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导例系列之七.docx
《教育导例系列之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导例系列之七.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导例系列之七
教育导例系列之七
61.假如我是学生
主题语:
换位思考
“铃……”一阵电话铃声把我从午睡中惊醒。
“喂!
”“喂!
小张,你班有一个叫XX的男生吗?
”“有,出了什么事?
”我焦急地问。
听完校领导的电话,我简直把肺都气炸了!
蹬上自行车,我就奔某超市。
“真是不要脸,学习不好,纪律又差,在校内是出了名的,现在又到外面去‘现’了……”我满脑子难听的话,恨不得一股脑儿地泼洒出来。
来到超市,走进经理办公室,我见到了他。
在我们对视的一瞬间,我发现他的目光是惊恐,是羞愧,是哀求……但他还是把头埋了下去,埋得很低很低。
我把已到嘴边的一串难听的话,强咽了下去。
“这孩子是我的学生。
都怪我平时教育不严。
感谢您对他的帮助,罚款我先交上……”怀着复杂的心情,我对经理说。
走出超市,我俩默默无语
“假如我是他,会怎样?
”路上,我这么换了个角度去想,一肚子的气,慢慢地消了。
我领着他走进另一家超市,买了他刚才偷的东西,放进他的衣袋,说“记住,东西是有价的,品德是无价的!
看护好品德这无价之宝。
”这时,我看到他的眼里含着泪水。
许多年后的一天,我收到一封来自看守所的信,先是惊疑,转而脸上绽开了花:
“……尊敬的张老师,我现在是一名优秀的人民警察。
我的优秀来自于您的教育,来自于您那博大的胸怀,来自于您那浓浓的润物细无声的爱……”
是啊,成功的教育,源于爱的力量,也源于我们的换位思考——“假如我是他,会怎样?
”
(摘自2003年第4期《中国小学语文教育论坛》,作者张四宝)
岭东人寄语:
爱,有时须换位思考。
2006年1月6日
62.数字说数字
主题语:
想象的素材
9看见6说,没事玩什么倒立啊?
0看到8说,胖就胖吧,系什么腰带!
7看见2说,别以为你跪着,我就会答应嫁给你!
2看到5说,哟,几天没见,隆胸啦!
(摘自2006年1月上旬《福州晚报》,作者翁宇民;标题为岭东人所加)
岭东人寄语:
《语文课程标准》:
要“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
想象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就是创造新事物的过程。
想象的素材俯首皆是,凡儿童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事物,都可以通过他的大脑“加工”后,想象出新事物来——本例即是。
2006年1月7日
63.先改变自己
主题语:
反躬自问
一位客人在机场坐上一辆出租车。
这辆车子铺了羊毛地毯,缀着鲜艳的花边;玻璃隔板上镶着名画复制品,车窗一尘不染。
客人惊讶地说:
“从没搭过这么漂亮的出租车!
”“谢谢您的夸奖!
”司机笑着回答。
“你是怎么想到装饰你的出租车的呢?
”客人问道。
“车不是我的,”他说,“是公司的。
我本来是公司的清洁工,看到每辆车回来时都脏得不得了,地板上有烟蒂等各种垃圾;座位、把手上有口香糖之类粘粘的东西。
我当时就想,若有一辆经常保持着又清洁又漂亮的车子给客人坐,乘客也许也会为车子,为别人着想而文明一些。
”
司机接着说:
“领到出租车驾照后,我就按自己的想法,把车收拾成这样。
每位乘客下车后,我都要察看一下,一定要替下一位乘客把车准备得十分整洁。
所以,我的车回公司时,总是一尘不染。
”
改变别人是事倍功半,改变自己是事半功倍;一味地要求他人,倒不如反躬自问。
你用心珍惜,他人自然会有所感受。
当我们不再将眼睛盯着别人,而是回到自己的心灵世界,将尘埃打扫干净,你就回发现自己愉快了的同时,别人也跟着愉快。
(摘自2004年第5期《百花.新读者》,作者木子)
岭东人寄语:
这两句,实在够我们享用一辈子:
改变别人事倍功半,改变自己事半功倍。
2006年1月7日
64.老鹰的再生
主题语:
重新飞翔的艰辛
老鹰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鸟类,可达70多岁。
但要活得那么长,在40岁时,它必须作出困难却又重要的决定。
当老鹰活到40岁时,它的爪子开始老化,无法有效地抓住猎物;它的喙变得又长又弯,几乎碰到胸膛;它的翅膀变得十分沉重,飞起来很吃力。
在这样情况下,它只有两种选择:
要么等死,要么经过一个十分痛苦的更新过程。
这个更新长达150天:
老鹰飞到悬崖上筑巢,而后先是把喙在岩石上不断地敲击,直到完全脱落,并耐心地等着新的喙长出来;然后,它用新喙把指甲一根根地拔掉。
5个月后,我们又见披着一身丰满羽毛的鹰,飞翔在蓝天下,而且一飞再30年!
在我们的生命中,有时候也必须作出困难的决定,以开始一个新的历程;必须以顽强的毅力,弃旧迎新。
(摘自2003年12月5日《老年生活报》,作者知音)
岭东人寄语:
这是从未听说过的感人至深的事。
我们不怀疑这是真的,因为在人们的心中,鹰总是那么的英姿勃勃。
这“经历”多么的令人敬畏——敬的是鹰的无比坚强,畏的是难以忍受的痛苦。
我们的生命何尝不曾有过这样的时日?
那么,是经受,还是退却?
为了像鹰一般获得重新飞翔,谁都得有一个痛苦的抉择。
我们要教育孩子,从小知道人生总会遇到艰难抉择的时候,并让他们适当地经受些“艰难抉择”所带来的苦痛的磨练。
2006年1月7日
65.家具问题
主题语:
时间用来容纳什么?
居里夫妇结婚时,他们的会客室里,只摆着一张简单的餐桌和两把椅子。
后来,居里的父亲来信对他们说,准备送一套家具给他们,问要什么样的。
看完信后,居里若有所思地说:
“有了沙发和软椅,就需要人去打扫,在这方面花费时间,那是太可惜了。
”
居里对新婚妻子说:
“不要沙发那是可以的,但我们只有两把椅子,再添一把怎么样?
客人来也有个坐的。
”
“要是爱闲谈的客人坐下来,哪可怎么办?
”居里夫人提出反对意见。
于是,他俩决定不再添置任何家具了。
(摘自《老友报》)
岭东人寄语:
添一把椅子,无论怎么说都是一件极平常的事。
可对大科学家居里夫妇来说,如一道重大的课题而加以认真的商讨。
原因在于他们生怕这椅子,占用去他们极为宝贵的时间。
时间,是一个万能的容器,可以容纳世间万物。
时间可以用来容纳无聊的“闲谈”吗?
无端地浪费别人的时间,无疑于谋财害命!
——切记鲁迅先生的这句名言。
2006年1月7日
66.两个“半个沈从文”
主题语:
学会生存,创造价值,为人亮堂些
被鲁迅誉为“新文学以来所出现的最好的作家”的沈从文,曾以70多部作品献给了这个世界。
然而,正当他走向高峰的时候,沈从文倏然匿迹消声,以致几十年后成了“出土文物”。
上世纪50年代初,毛泽东在一次文人会见时,同沈从文握过手,说他才50多岁,还可以写几年小说。
然而,他却“金盆洗手”,了断了文学情缘,对自己作了彻底的封杀,进入那远离风暴的港湾——故宫,与文物结缘。
他终于习惯了人们对他的侧目而视,自安于卑微、谦和、柔弱的生存状态;
他横竖不说一句话;
他认真地为古文物展品书写着标签。
“文革”期间,他很称职地打扫着历史博物馆的女厕所,然后在那无处不是书、不是图片、不是零零碎碎纸片的小房间里,物我一体地独自默默耕耘着既定的事业;而对出入于各种会议、“坐着飞机出国”的同仁们,他竟“无羡慕或自觉委屈处”……
到了80年代,外国友人向我国从事国际文化交流的官员打听沈从文的状况时,大家竟不知沈从文为何许人也;沈从文于北京逝世,消息也是由海外率先发出……
沈从文对后半生的选择,无疑是一种无奈,一种自我的保护。
因此,他省却了许多的麻烦,逃过了“反右”和“文革”的劫难。
他的选择,也是一种“突围”,是排除困境、超脱自我的智者的抉择。
他的柔弱中,显出湖南人的倔强;他的谦和中,透出土家汉的自信。
于是,这个原本在唱大戏的舞台旁,也能专注工作的人,在脱离“群居”与“主流”的状态下,他从吴道子的手卷人物的环饰中,见出宋人的制度,认定并非唐画之无疑;他可以在咸宁干校的5年时间里,仅凭记忆写出《中国服装史稿》的补充材料。
沈从文以他后半辈子对文物的几百万字著述的学术成果,实现了自己后半生的人生价值。
两个半生,铸造出文学和文物的两个辉煌;两个“半个沈从问”,组成沈从文完美的人生。
“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这对沈从文来说,是当之无愧的作结——
中华民族中蕴藏的能量之巨大,于此可知。
(摘自2003年3月7日《解放日报》,作者符号)
岭东人寄语:
我以为,“文革”后发掘出的大师有两人,一是钱钟书,一是沈从文。
他们的学问、成就都成了一个专门的“学科”,被人研究着。
刚去世不久的文学泰斗巴金先生,曾为自己在“文革”中的一些作为,作过“忏悔”。
于是,大有人赞其为人诚实什么的。
对此,我是不以为怎么样,尽管彼时乃不得以而为之。
在这方面,巴金究竟不如沈从文啊!
我们说沈从文先生急流勇退,可矣;说他审时度势,可矣;说他睿智狡猾,亦可矣。
为辉煌一生,先生可进可退,退亦为进。
他不谋名利,柔弱中显出倔强,谦和中透出自信。
他,恰如鲁迅所说,“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
沈从文,文人之极品也!
告诉我们的孩子吧,学会生存,创造价值,为人亮堂些。
2006年1月8日
67.大师的“痴气”
主题语:
做学问,非“痴”不可
章太炎先生晚年专心治学,其他世事一概不问,人送雅号“章疯子”。
居上海时,有一次自行出门买烟,离家仅五六十步,就不识归途,又不记门牌,只得问路人:
“我的家在哪里?
”甚为幽默。
章先生晚年不识钱为何物,更不明钞票有何用途。
嘱仆买烟一包,便畀(注:
给与)洋5元;其子欲做大衣,亦与洋5元;在苏州筑屋建房时,同样拨给大洋5元。
真让人叫绝不已!
梁实秋先生的“痴气”,可称清华园一景。
梁先生是个十足的旱鸭子,视游泳为畏途。
游泳考试时,他沉到游泳池的水底,摸着滑腻的水底往前爬,总算安全上岸。
教授马约翰笑得腰都直不起来了,说:
“好了,算你及格了。
”梁先生是个生性耿直的人,最看不得交往中那些虚伪的行径。
本来素昧平生,不知对方为何许人也,一见面却煞有介事地互称“久仰大名”、“相见恨晚”。
对此,梁先生就与张心一、潘光旦、徐宗涑、时昭瀛等5人,组成了一个“天性欠厚,脸皮欠薄”的“厚薄社”予以讥讽,倡导实事求是。
红学家俞平伯先生即使在“文革”落难的时候,也不忘“谦虚”,堪称“痴”中之“痴”。
一次,红卫兵审问他:
“《红楼梦》是不是你写的?
你怎样用《红楼梦》研究来对抗毛主席?
”先生耳背,没有回答这个如此幽默的问题,被认为是消极抵抗。
小将们就对他反复折磨,让他承认自己是“反动学术权威”。
俞先生则反复强调说:
“我不是权威,我不够。
”说得非常诚恳。
对这种顽固的虚心,小将们就令他匍匐在地。
后来,叫他去捏煤球。
他手里捏着,眼睛却望着天空,似乎在想着什么,半天也没捏出一个。
他发现煤粉不粘,就吐上几口唾沫,吐得口干舌燥,还是没捏几个。
看俞先生捏煤球,成了“牛鬼蛇神”枯燥生活中的一大乐事。
(摘自2003年3月3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岭东人寄语:
章、梁、俞诸位先生,都是中国现代国学大师。
大师们为国学而致“痴”,痴得如此可敬可爱。
凡做大学问者,不痴入成不了学问;不痴出,学问成不了。
做学问,非“痴”不可。
2006年1月9日
68.哲学家与双面神
主题语:
“现在”最可爱
一位哲学家在古罗马的废墟里发现了一尊双面神像。
由于从来没见过这样的神像,哲学家便好奇地问他:
“你是什么神啊?
为什么有两张面孔?
”
神像回答:
“我的名字叫双面神。
我可以一面回视过去,吸取教训;一面展望未来,充满希望。
”
哲学家又问:
“那么现在呢?
最有意义的现在,你注意了吗?
”
“现在!
”神像一愣,“我只顾着过去和将来,哪还有时间管现在?
”
哲学家说:
“过去的已经过去,将来的还没有到来,而我们唯一能把握的就是现在;如果无视现在,那么即使你对过去、未来都了如指掌,那又有什么意义呢?
”
神像听后,恍然大悟,失声痛哭起来:
“你说得没错,就是因为我抓不住现在,所以古罗马城才成为历史,我自己也被人丢在了废墟里。
”
(摘自2004年5月19日《今晚报》,作者章礼清)
岭东人寄语:
时间有三个儿子
过去将来现在
老大老二老三
没有老大就没有“现在”
没有“现在”就没有老三
“现在”让哥哥有了光彩
“现在”使弟弟充满希望
“现在”最可爱2006年1月9日
69.爱的角度
主题语:
良好的心理素质
我抱着女儿第一天上托儿所,我对她说:
“那儿有很多小朋友和玩具,我还会早早地来接你。
”
女儿上学前班,我对她说:
“好好上课,听老师的话,那才是个好孩子。
”
女儿上高中,我说:
“要学会照顾自己,需要什么给家里写信。
”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一直用这种近乎于遇渴掘井的方式,来忠告和规范着女儿的思想和行为,我觉得我这样做是在尽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可是,有一位家长不这么做。
从孩子刚懂事时开始到成人,她都这么说:
“你要坚强,坚强得足以能认识你自己的缺点;你要勇敢,勇敢得要足以面对恐惧。
“在遇到挫折时,你要能够昂首而不卑躬屈膝;在胜利时,你要能够谦逊而不趾高气扬。
“不要用愿望来代替行动;在征服别人之前,要先征服自己。
“真正的伟人直率真诚,真正的贤人虚怀若谷,真正的强者温文而雅。
“要有足够的幽默,庄重而不盛气凌人。
“在拥有未来的同时,永远不要忘记过去。
“……”
这位家长,就是林肯的继母。
我们是在铺垫着孩子要走的路,而她却是在铸造着孩子的心灵。
(摘自2003年第13期《中外期刊文萃》)
岭东人寄语:
培养子女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坚强、勇敢、谦逊、真诚……),比那些知识、技能、方法等重要得多。
凡伟人,他们的心理素质都大大地优于常人。
美国总统林肯(1809-1865)的继母,无疑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伟大的母亲。
2006年1月9日
70.感动
主题语:
“爱”,而后感动
有一次,我去小学听课。
在校门口,有个小女孩端端正正地向我行了个队礼,甜甜地致意道:
“老师好!
”我向她点了点头,并回敬了一句:
“同学好!
”这本来就是应该的,而且也极平常。
可只见她紧跑几步对小伙伴说:
“刚才,后边那位陌生的老师还向我点头、问好了呢!
”一说完,她的小伙伴就一起回过头来,看着我笑。
从孩子那一张张笑盈盈的脸上,我读出了他们的愉快和满足;而我也为此而感动。
有一对夫妻,丈夫上班前嘱咐生病的妻子要按时吃药。
下班后,妻子敷衍丈夫说药已吃了。
可丈夫把药倒出来,一粒粒数过之后,责怪道:
“还有21粒,你没吃!
”妻子一愣,朝着丈夫幸福地一笑……
生活就是这样,最复杂的东西,往往最简单。
再贫穷的人,也给得起一个微笑;再富有的人,也不回厌烦别人施与的微笑。
无论怎样卑微的弱者,也伸得动一双善意的手;无论多么尊贵的强者,也不回拒绝别人深情的牵手。
因为有人受到感动,世界才变得多姿多彩;因为有人奉献感动,文明才得以延伸和升华。
(摘自2003年10月12日《劳动报》,作者常常)
岭东人寄语:
因“同学好”,小女孩感动了,小伙伴也感动了;
因丈夫数了药,妻子感动了,感到得幸福一笑挂在脸上。
因爱,人人可发出微笑致意,
因爱,人人可伸出手来相牵。
爱,是奉献;感动,是回报。
我们能不为这充满“爱”的世界,
而感动吗?
2006年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