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935906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文明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生态文明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生态文明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生态文明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生态文明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态文明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docx

《生态文明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文明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态文明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docx

生态文明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为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与社会协调发展,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各方面成果的总和。

从历史的眼光看,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的新型人类文明,是人类对工业文明造成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自我超越;从现实来看,生态文明是文明的一个方面,是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并列的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方面。

生态文明建设,是促进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实践活动,不仅包括生态文明观的教育、环境污染的治理、生态环境的优化以及生态资源的保护,而且包括经济社会发展中环境、生态因素的综合考虑,如绿色GDP概念,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等等。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过程是一致的。

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同人自身的全面发展是互动的:

生态环境改变、改善到什么程度,是人全面发展到什么程度的自然标志;反之,人的全面发展到什么程度,生态环境的改善和良性发展就到什么程度,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性就到什么程度。

令人遗憾的是,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内容以及实现途径,过去人们一般习惯从社会制度以及社会关系等方面去认识,往往忽视了生态文明建设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没有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联系起来考虑,结果造成发展生产往往破坏了自然;改善环境被迫进行,又常常将其看作权宜之计。

实际上,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优化,自觉培育良好的生态文化,搞好生态文明建设,从而在人与自然的互动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具有重要意义,这是我们深入理解党的十七大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

1生态文明建设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理想和最终诉求,是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人的全面发展有着丰富的内容,主要是人的活动、人的需要和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性、社会交往的普遍性和对社会关系的全面占有与共同控制,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的自由发展等等。

这些方面或“特性”,不仅需要通过传统的社会实践形式来发展,而且需要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来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在人的全面发展中起着不可或缺的、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1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的劳动、人的需要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成为自由的劳动者。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实践活动的全面发展,也就是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改造人的全面生成和丰富,同时人们不再屈从旧的社会分工和狭隘的职业,每个人按照自己的天赋、特长、爱好自由地选择活动领域。

马克思指出:

“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

”[1]生态文明建设是重建人类美好家园的活动,它面向自然,但却是对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超越:

它不是把人们束缚在土地上或把人们禁锢在机器旁,而是要求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日常实践和科学活动的统一。

生态文明真正体现了知识经济的本色。

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劳动者角色的多角度转换。

一个专业的生态环境建设者必须是自由的劳动者,他可以是空气和水质的测量员,可以是动植物基因库的研究员和保管员,可以是野生动物监护者等等。

同时,生态文明建设渗透在各个劳动部门之中。

当今我国社会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都必须具有生态视野,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当一个经济学家思考“绿色GDP或“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时候,他也成为一个生态文明建设者。

生态文明建设丰富人的需要和能力。

需要和能力是构成实践主体的重要因素,需要的全面发展意味着随着活动的丰富,人们日益形成层次递进的丰富需要体系,不仅包括生存需要,而且包含享受和发展需要。

在农业和工业社会,生态自然主要是作为能够满足人们生存需要的价值维度出现的;而在知识经济、生态文明建设中,自然生态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能够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而且更在于满足人们的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

作为集自然性与社会性于一身的人,在实践和认识中除了要实现其一般的物质

利益需求之外,还有极其强烈的、本能的生态家园需求,人的生态

家园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又表现为享受自然美的精神需求。

爱美是人的本性,按照美的原则和规律塑造人,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

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人们提供了客观的审美对象,唤起了人们的审美情趣和美感,从而给人全面发展营造美好的自然和心灵空间。

马克思说:

“从理论领域说来,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人的精神的无机自然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

”[2]良好的生态环境给人们营造了美的氛围,以美的气息净化着人们的心灵世界。

另一方面,人在审美活动中又会自觉意识到生态环境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意义,从而用美的原则塑造生态环境,从而使生态环境更美,使人与自然更加和谐。

正是在生态文明建设这种“按照美的原则”的活动中,人们不断发展着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自然力和社会力、潜力和现实能力,形成能聆听音乐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

1.2生态文明建设丰富人的社会关系,拓展人们交往的普遍性。

马克思指出:

“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或假设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

”[3]人类早期社会关系的贫乏主要是局限于血缘和地域,社会关系的丰富意味着摆脱分工、地域、民族的狭隘限制,形成多方面的社会联系,经济、政治、法律、伦理、宗教、文化关系全面生成。

生态环境问题肇始于工业社会的负面效应,在当今发展为一个全球问题。

生态文明建设有地域性和民族性,但是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单靠某些国家和地区是不可能的,需要全球的共同努力。

生态文明建设使得社会实践的主体从个人主体、集团主体、社会主体向人类主体过渡,个人越来越成为世界历史中的个人,成为“世界公民”。

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就可以利用人类生产的一切积极成果丰富发展自己。

生态运动是20世纪三大运动之一,这个运动的规模和影响远远超出了任何一个国家的界限,而在全球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生态主义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对环境问题危及人类命运的警示,对生态价值观的高度弘扬,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诉求,是时代精神的重要体现。

树立生态文明观,必须批判地吸取生态主义的合理思想。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众生平等”的传统生态伦理思想,在解决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以及可持续发展方面有着重要的理论启迪和指导意义,这一点也为国际上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后现代主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就是这个问题鲜明的注脚。

可以说,生态文明建设者,必然是具有世界眼光的新人,是超越地域、民族狭隘观念的、全面发展的个人。

1.3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的素质全面提高和人的个性自由发展。

人的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等,人的素质全面提高意味着这些方面的发展和完善,以及各种素质之间均衡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提高环境质量,

这不仅对当代人的健康非常重要,而且惠及子孙后代。

生态文明

建设在改造环境的同时改造人自身,使主体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都会发生变化,人们在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同时,更加深刻理解了“养生之道”,从善待自己的“无机身体”中更深刻理解了如何善待自己的有机身体。

这样对待身体素质的提高更具有根本的性质。

从心理素质来看,生态文明观的确立,会对主体的心理世界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个真正把自然看作同人类具有平等地位人,一个明确人类同自然界血肉相联的人,会对自然产生崇敬

之心、感恩之心、赞美之心。

人与自然的和谐,也会培育出稳定、淡泊的心境。

这些方面对心理健康是不可缺少的。

生态文明建设对于人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的作用就更加明显了。

传统“善”的

观念只存在于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是没有伦理关系可言的,自然的价值只在于对人是否有用。

生态文明观认为,万物都具有和人类同样的生存权利,不能随意破坏自然、虐杀生灵,否则同样是不道德的。

这样,“善”的观念、伦理关系就从人与人、人与社会拓展到人和自然。

一个生态文明的建设者必然是一个人道主义者、一个充满爱心的人。

生态文明建设对于人们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也起着重要作用。

环境科学是一门综合科学,现代科学的许多门类都和它息息相关,同时它也涵盖了许多咼新技术。

更为重要的是环境科学是渗透人文精神的科学。

生态文明建设本

身就包含科学与人文的统一,这对于塑造新时期的劳动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工业社会中,由于大机器生产和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人们的活动被模式化、标准化和同步化,个性被单调化、定型化,成为“单向度的人”。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由于人们劳动、社会关系和素质的全面发展,人性的内容也大大丰富起来,有利于人们追求和保持人格、理想和社会形象,显现自己的独特个性,社会也因此充满生机和活力。

2人的全面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力量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是统一的。

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社会全面进步的一个方面,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着有利条件,而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又有赖于作为发展主体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事实证明,人的全面发展的程度越高生态文明建设就越能顺利推进。

2.1人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在与自然的关系中处于能动地位。

人的生产与消费活动改变着生态环境,对环境的优化与恶化负有很大责任。

人的全面发展使人能够超越个人的、短期的利益限制,克服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的生产行为,使人从单纯的生态环境的消费者成为生态环境的建设者,自觉地为建设优美的生态环境作出自己的贡献。

1972年罗马俱乐部的报告《增长的极限》,从资源有限性的角度向西方社会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敲响了警钟。

围绕着全球生态问题的辩论,人们逐步认识到需要改变的不仅仅在于自然环境,而且还在于经济制度、消费方式、价值观念和人的素质。

真正的“极限”在于人自身,在于人的消费观、财富观和幸福观。

罗马俱乐部的后几份报告就提出了人的重新学习等问题,从改善人的素质入手来改善生态环境。

人的全面发展意味着人生成全球意识和生态意识,尽个人的努力从自己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保护人类共同生存的环境。

如果人人都能够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具有广阔的视野和高度的责任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改善生态环境和美化生活环境,也就能够为自己、为他人、为后人的发展创造一个美好的生存环境。

2.2人的全面发展是解决环境危机的根本途径。

人类劳动的片面性引发了环境问题,环境问题限制人的全面发展。

生态环境犹如一面镜子,清晰地折射出人类文明的状况。

要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只有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实现。

人的全面发展意味着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本质力量的高度弘扬和思想道德水平大大提高。

人类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解决环境危机的关键所在。

当前人类能源开发的技术落后于能源消费的技术,能源消费入不敷出。

同时人们肆意排放生产废料和生活垃圾,忽视这些废弃物对环境的二次污染,环境保护和废料处理技术远远落后于资源摄取技术。

要摆脱这些困境,不发挥人自身的能动性是不可能的。

但是人类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只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还是不够的。

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是决定人类实践活动的文化基础。

当今人类社会之所以会出现环境危机,说到底还是人的思想道德水平低,因而滥用科学技术,导致了科学技术自身的异化。

因此,解决环境危机亟待提高人的素质,生态文明建设呼唤人的全面发

展。

2.3树立生态文明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动力。

生态文明观内容非常丰富,它涵盖生态伦理观、生态价值观及可持续发展观,充分展现了人类生态意识的觉醒。

人类意识到自然界给予人类的不仅是资源、环境等物质财富,而且更重要的是对于人类而言的文化价值。

人来源于自然,人的身体属于自然,没有自然就没有人类;而且良好的生态环境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精神层次,为人的发展提供精神基础。

人类重新认识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将人类自身的全面发展、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置于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背景之下。

人类生态意识的觉醒、思维观念的变革标示着一个新的文明时代,即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

生态文明时代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人才的责任首先在教育,教育“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方法”。

提高人类生态意识,应着重对人们进行环境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环境规划署1977年召开了政府间环境教育会议,发表了[5],正式将环境教育提上日程。

《第比利斯宣言》认为,环境教育应当是一种全面的终身教育。

通过学校及社会的各种学习及宣传渠道将环境教育贯彻下去,使人们不仅成为具有先进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文化人”,而且成为既具有社会道德又具有生态道德的“文明人”。

2.4生产方式的转变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发展。

树立生态文明观不仅需要人类观念的更新,而且直接冲击着传统的社会生产方式,使生产方式由传统粗放型向集约化转变,全面提高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水平和效益,合理调整生产力布局,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大力限制资源消耗大、污染重、技术落后产业的发展。

生态系统是由自然、经济和社会诸多子系统构成的。

在实现自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中,要应用系统方式对生态系统进行管理,在工业、农业、城市建设过程中,确立循环经济体系,改变传统经济活动方式,实行清洁生产。

要保证生产中物耗能耗降低,减少生产过程中污染物排放量,实现资源在生产中合理利用,延长消费产品的服务时间,以及实现回收利用。

生产的目标不仅仅在于GDP勺增长,而且还在于恢复生态,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从根本上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人类生产方式勺转变减少了社会对自然资源勺过度依赖,人类生产更多地依靠知识和信息。

正如奈斯比特所说:

“随着信息社会勺到来,我们勺经济才有史以来第一次可以建立在一种可再生而且可自生勺重要资源上,再也不会发生资源枯竭问题”。

[7]

2.5消费方式勺转变有利于自然环境勺休养生息。

生态文明观勺确立不仅要求人类勺生产方式勺变革,而且对人类生活方式提出更高勺要求。

在生态文明观勺引导下,人勺消费模式开始由享乐型消费向绿色消费转变。

人勺消费目勺在于需求。

人勺需求应当是全面勺,人需要勺不同层次表明人勺不同勺发展程度。

工业革命以来,人们在生存需要得到满足勺基础上,开始享受和发展的需要,并且将享受和发展的要求定位到物质上,物欲的满足成为实现人的自我价值的重要标准,形成一种崇尚过度物质消费的生活方式。

这种消费模式直接导致了人异化于自然,自然界成了人类征服和改造的对象,人的贪婪最终造成了自然界满足人类需要的能力降低甚至于丧失。

同时,过度强调对物欲的追求,造成人类精神家园的空虚、人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危机。

生态文明建设孕育了一种绿色消费理念,它关注人类较高水平的精神需求,提倡适度消费与环保消费。

适度消费否定浪费型消费方式,关注消费内容的质量而不是数量,通过适度消费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绿色消费引导人们购买那些生产和使用中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无害、符合环保要求的绿色产品,这有利于生产中清洁生产的推行及绿色消费市场的最终形成。

改变人类不健康的消费方式,全面提倡绿色消费是将大大降低生态环境的承载力,有助于大自然的循环和再生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