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总复习 古代中国的经济.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993636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65.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 古代中国的经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 古代中国的经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 古代中国的经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 古代中国的经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 古代中国的经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 古代中国的经济.docx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 古代中国的经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总复习 古代中国的经济.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 古代中国的经济.docx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古代中国的经济

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

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4页。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蓝、黑色字迹的钢笔或圆珠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学号填写在相应位置上。

3.本次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4.请在密封线内作答,保持试卷清洁完整。

第Ⅰ卷

                   

一、选择题(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2017·河南高考适应性考试)《吕氏春秋·任地》中说:

“上田弃亩(把低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排水,高垄播种),下田弃畎(把高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播种,高垄挡风)。

”由此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  )

A.代田法已经出现B.注重精耕细作

C.水利灌溉发达D.耕地面积增加

2.下表显示了战国至东汉铁犁铧文物分布状况,此表可以证明(  )

(单位:

件)

中原

西北

东北

江南

岭南

战国

117

29

西汉

238

54

13

47

东汉

467

95

41

138

29

A.农业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差异

B.汉代的铁犁技术普及全国

C.汉代农业生产力有一定的发展

D.汉代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

3.古代民众生活艰难的现象,战国时期的记载大多类似“天饥岁荒,嫁妻卖子”,西汉以后多有类似“卖田宅、鬻子孙”的记载。

这种变化反映了(  )

A.战国时期井田制得到完善

B.汉代民众生活更加艰难

C.土地私有制得到发展

D.商品经济呈发展趋势

4.唐朝法律曾详细规定了对宰杀耕牛的处罚,杀自家牛者也要判一年徒刑。

宋代对杀牛者的处罚更为严厉,杀牛者要处徒刑两年,甚至要刺配充军。

上述规定反映了(  )

A.封建王朝法律的严酷性

B.奖励耕战政策的必要性

C.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

D.自给自足经济的脆弱性

5.据统计,唐前期兴修的163项水利工程中,北方五道有101项。

唐后期兴修的101项水利工程中,南方五道就有76项,其中江南道占49项。

这种变化表明唐代(  )

A.政府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

B.南北经济出现失衡的态势

C.江南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D.经济重心呈现转移的趋势

6.(2016·昆明三模)《文献通考》记载了宋代全国岁入情况(如下表),材料反映了(  )

北宋

南宋

时间段

真宗天

禧年间

仁宗嘉佑

年间

神宗熙宁

年间

宁宗

时期

全国岁入

(单位:

贯)

3600万

3680万

5060万

6000万

A.南宋经济重心已经完成南移

B.宋朝财政开支巨大

C.南宋经济发展速度超过北宋

D.宋朝人民负担沉重

7.唐末徐夤有诗云:

“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

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

”该诗句中描述的瓷器(  )

A.质地纯净,官府垄断

B.色泽光亮,晶莹如雪

C.造型优美,釉色粉彩

D.技术精良,面向市场

8.《震泽县志》记载:

“绫绸之业,宋元以前惟郡人为之,至明熙宣间,邑民始渐事机丝,成弘以后,土人亦有精其业者,相沿成俗。

于是震泽镇及近镇各村居民,乃尽逐绫绸之利。

”该地区这一现象表明(  )

A.经济重心从北向南完成转移

B.丝纺织业从城到乡逐渐推广

C.经济结构从农向工完成转型

D.工商城市从少到多逐渐发展

9.(2016·菏泽一模)17世纪晚期的传教士估计,仅上海就有20万织布工人和60万提供纱线的纺织工人。

广东等地的丝织、陶瓷业还主动灵活地调整产品结构,开发了专供海外市场的“粤缎”“粤纱”等。

此史料印证了(  )

A.沿海地区生产专业化的分工

B.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兴盛

C.海外贸易促进国内市场的扩大

D.东南沿海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10.比较汉、宋关于商人做官的相关规定,从其变化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汉代

“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

宋代

“身是工、商杂类及曾为僧、道者并不得取”

“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

A.科举制度比察举制封闭

B.宋代抑商政策事实上已放弃

C.社会阶层身份日益固化

D.商人受歧视的情形发生转变

11.(2016·天津五区县调研)有民谣称:

“山西人,大褥套,发财还家盖房置地养老少。

”这表明晋商所崇尚的是(  )

A.“以末致富,以本守之”

B.“到处树根基,无往而不利”

C.“诚信经营,以义制利”

D.“以文会友,汇通天下”

12.元代纸币的流通数量,中统元年(1260年)发钞73352锭,平均每人为62文;到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时,发行数额猛增至5098285锭,每人合13134文;再过20年左右,纸币流通数量又增长数十倍。

元代纸币政策的主要影响是(  )

A.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B.扩大社会贫富差距

C.削弱政权统治的基础

D.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13.宋朝是一个文化开放的时代,涌现出大量的才子、才女,他们在地域分布上都呈现出“东南最盛,京师其次,蜀地第三,其他地区则相当稀疏”的特点。

这表明(  )

A.宋代才女与才子艺术成就相当

B.宋代女子与男子社会地位相同

C.文化盛衰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D.“重文抑武”促使社会文风兴盛

14.(2016·天津河东一模)陈直《三辅黄图》载:

“长安市有九,各方二百六十六步。

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

凡四里为一市。

”这里的“市”是指(  )

A.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

B.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

C.定时一聚的庙会夜市

D.政府管理的正规市场

15.(2017·洛阳调研)南宋宁宗嘉泰(1201~1204)初年,绍兴府所属市镇年均商税额分布如下表。

据此可知南宋绍兴地区(  )

市镇

钱清

曹娥

三界

蛟井

枫桥

渔浦

新林

年均

商税额

1945贯

6285贯

1544贯

1743贯

3090贯

2673贯

1139贯

A.城市的经济功能明显增强

B.商业市场发展不平衡

C.成为政府的财政倚重地区

D.经济增长速度不平衡

16.下图是中国古代一城市在某一时期的行政及商业功能分布图(局部),这一时期是(  )

A.西汉B.南宋C.唐朝D.元朝

17.南宋时期,绍兴府山阴县的梅市和项里市,是著名的杨梅和茨实(又名:

鸡头米)市场;秀州华亭县的下砂市、海盐县的鲍郎市、明州鄞县的大嵩市等则是著名的盐业草市;嘉兴府“机杼之利,日生万金,四方商贾云集”。

这主要表明当时江南地区(  )

A.已成为全国贸易中心

B.长途贩运贸易逐渐兴起

C.市场具有专业化特征

D.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

18.(2016·延边一模)宋初,内地人民用铜钱向边民购买马匹,但边民将铜钱铸造成兵器侵扰内地。

为此,政府禁止以铜钱买马,改用以布帛、茶叶等换马的物物交换方式。

这一变化(  )

A.导致宋代边境贸易严重退化

B.促进了宋与边疆的贸易往来

C.缓和了宋与少数民族的关系

D.说明政府贸易政策因事制宜

19.(2017·武昌名校调研)清朝地方县志记载:

“市有定居,墟惟趁赶。

南曰墟,北曰集”;“货物辐辏,处古谓之务,今谓之集,又谓之墟”;“日中为市,神农氏之教也。

……南人曰趁墟,北人曰赶集”。

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

A.农村集市的名称带有地域特色

B.政府对草市的地点有严格管理

C.南北方呈现不同的专业化市场

D.长途贸易促成区域经济的活跃

20.(2016·镇远一模)阅读《欧洲运入中国白银数量图》。

图示数据反映了当时中国(  )

A.在与欧洲贸易中占优势

B.被纳入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C.自然经济总体持续发展

D.新经济因素获得大量原始积累

21.(2017·黄山检测)清代直隶总督署院内的山墙上雕刻有一组《御题棉花图》,由直隶总督方观承主持绘制,通过16幅图记录棉花从植棉、管理到织纺、织染成布的全过程,乾隆皇帝亲笔为每图题写七言绝句。

下列最能反映材料主旨的是(  )

A.棉纺织技术已经成熟

B.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

C.统治者重视劝课农桑

D.棉花是古代重要的经济作物

22.(2016·枣庄一模)云南腾冲在清朝是中缅贸易的“丝棉之路”。

史料载“海禁未开,凡闽粤各商贩运珠宝、玉石、犀角、一切缅货,皆由陆路而行,必须过腾越,以故市镇乡场栉比鳞次,询西南一巨区也”。

这体现出(  )

A.腾冲主要作为军事防御城市

B.腾冲区域性市场体系逐步建立

C.清朝“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

D.西南经济发展领先于东部沿海

23.(2016·永州三模)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大将军霍光以昭帝名义,令丞相田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召集贤良文学六十余人,讨论盐铁官营、酒类专卖等问题。

这次盐铁会议(  )

A.反映了汉朝朝议的民主作风

B.说明政府干预市场色彩浓厚

C.体现了汉朝人才辈出的盛况

D.标志着汉朝专卖政策的开始

24.明成祖时,徽商……或以捐纳的方式,谋取“功名”虚衔,以保护子孙后裔科举“光宗耀祖”。

清雍正时,废除贸易禁令,但从前逗留外洋之人,不准回籍。

这说明(  )

A.富商大贾难成革新的力量

B.功名是富商大贾最终目的

C.海禁松弛仍有诸多的限制

D.重农抑商的观念根深蒂固

25.下图为清乾隆十九年江浙盐运使司发给黟县商人汪岫云的运销执照。

此现象反映了清政府(  )

①废止了盐铁官营制度 ②允许私人经营盐业 ③对盐业经营严格监管 ④实行“海禁”政策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第26题30分,第27题20分,共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中期,以等级为特征的传统礼制进一步突破,知识分子阶层、商人阶层整体崛起,这些影响到社会风尚的变化。

万历年间编纂的《通州志》记载,该地之前在饮食上很简朴,“贵家巨族,非有大故不张筵”,但如今“无故宴客者,一月凡几,客必专席”。

张瀚在《松窗梦语》中说:

“国朝士女服饰皆有定制,洪武时期律令严明,人遵划一之法。

代变风移,人皆志于尊崇富侈。

”——管汉晖、李稻葵《明代GDP初探》

材料二 隆庆元年(1567年)明穆宗下令开关,允许民间“远贩东西二洋”。

明朝的这次“对外开放”迅速带来了对外贸易的繁荣。

但是明朝的对外贸易呈现的是“一边倒”态势,出口量很大、进口量却很小,当时全世界白银产量中的1/2流向了中国,总数多达数亿两,明朝成了名副其实的“白银帝国”。

富人阶层普遍喜欢囤积白银,一方面白银是财富的象征和避险的工具,另一方面也说明消费仍然不够活跃。

而“重本抑末”政策对商人再投资也有鲜明导向。

当时的社会排名是“士农工商”,当经商赚取到一定银子后,这些富人们往往不去扩大再投资,反而是去买田置地,需求端一直处于长期乏力的状态。

大量白银没有进入消费领域,经济转入了通货紧缩。

亚当·斯密分析中国明朝经济发展情况时说,当时的“财富已达到了该国法律制度所允许的极限”。

为改变困局,尤其为了改善朝廷日益恶化的财政状况,明朝中后期接连实施了多次经济改革,包括嘉靖新政、隆万新政和张居正改革等。

但这些改革的主要举措大多集中在财政税收领域,无法触及类似“供给侧”这样的深层次经济问题,无法回应新经济急需政策“松绑”的诉求。

——摘编自弗兰克《白银资本》

(1)概括材料一中的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经济因素。

(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明朝政府所采取的措施,并从经济角度给出合理建议。

(18分)

 

27.(2017·安徽“江淮十校第一次联考”)阅读表格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朝代

福利体系的内容及措施

西汉初年

财政支出中,社会福利支出有十多项,包括了收养孤儿、赈恤鳏寡、尊老养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