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为支撑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961712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科技为支撑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以科技为支撑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以科技为支撑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以科技为支撑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以科技为支撑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以科技为支撑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docx

《以科技为支撑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科技为支撑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以科技为支撑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docx

以科技为支撑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

以科技为支撑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

——全国部分省市促进农业产业园区发展动态追踪

编者按:

建设农业产业园区,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加快实现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是有效集聚土地、资金、科技、人才等要素,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我国部分省市相继建立了一批龙头企业集中、主导产业突出、地方特色鲜明的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开创了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新格局。

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为各地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构筑了新的平台,成为着力打造品牌农业的重要基地,对提升农业竞争力发挥了积极作用,对区域农业产业化经营和跨越式发展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

本刊汇集了广东、广西、江苏、浙江、辽宁、青海、重庆等部分省市促进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经验、做法和动态情况,供我省各级领导及有关部门参考。

一、广东省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强调抓好“六个强化”

2010年1月13日,广东省农业产业化工作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会议在广州召开,传达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以及省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全面总结近年来全省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作成效,交流各地各单位推进产业化经营和农业园区建设经验,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研究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作。

会议要求全省各级农业部门和龙头企业、现代农业园区,要着力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继续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继续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重点抓好“六个强化”:

一是强化思路创新,努力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二是强化自主创新,推动现代农业迈上新的台阶;三是强化沟通协调,不断完善有关支持政策体系;四是强化宣传推介,努力搭建龙头企业经贸合作平台;五是强化审核把关,不断规范项目申报和资金使用;六是强化内部管理,抢抓机遇加快企业和园区发展。

会议还为2009年新确认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和现代农业园区授牌。

广东省东莞市自2006年以来,先后确立了14个市级农业产业园,总规划面积5.5万亩,目前已有10个园区启动建设,7个基本建成。

近年来,东莞农业产业园区累计引进农业项目25个,协议投资约5亿元人民币。

东莞农业产业园的招商将重点锁定台湾,加强对台招商,将台湾作为农业招商的重点区域。

二、广西壮族自治区总结发展农业园区经济的“六条经验”

自2001年以来,广西全面部署农业园区试点示范工作,率先启动了南宁、玉林、梧州、贺州、桂林5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和沿海、桂中、右江河谷、贵港、桂西北5个现代农业实验区(简称十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十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规划建设规模近5万亩、总投资约8亿元。

各市县和广西农垦系统也掀起了不同层次和规模的农业园区建设热潮。

据不完全统计,至2006年底,全区已建成和正在建设的各类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已超过100个,其中自治区重点建设的十大园区完成建设面积近3万亩、投资6亿多元。

经过近8年的实践,全区建设了一批种养示范基地,开发、引进、推广了一大批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培养了一批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的新型农民,对周边群众发展现代农业起到了辐射带动作用,同时以园区为依托,旅游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也得到了培育和发展。

总体上看,一些园区具备了集种养加、产供销、农工贸以及科研、试验、示范、推广、培训、观光等多功能为一体,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现代农业园区雏形。

经调研发现,各地在推进农业园区发展中积极探索,积累了六条成功经验:

一是政府强力推动,促进农业园区加快发展;二是坚持规划先行,合理布局;三是以市场为导向,实现农业园区良性循环发展;四是以园区为载体,大力普及良种、推广技术、培训农民;五是强化政策措施,推动传统农业加速向现代农业转变;六是拓展功能,开辟农业园区发展新领域。

以农业园区为基础,开发园区多种功能,推动旅游观光、休闲农业发展。

广西现代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年均接待旅游人数30万人,年均旅游收入在1000万元以上。

三、江苏农业经营形成园区化、公司化、合作化三大新趋势

江苏省认为,农业园区化已经同公司化、合作化一起,成为江苏农业经营的“三大新趋势”。

目前江苏省共建设各类农业园区1500多个,吸引外来企业1630多家,通过6700多个专业合作社、210多万个成员的联结带动,共推动400多万农户为农业园区经济配套生产。

“三大新趋势”有着不同的内涵和功能:

园区化更多地体现为政府主导,示范园区承担着农业科技示范推广的任务,同时园区还承担着拓展农业功能的作用,不少园区都增加了生态、休闲、观光、农业文化传承等功能,入园企业有相当一部分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公司化主要是企业自身的发展需要,在传统的“公司+农户”基础上,企业发展核心区,自主生产经营,保证农产品质量,或者发展种苗基地,给周边农户起示范引导作用;公司化、园区化一般集中在高效特色产业,而合作化的重点则是针对面广量大的普通农户,主要从事常规农业产业或者大路货的农副产品生产。

园区化主要形式是政府参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模式,规划搭建农业开发区,招商引资,并为入园企业提供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政策服务,企业在园区中负责具体项目实施与产业开发。

按园区建设的不同定位,名称不尽统一,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区、外向型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有机农业示范园区等。

公司化主要形式是企业介入产中,直接从事农产品生产。

大致有三种类型:

一是村企对接,工商企业重组乡村各类生产要素,统一经营,如阳光集团、红豆集团、瑞克斯旺公司。

二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扩大核心基地规模,提高自营种养规模,如南京奶业集团、维维集团、苏食集团。

三是农技人员、返乡创业人员等成立企业,直接从事较大规模的种养生产,如泗阳王集镇食用菌产业。

合作化主要形式是多元主体领办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分户经营,统一种苗、统一饲料、统一用药、统一生产技术规程、统一品牌销售等。

一般有三种类型:

一是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牵头,形成专业村。

二是农产品经纪人、运销大户、种苗或饲料经纪人等农村能人牵头,如南京浦口区凤凰泉水产合作社、丰县小林洋葱协会。

三是公司领办,如东台市富安蚕农合作社、宜兴坤兴养猪合作社、常州立华养鸡合作社等。

2010年4月,江苏沿海地区现代农业发展三年实施方案正式公布。

该方案确定了2010—2012年江苏沿海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提出了在江苏沿海打造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目标。

到2012年,江苏将建设106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保证每个县、市、区至少建设一个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产业。

四、浙江省计划5年建成500个特色农业精品园

 2009年,浙江农民人均纯收入率先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007元,连续25年高居全国各省区之首,其中,农业收入达1661元,但是,浙江的农业基础依然薄弱。

为了进一步发展高效生态现代农业,推动转型升级,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去年年初出台了《关于开展现代农业(林业、渔业)园区建设工作的意见》。

计划从2010年起,争取5年左右时间,建成100个左右现代农业综合区、200个以上主导产业示范区、500个以上特色农业精品园,把园区建设作为推进浙江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抓手、主导产业转型升级的主阵地。

《意见》提出,园区建设应坚持统筹规划、分步推进、政府主导、农民主体;整合资源、注重实效;软硬件并重、水平领先的原则。

满足如下要求:

省级现代农业园区要求每个相对集中连片面积2万亩以上,产业布局合理,要素高度集聚,多功能有机融合,实现循环清洁、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主导产业示范区要求突出某一主导产业,布局集中连片,生产设施先进,产品优质安全;500个以上特色农业精品园要求产品特色鲜明,竞争优势明显,品牌效应突出,经济效益领先。

最终,实现单位面积产出比周边同类产区高20%以上,示范带动效应明显,农民普遍增收,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协调发展。

《意见》还要求:

在规划方面,由各县级政府统筹抓好园区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并将其纳入“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

在经营机制上,积极引导各专业大户、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参与园区建设;支持科技人员、大中专毕业生等到园区创业;引导园区内农民以各种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推进规模经营;完善培育专业服务组织;广泛推行以订单为纽带等产业化经营方式。

同时,视实际情况科学配套休闲观光农业,拓展功能。

在政策支持引导方面,明确在项目业主和建设主体落实后,各级政府要制定扶持园区建设的政策措施,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整合农、林、渔产业发展资金等,统筹用于园区内项目建设。

五、辽宁辉山农业科技园区探索出“工业反哺农业”新模式 

辽宁省沈北新区辉山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成立于2002年1月。

园区成立以来,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探索出“农产品加工带动型工业反哺农业”新模式,建设成全国最大的农产品深加工基地。

 2009年,辉山农业科技园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4亿元,是2005年的4.7倍;财政收入17亿元,是2005年的4.3倍,;固定资产投资91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3亿美元,累计实现7.4亿美元;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360亿元,占全市农产品加工业的半壁江山。

2010年初,辉山农业科技园区被科技部等六部委正式命名为辽宁辉山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并且在全国38个参加验收园区中获得总分第一的好成绩。

  目前,园区已被科技部确定为东北亚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基地和国际科技合作产业基地,被农业部确定为国家级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评为中国名优食品产业基地。

其主要经验是:

(一)高标准编制总体规划,引领园区科学发展。

 在发展思路上,坚持科技立区、科技兴区、科技强区,用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城乡一体化的思路来谋划农业的发展,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种养殖业的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促进土地集约化、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

  在发展目标上,着眼于建设农业科技研发及成果转化示范区、中国最大最好的农产品深加工基地、东北最大的农产品物流交易中心,成为用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来解决“三农”问题的先行区和示范区。

在发展布局上,将56平方公里园区划分为四个功能区,即:

农业科技创新区、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区、农产品加工园区和现代农业展示区。

各个功能区互为依托,相互促进,形成从原料生产、农产品精深加工到餐桌的完整链条。

(二)大力实施科技创新,有效发挥科技园区的服务和带动作用。

一是 大力开展公共技术研发和服务。

目前,园区研发和服务机构总数达到45个,累计承担国家、省、市级科技计划项目1300多个,申请发明专利近500项,研发、推广科技成果493项。

二是切实加强企业孵化器建设。

采取“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方式,投资5.3亿元、建成3.7万平方米的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和20万平方米的中试基地。

累计入住农业科技企业213家。

沈阳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已成为省级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

三是不断壮大农村专业合作组织。

园区目前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65个,其中协会12个,合作社53个,涉及种植业、畜牧业、水产养殖、果树、花卉、农产品加工、农机等多个行业,会员1698人,社员1200多户。

三是注重培养农村实用科技人才。

园区实施“青年农民上大学”项目、建立农民科技研修基地等方式,加强对农村科技人才、创新团队的引进及对自有人才的培养,共有293名青年农民免费上大学,累计培养农业实用科技人才929名,年均培训农民6.2万人次,发放各类农技书籍和技术资料20余万册,切实提高了农民科技素质。

四是充分发挥产业辐射带动作用。

园区建成了七大现代农业示范展示基地,即:

占地400亩的工业化农业示范基地、100亩的海兰祖代蛋鸡养殖基地、1000亩的奶牛养殖基地、2000亩的优质果树示范基地、12万亩的以优质水稻、花卉、五味子为重点的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基地、30万头生猪养殖基地、2000万只肉鸡养殖基地。

同时,带动建立示范推广基地372个、辐射带动种养殖面积350万亩,带动奶牛养殖10万头,家禽养殖达6000万只,生猪养殖达600万头。

直接安排农民园区企业、种养殖基地就业达6万人,辐射带动农户达230万户。

五是 广泛开展对外科技交流合作。

积极推进产业项目国际化,引进了华龙日清等32项国际合作产业项目;引进了丹麦丹尼斯克、日本三菱株式会社等国外人才团队53个,合作开发项目109项。

(三)着力培育主导产业集群,全面增强园区综合效益。

园区以项目引进为核心,着力发展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构建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新格局,实现了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三者的有机统一。

一是重点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主导产业。

园区已培育和引进农产品深加工企业228家。

其中:

规模以上农业科技龙头企业105家;世界500强企业8家;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4家;辽宁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2家。

中国名牌产品企业13个,中国驰名商标企业9个。

园区已建成农产品深加工和食品加工两大百亿产业集群,形成“七大产业”,即:

乳品、畜禽、粮油、饲料、果蔬(饮料)加工产业、种子产业、以及年配送交易额达200亿元的农产品物流产业。

目前园区农产品加工企业主要生产22类近600多个品种产品,其中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产品品种共有400余种,约占所有品种的67%。

产品远销美、日、韩、俄、东南亚等28个国家和地区。

二是 合力建设一流的投资环境。

园区以“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方式,累计投入近10亿元,带动社会化投资50亿元,实施了满足现代化工业园区发展需要的基础设施建设。

园区生态环境达到国内一流水平,成为沈阳市生态环境最佳的地区之一。

三是全面构建和谐园区。

园区坚持以人为本,将发展成果惠及广大群众。

累计安排大学生就业2200人、农民就业1.2万人、城镇居民就业1.5万人。

六、青海农业园区为加快全省农牧业发展起到四大促进作用 

2001年全省农业科技大会和《青海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贯彻国务院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2010年)实施意见的通知》提出了在全省范围内建设农业科技园区的要求,省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工作正式起步。

省政府成立了全省农业科技园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并出台了《青海省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试行)》、《青海省农业科技园区指南》等政策措施。

确定由省科技厅、省农牧厅、省水利厅、省林业厅等相关部门共同推进全省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工作。

自2002年起,先后向国家申报了西宁和海东2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并获得批准建设。

同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工作也稳步推进,31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获得批准,目前29个正常运行。

这些园区的发展为加快全省农牧业发展起到了四大促进作用:

(一)加速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了绿色现代农业发展。

根据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发展方向,全省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立足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大力推进园区创新体系建设。

先后建成春油菜、马铃薯、青稞、牦牛、农产品加工等重点实验室15个,各类研发中心10个,还建立了青藏高原特色生物资源工程中心和青海西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等产业化服务平台。

近十年来,累计实施各类示范、推广及产业化项目242项,引进及推广新品种、新技术857个,开发新产品135个,新品种示范面积达到100万亩以上,园区产值达到27.45亿元。

   

(二)突出企业主体作用,促进了产学研结合。

全省农业科技园区在发展过程中围绕良种繁育、农畜产品加工、特色生物资源开发等领域,已吸纳企业339家,这些企业已成为园区投资建设的主体、园区发展的主要力量。

西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中的康普、清华博众等企业与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建立的产学研联盟,围绕生物产业发展,开发新产品30余个,取得专利25件、科研成果15项,完成原料基地建设6万亩,每年农牧民获得生产性收入4750万元,实现产值2.65亿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三)合理配置生产要素,促进了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

农业科技园区通过土地租赁、返包倒租等形式,加快了土地流转,促进了土地资源的规模化,实现了集约化经营;通过企业聚集效应,有效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农业产业化生产领域,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通过吸引专业技术人才、科技特派员、乡土人才参与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开展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优化了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结构。

各种生产要素在园区得到有效组合,实现了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

(四)强化了科技服务能力,促进了新农村建设。

海东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乐都兴农农产品产销协会依靠“协会+公司+农户+信息化服务”的服务模式,不断强化服务能力,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开展技术咨询、市场信息、需求对接等服务,已在全县建立面向全社会的信息服务网点48个,覆盖了15个乡镇90个村,服务对象超过8000余人。

七、渝北农业园区创造出“两头在园,中间在外”的重庆模式

两年前,中央党校《理论动态》课题组到重庆渝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进行调研,对该园区用工业理念引领现代农业,实施产业联动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将其称之为“两头在园,中间在外”的“重庆模式”。

重庆利农一把手公司是一家以油脂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农业龙头企业,每年可加工处理10万吨油菜籽。

该公司的研发基地、油脂加工中心建在重庆渝北农业科技园区,制种基地建在重庆垫江县,重点商品油菜基地则遍布忠县、丰都等10多个区县。

近两年,就是依托这种“两头在园,中间在外”的模式,上述区县的近万户农家通过种植“渝黄一号”,比种植一般油菜平均每亩增收130元。

渝北农业科技园把农业产业发展分为产前、产中和产后三个环节,并创造性地将产前和产后放在园区,产中放在农村。

产前、产后放在园区,有利于资本、技术、人才向园区集中,产生更高的效率。

产后则主要是确保农产品销售和加工增值。

为此,园区确立了以科技型农业、生态型农业、加工型农业和市场型农业为中心的产业定位。

通过产前、产后辐射带动产中的发展,又促进了面上的现代农业发展。

近年来,园区引进一大批融科研、生产和市场开发于一体的现代企业集群,并通过他们把新产品、新技术推广到千家万户,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园区自成立以来,先后建成重庆市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市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重庆市良种牛繁育中心、重庆市鳄鱼养殖中心、重庆市柑橘组培中心、重庆市渝北区农业科学研究所6个研发机构,并在园区的核心区建成了波尔山羊农业专家大院等6个科技服务机构,成为重庆市乃至西南地区农业科技研发机构的聚集区。

近年来,渝北农业科技园区承担了国家863计划信息技术领域“智能农业”的科研项目,联合科研院所开发建设农业专家系统,指导农民科学生产。

目前已在重庆的九龙坡、涪陵等地推广应用9个“农业专家大院”,建成34个电脑农业示范基地和17个电脑农业工作站,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有机结合起来,加速了重庆市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

为了适应服务企业入驻、服务企业发展、加速产业聚集的需要,园区在成立之初就建立了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重庆北部农业开发(集团)公司,代表园区对投资环境进行打造,对企业入驻进行咨询和全方位服务,形成了高效率的企业孵化能力,先后完成对142个科技型农业企业的孵化和入驻,对园区企业成长和发展壮大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

在园区孵化器和龙头企业的带动扶持下,园区内迄今孵化、开发生产农业高新技术产品的各种新型企业和基地已达220个,就业5万多人。

   渝北农业科技园区所凸现的“重庆模式”,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可喜的借鉴。

首先,这样的农业科技园区建设贯穿了现代发展理念,改变了农业经营方式,有利于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应用,有利于培育农业支柱产业,有利于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有利于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对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地推动作用。

其次,农业科技园区由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的梯度推进和“三区”联动的发展模式组成,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工作方法,探索了点面互动、各方参与、城乡互补的实践方式。

最后,农业科技园区作为科技成果的“集成板”,通过自身的科技研发和培育壮大现代农业科技企业,对科技成果、企业集群、农产品及农业生产资料生发出强劲的聚集效应,使农业新科技、新工艺、新产品不断涌现、升级和推广,从而提高了农业生产的产业化、专业化、集约化、高效化、市场化水平,必将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不竭动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自我管理与提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