝国主义;这样,列强通过对清政府的打击和扶持,使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中国的半殖民地社会完全形成。
2、北洋军阀政府同列强的关系:
北洋军阀利用列强的支持,篡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袁世凯利用日本支持复辟帝制;列强利用军阀达到侵华的目的。
为维护侵华的权利,列强采用“分而治之”的策略,中国出现了军阀割据的局面。
3、南京国民政府同列强的关系:
为了反共反人民,南京国民政府充当列强侵华的工具,大肆出卖国家权益。
在抗战期间,在国内外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南京国民政府被迫进行了抗日斗争。
总的说来,由于列强侵略中国的目的在于变中国为其殖民地,既损害了中华民族的利益,也危及到统治阶级利益,因此,中外反动势力之间有矛盾的一面。
但是中国历届反动政府与西方列强又在镇压中国人民方面达成一致,出现了和好与勾结。
从双方关系的基本内容来看,自鸦片战争后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总的趋势是从对外疑惧、在抵抗和妥协中摇摆不定到最后完全屈从于外国侵略势力
注意:
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及其表现:
由于中国人民的抗争,西方列强要维护自己的在华权益,就要扶持中国的统治阶级做他们的代理人;中国反动政府则要依靠列强支持,维持统治。
在共同镇压中国人民革命的基础上中外勾结。
(1)晚清时期,辛酉政变后,清政府决定向英、法等国“借师助剿”,中外反动势力正式勾结起来,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此后,中外反动势力又联合绞杀了义和团运动。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2)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帝国主义国家支持袁世凯,井采取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等手段,干涉中国革命,帮助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又以支持袁世凯称帝为诱饵,获取大量权益,袁世凯死后,帝国主义极力保持中国分散的封建地主经济,各自支持一派军阀,实行分而治之,造成中国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
(3)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帝国主义国家支持蒋介石发动了反革命政变,逐步确立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统治,日、美等国乘机扩大在华利益。
抗战胜利后,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美蒋勾结发动了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为了取得帝国主义的支持,蒋介石对外坚持妥协投降的方针,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出卖了中国大量的主权。
五、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军事侵略
军事侵略是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最野蛮的手段,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20世纪30-40年代日本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等六次大规模侵略战争构成了列强对中国军事侵略的主要内容
一、鸦片战争(1840年6月-1842年8月)
1、历史背景:
①国际上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英法美等国先后完成工业革命,为争夺更多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加紧对外扩张;②国内清王朝已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在经济上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土地高度集中,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政治上日益腐败,阶级矛盾激化;在对外关系上,奉行闭关锁国的传统政策,限制对外交往,统治者则闭目塞听,愚昧无知。
综上所述,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已经全面落后,封建统治日趋没落的中国,必然成为资本主义的侵略对象,鸦片战争的爆发不可避免
2、战争原因
①根本原因:
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迫切要求打开中国市场
②直接原因:
中国的禁烟运动
3、战争过程
①1840年6月,英国舰队开进广东海面,封锁珠江口,进行挑衅,标志着鸦片战争开始。
②英军沿海北上,到达天津白河口外,清朝直隶总督琦善同英军谈判,向英军保证,只要英军退回广东,清政府一定惩治林则徐。
不久,道光帝将林则徐革职查办,改派琦善为钦差大臣,赴广东同英军谈判
③1842年,英军扩大侵华战争。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英军侵占广东香港岛,又攻占了中国东南沿海的一些城市。
中国军民奋起抵抗,涌现出众多的民族英雄。
广州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侵略精神。
但是,清政府组织抵抗很不力,战事节节失利。
1842年8月,英国军舰驶抵南京下关江面,扬言攻城。
清政府屈服求和,鸦片战争宣告结束
注:
在鸦片战争中,英军曾经进攻台湾。
这是近代史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第一次对台湾的武装侵略活动
4、结果:
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
5、影响: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着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
中国人民开始进入到反帝反封建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6、鸦片战争中中国失败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
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对抗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
注:
这是近代史前期中国在历次帝国主义侵华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
②具体原因:
英国是头号资本主义强国,侵华蓄谋已久,准备充分;中国方面,清朝封建统治腐朽,统治者闭目塞听,愚昧无知,造成政治、经济、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