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初中九年级语文第一轮复习教学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074374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初中九年级语文第一轮复习教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最新初中九年级语文第一轮复习教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最新初中九年级语文第一轮复习教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最新初中九年级语文第一轮复习教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最新初中九年级语文第一轮复习教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初中九年级语文第一轮复习教学案.docx

《最新初中九年级语文第一轮复习教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初中九年级语文第一轮复习教学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初中九年级语文第一轮复习教学案.docx

最新初中九年级语文第一轮复习教学案

 

初中九年级语文第一轮复习教学案

九年级语文第一轮复习

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案

主备人:

审核:

批准使用:

时间:

.1.17

复习内容:

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重点课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

复习目标:

复习巩固文言基础知识,针对名篇名句的积累与运用加强训练。

考点归纳:

实词的解释、句子的翻译、文章内容的理解、拓展延伸题。

整合提升:

一、字音字形

生字注音:

敝舆(yú)畎(quán)亩蹴(cù)尔而与之醴(lǐ)泉

二、重点词语:

1、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起:

出发,动身。

2、请献十金献:

奉送。

3、吾义固不杀人义:

坚守道义。

4、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仁:

对人亲善,友爱。

5、然胡不已乎已;停止。

6、胡不见我与王见:

(xiàn)引见。

7、舍其文轩文轩:

装饰华美的车子。

8、舍弃粱肉粱肉:

指好饭好菜。

9、以牒为械牒:

木片。

10、邻有敝舆而欲窃之敝舆;破车。

11、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寇:

入侵。

12、此之谓失其本心本心:

天性,天良。

13、非梧桐不止止:

栖息。

14、非醴泉不饮醴泉:

甘泉,甜美的泉水。

15、天下顺之顺:

归顺,服从。

16、委而去之委:

放弃。

17、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

限制。

18、兵革非不坚利也兵革:

泛指武器装备。

19、蹴尔而与之蹴:

用脚踢。

三、通假字

①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增长。

②衡于虑“衡”通“横”,梗塞,不顺。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④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

⑤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

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恩惠,这里有感激的意思。

“与”通“欤”,语气词,相当于吗。

⑦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

四、古今异义字

①管夷武举于士古义:

狱官今义:

士兵

②举于版筑之间古义:

捣土用的杵今义:

建筑,修路

③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古义:

代词,这样的今义:

判断动词

④一豆羹古义:

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今义:

常为豆之类的名称

五、一词多义

①发舜发于畎亩之中起,指被任用

征于色,发于声发出

②得故不为苟得也取得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感激。

③则则凡可以得生者那么

得之则生就

④故故不为苟得也所以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因

⑤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通“欤”,语气词,相当于吗。

蹴尔而与之给

⑥于万钟于我何加焉对于

所欲有甚于生者比

⑦而蹴尔而与之顺接连词,不译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转折连词,却

六、词类活用

①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必先苦其心志使------痛苦

劳其筋骨使------劳累

饿其体肤使------饥饿

空乏其身使------受到贫困之苦

动心忍性使------受到惊动使------坚韧

②名词作动词

人恒过然后能改过:

犯错误

万钟于我何加焉加:

益处,好处

七、重点句子翻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八、文学常识

1、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2、墨子:

;名翟(dí),鲁阳人。

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

聚焦考点体味中考

一、【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孙叔敖遇狐丘丈人。

狐丘丈人曰:

“仆闻之:

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

”孙叔敖蹴然易容曰:

“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

敢问何谓三利?

何谓三患?

”狐丘丈人曰:

“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此之谓也。

”孙叔敖曰:

“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于患乎?

”狐丘丈人曰:

"善哉言乎!

尧`舜其犹病诸。

(选自《孙叔敖遇狐丘丈人》)

注释:

(1)仆:

对自己的谦称。

(2)蹴然:

吃惊不安的样子。

(3)怨归之:

怨恨会集中于他。

(4)吾志益下:

我的心志越在于下层。

(5)尧`舜其犹病诸:

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特别担心做不到。

1、解释下列加线的词。

(1)必先苦其心志(使------痛苦)

(2)入则无法家拂士(通“弼”辅佐)

(3)仆闻之(听说)

(4)官大者,主恶之(讨厌,厌恶)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D)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不知木兰是女郎

B舜发于畎亩之中此之谓也

C所以动心忍性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孙叔敖曰:

不然

3、翻译下列句子

(1)人恒过,然后能改

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错误。

(2)可以免于患乎?

可以凭借这种做法免除祸患吗?

4、阅读【甲】【乙】两文后,回答下面问题。

(1)【甲】文中,列举舜、孙叔敖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论证什么观点?

(1)成就大业者,通常要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2)【乙】文中,孙叔敖所持观点与【甲】文中哪句话意思相近?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

  孙叔敖遇到狐丘丈人,狐丘丈人说:

“我听说,有三利必有三害,你知道吗?

”孙叔敖惊讶地改变脸色说:

“我不聪明,怎么知道。

请问什么叫三利,什么叫三害?

”狐丘丈人说:

“爵位高的,人们会嫉妒他;官大的,君主会厌恶他;俸禄厚的,怨恨会集中于他。

这就是三利三害。

”孙叔敖说:

“不是这样的。

我爵位越是高,心志越在于下层;我的官越是大,我的心越小,只想着黎民百姓;我的俸禄越是多,布施越加广泛。

这样可以免于害吗?

”狐丘丈人说:

“说得好啊!

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感到痛苦。

二、【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

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问之:

“何为中止?

”对曰:

“有所失复得。

”其母引⑤刀裂其织,以此诫之。

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选自《韩诗外传》卷九)

注释:

①诵:

背诵。

②方:

正在。

③辍然:

突然停止的样子。

④喧:

遗忘

⑤引:

拿起

1、解释下列加线的词。

(1)人恒过,然后能改恒过(常常犯错误)

(2)其母引刀裂其织裂(割断)

2、翻译下列句子。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以后才知道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3、【甲】【乙】两文在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

【甲】文以议论为主,语言精练,分析透辟。

【乙】文以叙述为主,用引刀割织的方法明理,自然巧妙。

4、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用具体、效果明显的生活事例来说明一个深奥的道理,这样更具有警示作用。

说明了无论干什么都要持之以恒。

译文:

孟子年少时候,有一次,他在吟诵诗文,他的母亲在一旁纺织。

孟子(受其影响)突然停了下来。

过了一会儿,又开始吟诵。

他的母亲知道他忘记了,叫住了他就问:

“为什么要中间停顿了?

”孟子回答说:

“忘记了,一会儿又记起来。

”孟子的母亲拿起刀子就割断她的织物,说:

“这个织物割断了,能够再接上去吗?

”从此之后,孟子读书就专心了。

启示:

这一个故事告诉我们:

学习必须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否则将半途而废;父母教育孩子要采取适当的方法,言传身教事半功倍。

中考演练·创新思维 

一、【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乙】曾子(名参)衣敝衣以耕。

鲁君使人往致邑(給一座城)焉,曰:

“请以此修衣。

”曾子不受。

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

“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

曾子曰:

“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

”终不受。

孔子闻之曰:

“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节选自《说苑》)

1、解释下列加线的词。

(1)故患有所不辟也辟(“辟”通“避”,躲避。

(2)纵子有赐,不我骄也赐(赏赐)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3、请概括【甲】文中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并归纳【乙】文中赞扬了曾子的什么高贵品质。

舍生取义廉洁自律

4、请你从【甲】【乙】两文中提炼一个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

示例:

(1)当面对人生重要抉择时,要明辨是非,树立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价值观。

(2)为人处事要廉洁自律,不贪不沾。

翻译:

曾子(名参)穿着破衣服耕种.鲁国国君派人去送给他一座城,说:

"请你以它来修补你的衣服吧.''曾子没有接受.使者回去了,然后又来,曾子又不接受.使者说:

"您又不是通过求人得到的,是人家送给您的,为什么不接受呢?

''曾子说:

"我听说,接受别人的东西就敬畏人家,送给别人东西就会对人家骄横.就算您送给我城,而且不对我骄横,但是我能不敬畏你吗?

''最终都不接受.孔子听说了这件事,说:

"曾参的话可以保全他的气节了.''

二、【甲】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③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

“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解释下列加线的词。

(1) 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起,指被任用)

(2)人恒过,然后能改过(犯错误)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行拂乱其所为

使他做事不顺。

(或:

在他做事时,使他所做的事不顺利。

3、阅读【甲】文中第③段,说出就“国”而言,“死于安乐”中的“安乐”指的是什么?

无法家拂士,无敌国外患。

4、【乙】文中范仲淹苦学的人生经历很好地印证了【甲】文中的观点,请从【甲】文中选出这样的几句话来。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

  ①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

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把治理国家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发奋苦读,有时晚上疲倦了,就用冷水洗脸。

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

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

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

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自养罢了。

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

“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九年级语文第一轮复习学案

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主备人:

审核:

批准使用:

时间:

.1.17

复习内容:

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重点课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

复习目标:

复习巩固文言基础知识,针对名篇名句的积累与运用加强训练。

考点归纳:

实词的解释、句子的翻译、文章内容的理解、拓展延伸题。

整合提升:

三、字音字形

生字注音:

敝舆(yú)畎(quán)亩蹴(cù)尔而与之醴(lǐ)泉

四、重点词语:

1、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起:

出发,动身。

2、请献十金献:

奉送。

3、吾义固不杀人义:

坚守道义。

4、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仁:

对人亲善,友爱。

5、然胡不已乎已;停止。

6、胡不见我与王见:

(xiàn)引见。

7、舍其文轩文轩:

装饰华美的车子。

8、舍弃粱肉粱肉:

指好饭好菜。

9、以牒为械牒:

木片。

10、邻有敝舆而欲窃之敝舆;破车。

11、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寇:

入侵。

12、此之谓失其本心本心:

天性,天良。

13、非梧桐不止止:

栖息。

14、非醴泉不饮醴泉:

甘泉,甜美的泉水。

15、天下顺之顺:

归顺,服从。

16、委而去之委:

放弃。

17、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

限制。

18、兵革非不坚利也兵革:

泛指武器装备。

19、蹴尔而与之蹴:

用脚踢。

三、通假字

①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增长。

②衡于虑“衡”通“横”,梗塞,不顺。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④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

⑤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

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恩惠,这里有感激的意思。

“与”通“欤”,语气词,相当于吗。

⑦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

四、古今异义字

①管夷武举于士古义:

狱官今义:

士兵

②举于版筑之间古义:

捣土用的杵今义:

建筑,修路

③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古义:

代词,这样的今义:

判断动词

④一豆羹古义:

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今义:

常为豆之类的名称

五、一词多义

①发舜发于畎亩之中起,指被任用

征于色,发于声发出

②得故不为苟得也取得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感激。

③则则凡可以得生者那么

得之则生就

④故故不为苟得也所以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因

⑤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通“欤”,语气词,相当于吗。

蹴尔而与之给

⑥于万钟于我何加焉对于

所欲有甚于生者比

⑦而蹴尔而与之顺接连词,不译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转折连词,却

六、词类活用

①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必先苦其心志使------痛苦劳其筋骨使------劳累

饿其体肤使------饥饿空乏其身使------受到贫困之苦

动心忍性使------受到惊动使------坚韧

②名词作动词

人恒过然后能改过:

犯错误万钟于我何加焉加:

益处,好处

七、重点句子翻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八、文学常识

1、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2、墨子:

;名翟(dí),鲁阳人。

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

聚焦考点·体味中考

一、【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孙叔敖遇狐丘丈人。

狐丘丈人曰:

“仆闻之:

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

”孙叔敖蹴然易容曰:

“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

敢问何谓三利?

何谓三患?

”狐丘丈人曰:

“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此之谓也。

”孙叔敖曰:

“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于患乎?

”狐丘丈人曰:

"善哉言乎!

尧`舜其犹病诸。

”(选自《孙叔敖遇狐丘丈人》)

注释:

(1)仆:

对自己的谦称。

(2)蹴然:

吃惊不安的样子。

(3)怨归之:

怨恨会集中于他。

(4)吾志益下:

我的心志越在于下层。

(5)尧`舜其犹病诸:

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特别担心做不到。

2、解释下列加线的词。

(1)必先苦其心志()

(2)入则无法家拂士()

(3)仆闻之()(4)官大者,主恶之()

2、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不知木兰是女郎

B舜发于畎亩之中此之谓也

C所以动心忍性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孙叔敖曰:

不然

3、翻译下列句子

(1)人恒过,然后能改。

(2)可以免于患乎?

4、阅读【甲】【乙】两文后,回答下面问题。

(1)【甲】文中,列举舜、孙叔敖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论证什么观点?

 

(2)【乙】文中,孙叔敖所持观点与【甲】文中哪句话意思相近?

 

二、【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

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问之:

“何为中止?

”对曰:

“有所失复得。

”其母引⑤刀裂其织,以此诫之。

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选自《韩诗外传》卷九)

注释:

①诵:

背诵。

②方:

正在。

③辍然:

突然停止的样子。

④喧:

遗忘

⑤引:

拿起

1、解释下列加线的词。

(1)人恒过,然后能改恒过()

(2)其母引刀裂其织裂()

2、翻译下列句子。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甲】【乙】两文在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

 

4、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中考演练·创新思维 

一、【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乙】曾子(名参)衣敝衣以耕。

鲁君使人往致邑(給一座城)焉,曰:

“请以此修衣。

”曾子不受。

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

“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

曾子曰:

“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

”终不受。

孔子闻之曰:

“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节选自《说苑》)

2、解释下列加线的词。

(1)故患有所不辟也辟()

(2)纵子有赐,不我骄也赐()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请概括【甲】文中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并归纳【乙】文中赞扬了曾子的什么高贵品质。

 

4、请你从【甲】【乙】两文中提炼一个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

 

二、【甲】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③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

“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解释下列加线的词。

(1) 舜发于畎亩之中发()

(2)人恒过,然后能改过()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行拂乱其所为

3、阅读【甲】文中第③段,说出就“国”而言,“死于安乐”中的“安乐”指的是什么?

4、【乙】文中范仲淹苦学的人生经历很好地印证了【甲】文中的观点,请从【甲】文中选出这样的几句话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