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924590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1.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docx

《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docx

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

一战后世界的新格局

一、“两极”与“冷战”

1、1945年2月,世界反法西斯即将胜利之际,苏、美、英三国领导人斯大林、罗斯福和邱吉尔在苏联的雅尔塔签订了雅尔塔协定,建立在美苏实力均衡基础上的雅尔塔协定对战后世界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6、冷战的结束:

20世纪90年代初,东欧各国和苏联的执政党丧失了政权,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意味着东西方两大集团对峙格局的终结。

7、冷战后的世界格局。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意味着东西方两大集团对峙格局的终结。

美国成为惟一的超级大国,俄罗斯还具有强大的军事实力,日本拥有强大的经济力量,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欧洲则加快了一体化进程,世界正在向多极化发展。

(1)恐怖主义作为领土、民族、宗教、资源等矛盾交织的产物,给世界政治、经济、安全形势带来严重的威胁(2001年9。

11)

(2)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也有新表现。

(美国)

总体和平,局部战乱,是当今世界的基本态势。

(1)战后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条件:

新科技革命的推动,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

(2)存在的现实问题: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悬殊,落后、危机、债务,困扰着占世界人口2/3的发展中国家。

(3)发展问题的突出表现: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问题,也叫南北问题。

(4)南北问题的根源:

源于西方殖民者对亚非拉广大地区的殖民侵略。

这些发展中国家独立后,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没有改变(——会造成贫富差距扩大)。

(5)冷战结束后,南北关系的形势总体趋向缓和,但南北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6)怎样才能解决南北问题?

需要改变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

这就需要不断推进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而不懈努力。

(7)亚非拉国家的共同利益和追求:

争取民族独立、主权完整,建立公正、平等、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消除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和掠夺。

五、殖民体系的瓦解(战后最具世界意义的变化之一)

1、20世纪40年代,亚洲首先掀起民族解放运动的浪潮。

越南北部、朝鲜和中国相继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其它国家也先后取得独立。

2、印度作为最大的殖民地国家,它的独立对帝国主义殖民体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3、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表达了获得独立的亚非人民要求掌握自己命运的共同愿望。

4、五六十年代,民族独立运动席卷整个非洲大陆,仅1960年就有17个国家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

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殖民时代的终结。

5、战后说明亚非国家崛起的事件

非洲大陆民族独立运动的完成,结束了殖民统治时代;亚非会议的成功召开;亚洲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七十七国集团”的建立;中东国家的觉醒等事件。

六、各国现代化的追求

1、二战后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再加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一个经济迅速增长的“黄金时代”(1950——1970)

3、1964年,在第一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上,77个发展中国家发表了《七十七国集团联合宣言》,要求改变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争取建立公平、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

二、共和国的风雨历程

一、巩固新生政权

1、措施:

1抗美援朝、2肃清反革命、3西藏和平解放、4建立各级人民政府5恢复和发展经济、6土地改革

二、进入社会主义

1、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对农业(农业合作社)、手工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的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这表明中国基本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2、一五计划(1953——1957)

工业在就:

中国逐步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和七号炼铁炉相继提前竣工。

与此同时,还建立了新的工业部门,如飞机制造业和汽车制造业,到1956年,我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交通运输业: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毛泽东称之为“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它形象地描述了武汉长江大桥的雄伟气势及其在我国南北交通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一五”期间,我国共建成三十多条铁路,还在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上修建了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密切了祖国内地和边疆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三、失误与挫折

1、错误的表现:

1958年,全国掀起了“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在“大跃进”运动中,出现了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1966年——1976年发动了地场“文化大革命”。

2、错误出现的原因:

1由于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2对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3又急于求成,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经历了很大的曲折。

3、危害:

1大跃进造成了国民工济比例严重失调;2人民公社化运动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3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大路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造成重大损失。

“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的传统文化遭到破坏,中国的民主和法制遭受严重践踏,广大干部和知识分子深受迫害。

4、给我们的启示:

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防止个人崇拜,同时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

(以课本讲得为主)

四、“两弹一星”精神永驻

1、新时期的英雄模范人物:

黄继光、王进喜、雷锋、焦裕禄

2、研制出原子弹、氢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3、我们发展核器是为了维护与国家安全。

我们反对核武器的制造和扩散。

4、(了解)“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铁人精神,包括:

“为祖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忘我拼搏精神、对工作精益求精,为革命“练一身硬功夫、真本事”的科学求实精神、不计名利,不计报酬,埋头苦干的“老黄牛”精神,等等。

正是靠着这种“铁人精神”,石油战线的工人们经过三年艰苦的大庆石油会战,终于结束了中国贫油的历史。

“两弹一星”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集中体现。

“两弹一星”精神不仅表现为白手起家、苦打硬拼,其核心是科技创新精神。

五、改革开放的年代(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看作是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

1、为什么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

会议恢复了马克思主义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邓小平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

中国进入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2、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改革开放。

3、改革:

从农村开始,1979年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

(最初为安徽凤阳小岗村的18户农民采用。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4、对外开放地区已从沿海地区向内地发展,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的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改革首先从沿海开始,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在这些地方设立特区的作用:

1可以以多种形式吸收外国资本,2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3扩大对外贸易。

改革开放后这些地方经济的飞速发展说明了党的改革开放方针的正确性。

六、“一国两制”与统一大业

2、什么是“一国两制”?

就是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祖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3、“一国两制”的实践。

1997年7月1日零时,香港(从英国)顺利回归;1999年12月20日澳门(从葡萄牙)回到祖国怀抱。

4、香港回归的意义:

宣告了英国在香港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的终结,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5、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说明了什么?

(原因是什么?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和中国‘一国两制“政策的正确。

8、目前妨碍台湾与祖国大陆统一的政治因素有哪些?

()台独”势力

(2)、国际反华势力严重阻碍中国和平统一的进程。

8、中国政府对于台湾问题的原则立场是什么?

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努力实现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9、中美关系的变化:

50年代:

美国在外交上孤立并遏制中国,中美关系敌对、紧张;1971年:

美国代表团访华,双方开始接触,关系出现转机;1972年:

关系改善;1979年:

中美建交。

11、新世纪我国召开的重要国际会议:

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在上海召开;每年一度的博鳌亚洲论坛;2003年世界财富论坛;2004年世界遗产大会;2001年,中国与中亚五国在上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12、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

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1972年中美建交;同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接着许多国家纷纷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七、新世纪的中国:

机遇与挑战

1、为什么说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点)

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还比较低,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新世纪的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各是什么?

机遇:

一方面,在和平与发展的进步潮流中,争取较长时间的国际和平是可能的;世界范围内科技革命突飞猛进,也为我们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挑战:

另一方面,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其实质是经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经济、科技上同发达国家的差距给我们很大的压力,如果不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就会拉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3、我国的发展现状:

当人类跨入21世纪的时候,我国人民的生活已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总体达到的小康水平仍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4、展望前景:

我们要在新世纪的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达、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5、对青年的要求:

作为当代中国青年,我们应立足中国的基本国情,着眼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

第二单元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一、一道难解的题

2、PRED问题:

人口(Population)、资源(Resources)、环境(Environment)与发展(Development)问题,简称PRED问题。

这一问题反映的实质是:

人口增长过快、自然资源短缺、全球气候变暖、土地荒漠化、酸雨等问题,它们关系到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

3、一道难解的题其实就是:

面对当代世界“发展”主题,如何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的问题。

路。

二、行进中的世界人口列车

1、世界人口发展现状

20世纪50年代以后,人口增长主要集中在一些发展中国家Thisis原因(1是因为发展中国家政治面目上的独立、2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3民族经济的发展,4人口出生率高而死亡率下降5,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

2、人口问题:

(1)人口增长过快,会不断引发人口与资源、环境、发展之间的矛盾,诸如粮食供应不足、就业问题严重、人民生活贫困、交通拥挤、入学困难,总之会影响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给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带来沉重的压力,同时还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

(2)增长过慢,使得新出生人口减少,再加上人口寿命的延长,会带来老龄化问题。

(3)人口老龄化的影响:

在我国经济还不很发达的情况下,老龄化会给社会进步带来很大的压力,如劳动力负担加重,社会负担加重,并且会给传统的家庭养老观念带来极大的冲击,加重了家庭负担。

3人口应如何发展?

一个国家的人口应该适度发展,既不能超过其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又不能太少,否则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需要。

(人口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合理的人口应该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同资源的开发与环境的保护相协调)

4、我国人口现状

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

人口数量大,人口素质不高。

此外,还表现为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农村人口多,人口的分布不平衡等。

5人口问题的归纳

人口问题的危害(总的):

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给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带来沉重的压力,同时还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

(也可以是人口过多和过快增长的危害)

人口增长过慢的负面影响:

增长过慢,使得新出生人口减少,再加上人口寿命的延长,会带来老龄化问题

人口素质偏低的负面影响:

人口素质低,环境意识薄弱,不仅开发利用资源、环境的程度很低,还会破坏它们;适应不了社会发展的需求,会受传统生育观念的限制,不利于实施计划生育政策

人口老龄化的影响:

在我国经济还不很发达的情况下,老龄化会给社会进步带来很大的压力,如劳动力负担加重,社会负担加重,并且会给传统的家庭养老观念带来极大的冲击。

6、人口普查的意义:

(1)有利于准确把握我国的人口数量、素质与结构。

(2)有利于正确制定我国21世纪的人口政策和经济发展规划。

(3)有利于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7、怎样解决我国的人口问题?

解决人口问题的对策?

A继续实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b.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c.努力做好优生优育工作,使人口发展同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

8、请你为提出我国的人口素质提出几个好建议?

①要切实贯彻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

②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③要做好优生工作,要认真贯彻执行《母婴保健法》等法律法规。

④要以广大农村为重点,大力帮助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降低新生婴儿出生缺陷发生率

三、资源问题

1、自然资源分为非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等)和可再生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

2、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获取速度,超过了自然供源的补给、再生和增殖速度,就会出现自然资源的短缺问题,对非可再生资源的开采过程就是耗竭的过程。

3、资源短缺的表现:

城市缺水、农民耕地紧张、某些矿产资源满足不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4、资源国情:

我国自然资源的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很少,这是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点。

5、我国的资源问题的表现:

表现为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少;开发利用不够科学,资源利用率低,资源破坏与浪费严重,加剧了资源短缺;资源的分布不平衡,开发难度大;水资源还表现为污染严重。

6、资源问题的危害:

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全面提高,甚至威胁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

6、解决资源问题采取哪些措施?

①开源与节流

②紧紧依靠科学技术,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发掘新资源,研制新材料

③实施跨区域调配资源

④依靠法律和制度

⑤提高人们的资源保护意识,转变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错误观念

⑥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⑦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发展之间的关系

⑧通过广泛宣传,提高公民节约资源的意识。

8、青少年该怎么做?

树立和增强,节约资源意识;

随手关闭水龙头,随手关灯;

尽可能循环利用废物。

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的筷子、塑料袋;

积极参加各种节约资源的宣传活动;

向他人宣传节约资源的重要性。

9、为了节约和保护水资源,当地政府应该怎么办?

贯彻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严禁污染和破坏水资源的行为;合理调整水价,引导公民节约用水;通过广泛宣传,提高公民节水意识;对污水进行处理;打井抗旱;南水北调;植树造林;改进灌溉方式;循环用水,一水多用,提高水的利用率等

四、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

如何在发展的过程中协调好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永恒主题。

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是人类的不合理活动。

环境问题的恶化:

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的工业化起步,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后经济快速发展

环境问题的具体内容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同:

史前社会的环境问题主要是洪水、猛兽、林火、风暴等各种自然灾害;

农业社会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主要是气象灾害对农业的破坏以及水土流失和环境退化;

进入工业社会后,环境问题增加了新内容,主要是自然资源的大量耗损和破坏,以及工业废水、废气和废渣形成的“三废”污染。

2、中国的环境问题

水土流失和荒漠化是中国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废气、废水、及固体废弃物污染是中国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3、环境问题的危害:

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安定,危害人民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成为威胁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

4、你如何理解“环境问题同时也是资源问题”?

人们在大量使用塑料制品后,废弃的塑料制品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同时制造这些塑料制品也消耗了大量资源。

因此,白色垃圾越多,白色污染越严重,反映了人们开发利用资源的强度越大

5、白色垃圾的危害:

白色垃圾会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环境;会危害动物的健康和生命、会污染环境、会给生产带来安全隐患、会妨碍农业生产

6、环境问题是关乎全球的问题

五、可持续发展

1、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目前条件下解决人口问题的惟一正确选择

2、我国把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提倡“晚婚、晚育”“优生、优育”。

3、实行计划生育的目的: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4、解决人口问题的首要任务:

严格控制人口数量,降低人口出生率。

而提高人口素质,既是积极解决要口问题的重要措施,又是实现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

5、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对控制我国人口数量的提高人口质量和其它社会发展方面的贡献。

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我国人口出生率显著下降,减缓了人口的过快增长;节约了大量资源和资金;缓解了人口过快增长约人们衣食住行、教育、就业、医疗等带来的压力,、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同时,人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接受教育,人口的文化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6、应对资源危机的具体措施。

(1)“开源”与“节流”,是解决自然资源问题的重要措施(开源:

不断增加资源探明储量和开发范围;节流:

节水、节能、节材。

(2)在“开源”和“节流”过程中,科学技术具有至关重要和作用。

(用可再生资源代替非可再生资源;发掘新资源、研制新材料;加强资源的回收利用。

(3)对一些自然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是解决我国资源区域性问题的有效方法。

(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西气东输)

(4)加强立法工作。

7、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人口、资源与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可持续发展的的概念: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能够认识到自己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应负的责任。

(必须要有较高的道德水准)

实施可持续发展要遵循的原则:

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地方的决策行动应有助于全球的整体协调。

我国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所做努力:

生态农业、关闭小煤矿小铁矿(小矿存在环境污染严重、资源开发利用率低,缺乏安全保障事故高)等

我国民主制度的基本内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中国人民争取人民的奋斗历程表明,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享有广泛的权利与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

参与政治生活的民主形式---------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1、人民(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有权管理国家事务,决定国家重大问题。

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核心)

2、人民代表(来自于人民,受人民监督,为人民服务,向人民负责)

3、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代表组成,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性质,统一行使国家权力----行使最高立法权、监督权;拥有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

4、国家各级行政机关(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其监督,分别行使管理国家,维护社会秩序的权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包括下列国家机关: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在所有国家机关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政府的职能

(为人民服务)

1、政府的含义:

国家机关的总和

2、具体职能:

通过立法和执法活动,建立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们正常的生活秩序;提供各类社会服务和基础设施,改善居民的生活,加速经济的发展,举办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事业,使社会日趋繁荣。

政府如何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1)、建立和完善民主决策机制

社情民意反映制度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专家咨询制度

(2)、建立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

公民的民主权利

1、选举权:

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直接体现,是参与国家管理的最重要的权利

2、民主监督权:

批评建议权,揭发检举权,申述权

3、公民行使民主监督的渠道和形式:

A.向人大代表反映情况,转达自己的意见、建议和要求

B.通过新闻媒体,公开发表自己的意见;

C.向有关国家机关写信或拨打联系电话;

D、向有关公职人员当面反映情况

三、在法治国家中

以法律为准绳

法治国家的根本特征-------即法律是最大的权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政府机关、团体和个人都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办事,不允许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什么是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来治理国家,管理国家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依法进行,确保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有法可依。

依法治国的意义:

依法治国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保障,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无数事实表明,法令行则国治国兴,法令弛则国乱国衰。

为什么要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标志。

为了维护国家的安定和社会秩序,国家必须制定有关法律,以保证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定。

如果没有法律,国家承担的各项职能就难以实施,社会就会陷入混乱。

依法治国中“法”的意义:

宪法和法律是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审议通过的,是人民共同的意愿,而人民代表是人民群众通过选举产生的,是代表人民行使人民管理国家的权利的,所以法律是广大人民群从的意志的体现,依法治国实际上是依照人民群从的意志去治理国家。

怎样依法治国?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我国的根本大法:

宪法

人治与法治区别

划分二者的最根本标志是看在法律与个人的意志发生冲突时,是法律的权威高于个人意志还是个人意志凌驾于法律之上

法 治

基础

建立在的基础上,可以使国家的决策更好地体现民意,有效维护公众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建立在个人专断与独裁的基础上,是与落后的农业和的工业生产方式相联系的治国方式,是专制主义的表现

特点

具有统一性、稳定性、权威性

随意性、多变性,造成社会不稳定

体现原则

体现平等原则,可以克服人治造成的等级与特权

体现等级与特权的原则

“公民”最重要的特征----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

权利义务之间的关系……

(1)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

(2)法律不允许只享有权利而不履行义务的特殊公民存在,也不允许只履行义务而不享有权利的现象存在。

同样的权利同样的尊严

自由与法律的关系(自由与限制的关系):

法律是自由权利的保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