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质量通病防范及处理方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932985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程质量通病防范及处理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工程质量通病防范及处理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工程质量通病防范及处理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工程质量通病防范及处理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工程质量通病防范及处理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工程质量通病防范及处理方案.docx

《工程质量通病防范及处理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程质量通病防范及处理方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工程质量通病防范及处理方案.docx

工程质量通病防范及处理方案

工程质量通病防范及处理方案

1、土方工程

1.1、挖方边坡塌方

1.1.1、现象:

在挖方进程中或挖方后,边坡局部或大面积塌方,使地基土受到扰动,承载力降低,严重的会影响建筑物的安全。

1.1.2、治理:

对沟槽塌方,应清除塌方后作为临时性支护措施,对永久性边坡局部塌方,应清除塌方后用块石填砌或用2:

8、3:

7灰土回填嵌补,与土壤接触部位做成台阶搭接,防治滑动;或将坡度改缓。

1.2、回填土密实度达不到要求

1.2.1、现象:

回填土经夯实或碾压后,其密实度达不到设计要求,在荷载作用下变形增大,强度和稳定性下降。

1.2.2、治理:

1.2.2.1、不符合要求的土料挖出换土,或掺入石灰、碎石等夯实加固。

1.2.2.2、因含水量过大而达不到密实度要求的土层,可采用翻松晾晒、风干,或均匀掺入干土等吸水材料,重新夯实。

1.2.2.3、因含水量小可采用增加夯实变数。

1.3、基坑泡水

1.3.1、现象:

基坑开挖后,地基土被水浸泡。

1.3.2、治理:

1.3.2.1、被水淹泡的基坑,应采取措施,将水引走排净;设置截水沟,防止水刷边坡;已被水浸泡扰动的土,采取排水晾晒后夯实,或抛填碎石、小块石夯实;或换土夯实(3:

7灰土)或挖出淤泥加深基础。

1.4、边坡超挖

1.4.1、现象:

边坡界面不平,出现较大凹坑,边坡加大;

1.4.2、治理:

对局部超挖,可用块石填砌或用3:

7灰土夯补。

与原土坡接触部位应做成台阶接槎。

1.5、回填土挤动基础墙体

1.5.1、现象:

夯实基础墙面两侧填方或用推土机送土,造成基础墙体裂缝、破裂、轴线偏移,严重影响结构受力性能。

1.5.2、治理:

应会同设计单位,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压浆、加围套等加固措施,或将损坏部位拆除重砌。

1.6、房心回填土沉陷

1.6.1、现象:

房心回填土局部或大片下沉,造成地坪面起鼓、开裂甚至塌陷破坏。

1.6.2、治理:

如地坪面尚未破坏,可填入碎石,用灰浆泵压入水泥砂浆填灌密实;若面层已破坏,则视面积大小和破坏程度,采取局部或全部返工。

局部处理可采用铁锤将空鼓部位打掉,填灰土或粘土、碎石混合物夯实,在做面层。

2.混凝土工程

2.1、麻面

2.1.1、现象:

砼表面局部缺浆粗糙,或有许多小凹坑,但无钢筋和石子外露。

2.1.2、预防措施:

模板面清理干净,不得粘有干硬水泥砂浆等杂物。

木模板浇筑砼前,应用清水充分湿润,清洗干净,不留积水,使模板缝隙拼接严密,如有缝隙,应填严,防止漏浆,钢模板涂脱模剂要涂刷均匀,不得漏刷。

砼按操作规程分层均匀振捣密实,严防漏捣,每层砼均匀振捣至气泡排除为止。

2.1.3、处理方法:

麻面主要影响砼外观,对于面积较大的部位应修补。

即将麻面部位用清水刷洗,充分湿润后用水泥砂浆或1∶2水泥砂浆抹刷。

2.2、蜂窝

2.2.1、现象:

砼局部酥松,砂浆少石子多,石子之间出现空隙,形成蜂窝状的孔洞。

2.2.2、预防措施:

砼配料时严格控制配合比,经常检查,保证材料计量准确。

采用电子自动计量;砼应搅拌均匀,颜色一致,其延续搅拌最短时间应符合规定;砼自由倾落高度一般不得超过2m。

如超过,要采取串筒、溜槽等措施下料;砼的振捣应分层捣实。

浇筑层的厚度不得超过振动器作用部分长度的1.25倍;捣实砼搅拌物时,插入式振捣器移动间距不应大于其作用半径的1.5倍;对轻骨料砼搅拌物,则不应大于其作用半径的1倍。

振捣器至模板的距离不应大于振捣器有效作用半径的1/2。

为保证上下层砼结合良好,振捣棒应插入下层砼5cm;砼振捣时,掌握好每点的振捣时间。

振捣至砼不再显著下沉、不再出现气泡为止;浇筑砼时,应经常观察模板、支架、堵缝等情况。

发现有模板走动,应立即停止浇筑,并应在砼初凝前修整完好。

2.2.3、处理方法:

砼有小蜂窝,可先用水冲洗干净,然后用1∶2或1∶2.5水泥砂浆修补,如果是大蜂窝,则先将松动的石子和突出颗粒剔除,尽量形成喇叭口,外口大些,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湿透,再用高一级的细石砼捣实,加强养护。

2.3、孔洞

2.3.1、现象:

砼结构内有空隙,局部没有砼。

2.3.2、预防措施:

在钢筋密集处,可采用细石砼浇筑,使砼充满模板,并认真振捣密实。

机械振捣有困难时,可采用人工振捣配合;预留孔洞处应在两侧同时下料。

下部往往浇筑不满,振捣不实,应采取在侧面开口浇筑的措施,振捣密实后再封好模板,然后往上浇筑,防止出现孔洞;采用正确的振捣方法,严防漏振;插入式振捣器应采用垂直振捣方法,即:

振捣棒与砼表面垂直或斜向振捣,斜向振捣时振捣棒与砼表面成一定角度,约40°~45°;振捣器插点应均匀排列,可采用行列式或交错式顺序移动,不应混用,以免漏振。

每次移动距离不应大于振捣棒作用半径的1.5倍。

振捣器操作时应快插慢拔;控制好下料。

要保证砼浇筑时不产生离析,砼自由倾落高度应不超过2m,大于2m时要用溜槽、串筒等下料;防止砂、石中混有粘土块或冰块等杂物;基础承台等采用土模施工时,要注意防止土块掉入砼中;发现砼中有杂物,及时清除干净;加强施工技术管理和质量检查工作。

2.4、露筋

2.4.1、现象:

钢筋砼结构内的主筋、副筋或箍筋等露在砼表面。

2.4.2、预防措施:

浇筑砼前,检查钢筋位置和保护层厚度是否准确;固定好垫块,保证砼保护层的厚度。

一般每隔1米左右在钢筋上绑一个水泥砂浆垫块。

钢筋密集时,选配适当的石子;石子的颗粒尺寸不超过结构截面最小尺寸的1/4,同时不得大于钢筋净距的3/4。

结构尺寸较小,钢筋较密时,用细石砼浇筑。

禁止振捣棒撞击钢筋,以避免钢筋移位;砼顺落高度超过2米时,用串筒或溜槽进行下料;拆模时间根据试块试验结果确定,防止过早拆模。

2.4.3、处理办法:

将外露钢筋的砼残渣和铁锈清理干净,用水冲洗湿润,再用1∶2或1∶2.5水泥砂浆抹平。

2.5、缺棱掉角

2.5.1、现象:

砼局部掉落,不规则,棱角有缺陷。

2.5.2、预防措施:

模板在浇筑砼前充分湿润,砼浇筑后认真养护;拆除钢筋砼承重模型时,砼具有足够的强度,避免砼表面及棱角受到损坏;拆模时,不能用力过猛,注意保护棱角,吊运时,避免撞击棱角;加强成品保护。

冬季砼浇筑后,做好覆盖保温工作。

2.5.3、处理办法:

缺棱掉角较小时,清水冲洗,钢丝刷刷净,水泥砂浆补平。

2.6、施工冷缝、夹渣

2.6.1、现象:

施工缝处砼结合不好,有缝隙或夹有杂物,造成结构整体性不良。

2.6.2、预防措施:

在施工缝处继续浇筑砼时,如间歇时间过长,则按施工缝处理;在已经硬化的砼表面上继续浇筑前,除掉表面水泥薄膜和松动石子或软弱砼层,并充分湿润和冲洗干净;在混凝土浇筑前,施工缝先抹一层水泥浆或与其相同的砂浆;在模板上沿施工缝位置通条开口,利于清理杂物和冲洗。

2.6.3、处理办法:

当表面缝隙较细时,用清水冲洗干净裂缝,充分湿润后抹水泥浆。

慎重对待夹层的处理,补强前,先搭设临时支撑加固,然后剔凿,将夹层中的杂物和松软砼清除,冲净,用提高一级强度等级的细石砼浇筑,捣实并认真养护。

2.7、混凝土表面凹凸不平,或板厚薄不一,表面不平。

2.7.1、产生的原因

2.7.1.1、混凝土浇筑后,表面仅用铁锹拍子,未用抹子找平压光,造成表面租糙不平;

2.7.1.2、模板未支承在坚硬土层上,或支承面不足,或支撑松动、泡水,致使新浇灌混凝土早期养护时发生不均匀下沉;

2.7.1.3、混凝土未达到一定强度时,上人操作或运料,使表面出现凹陷不平或印痕。

2.7.2防治措施

严格按施工规范操作,浇筑混凝土后,应根据水平控制标志或弹线用抹子找平、压光,终凝后浇水养护;模板应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应支在坚实地基上,有足够的支承面积,防止浸水,以保证不发生下沉;在浇筑混凝土时,加强检查,凝土强度达到1.2N/mm2以上,方可在已浇结构上走动。

2.8、强度不够,均匀性差

2.8.1、现象

同批混凝土试块的抗压强度平均值低于设计要求强度等级。

2.8.2、产生的原因

2.8.2.1、水泥过期或受潮,活性降低;砂、石集料级配不好,空隙大,含泥量大,杂物多,外加剂使用不当,掺量不准确;

2.8.2.2、混凝土配合比不当,计量不准,施工中随意加水,使水灰比增大;

2.8.2.3、混凝土加料顺序颠倒,搅拌时间不够,拌合不匀;

2.8.2.4、冬期施工,拆模过早或早期受冻;

2.8.2.5、混凝土试块制作未振捣密实,养护管理不善,或养护条件不符合要求,在同条件养护时,早期脱水或受外力砸坏。

2.8.3、防治措施

2.8.3.1、水泥应有出厂合格证,新鲜无结块,过期水泥经试验合格才用;砂、石子粒径、级配、含泥量等应符合要求,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保证计量准确,混凝土应按顺序拌制,保证搅拌时间和拌匀;防止混凝土早期受冻,冬季施工用普通水泥配制混凝土,强度达到30%以上,矿渣水泥配制的混凝土,强度达到40%以上,不可遭受冻结,按施工规范要求认真制作混凝上试块,并加强对试块的管理和养护。

2.8.3.2、当混凝土强度偏低,可用非破损方法(如回弹仪法,超声波法)来测定结构混凝土实际强度,如仍不能满足要求,可按实际强度校核结构的安全度,研究处理方案,采取相应加固或补强措施。

3.钢筋工程

3.1、原材料缺陷

3.1.1、现象:

钢筋材料的缺陷

3.1.2、防治措施:

严格执行钢筋进场的一整套验收制度,包括检查出厂证明书,作机械性能试验,进行外观检查,核对钢筋的品种、规格等;发现脆断现象或焊接性能不良,应作化学成分检验;重视钢筋的保管工作,防止机械损伤或沾染油污。

需要在现场存放较长时间的钢筋应堆入仓库或料棚,并用垫木垫起20厘米以上,防止浸水或受到雨露浸蚀。

钢筋应按不同等级、规格分批挂牌堆放。

严禁各种钢筋无牌混杂堆放;不符合要求的钢筋必须退货;带有颗粒状或片状老锈,经除锈后仍留有麻点的钢筋,严禁按原规格使用。

3.2梁、板的受拉钢筋

3.2.1、现象:

受拉钢筋有效高度减小

3.2.2、防治措施:

梁、板底受拉钢筋下要用规定厚度的预制水泥垫块垫稳,不得用石子、碎砖代替,也不能用两块薄垫块合成一块使用;严格控制梁、板的截面高度、特别是悬臂板根部的截面高度;负弯矩钢筋应有可靠的固定措施,板内负弯矩钢筋可用撑筋,也可用铁丝吊在楞木上;负弯矩钢筋必须扎牢、放稳;板内预埋管应穿在负弯矩钢筋之下、弯矩钢筋之上;对连续梁中间支座处的钢筋布置以及板内主、副筋的正反方向等易出错构件的钢筋布置,必须交底清楚,尽可能做好标记,避免产生差错;钢筋绑扎、安装完成后,必须认真进行隐蔽工程验收,仔细检查弯矩钢筋及负弯矩钢筋的位置;浇捣混凝土前应进行复查,必要时应采取加固措施;浇捣混凝土时应配备专人“看钢筋”,如有移位及时修复。

混凝土工也应该懂得尽量在操作过程中保护钢筋,避免钢筋移位、变形。

浇混凝土时不准移动钢筋。

3.3、柱内纵向

3.3.1、现象:

受力钢筋移位

3.3.2、防治措施:

下柱伸出柱顶部分钢筋至少应加一道临时箍筋,箍筋尺寸应比上柱箍筋缩小,使上柱钢筋正好在外侧与下柱钢筋联接,再用木框或铁框卡住,牢靠的固定下柱伸出钢筋的位置;上柱钢筋与下柱伸出钢筋应绑扎或焊接牢固。

上柱与已移位的下柱伸出钢筋连接时,应保持上柱钢筋的设计位置;柱身钢筋应按要求每隔800mm左右用带铅丝有凹槽的水泥垫块扎牢,紧贴柱模板,固定位置。

柱子纵筋与箍筋应按要求扎牢,经检查无误后,再封柱子模板,柱子纵筋应保持顺直;浇捣柱混凝土土时严禁拆除柱顶的固定框架及临时箍筋,不得强行弯折伸出钢筋,注意保持伸出钢筋的正确位置,不得用震动器强行撬震柱子纵筋,防止绑扎松扣及水泥垫块脱落;

3.4、钢筋间距

3.4.1、现象:

间距不符合设计或规范要求,歪斜不齐

3.4.2、防治措施:

箍筋要通过计算确定肢数和间距,摆箍筋时应先在通长纵筋上划线,然后按线距摆开;梁钢筋穿好以后,一般可按架立钢筋、弯起钢筋、受拉钢筋的顺序与箍筋绑扎,避免骨架歪斜不齐;梁受拉区、如有两排以上钢筋,可用短钢筋垫在两排钢筋之间,使上排钢筋位置正确,控制上、下排钢筋的间距;认真交底,特别是箍筋间距有变化时要交代清楚;认真操作、纵筋在两端处要对齐,间距均匀分布;板内纵横两个方向均应先划线,然后摆开钢筋,进行绑扎,两层钢筋间应加撑筋,保持间距。

3.5钢筋接头和锚固

3.5.1、现象:

接头位置、质量及锚固长度不足

3.5.2、防治措施:

分清受拉区、受压区中“同一截面”内接头数量、搭接长度的规定。

配筋表须经技术负责人审查签字;认真交底,认真操作;焊接机械设备应符合使用要求,焊条品种、规格与钢筋搭配合宜,钢筋端头间隙适当,坡口面加工平顺,角度准确。

焊工必须按规定持证止岗。

4、砌筑工程

砌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裂缝部位

裂缝产生的原因

裂缝防止措施

1

墙柱交界处纵向裂缝

1)墙柱间隙过大

2)砌块与柱间灰缝不饱满

3)砌块收缩(含水率大、未到龄期)

4)砂浆干缩

5)未按规定设置拉结钢筋

6)抹灰层干缩

1)砌块靠紧柱壁,减少灰缝厚度

2)改善砂浆和易性、砌筑灰缝密实

3)控制砌块含水率、龄期

4)控制抹灰层厚度、配合比、操作

5)砌墙时按规定锚入拉结筋

6)沿墙柱交界处挂钢丝网或纤维布防裂

2

墙梁交界处水平裂缝

7)最上皮砌块未顶紧梁

8)砌体沉缩过大

9)墙梁交界处灰缝不饱满

10)墙梁交界处灰缝过厚

2)、3)、4)、

7)采用实心辅助砌块斜砌、砌块顶满铺砂浆顶紧梁底

8)控制日砌高度及顶层填砌时间

9)沿墙梁交界处挂钢丝网或纤维布防裂

3

墙中部砌块周围裂缝、台阶形裂缝、纵横向裂缝

11)砌体收缩不匀(砌块、灰缝、抹灰层干缩变形不一)

12)采用不同材料砌筑

13)砌体沉降不均匀

2)、3)、4)、8)、

10)控制墙体长度,或加构造柱

11)加钢网或纤维布防裂

12)用相同材料砌筑、填塞

4

抹灰层与基层剥离

16)抹灰层与基层干湿变形、温度变形不一致

17)基层与抹灰粘结力低或未粘牢

4)、11)、

13)清理砌体表面浮灰和污物,基层打底处理

14)控制基层含水率,适量洒水或干燥数日再抹灰

15)抹灰层与基层材质相适用

5

表面不规则小裂缝

14)抹灰过厚过早未分层操作

15)砂浆配比不当用灰量过大

4)

6

墙与地面水平裂缝

18)第一皮砌块下未铺砂浆或砂浆不饱满

16)满铺砂浆,砌块坐浆饱满

7

埋设暗管、暗线处裂缝

6)、14)、15)

19)砂浆填塞不紧固

17)填塞砂浆固化后再抹灰,并沿线管位置加防裂网

8

门窗洞边角处裂缝

3)、4)、12)、19)

2)、11)、

18)窗台板或过梁坐浆饱满、垫平

19)加筋、加边框

5.装饰装修工程

5.1、墙砖变色、污染

5.1.1、原因分析:

釉面砖背面未施釉坯体,质地疏松吸水造成施釉厚度不足0.5mm,且乳浊度不足,造成遮盖力低。

釉面砖质地疏松施工前砂浆中的水和不干净的水浸润变色。

5.1.2、防止措施:

要求面砖的施釉厚度大于1mm选用高密实度坯体,和乳浊度。

施工过程中应用干净水,砖缝嵌塞密实,砖面擦洗干净。

5.2、墙砖空鼓、脱落

5.2.1、原因分析:

釉面砖浸水不足,造成砂浆早期脱水或浸泡后未凉干就粘贴,产生浮动自坠。

5.2.2、防止措施:

基层清理干净,表面修补平整,墙面提前洒水浸透。

釉面砖使用前,必须清理干净,用水浸透直至表面不冒气泡,且不少于2h,然后取出凉干后备用。

5.3、乳胶漆墙面透底

5.3.1、原因分析:

漆膜薄。

5.3.2、防治措施:

刷涂料时注意不漏刷,保持涂料乳胶漆的稠度,不可加水过多。

5.4、乳胶漆墙面泛碱、起皮

5.4.1、原因分析:

墙面基层没有完全干燥。

5.4.2防治措施:

墙面完全干燥,如工期紧,可采用封底漆的做法。

5.5、地面砂浆表面起砂、起皮

5.5.1、原因分析:

水泥标号不够或水灰比过大抹压遍数不够、养护期间过早进行其他工序,使用过早等原因造成起砂;砂浆铺设后,在抹压过程中撒干水泥面(而不是标准要求的水泥砂拌和料),未与砂浆很好地结合,造成起皮现象。

5.5.2、防治措施:

严格按照施工工艺施工。

5.6、地面面层空鼓、有裂缝

5.6.1、原因分析:

底层未清理干净,未能洒水湿润透,影响面层与下一层的粘结力,造成空鼓;刷素水泥浆不到位或未能随刷随抹灰,造成砂浆与素水泥浆结合层之间的粘结力不够,形成空鼓。

5.6.2、防治措施:

严格按照施工工艺施工。

5.7、门窗安装组合不平不正

5.7.1、原因分析:

门窗采用单件组合时拼装质量不好;安装时施工人员不认真,未按照工艺进行操作,不利用水平尺等安装检查工具校正。

5.7.2、防治措施:

门窗采用单件组合时应拼装质量,拼头处应平整,不应劈棱窜角、出台。

安装时必须使用相关工具进行检查、校正。

6.防水工程

6.1、防水层气孔、气泡

6.1.1、原因分析:

材料搅拌方式及搅拌时间没有掌握好,或基层没有处理好。

6.1.2、防治措施:

在施工时选用功率大、转速不太高的电动搅拌机来拌和材料。

搅拌容器用圆桶便于强力搅拌均匀,搅拌时间一般为3~5分钟;涂膜基层一定要清洁干净,不得有浮砂和灰尘,基层上的孔隙用基层涂料填补密实后才能施工第一道聚胺脂涂膜防水层;如果已经出现了气孔、气泡现象,对于气孔应以橡胶板刷用力将混合材料压入气孔填实,对于气泡应将其穿破、除去浮膜后再用橡胶板将混合材料压入填实,最后再做一道增补涂抹。

6.2、防水层空鼓

6.2.1、原因分析:

由于基层过潮湿、找平层未干、含水率过大,使涂膜空鼓,形成鼓泡。

6.2.2、防治措施:

先将起鼓部分全部割去,露出基层,排出潮气,待基层干燥后,先涂底层涂料,再依照防水层的施工方法,逐层涂抹,若加抹增强涂布则效果更佳。

注意:

不要一次抹成,至少要分二层抹成,否则容易产生鼓泡或气孔。

6.3、防水层翘边

6.3.1、原因分析:

基层未处理好,不清洁或不干燥,收头时密封处理不好。

6.3.2、防治措施:

施工时操作要仔细,细部施工时要注意做好排水,防止带水施工,下雨天不得施工,基层要保持干燥;对产生翘边的涂膜防水层,应先将剥离翘边的部分割去,将基层打毛,清除干净,再根据基层材质选择与其粘结力强的底层涂料涂刮基层,然后按照增强和增补做法仔细涂抹,最后按照顺序分层做好涂膜防水层。

6.4、防水层破损

6.4.1、原因分析:

涂膜防水层施工后、固化前,未注意保护,被其他工序施工碰坏、划伤。

6.4.2、防治措施:

对于轻度损伤,可做增强涂布,增补涂布,对于破损严重者,应将破损部分割去(稍大一些),露出基层并清理干净,再按照施工要求、顺序,分层补做防水层,并应加上增强、增补涂布。

7、安装工程

7.1、室内排水管堵塞

7.1.1、原因分析:

排水管道甩口封堵不及时或方法不当,造成土建施工时,水泥砂浆或杂物掉入管道内;管道组装时管件使用不当,造成管道的局部阻力增大而水流速度减慢,污物容易阻塞,使流水不畅;管道安装的坡度不够或不均匀,甚至倒坡;

7.1.2、防治措施:

管道连接时严格清理管内的泥土及污物,甩口应封好堵严;卫生器具的排水口在未通水前应堵好;施工排水管及水平干管时应满足或不小于最小坡度的要求;管件安装时,按照设计及规范要求选用管件。

7.2、埋地排水管漏水

7.2.1、原因分析:

管沟挖好后,沟底打夯不实,管道局部受力不均匀而造成管材或接口处断裂或活动;未认真检查管材是否有裂纹、沙眼等缺陷;回填土不按操作规程进行,随便回填造成局部土方塌陷或硬土块(石块)砸裂管道。

7.2.2、防治措施:

管沟挖好后,应原土夯实或用砼打垫层,使沟底符合设计标高和排水坡度;管接口要养护好,并在回填土时要保护好;管道安装前,要逐条仔细检查,发现有裂纹、缺陷等不合格产品,一定不能使用;管道连接好后,做好闭水试验。

进行回填土时要逐层回填夯实,不能随意回填。

7.3、阀门漏水

7.3.1、原因分析:

压盖不严漏水;阀座、阀瓣、密封面的磨喷、阀座使用一段时间被腐蚀或有裂纹及气孔,阀杆有缺陷或损坏,系统中硬物损坏密封面,均可造成关闭不严,开启不灵活或无法关闭。

7.3.2、防治措施:

压盖不严往往是填料问题,因此更换填料拧紧压盖即可;如有损坏者,应更换阀芯、阀杆及重新研磨密封面。

7.4、地漏排水不通畅

7.4.1、原因分析:

地漏标高高出地面;地面没有排水坡度;地漏内堵死。

7.4.2、防治措施:

安装地漏时,其篦子顶面应比地面低5-10mm;地面往地漏排水方向要有排水坡度;安装地漏时,应清理管道,防止杂物堵住地漏。

7.5、管道敷设时煨弯处出现凹扁或弯曲半径倍数不够

7.5.1、原因分析:

施工人员不认真,未按照工艺进行操作。

7.5.2、防治措施:

使用手板煨管器时,移动要适度,用力不要过猛。

使用油压煨管器或煨管机时,磨具要配套,管子的焊缝应在正反面。

7.6、导线敷设过程中绝缘层破损。

防治措施:

管路敷设前应使用与管内径配合较好的螺纹钢筋在管内来回拉动,同时转动钢管,清除钢管内的毛刺、铁瘤。

穿线前应将管路护口带好。

7.7、成排灯具安装中心线偏差超出允许范围

7.7.1、原因分析:

施工人员施工前未弹线定位。

7.7.2、防治措施:

成排灯具安装前,应与其他专业沟通,确定灯具安装位置并应弹线定位。

7.8、开关、插座面板不平整,与墙面有缝隙。

7.8.1、原因分析:

紧固螺丝未拧紧。

7.8.2、防治措施:

调整面板,拧紧固定螺丝,使开关、插座面板紧贴墙面。

7.9、矩形风管的扭曲、翘角

7.9.1、原因分析:

矩形板料下料后,未严格对四个边进行角度测量;风管的大边或小边的两个相对面的板料长度和宽度不相等;风管的四个角处的咬口宽度不相等;手工咬口合缝受力不均。

7.9.2、防治措施:

在展开下料过程中,应对矩形板料严格方角,对每片板料的长度、宽度及对角线进行检验,使其误差在允许范围内;下料后的板料,应将风管相对面的两片板料重合起来后,检验尺寸的准确性;板料咬口后预留尺寸必须正确,以保证咬口宽度的一致;手工咬口合缝时,两板折边相互钩挂(或插入)后,用木槌先将咬口两端和中心部位打紧,再沿全长均匀打实、打开。

7.10、风管软接有扭曲变形现象

7.10.1、原因分析:

施工过程中,未拉直软接,造成安装完后有错位现象。

7.10.2、防治措施:

软接在铆法兰时,应对好法兰孔;在安装时,应把软接法兰孔对好风管或设备上法兰孔,防止歪斜,杜绝扭曲变形现象的发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辩护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