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度高中历史必修3 文化史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人教版习题精选十九.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928106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596.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度高中历史必修3 文化史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人教版习题精选十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学年度高中历史必修3 文化史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人教版习题精选十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学年度高中历史必修3 文化史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人教版习题精选十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学年度高中历史必修3 文化史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人教版习题精选十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学年度高中历史必修3 文化史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人教版习题精选十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度高中历史必修3 文化史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人教版习题精选十九.docx

《学年度高中历史必修3 文化史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人教版习题精选十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度高中历史必修3 文化史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人教版习题精选十九.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度高中历史必修3 文化史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人教版习题精选十九.docx

学年度高中历史必修3文化史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人教版习题精选十九

2019-2020学年度高中历史必修3文化史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人教版习题精选十九

第1题【单选题】

一位清朝官员用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西方先进技术”)粘在墙上(见下图)。

下列表述内容与该图的讽喻意义一致的是()

A、“遗其体而求其用”

B、“然欲自强必先理财”

C、“以忠信为甲胄,以礼义为橹”

D、“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以制器为先”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国首相俾斯麦对人说:

“二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

日人之游欧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

强弱之源,其在此乎?

”梁启超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A、比较中日近代化的异同

B、寻找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历史原因

C、批评洋务派的活动

D、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盖上下交则为泰,不交则为否。

天生民而立之君,君犹舟也,民犹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伊古以来,盛衰治乱之机总此矣。

况今日中原大局,列国通商势难拒绝,则不得不律之以公法。

欲公法之足恃,必先立议院,达民情,而后能张国威,御外侮。

”持有这一思想观点的人应是()

A、荀子

B、李鸿章

C、郑观应

D、陈独秀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1901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后,光绪帝下诏说:

“从前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办理交涉,虽历有年所,惟所派王大臣等多系兼差,恐未能殚心职守,自应特设员缺,以专责成。

”这说明外务部的设立()

A、适应了列强侵华的需要

B、旨在扭转外交失败的局面

C、防范大臣通过兼职专权

D、适应了近代中国外交需求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梁启超在《欧游心影录》里号召东方青年为了“人类全体的幸福”振作起来“去超拨”“大海对岸那边”“愁着物质文明破产”而“哀哀欲绝地喊救命”的“好几万万人”。

表明他由传统文化的掘墓人而变为守墓人。

导致梁启超文化观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一战给欧洲带来巨大灾难

B、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彻底

C、袁世凯在思想领域尊孔复古

D、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王见“短暂春天”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1898年,康有为主张废除科举制,引起了读书人的强烈反对,而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却未引起太大的反响。

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新式教育逐步得到认可

B、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C、出国留学影响不断扩大

D、清政府的强力推行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1839年9月,林则徐在会奏中指出:

“臣等细察夷情,略窥底蕴,知彼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伺中华”“该夷义律在粤多年,狡黠素著,时常购觅邸报,探听揣摩,并习闻有‘边衅’二字,借此暗为恫喝,实则毫无影。

”这表明林则徐()

A、已经做好了战斗的充分准备

B、仍受天朝上国思想影响

C、揭示出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

D、对英国具有必胜的信心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在对外交往中,“天朝“和“中国”的使用频率:

道光最初10年,“天朝”50余次,“中国”不满10次;道光十六年四月至十七年四月“天朝”6次,“中国”5次;道光十八年一月至五月,“天朝”6次,“中国”14次,“中国”首次超过了“天朝”。

这表明()

A、中国国际地持续下降

B、洋务思想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C、中华民族主权意识增强

D、清政府逐渐形成对等外交的理念

【答案】:

【解析】:

第9题【单选题】

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轨迹正确的是()

A、师夷—器物一制度一思想

B、器物一师夷一思想一制度

C、师夷一器物一思想一制度

D、器物一制度一师夷一思想

【答案】:

【解析】:

第10题【单选题】

戊戌维新之前,主张维新的人,发表各自意见。

严复在《上皇帝万言书》请皇帝“结百姓之心”方法是“亲至沿海各地,巡守省方,纵民嵩呼,瞻识共主。

”谭嗣同在《仁学》中说:

“君也者,为民办事者也。

事不办而易其人,亦天下之通义也。

”依据这些资料,下列叙述何者最为适宜()

A、两位维新者,都抱有新思想,都反对旧观念

B、认同维新者,重点各有不同,但都主张民主

C、严复思想激进,谭嗣同思想保守

D、严复思想保守,谭嗣同思想激进

【答案】:

【解析】:

第11题【单选题】

有人评价近代某思想家“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

他评价的思想家()

A、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B、曾全力策划新政以挽救民族危亡

C、对维新理论的宣传上贡献巨大

D、号召人们冲破君主和伦常的网罗

【答案】:

【解析】:

第12题【材料分析题】

思想是时代的反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长期以来,“启蒙”一直是思想文化史领域的重大研究课题。

有学者认为,西方的启蒙,是一种“内源”式、接续式的“早熟”的启蒙。

在14至16世纪,西方人依靠自身的社会变革力量酝酿起早期启蒙,并层层推进演绎出18世纪启蒙。

而近代中国的启蒙则是“外源”式、突变性的“晚熟”启蒙。

借助于“西学东渐”的刺激与发酵,中国文化传统的逻辑发展进程才发生历史的大转折,最终在“民族复兴”的理论大框架中,标立起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观、价值观和伦理观,逐渐折射和透显出“西方式”启蒙的反传统含义。

——据孟广林《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时期的思想启蒙》整理

概述西方“早期”启蒙的“内源”因素。

结合所学说明18世纪的启蒙与“早期”启蒙之间有怎样的“接续”关系?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说说近代中国的启蒙有何特点?

【答案】:

【解析】:

第13题【材料分析题】

为了救亡求富,近代中国人尝试用西方近代经济学理论来解决中国社会经济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人致富之术,非工不足以开商之源,则工又为其基,而商为其用。

英人经营国事上下一心,殚精竭虑,工商之务蒸蒸日上,其富强甲于地球诸国。

诸国从而效之,迭起争雄,泰西强盛之势遂为亘古所未有。

夫商务未兴之时,各国闭关而治,享其地利而有余。

及天下既以此为务,设或此衰彼旺,则此国之利源源而往,彼国之利不能源源而来,无久而不贫之理。

所以地球各国,居今日而竞事通商,亦势有不得已也。

今以各国商船论,其于中国每岁进出口货价银,在二万万两上下,约计洋商所赢之利,当不下三千万,以十年计之,则三万万。

此皆中国之利,有往而无来者也。

无怪今日民穷财尽,有岌岌不终日之势矣。

然则为中国计者,既不能禁各国之通商,惟有自理其商务而已

——薛福成《筹洋刍议·商政》

材料二:

中国对外贸易经数十年的发展,进出口贸易已在世界贸易中占居重要的地位。

但中国的对外贸易“进口货多为制造品,出口货多为原料品”,“现时入超之数又复有年年增巨之势”,而且尤为重要的是“现时中国对外贸易大权,完全操于外人之手

——摘编自武堉干《中国国际贸易概论》

据材料一,指出薛福成关于“商务”的认识。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对外贸易的发展与中国近代化”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60字左右)

【答案】:

【解析】:

第14题【材料分析题】

根据材料,概括清政府教育改革的主要特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04年清政府教育改革的背景。

【答案】:

【解析】:

第15题【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夷之长技三:

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请于广东虎门外之沙角、大角二处,置造船厂一,火器局一。

行取佛兰西、弥利坚二国各来一二人,分携西洋工匠至粤,司造船械,并延西洋柁师,司教行船演炮之法,……必使中国水师,可以驶楼船于海外,可以战洋夷于海中。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二:

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

“清代中国”需要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无论是辛亥革命,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无论是李鸿章,还是康有为,无论是孙中山,还是毛泽东,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新中国。

——裴钰《改变中国》

材料三:

中国的启蒙运动具有与欧洲启蒙运动迥异的特点。

如果说欧洲启蒙运动是一场以个性自由为鹄的人文启蒙运动,那么中国启蒙运动则是一场旨在国家富强的现代化启蒙运动。

这是中西启蒙运动的最基本差异。

关于启蒙与现代化的关系,西方与中国适成倒置:

在欧洲,是由启蒙而现代化;在中国,则是为现代化而启蒙。

欧洲由启蒙而现代化是一个水到渠成的文化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国启蒙运动则是救亡的现代化运动的步骤。

——郑大华主编《民国思想史论》

材料一体现了魏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回答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促使中国“内部改变”的指导思想分别有哪些?

据材料三概括中国思想启蒙的特点。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在“改变中国”中的作用。

【答案】:

【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化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