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化学重点.docx
《药物化学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物化学重点.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药物化学重点
题型设置:
选择题(1.5×20,30分)
结构题(已知名称写出结构、机制、临床;已知结构写出名称、机制、临床3×10,30分)
简答题(8×5,40分)
第二章
第一节:
巴比妥类:
重要巴比妥类药物的结构、关系、长短效、原因(时效性)
(1)理化性质
巴比妥酸无生理活性,5位次甲基上的两个H原子被烃基取代后才具有药理活性。
双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之和为4时出现镇静效果;7-8时作用最强;超过10产生惊厥作用。
起效速度和作用时间依赖取代基类型。
(2)构效关系
巴比妥类药物属于结构非特异性药物,其作用强度和起效时间快慢与药物的解离常数、pKa和脂水分配系数相关。
•作用强弱和快慢——药物的理化性质
•作用时间长短——药物的体内代谢速度
(3)支链烷烃或不饱和烃基,氧化代谢容易,药效短。
饱和直链烷烃或苯环,不易被代谢氧化,难以通过肾脏排除,药效长。
第三节:
吩噻嗪类药物的构效关系
盐酸氯丙嗪
第四节:
抗抑郁药的作用机制及分类(给一种药物,结构或名称,应该能分辨它是属于哪一类,作用机制是什么)
答:
按作用机制分类:
•去甲肾上腺素重摄取抑制剂(Norepinephrinereuptakeinhibitors,NRIs)
•选择性5-羟色胺重摄取抑制剂(Selectiveserotoninreuptakeinhibitors,SSRIs)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onoamineoxidaseinhibitors,MAOIs)
•非典型抗抑郁药
1.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s)
(1)作用机制
脑内MAO分为两种亚型,分别是单胺氧化酶A(MAO-A)和单胺氧化酶B(MAO-B)。
MAO-A与NE和5-HT的代谢脱胺有关,所以MAO-A是抗抑郁药物的主要靶酶。
2.5--羟色胺重摄取抑制剂(SRIs)
(1)作用机制
抑制神经细胞对5-HT的重摄取,提高其在突触间隙中的浓度,改善病人
的低落情绪。
选择性强,副作用明显低于三环类。
3.去甲肾上腺素重摄取抑制剂(NRIs)
(1)作用机制
脑内NE功能亢进可表现为狂躁,功能低下则表现为抑郁。
神经突出对NE的重摄取,可降低脑内NE的含量。
第五节:
1.吗啡的化学性质;
答:
由5个环稠合而成,含有5个手性碳原子(5R,6S,9R,13S,14R)。
天然存在为左旋morphine,μ受体激动剂。
右旋体morphine无镇痛及其他生理活性。
Morphine及本类药物的镇痛活性与其立体结构严格相关。
(待添加)
2.吗啡类药物的不同类别是削减了吗啡的哪些部分产生的(看结构AB环等);
答:
(1)吗啡喃类(Morphinans)
Morphine分子去除呋喃环后的衍生物,立体结构与morphine相同。
(2)苯并吗喃类(Benzomorphans)
进一步简化吗啡喃结构,打开C环,形成苯并吗喃类。
(3)哌啶类(Piperidines)
1939年研究阿托品类似物时发现,为典型的μ受体激动剂。
为morphine结构的A环和D环。
(4)氨基酮类(Phenylpropylamines)
结构特征:
开环的哌啶类化合物
(5)其他类(Others)
•氨基四氢萘衍生物,morphine的A、B环类似物。
•激动-拮抗双重作用,成瘾性小。
•NH2相当于阿片受体配体的叔胺碱性基团。
3.合成镇痛药已知结构写出名称、机制、临床(重点药物)
答:
pH=4时最稳定酸催化易水解
•典型μ受体激动剂,镇痛作用为morphine1/6~1/8,成瘾性弱,不良反应少。
•常用于分娩痛,对新生儿的呼吸抑制作用较小。
口服效果较morphine好。
•肝脏代谢,代谢为哌替啶酸,去甲哌替啶和去甲哌替啶酸,以葡萄糖醛酸结合物经肾脏排出。
•μ受体激动剂,左旋体镇痛活性大于右旋体(约20倍),临床用其外消旋体。
•镇痛作用与吗啡相当,并可镇咳,可口服。
中毒剂量与有效剂量相当,有强烈的呼吸抑制。
成瘾性较小。
•作戒毒药物,对显著,戒断症状控制疗效脱毒治疗成功率高。
第三章
第一节:
1.乙酰胆碱酯酶(AChE)(AChE)抑制剂机理相关(选择题)
答:
•过量未结合于受体上的游离乙酰胆碱,会被乙酰胆碱酯酶迅速催化水解,终结神经冲动的传递。
•抑制AChE将导致乙酰胆碱的积聚,从而延长并增强乙酰胆碱的作用。
•AChE酯酶抑制剂(AChEI)又称抗胆碱酯酶药,因不与胆碱受体直接相互作用,属于间接拟胆碱药。
•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重症肌无力和青光眼。
临床包括生物碱和合成药物,为叔胺类或季铵类化合物,叔胺类以中枢作用为主,季铵类则表现为外周作用。
2.M胆碱受体激动剂结构
答:
•选择性作用于M受体,口服有效,且S构型异构体的活性大大高于R构型异构体。
•对胃肠道和膀胱平滑肌的选择性较高,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几无影响。
•不易被胆碱酯酶水解,作用较乙酰胆碱长。
•临床主要用于手术后腹气胀、尿潴留以及其他原因所致的胃肠道或膀胱功能异常。
第二节:
合成M受体拮抗剂的构效关系,并举例合成M受体拮抗剂的分子的例子,用例子解释构效关系
答:
1、R1和R2部分
R1和R2部分为较大基团,通过疏水性力或范德华力与M受体结合,阻碍乙酰胆碱与受体的接近和结合。
当R1和R2为碳环或杂环时,可产生强的拮抗活性,两个环不一样时活性更好。
R1和R2也可以稠合成三元氧蒽环。
但环状基团不能过大,如R1和R2为萘基时则无活性。
2、R3部分
R3可以是H,OH,CH2OH或CONH2。
由于R3为OH或CH2OH时,可通过形成氢键使与受体结合增强,比R3为H时抗胆碱活性强,所以大多数M受体强效拮抗剂的R3为OH。
3、X部分
•氨基醇酯类:
X=-COO-•氨基酚类:
X去掉,R3=H,R1=PhOH
•氨基醚类:
X=-O-•氨基醇类:
X去掉,R3=OH
•氨基酰胺类:
X=-CONH-orX去掉,R3=CONH2
4、N正离子部分
氨基部分通常为季铵盐或叔胺结构。
本身为N正离子或与酸成盐后形成N正离子,与M受体的负离子部位结合。
R4、R5通常以甲基、乙基或异丙基等较小的烷基为好。
N上取代基也可形成杂环。
也可形成杂环。
5、碳链长度n
环取代基到氨基氮原子之间的距离,以n=2为最好,碳链长度一般在2-4个碳原子之间,再延长碳链则活性降低或消失。
第四节:
组胺H1受体拮抗剂分类(按作用机制分第一代,第二代)给结构和名称能分辨其第一代还是第二代
答:
1、氨基醚类H1受体拮抗剂
第一代
第二代
2、丙胺类H1受体拮抗剂
第一代
3、三环类H1受体拮抗剂
第一代
第二代
4、三环类H1受体拮抗剂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五节:
局部麻醉药的构效关系,结构特点对药效的影响,哪个起效快哪个起效慢,是因为什么键影响了
答:
第四章
第二节:
1、区别Ca通道拮抗剂(按结构分)
答:
1、1,4—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
2、苯并硫氮卓类钙通道阻滞剂3、苯烷基胺类钙通道阻滞剂
2、1,4-二氢吡啶的构效关系(结构机制临床)
答:
①临床作用:
降压,抗心绞痛,2~3次/天,副反应发生率17%~40%,主要为踝部水肿
有较强的减弱心肌收缩及平滑肌松弛作用,对冠动脉平滑
肌的作用强于心肌,对心绞痛有较好的疗效,也用作降压药
②体内代谢
口服经胃肠道吸收完全,1~2h内达到血药浓度最大峰值。
有效作用时间持续12h。
经肝代谢,80%由肾排泄,代谢物均无活性
二氢吡啶环的氧化、酯水解、与SP2杂化C原子相邻的C原子的氧化
第四节:
1、血管紧张素拮抗剂重点药物及分类,分辨是否属于拮抗剂
答:
1、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2、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2、血管紧张素抑制剂考结构、机制、临床应用
答:
①理化性质
•为手性药物,有旋光性。
含羧酸、巯基,具有酸性。
•氧化受pH值、金属离子、本身浓度的影响,在强烈条件下,酰胺也可水解。
•水溶液则发生氧化反应,通过巯基双分子键合成为二硫化物。
②体内代谢
•口服后约50%以原型药经肾排出。
代谢失活:
脱甲基、脱羧;巯基氧化为二硫化物。
•在肾、肺血管等部位抑制局部ACE,可解释其降压时间远较其血浆半衰期长的原因。
长的原因。
③临床应用
•用于高血压、心力衰竭与心肌梗死后的心功能不全等。
•-SH引起的不良反应:
用药后有干咳、皮疹、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味觉丧失、蛋白尿的副作用。
④构效关系
第七节:
他汀类药物的机制、结构相似的
答:
第五章
第一节:
1、H2受体拮抗剂
答:
呋喃类:
抑制胃酸分泌作用是西咪替丁的5-8倍,副作用低。
•优势构象——氮酸
•鉴别反应
含硫化合物的鉴别:
灼烧,放出H2S气体,使醋酸铅试纸显黑色。
•代谢
N-氧化,S-氧化和N-去甲基
•临床应用
用于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
副作用较西咪替丁小,无抗雄激素的副作用,与其它药物的相互作用小,具有高效、速效、长效的特点。
2、质子泵抑制剂
答:
•不但具有质子泵抑制活性,还具有极强的幽门杆菌抑制活性。
•酸性条件下迅速分解,在碱性条件下较稳定。
•前药,转化为活性形式具有质子泵抑制活性。
泵抑制活性。
•雷贝拉唑的抑酶活性是现有PPI中最强的,对幽门螺杆菌的清除率高达90%。
•适用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糜烂性胃炎、食管反流疾病,以及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疾病的维持治疗。
3、H2受体拮抗剂的发展历史和分类
答:
分类:
咪唑类、呋喃类、噻唑类、哌啶甲苯类
4、H2受体拮抗剂后缀是什么
书P209上部的图
第四节:
联苯双酯类药物相关
答:
鉴别反应
•联苯的特征紫外吸收278nm±1nm
•异羟肟酸铁试剂反应称暗紫色
•次甲二氧基在浓硫酸作用下产生甲醛,使变色酸显紫色
•次甲二氧基与降酶作用相关
临床应用:
显著降低SGPT,增强肝脏的解毒功能,促进肝细胞再生。
缺点:
远期疗效不巩固,停药反弹
第七章
第一节:
1、氮芥类药物的作用机制
答:
*在体内能形成缺电子活泼中间体或其他具有活泼的亲电性基团的化合物。
*进而与生物大分子中含有丰富电子的基团,发生共价结合,使其丧失活性或者使DNA分子发生断裂。
*烷基化部分是抗肿瘤活性的功能基。
*载体部分用于改善药物药代动力学性质。
根据载体结构分类
*脂肪氮芥*芳香氮芥
*酰胺氮芥*氨基酸及多肽氮芥
*杂环氮芥
2、氮芥类重点药物的结构
答:
*脂肪类氮芥
*对皮肤、黏膜有腐蚀性,只能用静脉注射,并防止其漏至静脉外
水解反应:
水溶液很不稳定,pH>7发生水解,水解后失活。
注射液pH保持3.0-5.0
烷化历程:
*生理pH7.4时,脂肪氮芥的β-氯原子离去生成乙撑亚胺离子,与DNA的亲核中心起烷化作用,为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SN2)
*反应速率取决于烷化剂和亲核中心的浓度,抗瘤谱广,选择性差,毒性也较大
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治疗淋巴肉瘤和霍奇金病,毒性大,不能口服,选择性差。
对其他实体瘤如肺癌、肝癌、胃癌等无效
第二节:
分辨哪些属于抗代谢药物,看结构、名称(易混淆的,整本书的)
答:
1.尿嘧啶拮抗剂
2.胞嘧啶拮抗剂
3.嘌呤拮抗物
4.叶酸拮抗物
第八章
第一节:
1、给药物名称,分辨是哪一类
2、青霉素类和头孢类药物的结构(手性碳)能画出来
答:
•β-内酰胺环:
除单环β-内酰胺抗生素外,β-内酰胺环与另一个五元环或六元环相稠。
•羧基:
与β-内酰胺环稠合的环上都有一个羧基。
•酰胺基侧链:
β-内酰胺环羰基α-碳都有一个酰胺基侧链。
•稠合环不共平面,沿着C-5和N-1(或C-6和N-1)轴折叠。
•青霉素类:
2S、5R、6R;头孢类:
6R、7R
•β-内酰胺类抗菌活性不仅与母核的构型有关,而且还与酰胺基上取代基的手性碳原子有关,旋光异构体间的活性有很大的差异。
3、画一个青霉素类或头孢类或其他,根据结构分析作用特点,构效关系(简答)
答:
1理化性质
强酸或二氯化汞条件:
发生裂解,生成:
青霉酸和青霉醛酸。
青霉素不稳定,释放出二氧化碳,生成青霉醛。
稀酸溶液中室温条件:
侧链上羰基氧原子上的孤对电子作为亲核试剂进攻β-内酰胺环,生成中间体,再经重排生成青霉二酸,青霉二酸可经进一步分解生成青霉胺和青霉醛。
碱性条件或酶:
碱性基团或酶中亲核性基团向β-内酰胺环进攻,生成青霉酸。
青霉酸加热时易失去二氧化碳,生成青霉噻唑酸,遇二氯化汞后进一步分解生成青霉醛和青霉胺。
2青霉素作用本质:
因部分结构和短黏肽链末端D-Ala-D-Ala在立体结构上非常类似,可以取代黏肽的D-Ala-D-Ala,竞争性地和黏肽转肽酶活性中心以共价键结合,导致该酶失活。
这种不可逆的酶抑制作用使细胞壁的交联程序受阻,细胞壁的结构不完整,进而导致杀死细菌。
第九章
第一节:
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物的典型结构
答:
*活性为消旋体2倍。
*水溶性是消旋体8倍,更易制成
注射剂。
*毒副作用最小,为喹诺酮类抗菌
药中最小者。
临床上用于革兰氏阴性菌所致的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消化系统、生殖系统感染等,亦可用于免疫损伤患者的预防感染。
第三节:
磺胺类药物的作用机制
书P351作用机制
第五节:
干扰病毒复制药物(核苷类)作用结构和构效关系
答:
阿昔洛韦是广谱抗病毒药,主要用于疱疹性角膜炎、生殖器疱疹、全身性带状疱疹和疱疹性脑炎治疗,也可用于治疗乙型肝炎。
书P366补充
第十章
第二节:
1、高效利尿药有哪些
高效利尿药有呋塞米(furosemide,呋喃苯胺酸)
依他尼酸(etacrynicacid,利尿酸)
布美他尼(bumetanide)
2、常用于复配的药物(氢氯噻嗪)的结构
•作用于髓袢升支皮质部和远曲小管前段。
•通过抑制Na+-Cl-协转运系统,从而使原尿Cl-、Na+重吸收减少而发挥利尿作用。
•最常用的一类利尿药物和抗高血压药物。
•利尿降压药,用于治疗多种类型的水肿,同时也用于高血压的治疗。
•大剂量或长期服用时会导致低血钾,通常使用KCl来补充钾。
•不能与碱性药物配伍。
第十四章:
区别第Ⅰ相转化,第Ⅱ相转化
答:
药物的代谢通常分为两相:
第Ⅰ相(phaseⅠ)生物转化和第Ⅱ相(phaseⅡ)生物转化。
第Ⅰ相主要是官能团化反应,在酶的催化下对药物分子的进行氧化、还原、水解和羟化等反应,在药物分子中引入或使药物分子暴露出极性基团,如羟基、羧基、巯基和氨基等。
第Ⅱ相又称为结合反应,将第Ⅰ相中药物产生的极性基团与体内的内源性成分,如葡萄糖醛酸、硫酸、甘氨酸或谷胱甘肽,经共价键结合,生成极性大、易溶于水和易排出体外的结合物。
第四章:
第七节(简答)
第七章:
第一节(简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