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社会学期末复习重点总结.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994869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65.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社会学期末复习重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大学社会学期末复习重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大学社会学期末复习重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大学社会学期末复习重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大学社会学期末复习重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社会学期末复习重点总结.docx

《大学社会学期末复习重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社会学期末复习重点总结.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社会学期末复习重点总结.docx

大学社会学期末复习重点总结

客观题:

1.社会学概念的提出(人物、事件、著作)

1838年孔德在《实证哲学教程》卷四首次提出“社会学”这个新名词以及建立这门新学科的大体思想

2.被认为是社会学达尔文主义的学者

斯宾塞(1820—1903)英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

他提出社会进化的思想,并受到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的影响,将社会学与生物有机体相类比,从而成为社会进化论(也称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创始人。

他认为社会的进化过程同生物进化一样,生存竞争、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也在社会中期支配作用。

斯宾塞撰写了1850《社会静力学》,1873《社会学研究》1883《社会学原理》等大量社会学专著。

3.向中国引入西方社会学第一人

1897年严复翻译斯宾塞《社会学研究》为《群学肄言》,标志着社会学正式传入中国,他是向中国引入社会学的第一人

4.中国学者撰写的第一本社会学著作

1915年,北大陶孟和与梁宇皋出版的专著《中国乡村与都市生活》,是中国学者撰写的第一本社会学著作。

5.在社会学方法论上提出理想类型和价值中立理论的学者

马克思韦伯

6.文化的分类,文化冲突、文化融合、文化借用、文化整合。

文化相对主义、我族中心主义、主文化、亚文化、反文化。

文化的分类

(1)文化有三个层次:

广义的文化指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中尺度的文化主要指制度和规范文化。

小尺度文化指科学文化知识。

(2)1.物质文化1)产品文化:

住房、衣服、交通工具

2)工具文化:

厂房农具机械等

2.精神文化1)智能文化:

自然科学、管理技术

2)规范文化:

风俗习惯、礼仪规则

3)理念文化:

宗教、信仰等

文化冲突:

是两种文化接触时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行为方式等方面发生互相反对的情况。

文化融合:

以拥有两种文化的相互交往为基础,通过长期的相互交往,原来的两种的文化相互吸收对方的长处,而趋于一致。

文化借用:

一个群体向另一个群体或社会借取文化要素,并把它们融合尽自己去文化之中的过程。

文化的整合功能:

是指它对于它对于协调群体成员的行动所发挥的作用。

文化相对主义:

认为文化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相对的,因此不能站在本民族文化的立场上、用本民族文化价值观念去评判其他民族的文化。

我族中心主义:

指站在本民族文化的立场上,认为本民族的文化优于其他民族的文化进而排斥和否定其他民族文化的现象。

主文化:

指在一定族群中占主导或统治地位的文化,也称主流文化。

亚文化:

指在这一范围内处于次要地位的文化。

反文化:

与主流、传统文化成发反对形式的亚文化,特殊的亚文化。

7.基本社会化、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双方社会化

基本社会化:

基本社会化是指生物人通过社会文化教化,获得社会性,取得社会生活资格的过程。

继续社会化:

继续社会化是人们在基本社会化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群体和社会的文化,以适应社会生活,适应角色变化的过程。

再社会化

再社会化是由于原来的社会化失败或其基本上已不适用,而重新学习社会的价值和行为规范的社会化过程。

再社会化就是在某些重要方面对人的重新社会化。

双向社会化包括了社会化的两种不同方向:

正向社会化——指上代人对下代人的文化传递和教化过程。

传统社会的个体社会化是比较纯正的正向社会化,现代社会的基本社会化过程主要是正向社会化。

反向社会化(又称为文化反哺)——指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上一代(或前辈)的过程。

现代社会这种现象普遍。

8.人类成长八阶段理论

婴儿阶段、幼儿阶段、学前阶段、学龄阶段、少青年期、青年期或成年早期、成年期或中年期、成熟期或老年期——艾利克森

9.社会互动类型及其代表人物

社会互动的类型

《一》不同行动主体之间的社会互动

(1)人际互动

人际互动是作为行动者的个人之间有意识、有目的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2)群体互动

群体互动是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种互动虽然由群体成员来实现,但这些群体成员不是以个体身份出现,而是以群体代表的身份出现。

《二》不同性质的社会互动

(1)合作:

是不同个人或群体之间为了达到共同的目的而互相配合的互动方式。

合作需要具备以下条件:

目标一致;相互依赖;能力互补;相互信任。

(2)竞争:

是不同个人或群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互动方式。

竞争是以不同利益群体(个人)的存在和目标物的稀缺为前提的。

竞争的形成以下述条件为基础:

同一目标;竞争者;目标稀缺。

(3)冲突:

是人与人或群体与群体之间为了各自获得共同珍视的目标而采取的斗争、压制、破坏以致消灭对方的互动方式。

冲突是一种反对或对立关系,其最明显的特点是其破坏性。

冲突也有激励作用,它会最大限度地刺激冲突参与能力。

同时,冲突也可以起到加强群体内部团结的作用。

《三》集体行为:

一种特殊的社会互动

集体行为(或称集群行为):

是指缺乏组织的一群人受到某一因素的刺激或影响而形成的众多人的共同行为。

集体行为有三个方面的特征:

群体性;非组织性;突发性。

社会互动的理论

一、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

二、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开创者:

米德,代表人物:

托马斯、库利、布鲁默(芝加哥学派)、G·库恩(衣阿华学派)

3、拟剧论的主要观点

其倡导者是美国学者戈夫曼。

三、常人方法学

创始人是加芬克尔。

四、社会交换论

社会交换理论的代表人物是霍曼斯和布劳。

五、人际互动

10.社会角色的类型及扮演问题

社会角色的类型

(1)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2)规定角色与开放角色

(3)理想角色与实际角色

角色扮演中的问题

(1)角色混淆:

角色混淆是指人们对自己所要扮演的角色和角色规范认识不清,从而使扮演该角色的行为与其他角色的要求发生混淆的现象。

角色混淆的发生的主要有以下原因:

角色认知不清、场景分辨不清。

(2)角色紧张

有的人参加了大量同的社会活动,承担着许多社会角色,以致出现没有基本的时间和精力去扮演某些角色而疲于应付的现象,这就是角色紧张。

(3)角色冲突:

在社会现实中,一个同时承担了多种角色,而且其中的两种或多种角色对承担者的期待发生了矛盾、难以协调,从而使角色扮演者左右为难,这种现象称为角色冲突。

(4)角色失败

角色失败是一个人未能和无法成功地扮演某种角色的现象,这是角色承担者严重不称职或他已不能继续承担这种角色的情况。

11.初级社会群体的提出、含义、特征、类型,社会组织的类型及构成要素

初级社会群体的提出: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首先提出初级社会群体这一概念;

初级社会群体的含义:

初级社会群体是有面对面的交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特征:

规模较小、持续的直接而全面的交往、人际关系亲密、非正式控制;

类型:

家庭、儿童游玩群体、邻居、朋友圈子。

社会组织的类型及构成要素

(1)职能分类(帕森斯)

经济生产组织:

把经济利益放在首位的组织

政治目标组织:

形成和部署社会权力的组织

整合组织:

调节社会冲突、进行社会控制的组织

模式维持组织:

教化社会成员的组织

(2)以受惠者为基础的分类(布劳)

互利组织:

以组织成员内部的互惠为目的的组织(如工会)

服务组织:

为组织的受惠者提供良好服务的组织(如学校)

经营性组织:

赢利性组织(如公司)

公益组织:

以一般公众为受益对象的组织(如政府)

(3)根据组织中权威性质或控制方式分类(艾兹奥尼)

强制性组织:

以暴力为基础组织(如监狱)

功利性组织:

以金钱和物质报酬为基础的组织(如公司)

规范性组织:

用规范对其成员进行控制的组织(如教会)

12.社会分化的类型

(水平分化和垂直分化、基于自然因素的分化和基于社会因素的分化)

13.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

韦伯社会分层理论(三位一体分层理论)

财富(经济标准)——是社会成员在经济市场中的生活机会。

权力(政治标准)——是处于社会关系中的行动者即使在遇到反对时也能实现自己的意志的可能性。

声望(社会标准)——是指个人在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中所得到的声誉和尊敬。

14.现代社会理想的社会结构

(橄榄型)

15.社会流动的模式

(1)开放式流动:

指社会成员在各阶层、职业间的流动不受制度性限制的流动模式。

(2)封闭式流动:

是社会成员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流动的社会流动模式。

(3)混合式流动:

是在一个社会中,既有开放式流动,又有封闭式流动的状况。

16.建国至改革开放,我国的三大身份系统是什么

三个身份系统:

户籍身份、所有制身份和单位身份。

户籍身份是由户籍制度所确立的身份等级。

(城镇户口和农村户口)

所有制身份是根据人们所在工作组织的所有制性质而确立的身份。

(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单位身份是一种不成文的、工作单位之间具有高低次序的社会现象,它是由工作单位在国家经济、政治生活中的地位的重要性所确立的。

17.芝加哥学派中社区研究的代表人物

帕克

18.社会制度中,中观层次的社会制度有哪些

中观层次——社会生活领域层次:

社会制度是在人类的某一社会生活领域发挥作用的制度,它是一些系统的行为规范,指导着人们在特定领域的活动。

这个层次也是社会学的主要研究层次。

如婚姻家庭制度、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教育制度、宗教制度等。

19.社会制度的类型

(本原的社会制度与派生的社会制度、正式制度与非正式的制度)

(1)本原的社会制度与派生的社会制度

本原的社会制度是指那些在人类社会初期就形成、并在社会生活中发挥基本作用的制度。

如经济制度,家庭制度。

派生的社会制度是在本原社会制度的基础上分化、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社会制度,它是某一特定领域中的制度。

如:

政治制度、教育制度、宗教制度、科学制

(2)正式制度与非正式的制度

正式制度是指人们有意识地创造的、正式的、由成文的相关规定构成的规范体系,它们在组织和社会活动中具有明确的合法性,并靠组织的正式结构来实施。

非正式的制度是指人们在长期交往中无意识地形成的、不成文的、指导人们行为的道德观念、伦理规范、风俗习惯等。

20.人口问题的实质

人口问题的实质是人类在物质资料的生产和消费的关系上出现严重失调,是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不相适应。

21.失业的类型

(1)正常性失业

(2)结构性失业

(3)技术性失业

(4)季节性失业

22.贫困文化理论的提出者及其论点

这一理论有美国学者刘易斯提出,这一理论认为,在社会中,穷人因为贫困而在居住方面具有独特性,并形成独特的生活方式。

穷人独特的生活方式促进了穷人间的集体互动,从而使得与其他人在社会生活中相对隔离,这样就产生了一种脱离社会主流文化的贫困亚文化。

23.社会控制的类型

(1)统治与制约

统治——建立在外在强制力量基础上的控制方式。

制约——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相互约束。

(2)正式控制与非正式控制

正式控制(也称为制度化控制):

它是按照一整套条文规定,有某种组织体系加以推行的一种社会控制形式。

包括法律控制、宗教控制、规章制度控制。

这种社会控制能够较为固定和明确的社会规范。

非正式控制(也称为非制度化控制):

社会控制的形式并不以明文规定来实现,而是通过社会成员日常互动所形成的共识来实现。

包括习俗控制、道德控制、社会舆论控制。

(3)外在控制与内在控制

外在控制——利用外部社会力量促使社会成员遵从社会规范。

外在控制对个人而言是被动的、消极的,包括法律控制、规章制度控制、习俗控制、道德控制。

社会权威、角色期望也是外在控制。

内在控制——由行为者个人将社会规范内化为自己持有的观念,从而自觉地按照社会规范的要求约束自己的社会行为。

它对个人而言是主动的、积极的,强调社会规范的习得和内化。

(4)积极的控制与消极的控制

积极的社会控制——利用奖赏性手段鼓励社会成员按照社会规范行事,包括物质性奖励和精神性奖励。

消极的社会控制——利用惩罚性手段来限制社会成员不要做一些事情。

24.越轨行为的类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