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15科学探究 同步练习word.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993769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01.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15科学探究 同步练习word.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15科学探究 同步练习word.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15科学探究 同步练习word.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15科学探究 同步练习word.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15科学探究 同步练习word.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15科学探究 同步练习word.docx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15科学探究 同步练习word.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15科学探究 同步练习word.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15科学探究 同步练习word.docx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15科学探究同步练习word

1.5科学探究同步练习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

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

“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

”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一、选择题

1.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

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

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

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

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

下列仪器必须垫石棉网才能加热的是()

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

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

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

A.试管  B.烧杯  C.蒸发皿  D.坩埚

要练说,得练看。

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

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

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答案】B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

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

“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

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

“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

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

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

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石棉网的应用,一些实验仪器在加热时必须使用石棉网,避免受热不均匀而破裂。

【解答】

试管、燃烧匙、蒸发皿、坩埚等仪器都能直接在酒精灯上加热,烧杯、烧瓶、锥形瓶等仪器必须垫石棉网才能加热,否则由于受热不均匀,而破裂。

故选B。

2.将一金属块浸没在盛满酒精的杯中,溢出酒精10克;若将该金属块浸没在盛满水的相同杯中,从杯中溢出水的质量是(ρ酒精=0.8×103千克/米3)()

A.15克B.10克C.12.5克D.8克

【答案】C

【解析】【分析】

因金属块的体积不变,所以金属浸没在水中时溢出水的体积和放入酒精时溢出酒精的体积相等,根据质量计算公式可以求出溢出水的质量。

【解答】

金属块放入酒精时,溢出酒精的体积:

因金属块的体积不变,所以金属浸没在水中时溢出水的体积和放入酒精时溢出酒精的体积相等,

即V水=V酒精=12.5cm3,

溢出水的质量:

m水=ρ水V水=1g/cm3×12.5cm3=12.5g。

故选C。

3.正确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前提,以下图示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实验技能,难度不大。

A.根据给试管内液体加热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解答;

B.根据向试管内倾倒液体的方法进行解答;

C.根据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进行解答;

D.根据量筒读数的方法进行解答。

【解答】

A.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故A错误;

B.向试管内倾倒液体时,试剂瓶口紧靠试管口,瓶塞倒放在桌面上,标签朝向手心,故B错误;

C.用胶头滴管向试管内滴加液体时,滴管不能伸进试管内,故C错误;

D.量筒内的液体读数时,视线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故D正确。

故选D。

4.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小明仰视读数,读出液体的体积为36毫升;然后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读数,读出液体的体积为20毫升,则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

A.大于16毫升 B.小于16毫升C.等于16毫升 D.都有可能

【答案】A

【解析】【分析】

用量筒量取液体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俯视度数大,实值则偏小,仰视度数小,实值已超出。

根据量筒的读数与实际值的关系来判断该学生实际倒出液体的体积大小。

【解答】

因为仰视读数偏小,所以该量筒内的液体的实际体积大于36mL;而俯视读数偏大,所以倒出部分液体后,剩余的液体体积数应该是小于20mL,故小明实际倒出的液体的体积大于16mL。

故选A。

5.如图所示的装置可以用来发生、洗涤、干燥、收集气体。

该装置最适合用于()

A.KMnO4分解生成氧气B.双氧水制氧气

C.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D.锌和盐酸反应生成氢气

【答案】D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了常见气体实验室制备的原理、除杂、收集等知识的运用,主要考查装置的选择、除杂试剂的选择、收集气体的方法,题目难度不大。

根据装置图可知该气体制取是固体和液体不需加热的反应,可以用水洗涤,用浓硫酸干燥,能用向下排气法收集,说明生成的气体难溶于水,不和水、浓硫酸反应,比空气密度小且不会和空气中的成分反应,据此分析。

【解答】

由装置图可知该气体制取是固体和液体不需加热的反应,可以用水洗涤,用浓硫酸干燥,能用向下排气法收集,说明生成的气体难溶于水,不和水、浓硫酸反应,比空气密度小且不会和空气中的成分反应;

A.KMnO4分解生成氧气,是固体加热的反应,生成氧气密度比空气大应用向上排气法,故A错误;

B.双氧水制氧气不需要加热,制备装置符合,但氧气比空气密度大应用向上排气法,故B错误;

C.碳酸钙和盐酸生成二氧化碳,制备装置符合,二氧化碳也可少量溶解于水,二氧化碳比空气重,收集方法应用向上排气法,故C错误;

D.锌和盐酸发生反应生成氢气,反应不需要加热,氢气与水不反应,能用浓硫酸干燥,密度比空气小,符合题中要求,故D正确。

故选D。

6.下列有关CO的实验中,只能证明CO2物理性质的实验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分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除了要熟记二氧化碳的性质之外,还要学会分析物质的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如果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就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否则属于物理性质。

【解答】

二氧化碳倾倒后右端下沉,只能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因此D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7.反推是科学学习中的常用方法,下列相关反推的说法错误的是()

A.溶液的特点是均一、稳定,则均一、稳定的物质不一定是混合物

B.活泼金属能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体,则能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体的不一定是金属

C.碱性溶液的PH>7,则PH>7的溶液不一定是碱性溶液

D.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则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酸与碱的反应

【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反推理法的应用,学生应能根据不同知识的特点推理,但不能盲目推理,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解答】

碱性溶液的PH>7,PH>7的溶液一定显碱性,是碱性溶液,故C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

故选C。

8.下列实验操作或设计中,错误的是

A.甲:

检验装置的气密性B.乙:

排空气法收集氧气

C.丙:

铁丝在纯氧中燃烧D.丁:

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

【答案】C

【解析】【分析】

(1)根据检验装置的气密性的注意事项分析;

(2)根据收集氧气的方法进行分析;

(3)根据铁丝在纯氧中燃烧的注意事项分析;

(4)根据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正确实验操作进行解答。

【解答】

A.把导管的一端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观察现象,若导管口有气泡产生,且松开手后,烧杯中的导管内形成一段稳定的液柱,则装置不漏气。

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向上排空气法是收集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时所采用的一种气体收集方法.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如氧气等.且该气体不与空气中成分发生反应.氧气进入开口向上的收集瓶中,因密度比空气大所以氧气可以到瓶底,空气从瓶口被挤出,因此可以收集氧气;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注意:

瓶底要放少量水或细沙,防止生成的固体物质溅落下来,炸裂瓶底.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D.①白磷是可燃物.薄铜片上的白磷与O2接触,同时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故白磷能够燃烧,,热水中的白磷温度达到了其着火点.但没有与O2接触,所以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可以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9.用体温计测小明的体温为37.3℃,若未将水银甩回玻璃泡,小英和小刚的实际体温为37.1℃和38.4℃,那么两次测量结果应该是()

A.37.3℃和38.4℃B.37.1℃和38.4℃

C.7.1℃和37.4℃D.37.3℃和37.4℃

【答案】A

【解析】【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体温计的构造以及使用方法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要解答本题需掌握:

温度计有一特殊的构造,即液泡上方有一缩口,液柱不能自动下降。

【解答】

由体温计的特殊构造可知:

体温计在使用前必须用力向下甩一下,如果没有甩,直接测病人的体温,如果被测病人的体温比原来病人的体温高,则准确,如果比被测病人的体温低,液柱不会下降,则仍然是原来的示数。

用体温计测得小明的体温为37.3℃,若没有把水银甩回玻璃泡就去测量小英和小刚的体温,此时体温计的示数为37.3℃,如果小英的实际体温为37.1℃,比小明的体温低,体温计的液柱不再下降,示数仍为37.3℃;如果小刚的体温38.4℃,比小明的体温高,则体温计的液柱上升,示数为38.4℃,故A正确。

故选A。

10.在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中,要对图甲的叶片进行脱色处理,处理方法如图乙所示。

图乙中大烧杯内盛放液体A,小烧杯内盛放液体B,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液体A、B都是清水B.液体A是清水、液体B是酒精

C.液体A、B都是酒精D.液体A是酒精、液体B是清水

【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光合作用,难度不大,掌握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步骤是关键。

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步骤:

暗处理→设置对照、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分析现象,得出结论;脱色时装有酒精和叶片的小烧杯,一定要隔水加热,这是因为酒精是易燃、易挥发的物质,直接加热容易引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