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地协调发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995483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680.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地协调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人地协调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人地协调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人地协调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人地协调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地协调发展.docx

《人地协调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地协调发展.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地协调发展.docx

人地协调发展

人地协调

为了引起人们对地球气候变化的关注,世界自然基金会发起“地球一小时”行动,倡议每年3月最后一个星期六的当地时间20:

30~21:

30熄灯一小时。

2.若将此行动在一年中再增加一次,仍使世界各国都能参与,建议行动日期应选在

A.2月的第一个星期六B.7月的第二个星期六

C.9月的第三个星期六D.12月的第四个星期六

某中学地理小组利用图2提供的信息开展探究学习。

结合图文材料,回答4—5题。

4.图中所示的L湖被污染。

学生经过分析确定,污染物主要来自

A.城镇B.牧区C.林区D.矿区

5.学生对图2所示牧区分布的影响因素提出四组假设。

据图探究,其中正确的结论是

A.气候、交通B.土壤、市场

C.水源、技术D.地形、人口

答案:

AD

图3是我国“十二五”中规划的生态功能区(以保护林草、湿地和生物多样性等为主的区域)

分布图,结合图文材料,回答6~7题)

6.对下列各组生态功能区自然环境共同特点的描述,符合实际的是

A.ab—草原广布、温差大B.bf—地表崎岖、降水少

C.ce—光照充足、风沙大D.dg—气候湿润、林地多

7.下列生态功能区中,规划目的以保护湿地、涵养水源为主的是

A.cB.dC.eD.f

答案:

DC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

在地理研究中,可用重心移动反映地理事物和现象空间分布的变化,图12表示我国1978-2005年能源生产总量、能源消费总量与GDP重心变化轨迹。

完成31~32题。

图12

31.能源生产总量、能源消费总量与GDP重心变化轨迹分别对应图中的

A.a、b、cB.c、b、aC.c、a、bD.b、c、a

32.当前能缩小能源生产重心与能源消费重心东西间距的是

A.西电东送B.西气东输

C.陕西煤炭资源开发D.东海油气资源开发

答案:

BD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

图12为2000年-2007年我国耕地面积变化图,图13为2002年-2007年我国各类土地面积变化情况示意图。

读图回答23-24题。

23.2000年-2007年我国耕地面积变化的特征是

A.2000年-2007年耕地面积先增加后减少

B.2000年-2007年耕地面积保持在1.2亿公顷以上

C.2002年-2003年耕地面积减少最快

D.2003年-2007年各年耕地面积减少幅度相同

24.2002年-2007年我国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有

A.建设用地增加B.粮食播种面积增加

C.退耕还林效果显著D.未利用地增加

答案:

BCAC2011年高考江苏卷

读“2007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人均GDP与人均CO2排放量点图”(图2),结合所学知识,完成4~5题。

4.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人均GDP高、人均CO2排放量低的是

A.上海、天津B.广东、福建C.海南、贵州D.辽宁、山东

5.山西、内蒙古人均GDP高,但人均CO2排放量量高。

其主要原因是

A.自然资源贫乏B.交通设施落后

C.煤炭消耗量大D.第三产业发达

答案:

BC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

9.某地区植被退化或丧失、土壤物质和地表水流失、岩石溶蚀与侵蚀、基岩裸露、土地生物生产力退化。

这一地表过程是

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沟壑地区的环境演化过程

B.石灰岩地区受强烈风力侵蚀作用产生的自然演化过程

C.石灰岩地区在自然和人类活动作用下的综合演化过程

D.黄土高原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而造成的人为演化过程

答案:

C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

41.(28分)石羊河流经甘肃省中部,流域内灌溉农业较发达、生态环境问题严重。

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

完成

(1)~(4)题。

材料一:

石羊河流域示意图(图11)

材料二:

石羊河流域某采样点垂直剖面图(图12)。

(1)石羊河的总体流向为。

从内、外流河类型看,该河为河,判断理由是。

(6分)

(2)图12所示地层,埋藏越深,距今年代越;深度1.6米处是沉积,由此可推断该地的干湿状况,距今5000年前后比现在,理由是。

(10分)

(3)该河流中下游地区的气候类型是,目前面临的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4分)

(4)为了防止该流域生态环境恶化,在农业生产中,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8分)

答案: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

26.(10分)环境保护

云南丽江古城“城依水存,水随城在”,199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游客剧增。

据2005年监测,河流流经古城前后,水质由优变为较重污染。

据资料分析丽江古城河水污染的原因,并提出治理河水污染的建议。

26.答案要点:

原因:

游客剧增,旅游(服务)业迅速发展,生活污水量猛增且(未经处理、不达标)排入河中。

(4分)

建议:

合理控制进入古城的游客量,将游客接待转向新城区,逐渐实现古城“外住内游”;(2分)严格执行污水达标排放,控制生活污水直接向河中排放,兴建污水排放管网;(2分)兴建污水处理设施,提高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2分)(其他合理建议酌情评分,每项建议不超过2分,总分不超过6分。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海南卷)

D.【环境保护】重金属污染物对人体的危害巨大。

图26为重金属污染物进入人体的路径示意图,图27为某高速公路两侧土壤中铅、镉浓度示意图。

读图回答问题(10分)

(1)产生重金属污染物的生活活动有▲和▲。

重金属污染物进入人体的途径有▲和▲。

(4分)

(2)下列示意图①、②、③能正确表示重金属元素在环境中循环过程的是▲。

(2分)

(3)高速公路两侧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物浓度的分布特点是▲;其主要来源是▲(2分)

(4)降低高速公路两侧土壤重金属污染物浓度的有效措施主要有▲(2分)

答案:

C.[环境保护](10分)

(1)化石燃料燃烧有色金属冶炼从环境摄取摄食

(2)③

(3)距高速公路越远,浓度越低汽车尾气

(4)使用无铅汽油;推广新能源汽车;发展汽车节能技术

2011年高考江苏卷

40.(23分)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日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1974年联合国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20世界90年代以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日益突出全球理念,倡导全球合作。

(1)分析90年代以来推动全球合作解决环境问题的历史条件。

(6分)

2011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森林:

大自然为您效劳”。

森林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示例表

大气

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一氧化碳等;降低风速,吸附飘尘

水文

蒸腾水汽的一半以上重新参与水循环

土壤

根系固持土壤,枯枝落叶层吸收一定量地降水

生物

为半数以上的物种提供栖息地

(2)根据上表,概述森林的生态效益。

(8分)

2011年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是“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

为唤起公众对环境与发展关系的清醒认识和自觉行动,有关部门发布《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2011—2015年)》,提出每个公民都应该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道德观,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者,实践者,推动者。

(3)运用《文化生活》中有关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说明加强环境宣传教育的意义。

(9分)

答案:

40.

(1)经济全球化加强了各国之间的联系;科技的发展为共同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物质条件;世界政治的多极化有利于各国协商解决环境问题。

(2)增加碳储量,净化空气,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增加降水,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生物多样性。

(3)①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有助于人们清醒地认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转变思维方式,采取自觉行动。

②文化能产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有助于营造全社会重视环保的文化氯氛围。

③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有助于提高人的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

C.【选修6——环境保护】

图21示意1986~2002年我国长江三角洲某地区地面沉降的发展变化。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1986~2002年该地区地面沉降的空间变化特点,并分析其人为原因。

(9分)

(2)简述地面沉降的防治措施。

(6分)

答案:

C.[选修6—-环境保护]

(1)沉降面积不断扩大,深度不断加深。

该地区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生产、生活需水量加大,过度开采地下水。

(2)合理开采地下水等管理措施;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人工回灌等工程措施。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文科综合(福建卷)

32.(10分)【地理—环境保护】

图13为我国某区域示意图。

A处为水库,是B城市的唯一水源,C处为山地。

读图回答问题

(1)应采取什么措施来保护B城市的水源?

(6分)

(2)某企业拟在C处山坡上开辟采石场,指出其可能对该处造成的生态破坏。

(4分)

答案:

32.[地理——环境保护]

(1)退耕还林、还草(减少农药和化服的使用量);禁止向湖泊、河流排污(禁止在湖泊养殖);保护森林。

(2)破坏森林,生物多样性减少;破坏山体,水土流失加剧。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

39.(60分)科学地开发和利用能源才能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煤炭在工业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到l8世纪,木材一直是最主要的燃料。

巨大的本材消耗使森林锐减,引起木材严重短缺。

但西欧大量的煤炭资源都储藏在英国,且储藏在水路交通方便、毗邻商业中心和熟练工人密集的地方。

储藏集中以及必要挖掘技术的具备,使煤炭成为木材的替代品。

煤炭资源的优势支持了不断扩大的铁器制造和蒸汽机的应用。

在这一点上,英国的经验与中国有明显区别。

中国的地理因素阻碍了从木材到煤炭的早期转变,因为中国的主要产煤带在西北地区,离最有经济潜力的长江三洲相距甚远。

(据本特利《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煤炭在英国工业化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具体表现,(6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煤炭在同一时期的中国没能扮演类似角色的主要原因。

(4分)

材料二

洋务派开办军事工业,加之外资工业扩大,煤炭的需求量日益增加,进口量迅速扩大,供求关系紧张,价格昂贵,成为洋务军事工业的一大经济负担。

1867年,曾国藩向清廷提出:

“挖煤一事,借外国开挖之器,兴中国永远之荆,似尚可试办。

”1872年,李鸿章进一步强调若能自开煤矿,则“洋煤不阻自绝,船、厂亦应用不穷”,与塞漏卮、求富强“殊有关系”。

1874年,李鸿章、沈葆桢重提“开采煤矿,以济军需”。

1875年,清廷放弃开采煤矿的禁令,允许试办机器采煤业。

于是,出现了兴办民族煤矿企业的热潮。

表31875—1884年洋务派创办煤矿企业状况(部分)

企业名称

开办年份

停办年份及原因

创办人

直隶磁州煤矿

1875

1883退股

李鸿章

湖北兴国煤矿

1875

1879经费无着

盛宣怀

台湾基隆煤矿

1876

1892亏损

沈葆桢

直隶开平煤矿

1878

李鸿章

徐州利国驿煤铁矿

1882

1886亏损

胡思燮

(据张海鸥《中国近代通史》第三卷“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兴办煤矿企业热潮出现的主要原因,(6分)概括这些企业的经营状况。

(4分)

材料三

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产生的废气,影响气候、危及人体健康的问题日益严峻。

因而,太阳能、核能、风能、潮汐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受到广泛重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