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测序行业深度分析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914876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81 大小:8.8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因测序行业深度分析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基因测序行业深度分析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基因测序行业深度分析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基因测序行业深度分析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基因测序行业深度分析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因测序行业深度分析报告.docx

《基因测序行业深度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因测序行业深度分析报告.docx(8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基因测序行业深度分析报告.docx

基因测序行业深度分析报告

 

 

(此文档为word格式,可任意修改编辑!

 

2017年1月

 

正文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前言

作为在临床应用尚不广泛的新生事物,以基因测序技术为代表的分子诊断技术未来能否重复生化诊断与免疫诊断的发展历程?

我们梳理了体外诊断的技术更迭和产业变迁,总结了体外诊断发展经验,试图从以往技术更替的经验来预测未来体外诊断技术的走向、发展的趋势。

在测序产业链方面,国内在上游测序仪方面较薄弱,但是令人欣喜的是国内依然有一些创新型企业在推进三四代测序仪的研发,未来也许存在改变行业格局的机会。

中游测序服务领域进入者众多,但大多数进入的是对数据解读要求低的科研领域,同时他们大多数提供人力密集型的单纯服务(测序仪器、试剂耗材等需外购),毛利率极低,而临床意义确切的临床测序服务领域则呈现寡头垄断的格局,因此中游并不是如大家预期中的人力密集型的低端产业。

下游随着致病机理研究的逐渐深入,未来前景广阔。

我们从国内外测序上下游产业链发展特点、核心壁垒、发展趋势角度,分析国内测序产业的发展方向,产业变迁路径,以期能够帮助投资者了解测序行业、发现潜在的投资机会。

一、基因测序是体外诊断发展的确定性趋势

基因测序技术作为一种新的体外诊断技术,未来能否得到快速发展,可以从同样作为体外诊断技术的免疫诊断技术的发展历程及趋势得到答案。

1.1体外诊断的发展历程

从体外诊断发展的全景图看,行业快速发展的驱动力主要是检测精确度提高、检测周期缩短、成本下降。

这些因素驱动体外诊断从经验型向精确型,从耗时长向耗时更短,从高成本向低成本快速迭代发展。

表1体外诊断技术对比介绍

图1体外诊断技术的发展历程树形图

1.2免疫诊断的发展

从目前处于成熟期,国内快速发展的免疫诊断的发展历程看,检测精确度提高、检测周期缩短、成本下降依然是技术发展的最主要驱动力。

表2免疫诊断技术对比介绍

1.3体外诊断发展的经验:

契合临床需求,符合患者、医院、医保三方利益诉求

不管从体外诊断技术的快速发展,还是从目前国外已处于成熟期而国内正处于快速成长期的免疫诊断技术的发展经验来看,一种崭新的诊断技术从出现到临床广泛使用,从技术角度以及患者、医院、医保方面考虑,需要具备的特质包括:

技术升级促使诊断技术更加贴合临床需求

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诊断技术更加贴合临床需求,是该技术逐渐被接受的最主要的推动力。

诊断技术的升级使得诊断精确度更高,检验周期缩短,检验更加趋向于疾病本质,这些都促使诊断技术更加贴合临床应用需求。

检验精确度提高:

20世纪初生化诊断技术出现,极大促进了医疗水平的提高,但技术低端,经验型定性检测(非定量),主观性较强。

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免疫诊断技术,由于免疫诊断检测精度的极大提升,国外临床免疫诊断技术快速发展,市场份额逐渐超过生化诊断。

同时,免疫诊断技术也不断发展,先后出现了放射免疫诊断技术、酶联免疫诊断技术、时间荧光免疫诊断技术、化学发光免疫诊断等技术。

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临床诊断精确度快速提高,为疾病治疗提供更精确的依据。

表3不同诊断技术的检验精度比较

检验周期缩短:

临床检测周期是临床检测考虑的另一重要的因素。

对于一些突发型、传染性疾病的诊断,方便快速地得到结果,能减少病情延误,减小疫情传播的机会。

从不同类别的免疫诊断技术的发展历程看,免疫诊断技术向着半自动/自动化方向发展,极大提高了检验科工作效率,缩短检验周期,便于临床医生及时做出治疗决策。

表4免疫诊断技术诊断时间比较

检测趋向上游,更接近于疾病本质:

从不同体外诊断方法主要的检测指标分析,随着诊断技术的快速发展,诊断指标越来越上游,越来越接近于疾病本质。

从生化诊断阶段,主要检测处于蛋白质调控下游的糖、脂,到免疫诊断阶段,主要检测调控糖、脂的蛋白质,再到分子诊断阶段,主要检测的是指导蛋白质合成的核酸。

总体上,体外诊断技术检测指标越来越上游,呈现从表型到基因型,从现象到本质的根本变革。

(注:

这里指主要的诊断指标,即诊断最核心、最常用的诊断指标,我们并不否认生化诊断也可检测蛋白质等特殊情况存在)

图2诊断方法的升级伴随着诊断指标的不断向上游转移

总体上看,诊断技术的更新换代使得检验精确度不断提高、检验周期不断缩短、检测趋向上游,更接近于疾病本质,这些都使得新的技术更加贴合临床需求。

价格不断下降,逐渐达到患者可支付范围

符合消费端支付能力是诊断技术能够大规模应用的基础。

旧诊断技术的拓展,新诊断技术的出现,以及该领域进入公司的逐渐增多,使得诊断技术的价格呈现下降趋势。

从北京市发改委医疗服务价格目录上可以发现,从1999年到2015年,生化诊断、酶免诊断以及化学发光免疫诊断价格没有变化,分子诊断则快速下降。

而同期,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则从1999年的5854元,提高到2015年的31195元,增长了近5倍。

从检测价格/9人均可支配收入这一指标看,呈现下降趋势。

(数据来源:

国家统计局)

另外随着诸如单抗技术、纳米磁珠生产等上游原材料关键技术的逐渐发展和成熟,免疫诊断价格整体上处于不断下降趋势。

表5不同诊断方法在1999年与2015年的价格比较

提高医院整体诊断水平,助力医院竞争

医院是诊断技术应用的主要场所,符合医院利益诉求的诊断技术能够更迅速的推广。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化(如卫生改革的市场化取向、国家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医疗市场逐步开放,医疗服务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从长远看,医院的竞争力一方面取决于硬实力(仪器、设备),另一方面取决于软实力(人才、科研实力、诊断水平等)。

高端体外诊断设备的采购,有助于提高医院诊断水平,以吸引更多的患者来院就诊,因此医院有较强动力使用更加精确的、高端的诊断技术。

同时,对于目前衍生的新模式,比如样本外包给第三方独立实验室,高端设备的采购也能够提高独立实验室的知名度及影响力。

图3医院竞争力决定因素

诊断精度提高,节约医保基金开支

精确的诊断,可减少误诊导致的后续治疗费用投入,节约医保基金开支。

据世界药学会(FIP)针对葡萄牙医疗系统的一项研究显示,在疾病的早期阶段提供预防、诊断和筛查服务,每投入1欧元,可为民众及政府省下4.8欧元的医疗支出。

更加精确的诊断技术的出现,减少误诊导致的后续治疗费用投入,将大幅节约医保基金开支,缓解各国医保基金入不敷出的现状,这也是各国医保基金大力推荐预防大于治疗的原因。

图4预防诊断与医疗开支的比例关系

1.4基因测序:

符合IVD内涵式发展要求,外部环境转暖

基因测序是基因检测的标准,即通过分析确定组成基因组的各碱基序列(即A、T、G、C四个碱基的排列顺序),临床上基因测序找出疾病状态下与正常状态下的基因、蛋白差异,以便针对性的用药,真正实现个体化治疗。

基因测序技术临床上主要用于遗传疾病诊断、肿瘤早期诊断与预防以及生育医学等广阔领域。

技术飞速发展、检测周期逐渐缩短

在临床需求的推动下,基因测序技术快速发展,目前,基因测序技术已经快速发展到第四代,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测序通量显著提高,测序周期快速下降。

第二代测序仪以其通量高、较低的成本以及较高的测序准确度的特点,目前在临床及科研应用较为广泛。

表6不同测序仪特性比较

图5基因测序仪的发展历程

价格不断下降,逐步符合患者支付能力

技术快速发展,使得测序成本以偏离摩尔定律方式急速下降。

第一代测序仪基因组测序成本大约1000万美元,第二代测序仪基因组测序价格则快速下降,2013年Illumina推出HiSeqXTen则将全基因组测序价格下降到1000美元以下。

预计随着技术的更新换代,基因组测序价格还将持续下降,逐渐达到患者的可支付范围。

而价格是限制基因测序在临床应用的一大主要因素,价格障碍的突破,为基因测序未来在临床的大范围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图6全基因组测序价格不断降低

基因测序仪配置助力医院竞争

卫计委公布的第一批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临床应用试点单位、批准开展肿瘤基因测序临床应用试点单位中入选医院均为三甲医院,且数量相当有限。

基因测序仪的配置,可帮助医院进行精密的分子诊断,提高医院对于复杂疾病的诊断精确度,另一方面能够帮助医院利用已有的临床样本资源开展转化医学学术研究,发表高水平论文,提高医院的学术地位。

因此,医院有较强动力购置较高端的基因测序仪。

(第三方独立检测机构同样有较强动力购置高端测序仪,其原因在于高端测序仪的配置有利于提高检验精度,同时提高品牌知名度及影响力)

表7批准开展肿瘤基因测序临床应用试点单位

尽早预防+精准治疗,节约医保基金开支

基因测序可用于肿瘤及先天缺陷疾病的预防,以及指导对于肿瘤等疾病的精准治疗,达到尽量减少医保开销的目的。

基因测序用于肿瘤易感基因的检测,可尽早提示肿瘤患病风险,及时给予饮食及治疗建议,使得患者患肿瘤的概率大幅下降;在胚胎移植前筛选健康的胚胎移植,降低婴儿缺陷的风险,另外,基因测序同时可用于指导肿瘤的精准治疗,这些都大幅减少了医保基金的开支。

图7BRCA1/BRCA2基因突变患者的乳腺癌患病风险是普通人的5倍

图8早期诊断含有BRCA1/BRCA2突变患者切除乳腺癌后患乳腺癌概率减少到5%

图9乳腺癌后期治疗费用与早诊断早预防费用比较(元)

政策破冰,扬帆远航正当时

我国基因测序行业在经过2014年前的监管混乱、市场无序发展阶段,到2014年监管机构加强监管,规范行业发展阶段后,2015年政策面逐渐转暖,先后批准了一些大型的三甲医院和有资质的第三方检测中心作为高通量基因测序在遗传病、无创产前诊断及肿瘤诊断方面应用的试点单位。

同时,CFDA先后批准了华大基因、达安基因和贝瑞和康生产的高通量基因测序仪及高通量基因测序试剂盒。

这些举措均表明监管层将逐渐有限度地放开一些高通量测序应用较为成熟的领域。

在行业经过前期严肃整顿并再次放开后,行业内有竞争力的企业将迎来发展良机。

表8基因测序相关行业政策及要点

小结:

通过梳理生化诊断与免疫诊断发展历程,我们发现一项能够被广泛应用的体外诊断技术必须符合诊断精确、契合临床需求等特点,满足患者、医院、医保的利益诉求。

基因测序技术则完全符合这些体外诊断发展的内涵式要求。

加上国家政策等外部大环境的逐渐转暖,行业步入新的高速发展轨道。

基于此,我们认为,基因检测是未来体外诊断发展的确定性方向。

二、基因测序市场潜在发展空间巨大

2.1HGP计划参与国家引领全球基因测序快速增长

目前,美国、中国、德国、英国、法国等HGP(HumanGenomeProject,人类基因组计划)参与国家拥有的测序仪位居全球前列,这些国家拥有的测序仪数量约占据全球测序仪总数量的85%。

从绝对市场容量上看,北美和欧洲是全球基因测序最主要的市场,以中国、日本为主要发展驱动力的亚洲增长潜力巨大,复合年增长率高达40%。

基因测序的临床使用需要大量的学术科研基础以及数据量的积累作为支撑,我们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基因测序主要市场将仍由这些早期参与HGP计划的国家占据。

图10全球基因测序市场(亿美元)

图11亚洲基因测序市场增长迅速

图12全球主要测序市场基因测序仪数量

国内基因测序在卫计委态度转暖后,开始迅速增长,预计到2020年中国基因测序市场空间将达到1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20%。

图13国内基因测序市场(亿元)

2.2NGS是分子诊断增速最快的细分领域

基因测序技术作为精准医疗的基础性工具,对精准医疗的深入开展具有支撑作用。

据中国产业信息网数据,NGS预计未来几年增速约为18%左右,是分子诊断领域增速最快的细分子领域之一,成长空间巨大。

表9分子诊断细分领域市场空间及增速情况

如果说第一部分仅从体外诊断发展经验分析,以基因测序技术为主要的分子诊断是未来体外诊断发展的确定性趋势,第二部分则从目前初见端倪的基因测序的高增长态势,更加印证了我们的判断,未来基因测序为主的分子诊断是体外诊断发展的确定性方向,且市场空间巨大。

三、基因测序产业链分析

基因测序产业链包括上游的基因测序仪及配套试剂生产制造商,中游的基因测序服务商,下游的基因测序应用端。

整体上看,产业链上游是整个产业链壁垒最高的部分,短期国外寡头垄断格局将持续。

中游测序服务的核心在于临床样本的获取以及数据处理解读能力,在国内目前有限的测序试点单位背景下,对于临床样本资源的抢占极为关键。

下游测序应用端,目前集中在比较成熟的生育健康、单基因遗传病、肿瘤伴随诊断等临床意义确切的领域,未来随着对于疾病机理的深入理解,测序在肿瘤等领域的应用空间非常广阔。

3.1基因测序产业链上游:

寡头垄断,三四代测序仪是方向

(1)借助高技术壁垒,实现寡头垄断

研究测序仪产业上游,我们发现行业呈现如下特点:

1、行业集中度高,高技术壁垒进一步提高行业集中度

2、发挥高壁垒优势,积极延伸产业链

3、上游并购盛行,龙头全方位布局核心技术

4、试剂耗材提供绝大部分利润,但封闭式仪器是核心竞争力

5、未来发展趋势:

三代四代测序仪是未来有前景的方向,但短期内二代测序仪是主流寡头垄断,高壁垒进一步提升行业集中度基因测序仪的生产是基因测序产业链壁垒最高的部分,处于基因测序产业价值链顶端。

从全球范围看,基因测序产业链上游呈现高度垄断格局。

根据Macquarie数据,Illumina占据全球基因测序仪装机量的62%,ThermoFisher占据31%,两大巨头占据了全球已装备的基因测序仪数量的93%。

由于极高的技术壁垒,基因测序仪市场呈现高集中度特征,Illumina和ThermoFisher市场份额(销售额占比)从2008年的60%左右提高到2013年的超过90%。

图14测序仪全球装机量份额

图15基因测序仪销售额比例

发挥高壁垒优势,积极延伸产业链

测序仪生产制造壁垒高,能够大规模产业化的厂家全球仅有几家。

测序仪制造企业利用仪器制造高壁垒优势,顺势延伸产业链,将测序产业链中下游服务同时纳入到业务范围内,一方面能够带动公司自产测序仪、耗材的消费使用,另一方面延伸的产业链将帮助公司获得更广阔的利润空间,克服单一领域的增长瓶颈,同时完整的产业链将进一步提高公司竞争力。

以上游龙头Illumina、Roche为例,Illumina公司早期主要从事基因测序仪的生产制造,公司在基因测序仪生产领域逐渐取得领导地位后,通过多项并购,向中下游测序服务及生物信息学方向拓展,延伸产业链,意在提供基因检测整体解决方案。

表10Illumina公司近年并购案例

并购后,公司毛利率相对并购前,有一定程度提高(除11、13年并购当年,公司并购费用支出较多,毛利率有降低外)。

图16Illumina公司毛利率不断提高

同时,罗氏(Roche)在基因检测领域布局也逐渐拓展。

上游在关闭2007年收购的454公司(生产二代测序仪)后,公司将目标直接锁定在三代基因测序仪的研发、技术投资上,而且战略眼光极具前瞻性,除了布局三代测序仪生产领域,同时布局三代测序仪最核心的测序酶领域(三代单分子测序时,测序酶要经过长时间的激光信号照射,易失活,造成测序较早结束或者降低测序准确度)以及核酸富集技术,试图未来实现三代测序仪的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实现弯道超车。

中下游领域,同时并购了AriosaDiagnostics、FoundationMedicine、CAPPMedical、BinaTechnologies,拓展在NIPT、肿瘤基因检测、肿瘤早期诊断以及测序大数据处理领域的业务。

整体而言,罗氏前瞻性的布局对Illumina目前的霸主地位造成严重威胁,未来极有可能凭借三代测序仪的大规模商业化打破Illumina垄断地位,同时借助罗氏雄厚的资本实力及既有的强大制药、诊断平台扩张在测序服务及下游领域的业务,实现罗氏个性化医疗的宏伟蓝图。

表11罗氏公司近年在基因测序领域的并购案例

上游并购盛行,龙头全方位布局核心技术

上游技术壁垒较高,核心技术包括DNA聚合酶、DNA提取富集技术、光电技术等,包含领域众多,上游龙头公司很难在这些众多领域全面精通,同时由于技术创新,众多研究领域专一、有特色的小企业如雨后春笋,快速发展。

对于有创新技术需求的龙头以及有资金需求的创新型小企业,并购对于双方而言是互利共赢的选择。

从Roche及Illumina在上游的并购案例看,这些龙头均在DNA聚合酶、DNA提取富集技术等核心领域全面布局,以满足测序仪对于创新型核心技术的高度要求。

试剂耗材提供绝大部分利润,但封闭式仪器是核心竞争力

虽然与基因测序仪配套的试剂和耗材贡献了主要的利润,但与其余体外诊断境况一致,封闭的仪器使得仪器使用者必须使用仪器生产厂家提供的试剂及相关耗材,因此仪器的封闭性为仪器制造商提供了利润保障。

图17Illumina公司产品销售中耗材占比较高

未来发展趋势:

三代四代测序仪是未来有前景的方向,但短期内二代测序仪是主流从IVD的发展趋势看,精确度更高,价格更便宜是诊断技术更新换代的确定性趋势。

三代,四代测序价格有降低趋势,随着错误率问题的解决,将成为未来极有潜力的主流测序仪器。

但是短期内,二代测序仪在正确率、读长方面仍然具有不可颠覆的优势。

短期内,二代测序仪仍是主流测序方法

第一代基因测序,测序准确度较高,但测序耗时长,且测序费用高。

其中,文库制备、模板制备及测序是制约第一代基因测序的三大障碍,二代测序大幅解决了第一代基因测序的主要成本限制问题(通过体外扩增方式取代一代的体内扩增方式,酶用量更少),同时较三代、四代更高的准确率,也是目前二代测序成为主要测序方法的主要原因。

二代测序读长较短的缺陷,也可以通过优化的数据处理算法加以解决。

表12四代测序仪比较

图18454测序仪快速接近从头测序长读长、低成本的要求

长期看,三代、四代测序仪将是未来极有前景的方向

理想的测序仪应该具备:

低成本,高通量,高读长,高精确率的特性。

一代、二代技术需要耗费长时间的文库制备、样本制备过程,伴随该过程的酶等试剂的大量使用,也提高了测序成本。

三代、四代测序仪因为其较高的错误率而在目前尚无法取代二代测序仪。

但三代、四代测序仪不需繁杂的文库、模板制作过程,节省时间,以及文库、模板制作费用,更长的读长,具有契合临床检验需求的潜力,是未来极有前景的的方向。

表13三四代测序仪领域近年投融资情况

(2)并购或超前自主研发,意欲打破垄断

在测序设备国产化道路上,国内企业主要有三种方式。

一种是通过并购有核心技术的企业实现测序仪器国产化的路径,如华大基因,其在2013年3月收购CompleteGenomics,在CG技术上推出国产化的测序仪。

第二种是贴牌路径的国产化,如达安基因与LifeTech合作,贝瑞和康与Illumina合作。

第三种则是完全自主创新研发、生产的国产化,如华因康基因、瀚海基因。

表14国内测序仪研发上市情况

医药生物发展史上不乏通过并购以及超前自主研发打破垄断的案例。

案例1:

罗氏诊断收购宝灵曼,获得电化学发光技术

收购宝灵曼,打破雅培垄断格局

在收购宝灵曼前,罗氏诊断业务收入仅6亿美元左右,与当时诊断霸主雅培相差甚远(1997年,雅培诊断业务收入为26亿美元)。

雅培于1995年首先推出全球首个商业化的化学发光免疫诊断Prism血站系统,迅速占领免疫诊断市场。

1996年宝灵曼公司推出的Elecsys2010,是世界上第一台应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技术的全自动免疫分析仪。

1998年初,罗氏收购了宝灵曼,获得其电化学发光免疫诊断技术,逐渐打破雅培一家独大的免疫诊断市场格局。

图19罗氏、雅培90年代末期体外诊断收入比较(百万美元)

深度开发以契合临床需求,继续扩大优势

罗氏在获得宝灵曼化学发光技术后,持续深度开发创新技术。

在宝灵曼第一代Elecsys1010®/2010®化学发光技术上,开发出第二代Cobas化学发光技术。

该技术具有检测时间更短,稳定性更高等优势。

同时,通过将Cobas模块与生化检测形成联合的模块,大大提高了检测的便捷性,检测项目更齐全,更加贴合临床检测的需求。

公司目前已成为全球市场份额最大的化学发光检测设备、试剂耗材供应商。

图20第二代ECL技术优势

图21罗氏、雅培近年诊断业务收入比较(百万美元)

图22国内化学发光领域市场份额

图23IVD领域全球市场份额

案例2:

CAT超前自主研发创新,打破单抗行业格局

抗体发展历程经历了鼠源性单抗、嵌合型单抗、人源化单抗、全人源化单抗。

剑桥抗体技术公司(CAT,CambridgeAntibodyTechnology)使用专利技术-噬菌体展示技术,成功开发第一个上市的全人源化单抗,一举打破当时由Genentech等垄断的抗体药物市场。

抗体人源化是抗体发展的确定性方向

在鼠源性单抗、嵌合型单抗早期时代,抗体药物的主要缺陷表现在人体对鼠源抗体易产生免疫反应,导致早期抗体药物的治疗效果较差。

因此,解决免疫原性缺陷,提高抗体治疗效果是抗体药物发展的确定方向。

全人源单抗利用新的噬菌体表面展示技术使得表达抗体的基因片段全部为人源,减少非人源成分引起的免疫反应,提高抗体治疗效果。

表15不同类型抗体比较

图24不同来源抗体的结构示意图

核心技术突破,助力CAT推出全球首个全人源化单抗

在众多公司聚焦于鼠源抗体及嵌合型抗体的开发时,剑桥抗体技术公司独辟蹊径,成功解决鼠源抗体及嵌合抗体的缺陷。

20世纪80年代末,噬菌体表面展示技术诞生,CAT是最早将噬菌体展示技术应用于全人源单抗的设计和研发的公司,其在噬菌体展示和核糖体展示技术上拥有多个专利。

公司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成功开发出全球最早上市的全人源化单抗药物-抗TNFα单抗Adalimumab(Humira),打破鼠源抗体及嵌合型抗体垄断单抗市场的格局。

该药物是全球最畅销的药物之一,2015年销售额突破140亿美元。

表16抗体药物上市里程碑事件

表17全球药物销售额前十药物(百万美元)

通过并购并继续深度开发,形成强大的护城河,或者在临床需求趋势确定的方向超前自主研发创新,在未来都有打破垄断的潜力。

我们看好在上游通过并购有核心技术、并购后进行深度开发的公司以及在确定性方向上的自主研发创新的公司。

上游基因测序仪制造壁垒较高,测序仪又是封闭系统利润来源的保障,因此测序仪的独立自主显得尤为重要。

贴牌国产化路径,核心技术仍将受制于寡头公司,未来在与国产厂家竞争时可能处于劣势。

3.2基因测序产业链中游:

布局临床意义确切的领域+样本获取+数据解读能力强者可能胜出

基因测序产业链中游是测序及数据解读服务,测序服务主要包括样本制备及测序过程,数据解读主要包括数据存储、数据解读。

中游业务是连接上游测序仪及下游应用端的重要桥梁。

相比上游测序仪制造高的壁垒,中游测序服务壁垒较低,但大多数进入者数据分析能力较弱,导致大部分公司进入科研领域,同时大多数公司仅提供单纯测序服务(测序产品需外购),而临床意义确切的领域呈现寡头垄断格局,样本获取能力以及数据解读能力是中游测序服务商的核心壁垒。

中游是测序产业链增速最快的领域

与测序上游属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的情况不同,中游技术壁垒较低,且对资金投入要求较低,下游临床及科研需求广泛,因此是目前测序产业链中增速最快的领域。

根据BCCResearch数据,2011年全球仪器耗材市场规模为16亿美元左右,测序服务市场规模为9.88亿美元,测序解读市场规模为4.1亿美元,到2016年预测仪器耗材市场为22亿美元,复合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书信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