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古代人耳朵上的衣服.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953605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话说古代人耳朵上的衣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话说古代人耳朵上的衣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话说古代人耳朵上的衣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话说古代人耳朵上的衣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话说古代人耳朵上的衣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话说古代人耳朵上的衣服.docx

《话说古代人耳朵上的衣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话说古代人耳朵上的衣服.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话说古代人耳朵上的衣服.docx

话说古代人耳朵上的衣服

话说古代人耳朵上的衣服

古人穿戴在耳朵上的衣服被称为“耳衣”,海原人则称为“耳套”,有的地方也称“耳帽”或称“暖耳”,是一种便携式的、套在耳朵上的御寒用具,故名“耳套”。

一般选用丝绸、棉麻等材质制作,在表面采用刺绣工艺进行装饰,在里面缝制狐、兔、羊羔皮,或者是棉绒、鸡鸭毛等用于御寒。

耳套取材多样,彰显了富贵等级和个性。

耳套与气候、季节、地理有很大关系,用材用料、薄厚均不一。

耳套主要流行于北方地区,多于春天、深秋初冬季节使用。

耳套,穷其根源,是从西北地区传到各地的,最早出现在唐朝,时称“耳衣”。

唐李廓《送振武将军》诗有“叶叶归边骑,风头万里干。

金装腰带重,铁缝耳衣寒。

芦酒烧蓬暖,霜鸿捻箭看。

黄河古戍道,秋雪白漫漫”,则点明了“耳衣”为御寒护耳而制和流行的地区。

宋元时期,暖耳开始盛行,多为男子佩戴。

耳套在明清时期则称为“暖耳”,曾为统治阶级所专用。

如中国明代百官入朝就戴暖耳以御寒。

《明史·舆服志》三载:

明代万历以前,百官于十一月皆戴暖耳。

“万历二年,禁举八、监生、生儒懵用忠静冠巾,锦缔镶履及张伞盖,戴暖耳,违者五城御史送问。

”万历五年又重申此令,并连朝酬的地方外官也禁戴。

小说《金瓶梅》七十七回谓,西门庆头戴“招鼠暖耳”。

耳套的形状多为“心”的形状,体现出了“爱心”。

耳套与荷包、香囊一样,成为一种时尚的礼物相互赠送,而赠送的形式、寓意多样。

在耳套绣上不同的花纹,彰显不同的寓意,相赠不同类型的人。

在耳套上绣上牡丹和蝴蝶等花纹,谓之“蝶恋花”,也含有《梁祝》寓意,是恋人之间的定情物;在耳套绣上激励和吉祥语,多赠予学子,激励其学业进步,求得功名;在耳套上绣上警示铭文,时刻提醒官员要自律,不可放纵,要多读圣贤书,多听老百姓的心声。

不好的地方不去,不好的语言不听不说,要以身作则;在耳套的中心刺篆字“寿”,边缘刺蝙蝠等,则是给老年人祝寿时相赠的礼物;还有给军人戍边等,也赠送相同寓意的耳套。

耳套成为礼物,只是在刺绣图案上才有区别而已,形制样式均是一样的。

耳套在近代仍然流行,并有改进,并与耳麦合二为一,形成了多功能于一体的耳具。

体现爱情的耳套

这类耳套主要是绣牡丹花的,也有蝴蝶和花朵,类型多样化。

有蝴蝶与牡丹、蝴蝶与菊花、蝴蝶与梅花等花卉搭配的,主要与人的个性与喜爱有关,形成了形式多样的“蝶恋花”耳套,它是热恋中的女孩做好送给男孩子的爱情信物。

(一)绣牡丹花耳套

海原地处西北,是通往西域的重要交通要道之一,在这里商贾来往,物品交流,文化交融,最有影响力的还是牡丹花文化。

有关绣牡丹花为题材的绣品,在妇女中大量的出现,可追溯到唐朝时期疯狂喜爱和欣赏牡丹花的时代。

特别是都城长安,以至于“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

每当阳春三月牡丹盛开之时,上自帝王将相,下至里巷小民,全都以不耽玩为耻。

万人空巷,盛况空前。

李肇《唐国史补》载:

“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

”白居易《牡丹芳》亦云:

“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在咏牡丹的诗中,徐凝有首《牡丹》诗: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

”而刘禹锡的《赏牡丹》: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唐朝人爱牡丹赏牡丹咏牡丹再正常不过了,以至于影响到了很多民族,在他们的文化中,无处不体现牡丹文化。

回族刺绣当中以牡丹花为最,是因为回族先民通过贸易、文化交流、维护和平等原因进入中国,最先接触的是盛唐时期的牡丹文化。

牡丹是中国傳统名花,它端丽妩媚,雍容华贵,兼有色、香、韵三者之美,让人倾倒。

历史上不少诗人为它作诗赞美,如唐诗赞它“佳名唤作百花王”,亦因之成了赞美牡丹的别号。

唐朝人更爱牡丹,曾在牡丹花开季节,举行牡丹盛会,长安人倾城而出如醉似狂。

宫中亦爱重牡丹,诗人李正封赞它为“国色”“天香”,唐皇极为赞赏。

“国色天香”亦从此成了牡丹的又一雅号。

牡丹以它特有的富丽、华贵和丰茂在中国传统意识中被视为繁荣昌盛、幸福和平的象征。

在回族歌谣中的“花儿”中也多指牡丹花,也是女人的代名词,在古代如果女孩送耳套,上面只有一朵牡丹花的话,就表示出试探性的口语“你爱吗”;如果耳套上面绣上蝴蝶和牡丹花,表示同意的意思,意即你来“采花”吧。

最初绣的牡丹花多为黄色的,这与“黄花闺女”有关系,后来随着岁月的变化,牡丹文化的传承发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逐渐形成了多色多样的花朵,也代表了丰富多彩的生活。

在今天我们经常看到的是多色多样的牡丹花与蝴蝶,很难看到黄色牡丹花。

1.折枝牡丹花耳套(图1),高10.8、宽8厘米。

底色为蓝色,内里为深蓝、浅蓝色;用深浅桃红色丝线绣出一朵牡丹花,褐色丝线绣出枝干和叶子经脉,绿色的牡丹叶,由深到浅,用白色丝线绣出锯齿纹边缘,用浅绿色的布料做成系带。

是用折取的一朵牡丹花作为耳套的整体构图,牡丹花朵比较单小、秀气,空间较大。

绣工细腻精致。

2.牡丹花耳套(图2),高11.2、宽8.5厘米。

蓝色布料做成耳套的面子,用红色、浅绿色布料做成耳套的里子,边缘缝制一条皮毛,毛已经脱落,皮尚在;用蓝色布料缝边,用盘锦绣装饰边缘;耳套上面用深、浅四色桃红色的丝线,由深至浅用齐针法绣出牡丹花和花苞;用绿、黄色细线绣出枝叶。

图案以生长在土地上的牡丹为样本来绣的,花朵繁茂,绣工有些粗犷的感觉,体现了绣娘的个性。

3.牡丹蝴蝶耳套(图3),高10.5、宽8.5厘米。

用蓝色布料做成面子,用浅灰色和浅绿色布料做成里子;表面上用不同桃红色丝线和浅绿色丝线,绣出单瓣牡丹花和枝叶,用黄色丝线绣出牡丹花苞,以生长在土地上的牡丹花作为构图的纹样,绣出五彩牡丹;上边分别用粉红色和橙色各绣出一只蝴蝶。

绣工较为细腻,构图比较饱满。

4.牡丹蝴蝶耳套(图4),高11.2、宽9.5厘米。

面为蓝色布料,里为深蓝色和紫色布料;用紫色、桃红色、粉红色、黄色等丝线绣出牡丹花;用蓝、黄、绿色等丝线绣出枝叶,用桃红色绣出牡丹花苞;用黄色、绿色、粉色(橙色)丝线各绣出一只五彩蝴蝶。

是以一枝折枝牡丹花来构图,图案新颖,绣工比较细腻。

5.牡丹花苞蝴蝶耳套(图5),高9.8、宽7.7厘米。

耳套表面是天蓝色,内芯是白色。

白色内芯上用打籽绣的方式绣出含苞待开的牡丹花,上面左右各绣出一只蝴蝶,中间绣出一个风标,用轨道花纹绣出内芯边缘;耳套边缘用四色丝线采用辫子绣、平针绣做装饰。

这件绣花耳套,寓意所爱的名花有主。

耳套上的刺绣特别的精细,花朵非常细小,堪称微绣作品。

(二)剪贴绘牡丹花耳套

在西北、在海原,属于高寒地区,虽处于丝绸之路的要塞上,是贸易丝绸和丝线等物品的必经之路,但有时很多权势为争夺贸易权而发生战争,使得很多商贾不敢冒死去贸易,从而造成了丝绸、丝线等商品的匮乏,很多姑娘无丝绸和丝线绣制耳套,便采用白布剪贴绣制一些耳套,再用颜色点染剪贴的白布花;或者绘在白色的耳套上,画一朵牡丹花,送给心上人。

在民间就发现了这样的耳套,也记录了这里发生的一段历史故事。

1.剪贴绣点染绘画牡丹花纹耳套(图6),高10.2、宽8.5厘米。

黑色布料做成的耳套,红色的里子,浅蓝色丝绸做成系带;表面上用白色绸子剪成一朵折枝牡丹花和花苞,然后用浅蓝色、紫色、粉红色点染花卉,花瓣下垂,衬托出一颗红心;用黄色、浅绿色绸料剪成枝叶贴在上面,最后绣制在耳套上,很多绸料很可能用的是边角料,但绣制细心,构图非常好,寓意深刻。

2.白色绘牡丹花耳套(图7),高11、宽9.6厘米。

耳套的面用白色布料,里子用蓝色和浅灰色布料;表面用黑色染料绘出一朵牡丹,画工精细,文人气息很浓。

在回族被称为“花儿”的多指牡丹,代表着女人,并赋予了很多传说故事和歌谣。

据传,“安史之乱”时,唐朝皇帝邀请大食国出兵协助平定叛乱。

在平定叛乱战争中,得到了唐朝百姓的大力支持,送衣、送粮,也得到很多姑娘的爱慕之心,送一些精美的慰问品,也有爱情意义的绣花荷包等。

战争结束时,唐朝皇帝非常感激大食兵,赐以高官厚禄,让他们留居长安。

但是时间长了大食兵想家要回国,为了使他们常住长安,唐朝皇帝让他们在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去抢亲。

在元宵节期间命未婚女子头戴黄色的牡丹花,谓之“黄花闺女”,其他女人可戴其他各类颜色的花朵。

正月十五转眼就到,长安街上很热闹,城里城外的王公大臣、平民百姓、男女老少,都来观灯,看社火,真是人山人海。

这时唐朝皇帝告诉大食兵说:

“今晚街上会很热闹,当然会有许多美丽女子在人群中,我让她们头上戴了黄花,你们可以去抢,抢到就是你们的妻子。

”大食兵听了皇帝的话之后,就去街上抢他们心爱的姑娘。

由此“黄花闺女”代表未婚女子,大食兵与汉族女子结婚后,大食兵与汉族融合,形成了一个新型民族——回族。

海原是唐朝的萧关县,也是边关之地,很多大食兵被派去戍边,西北寒冷,最容易冻着的就是耳朵,心爱的女人就为其男人做一些耳套来防寒。

(三)菊花蝴蝶刺绣耳套

在耳套上应用最多的花朵除牡丹花之外,就属菊花了。

菊花是中国传统名花,它隽美多姿,然不以娇艳姿色取媚,却以素雅坚贞取胜,盛开在百花凋零之后。

人们爱它的清秀神韵,更爱它凌霜盛开,西风不落的一身傲骨。

古人赋予它高尚坚强的情操,以民族精神的象征视为国粹受人爱重,菊花作为傲霜之花,一直为诗人所偏爱,古人尤爱以名志,以此比拟自己的高洁情操,坚贞不屈。

古人极爱菊花,从宋代起民间就有一年一度的菊花盛会,神话传说中菊花又被赋予了吉祥、长寿的含义。

如菊花与喜鹊组合表示“举家欢乐”;菊花与蝴蝶组合表示“坚贞不渝”的爱情;菊花与松树组合为“延年益寿”等,在民间应用极广。

1.葵菊花蝴蝶刺绣耳套(图8),高10.5、宽8.2厘米。

表面用蓝色绸料,里子用的是蓝色和黑色辅料。

表面用粉红色、白色丝线绣菊葵花,用黑色线在花瓣上绣点,点缀花瓣;用绿色、黄色丝线绣枝叶,用紫色、粉色和黄色丝线在枝叶的各个部位上点缀绣了一下,达到了与自然相吻合的效果;用桃红、粉红、白色、绿色等丝线绣出五彩蝴蝶,用黑色丝线在蝴蝶翅膀上绣出斑点;用盘锦绣装饰花卉和蝴蝶的边缘;耳套的边缘用绿色丝线绣以锯齿纹。

整个耳套上的图案构图文雅,新颖、美丽,绣工也非常精细,是一件很美的绣品。

2.菊花蝴蝶蜜蜂耳套(图9),高11.2、宽9厘米。

耳套表面用的是蓝色丝绸,里子用的是白色和灰蓝色绸料。

耳套表面用桃红绣菊花,用白丝线绣花瓣的轮廓;枝干用白色的丝线绣出,叶子用绿色的丝线绣出;耳套的角上用浅绿色和桃红色绣卷草纹来装饰;菊花的上边绣有蝴蝶、蜜蜂等不同的动物。

绣花图案结构饱满,造型严谨,花形生动、线条纤巧、色彩明净。

(四)海棠蝴蝶绣花耳套

海棠蝴蝶绣花耳套(图10),高10.2、宽8.5厘米。

整体为黑色布料,里子為蓝色印花布。

耳套表面用剪纸绣法,绣出了一朵比较小的粉红色的海棠花,花的上面绣出了一只比较大的金黄色蝴蝶;蝴蝶和海棠花都用了银丝线点缀,显得富丽堂皇。

文人们常用海棠寓意佳人,表达思念、珍惜、慰藉从容淡泊的情愫。

又因为“棠”与“堂”谐音,海棠与玉兰、牡丹、桂花相配,寓意“玉堂富贵”;与菊花、蝴蝶相配,寓意“捷报寿满堂”;与五个柿子相配,寓意“五世同堂”。

(五)梅花变形蝴蝶绣花耳套(图11),高9.8、宽7.5厘米。

耳套为蓝色,耳套的下面绣一朵黄色的小梅花,另一只的下面绣着的是一朵白色的小梅花;并用天蓝色和白色丝线,采用织锦绣的方法,绣出一只比较大的变形蝴蝶,用盘锦绣的方式绣出蝴蝶的触角;耳套的边缘用白色绣线绣出锯齿纹饰,内缘还用了盘锦绣装饰了一圈。

构图奇特,绣工精细。

这是一副没有完成的耳套,姑娘为心爱的人绣做一对定情之物,可能是私定终身,或者是暗恋,就用变形蝴蝶的手法,掩饰着姑娘心里所藏、所爱的人,更是不让周边的人或者是家人看出她的心思。

又可能遇到了包办婚姻,早早地嫁了人,耳套也成了嫁妆,被一起嫁了过去。

姑娘嫁人后,心灰意冷,再也没有心思去完成这对耳套了,这对耳套留到了今天,也没有完成。

古人说:

“梅具四德,初生蕊为元,开花为亨,结子为利,成熟为贞。

”后人又有另一种说法:

梅花五瓣,是五福的象征。

一是快乐,二是幸运,三是长寿,四是顺利,五是我们最希望的和平。

这些,都是梅花的象征意义。

《西京杂记》载:

“汉初修上林苑,远方各献名果异树,有米梅、胭脂梅。

”又“汉上林苑有同心梅、紫蒂梅、丽友梅”。

晋代陆凯,是东吴名将陆逊之侄,曾做过丞相,文辞优雅。

陆凯有个文学挚友范晔(即《后汉书》作者)在长安。

他在春回大地,早梅初开之际,自荆州摘下一枝梅花,托邮驿专赠范晔,并附短诗:

“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自陆凯始,以梅花传递友情,传为佳话。

体现励志寄语耳套

励志寄语耳套(图12),也称为“诗词纹耳套”,高9.5、宽8.5厘米。

主体表面颜色为黑白两色,里子蓝色。

耳套表面中间为白色,绣有汉字“愿得此行名姓显,红折状元登天高。

”边上为黑色宽边,上面绣有兰花、梅花、中国结、万字纹、蝙蝠等,边缘用白丝线绣有锯齿纹。

构图完美、绣工特别精细,堪称用尽了心血的绣品,是一件精美上乘刺绣作品。

古代兰花有“美好、高洁、纯朴、贤德、俊雅”之类的象征,因为兰花品质高洁,又有“花中君子”之美称,至交叫“兰交”,《易经》载: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用兰来象征高尚的友谊。

常与菊花、水仙、蒲薄合称为“花中四雅”,又与梅花、竹子、菊花并称为“四君子”。

同心结,用锦带绾为连环回文式,以寓相爱之意。

梁武帝诗:

“腰间双绮带,梦为同心结。

”当梅菊同时绣在一件物品上时,则说明是一对恋人;从耳套中所绣的兰、菊、中国结、万子纹来看,有永结“同心”之含义。

可以看出这是一件痴情女子送给秀才考取状元的励志寄语的信物。

以诗词表达爱情,最早出现在唐朝,宋元明清更为流传。

唐朝的时候,大学士于佑在御河旁拾到一片从宫墙内漂出的红叶,上面竟有诗一首:

“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

殷勤红叶谢,好去到人间。

”于是他如获至宝,也捡起一片落叶,回了两句诗:

“曾闻叶上红怨题,叶上诗题寄于谁?

”红叶定情,传为千古佳话。

受唐朝这种文化的影响和传承,将一些爱情寄语、励志寄语绣在地方特色的物品——耳套上。

体现多子多福耳套

1.葫芦花耳套(图13),高10、宽8厘米。

白色耳套上面用紫青、浅蓝、蓝色、深蓝等不同的绣线,用织锦绣法、平针绣等绣出葫芦花、蔓和葫芦,边用盘锦绣勾绣轮廓;耳套边缘绣以锯齿纹。

图案安排合理,布满空间,构图奇特、新颖。

现实生活中,人们喜欢葫芦简单乖巧的外形和它的寓意,葫芦的谐音是“福禄”。

福是和谐,代表的是家庭的幸福、平安。

禄代表的是升官发财,代表的是财富。

葫芦是人们对生活的一个向往,希望生活平平安安,财源滚滚,其次,葫芦花洁白无瑕象征爱情像葫芦花一样洁白、纯净、痴情。

葫芦的枝叶是盘缠的,不断的攀援向上,葫芦里面的籽也是非常多的,代表生命力的旺盛,象征着顽强的生命力,寓意子孙昌盛,多子多福,幸福绵长。

在葫芦的构图上,就有了“百合葫芦”“灵芝葫芦”“子孙福禄”等吉祥图案,表达了人们对生活有着无限的憧憬,希望家庭幸福美满,平平安安,多子多福。

葫芦具有艺术浑厚、单纯、简洁、明快的特殊风格,反映了人们那种朴实无华的精神。

葫芦是由圆构成的,象征着和谐美满。

不但在古代人民的物质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与文学、艺术、宗教、民俗、神话传说乃至政治等关系也十分密切。

2.石榴花耳套(图14)。

基色为黑色,红桃色的线,绣出一个石榴,在石榴上用绿色线又绣出一对梅花等,并以绿叶相衬托;耳套边缘用白线绣锯齿纹一周。

石榴是汉时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回中原种植的。

石榴深受世人喜爱,因为它是象征多子多孙、家庭兴旺的一种吉祥物。

古人称石榴“千房同膜,千子如一”。

民间婚嫁之时,常于新房案头或他处置放切开果皮、露出浆果的石榴,亦有以石榴相赠祝吉者。

人们借石榴多籽,来祝愿子孙繁衍,家族兴旺昌盛。

石榴花果并丽,火红可爱,又甘甜可口,被人们喻为繁荣、昌盛、和睦、团结、吉庆、团圆的佳兆,是我国人民喜爱的吉祥之果,在民间形成了许多与石榴有关的乡风民俗和独具特色的民间石榴文化:

石榴籽粒丰满,在民间象征多子和丰产;人们常用“连着枝叶、切开一角、露出累累果实的石榴”的图案,以象征多子多孙,谓之“榴开百子”;石榴又是我国人民彼此馈赠的重要礼品,中秋佳节送石榴,成为应节吉祥的象征;石榴的榴原作“留”,故被人赋予“留”之意,“折柳赠别”与“送榴传谊”,成为中国特色各式各样吉祥物图案。

体现祝福祝寿的耳套

在日常生活中,用蝙蝠与“寿”字组合并绣成的耳套也是比较多的。

笔者曾收藏过一件蝙蝠与“寿”字绣成的耳套(图15),高9、宽8厘米。

耳套的面子用的是粉紅色,里子用的是橙色和蓝色。

耳套面子的中间用黄绿色丝线绣成了一个圆形篆字“寿”,周边用紫色、黄色、蓝色等丝线绣出五色蝙蝠,上边绣出了四朵彩云;耳套的边缘用蓝色丝线,绣出锯齿纹边饰。

刺绣的针法密集、精细,是一件比较好的绣品。

蝙蝠纹是汉族传统寓意纹样,但在回族生活中也会经常出现,寓意基本是一样的。

在传统的装饰艺术中,蝙蝠的形象被当作幸福的象征,习俗运用“蝠”与“福”字的谐音,并将蝙蝠的飞临,结合成“进福”的寓意,希望幸福会像蝙蝠那样从天而降。

蝙蝠和马组成了“马上得福”,器物上部一圈红色的蝙蝠纹,也称洪福齐天。

蝙蝠纹样变化相当丰富,有倒挂蝙蝠、双蝠、四蝠捧福禄寿、五蝠等。

传统纹饰中将蝙蝠与“寿”字组合,曰“五蝠捧寿”。

通常所言的五福分别为:

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终命。

体现清廉自律耳套

1.莲花纹耳套(图16),也称“一品清廉耳套”,高9.5、宽8厘米。

整体为黑色,上面绣有一朵莲花。

青色的布料绣上一朵莲花,组成“青莲”,寓意“清廉”。

古代多用一茎莲花象征“一品清廉”,一品为古代朝廷之大官,以莲花谐音廉,表示崇尚高官廉节之风骨,绣制此耳套者希望从政者廉洁清正。

中国传统莲花图案,发端于原始社会,始于商周,风格转变于南北朝,盛于唐朝,到明清时期广泛普及。

在不同时期受到不同政治、经济、文化影响形成了不同的艺术特色。

北宋时期的哲学家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号濂溪,著有《爱莲说》: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莲花图案传承发展到今天拥有多样的表现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2.汉字警语耳套(图17),高10.5、宽8.5厘米。

主体黑色,用白色丝线绣锯齿边饰和汉字:

“眼观千行字,耳听百人言。

”也有绣汉字“非礼勿言,非礼勿听”,官员时刻通过常用物品提醒自己要自律,不可放纵,要多读圣贤书,多听老百姓的心声。

不好的地方不去,不好的语言不听不说,要以身作则。

上面所述的五颜六色的、花纹各异的、工艺粗细的耳套,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气候的变暖,机械化程度普遍,也随着改革开放,工作节奏的变快,已经没有人去一针一线的花费时间来绣耳套,也很少有人去戴耳套;即便是起早上学的学生戴耳套,也是戴卡的耳套,现代的耳套,是与耳麦合二为一,形成了多功能为一体的耳具,已经没有了原来耳套的样子和味道,耳套之文化逐渐退出了历史,消失在了人们的视野,在今天已经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制度规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