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和原子教学研修设计.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904671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79.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分子和原子教学研修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分子和原子教学研修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分子和原子教学研修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分子和原子教学研修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分子和原子教学研修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分子和原子教学研修设计.docx

《分子和原子教学研修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子和原子教学研修设计.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分子和原子教学研修设计.docx

分子和原子教学研修设计

分子和原子教学研修

学习准备

问题引导

1.请您对分子的教学进行学情分析,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准备,学生的学习障碍在哪里?

2.在分子的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充分的观察实验和进行实验?

3.在分子的教学过程中,如何设置有效的教学反馈落实学生的知识落实?

研修任务一

教学设计

请反思您在以往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编写“分子”教学设计,在此基础上与同伴分享交流。

教学设计参考模板

基本信息

名称

执教者

课时

所属教材目录

课标要求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难点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注明每个环节预设的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流程图

教学设计

课例名称:

初中化学“分子”

讲课教师:

胡玉萍(北京二中,化学教师)

一、教学指导思想

从生活中来,学习化学知识,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采用探究式学习,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依据建构主义理论设计教学思路,学生始终沿着“提出假想——寻找证据——形成认识”的思维模型进行构建,最终形成分子概念。

二、教学内容分析

1.本课题属于化学课程标准中一级主题“物质构成的奥秘”中的二级主题“微粒构成物质”。

2.本课题以分子为主线,是学生对微观世界的首次了解,是在前面学习两种变化及混合物、纯净物基础上,由宏观世界转向微观世界的开端,还是后面学习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物质结构等内容所必备的基本知识。

本课题虽然是微观知识,但是需要观察、分析大量的宏观现象,教学中应该注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已有化学认识

在物理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一些关于分子的知识,知道分子的体积非常小,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但其确实客观存在的;已经知道物质的三态变化,从科普文章上知道分子,原子等词汇;能够熟练掌握的是物理课上常提到的一些变化,如蒸发,扩散,物质的三态以及热胀冷缩。

2.学生认识的发展空间

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分子的特征,理解分子区别于宏观世界的特殊性。

通过探究实验,让学生学会通过类比想象的方法设计实验,感知微观世界,教师只提供所需的必要信息。

3.学生认识的障碍点及策略分析

学生之前没有微观的认识,要使他们的思维从宏观跨越到微观有一定难度。

教学设计时注重微粒观的形成过程,在每一个环节结束都将新学的微观知识与宏观现象建立联系,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不断用分子观点分析宏观事实,最终自然

的形成分子的概念。

四、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3.能运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体会通过宏观实验现象感知,类比想象微观世界形成宏观到微观的桥梁;

2.在多次实验探究活动中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

3.学习一些类比、模型等方法,培养抽象、想象、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自主学习中获得学习化学的乐趣;

2.初步建立“物质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的微粒观;

3.在合作探究活动中,初步养成勤于思考、乐于实践、善于合作等品质。

教学重点:

分子概念的形成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物质的微粒观,分子概念的形成。

五、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课例名称:

初中化学“分子”

讲课教师:

胡玉萍(北京二中,化学教师)

1.注重微粒观的形成过程。

依据建构主义理论设计教学思路,学生始终沿着“提出假想——寻找证据——形成认识”的思维模型进行构建,最终形成分子概念。

2.本节课给学生创造了更多的探究、体验、活动的机会。

尤其是在分子概念形成环节,进行了创新,增加了水和硫酸铜粉末反应的探究实验,让学生将宏观现象和微观本质联系起来,顺利认识分子的本质特征,建立分子的概念,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

活动2和活动3实验均有一些创新,每个实验要求学生有目的的设计实验,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

3.本节课的设计按照生活——化学——社会的思路。

先观察一些生活现象,进入化学的微观学习,最后用微粒观点解释了宏观现象,联系了生活实际。

教学设计二

课例名称:

初中化学“分子”

讲课教师:

刘斌(景山学校,化学教师)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新课程改革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其突破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首先想一想如果“我”是学生,“我”的已有知识和经验是什么,“我”的问题和误区在哪里,“我”应该怎样才能掌握、理解这部分知识。

通过分析学生的情况找准教学设计的定位,在教学过程中追求预设与生成的统一,与学生共同创造一种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根据以上分析,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1.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

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新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

在本节课中就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教学。

在课堂上学生亲自动手进行两个宏观探究实验,利用类比想象的方法认识分子的特征。

之后再通过动手实验获得感性的实验现象,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得出分子的概念。

最后,从微观角度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自己总结认识微观世界的方法。

完成从宏观现象入手,想象、感知微观世界的过程,架起由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的桥梁。

整节课老师基本退到了幕后,在中间起到创设情境,启发思维,引导探究,得出结论的作用。

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才了解到自己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由从前的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真正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学会学习。

2.在分子概念教学中,注重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形成分子的概念

在化学微观概念的教学中,要注意概念的形成方式和阶段性,避免空洞的说教。

让学生通过感性的实验现象逐步分析、类比想象,最终形成概念。

在本节课中学生先通过动手实验获得感性的实验现象,发现不与馒头接触的碘却能使馒头中的淀粉变蓝。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形成分子的概念。

这样的教学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

3.在教学中让学生体验并学习多样的学习方法。

在教学中学生学习学科知识非常重要,但是同样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并学习多样的学习方法从而提升能力。

在形成分子概念时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学科思想。

在认识分子的特征时采用对比实验,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法,在总结本节课收获时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的收获是双重的,在收获了知识的同时锻炼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并学习了多样的学习方法。

二、教学背景分析

1.学习内容分析

本课题内容属于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一级主题“物质构成的奥秘”中的二级主题“微粒构成物质”的知识范畴

本课题是微观世界概念教学的起始课。

学生之前学习了空气的组成,氧气的性质等内容都是对于宏观物质及其性质的学习,本节课要从生活和实验中的宏观现象入手,启发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感知微观世界,认识分子的特征,形成分子的概念。

架起由宏观现象认识微观世界的桥梁,为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第五单元质量守恒定律等知识的学习打好基础。

2.学生情况分析

知识基础:

在物理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一些关于分子的知识,知道分子的体积非常小,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但其确实客观存在的。

生活经验:

已经知道物质的三态变化,从科普文章上知道分子,原子等词汇,

已有能力:

能够熟练掌握的是物理课上常提到的一些变化,如蒸发,扩散,物质的三态以及热胀冷缩。

3.学生学习评价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技术准备

学生不了解分子的概念,这就导致了他们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存在误区。

在学生眼里,微观世界仿佛只是缩小了的宏观世界,难以理解分子、原子的一些特殊性质。

因此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分子的特征,理解分子区别于宏观世界的特殊性。

安排两个宏观探究实验,让学生学会通过类比想象的方法设计实验,感知微观世界,教师只提供所需的必要信息。

之后要注重分子概念的形成,使学生正确区分宏观与微观。

学生动手实验获得感性的实验现象,突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对不与馒头接触的碘却能使馒头中的淀粉变蓝这一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讨论,归纳得出分子的概念;最后通过对生活中一些常见问题的解答使学生体会所学知识的价值,更准确、更深刻的认识分子的概念和特征。

三、本课教学目标设计

1.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分子概念的形成;

(2)认识分子的特征;

(3)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过程与方法】

(1)体会通过宏观实验现象感知,类比想象微观世界的思想方法,形成从宏观到微观的桥梁;

(2)通过动手实验、学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自主学习中获得学习化学的乐趣;

(2)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分子概念的形成

教学难点:

分子概念的形成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五、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我们在同一年级三个程度相近的班级实施这一教学方案,并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学生访谈。

访谈问题及统计结果如下:

通过对以上每个问题中对于不同班级数据的对比分析,我们得出:

程度相近班级的学生进行了本节课的学习之后,每个班级的课堂效果差异不大。

绝大多数学生认识了分子的概念,初步形成了物质的微粒观,也认识到了探究微观世界的方法,课堂教学效果较好。

教学反思

课例名称:

初中化学“分子”

讲课教师:

刘斌(景山学校,化学教师)

本节课以分子的概念为核心,围绕分子概念的形成展开教学。

由于分子这个微观概念对于初学者来说,不易理解。

为此,我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入本课,之后安排两个简单有趣的学生实验并设计一系列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现象,分析现象,认识到微粒的特征。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继续动手实验,发现不断变化的碘始终可使淀粉变蓝,由此分析实验现象并最终形成分子的概念,这样进行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本节课的创新之处:

1.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2.从生活到化学,由化学回归生活,将生活世界与学科世界紧密联系;

3.在教学中,注重实验的改进与创新,多为学生创造动手实验的机会;

4.在分子概念教学中,注重通过演示实验现象的分析形成概念;

5.在教学中让学生体验并学习多样的学习方法。

研修任务二

比较两个课例各自的亮点,是否有可以借鉴的地方,思考您在研修任务一中完成的教学设计与其有何不同,并加以完善,在此基础上与同伴分享交流。

课例

可借鉴之处

课例1

1.

2.

3.

……

课例2

1.

2.

3.

……

课例评析一

课例名称:

初中化学“分子”

讲课教师:

胡玉萍(北京二中,化学教师)

本课题属于化学课程标准中一级主题“物质构成的奥秘”中的二级主题“微粒构成物质”。

本课题以分子为主线,是学生对微观世界的首次了解,是在前面学习两种变化及混合物、纯净物基础上,由宏观世界转向微观世界的开端,还是后面学习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物质结构等内容所必备的基本知识。

本课题虽然是微观知识,但是需要观察、分析大量的宏观现象,教学中应该注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一、从生活引入化学,培养探究能力

本节课从生活中来,学习化学知识,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采用探究式学习,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依据建构主义理论设计教学思路,学生始终沿着“提出假想——寻找证据——形成认识”的思维模型进行构建,最终形成分子概念。

二、突出化学学科特点,设计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

本节课给学生创造了更多的探究、体验、活动的机会。

尤其是在分子概念形成环节,进行了创新,增加了水和硫酸铜粉末反应的探究实验,让学生将宏观现象和微观本质联系起来,顺利认识分子的本质特征,建立分子的概念,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

活动2和活动3实验均有一些创新,每个实验要求学生有目的的设计实验,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教学目标达成效果较好,学生能力得到培养

教学目标的达成的效果较好,堂课教学围绕教学目标逐一展开。

学生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知道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学生能运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充分的体会通过宏观实验现象感知,类比想象微观世界形成宏观到微观的桥梁,在多次实验探究活动中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于此同时,学生学习了一些类比、模型等方法,培养抽象、想象、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的达成过程中,学生也得到了充分的训练,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学习化学的乐趣,在学习中初步建立“物质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的微粒观,学生在合作探究活动中,初步养成勤于思考、乐于实践、善于合作等品质。

四、教师热情饱满,师生互动良好

教师情绪饱满、热情,很好的起到了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组织正常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的作用。

师生关系和谐融洽,整个课堂秩序井然,氛围活跃,内容充实,节奏紧凑。

五、课程评价丰富,反馈信息及时

本课题的评价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纸笔测验,检验知识的习得;二是通过课堂上的活动表现,评价实验技能和探究能力;三是写一篇《微观游记》如果你被缩小到一个分子般大小,把你放到水里,你能看到什么样景象?

评价手段较为丰富,反馈信息真实可靠。

课例评析二

课例名称:

初中化学“分子”

讲课教师:

刘斌(景山学校,化学教师)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刘老师做到以下几点。

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在分子概念教学中,注重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形成分子的概念。

在本节课中学生先通过动手实验获得感性的实验现象,发现不与馒头接触的碘却能使馒头中的淀粉变蓝。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形成分子的概念。

这样的教学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

在教学中让学生体验并学习多样的学习方法。

在形成分子概念时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学科思想。

在认识分子的特征时采用对比实验,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法。

一、教学目标达成效果较好,学生能力得到培养

本节课较好的达到了课前设置的三维教学目标。

学生成功的形成了分子的概念,全面的认识了分子的特征,并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体会通过宏观实验现象感知,类比想象微观世界的思想方法,形成了从宏观到微观的桥梁。

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学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于此同时,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学习化学的乐趣,初步的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设计丰富多彩的学生实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上学生亲自动手进行两个宏观探究实验,利用类比想象的方法认识分子的特征。

之后再通过动手实验获得感性的实验现象,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得出分子的概念。

最后,从微观角度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自己总结认识微观世界的方法。

完成从宏观现象入手,想象、感知微观世界的过程,架起由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的桥梁。

三、教师热情饱满,师生互动良好

教师情绪饱满、热情,很好的起到了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组织正常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的作用。

师生关系和谐融洽,整个课堂秩序井然,氛围活跃,内容充实,节奏紧凑。

四、课程评价丰富,反馈信息及时

在总结本节课收获时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的收获是双重的,在收获了知识的同时锻炼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并学习了多样的学习方法。

在课后,刘斌老师特意安排了调查问卷进行学习效果的评价和反馈,形式新颖、直接。

于此同时,学生在回答问卷的过程当中又是对课堂教学的回顾,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整节课刘斌老师基本退到了幕后,在中间起到创设情境,启发思维,引导探究,得出结论的作用。

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才了解到自己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由从前的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真正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学会学习。

教学内容分析

深入理解课标和教材 合理设计“分子”概念教学

一、从课标要求分析分子教学的功能和地位

1.课标要求

属于化学课程标准一级主题“物质构成的奥秘”中的二级主题“微粒构成物质”。

2.教材呈现

本课题以分子为主线,是学生对微观世界的首次了解,是在前面学习两种变化及混合物、纯净物基础上,由宏观世界转向微观世界的开端,还是后面学习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物质结构等内容所必备的基本知识。

3.知识内容

分子属于典型的概念教学,同时是第一次学习微观概念,内容较为抽象,对学生来说困难较大。

需要观察、分析大量的宏观现象,教学中应该注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从课标的角度谈对教材的几点认识

1.对教材的认识一

学生情况分析:

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物理课中学生都接触过分子原子,绪言课中也提到过分子和原子。

从科普文章上知道分子,原子等词汇;在物理课上也学习到了跟分子有关的物理变化,如:

物质的三态变化,扩散及热胀冷缩等现象。

学生对于分子这一抽象概念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概念较为困难。

在学生认识的发展空间:

通过探究实验,类比想象的方法设计实验,感知微观世界,从而让学生认识分子的特征,理解分子区别于宏观世界的特殊性。

通过学情的分析可以看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分子概念的建立、初步建立微粒观、用分子观点解释生活的现象。

难点是分子概念的形成。

在教学目标环节中:

当然应该设立明确的三维目标。

知识和技能:

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等微粒构成的,认识分子概念,能用分子观点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过程中,逐步发展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建立“物质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的微粒观。

在自主学习中获得学习化学的乐趣。

在合作探究活动中,初步养成勤于思考、乐于实践、善于合作等品质。

2.对教材的认识二

从微粒角度认识物质是化学学科的基本特点之一,因此是初中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而学生在学习分子时主要障碍点是:

分子是无法用肉眼观察到的,是抽象的,只能凭借想象。

要使他们的思维从宏观跨越到微观有一定难度。

因此引导学生从宏观物质到微观粒子的转化在教学中尤为重要。

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注重微观知识与宏观现象建立联系。

比如我们可以用以下几个教学策略来突破难点。

可以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已有的经验,创设情境,运用简单的实验启发学生感知和想象物质的微观结构。

例如:

闻到花香,是分子的运动,热胀冷缩及物质三态的变化是分子运动和分子间间间隔变化结果,用STM技术可拍到真实的分子和原子图片或者展示一些大分子图片。

从微粒提出、发展的化学史角度比如;中国墨子,端的概念,到道尔顿的原子学说和阿伏伽德罗的分子学说都可以让学生加深对分子概念的认识

通过想象、图示、动画、模拟、类比等比如:

让学生画出自己想象的水分子的样子,用动画模拟水分子运动和水分子的过程,让学生逐渐感受到分子确实存在,且分子在不断运动,分子间有间隔。

3.对教材的认识三

分子是初中化学第一个完整的概念教学,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注意创设生动、丰富的生活情境,要尽可能通过学生的活动、分析、归纳和抽象形成概念,在应用中理解概念。

概念教学主要是四个环节:

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建立,概念的应用和拓展,重点跟大家交流分子概念的建立环节,分子概念的除了运用对比、分析、归纳的方式,也可以采用科学探究的形式。

例如可以看以下案例:

问题线索:

物质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时,分子如何改变?

化学性质是否改变?

学生依据自己的已有知识提出猜想:

物质变化时分子不发生改变;物质变化时分子发生了改变,老师设计两个对比实验,实验1就是将水直接加入白色的无水硫酸铜中,发现水可使无水硫酸铜变蓝,实验2是先让水蒸发成水蒸气,水蒸气也可使无水硫酸铜变蓝,对比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得出水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没有改变化学性质也没有改变。

然后老师再举水分解的例子,让学生观察水分解后,分子发生了改变,那么化学性质是否改变呢,再让学生观察过对比实验:

氧气和氢气均不能使无水硫酸铜变成蓝色,学生可以顺利推出水发生化学变化后,分子发生了改变,化学性质也发生改变。

再结合物理变化的情况,学生自然而然联想到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在此基础上,教师带领学生就很容易总结出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这一抽象概念,完成概念的建立,同时对“化学性质”、“最小”有了更深的认识。

4.对教材的认识四

分子是中学化学第一次从微观的角度来认识物质,教学中需要通过对一系列探究活动,让学生循序渐进的认识到“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这一核心问题,为后续进一步学习原子、离子和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打下基础。

在学习本课内容后要达到如下的教学目标。

能用微粒的角度去解释常见的生活现象。

认识到用微粒的观念去学习化学,初步建立微粒观。

而微粒观的建立绝不是仅仅记住分子的概念,而是要形成对微粒的自我认识,能自然而然的把微观和宏观联系起来。

初步认识一些化学基本观念如:

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化学变化前后元素种类不变等。

除了学习概念本身,同时还要让学生体验重要的科学方法,比如:

想象、图示、动画、模拟、类比等方法认识抽象概念,增强自我学习的能力。

我们的教学要准确定位课标、理解教材内涵、关注学生特点、重视核心素养,学生认知发展才能对分子概念由了解到清晰、到应用最后内化自己能力。

教与学活动设计一

在“分子”教学中设计有效学生活动

(一)

一、学生活动一——有趣引入课题,消除学生对知识的陌生感

学生活动一:

从生活中熟悉的场景设计学生活动进行引入,消除学生对知识的陌生感。

分子这节课是教材第三单元课题一的内容,从本节课开始学生开始接触微观粒子,开始逐步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可以说对于学生的要求是比较高的,相关名词和概念的出现,学生都会感觉比较陌生,为了帮助同学消除这种陌生感,可以从熟悉的场景设计学生活动进行引,例如请同学们看这样一个实验,在电子天平上放着一个表面皿,表面皿中有一些酒精,这时我们的读数为26.39g,过了一段时间之后,让学生再利用电子天平读数,发现质量变为了26.04g,很明显酒精变少了,马上向学生提问:

酒精为什么会变少了呢?

学生很自然的的会说出酒精挥发,紧接着进行提问,在酒精挥发的过程中是什么离开了表面皿呢?

引发学生自然且逐步深入的思考,引出对分子的认识,告诉学生这其实正是一种我们平时看不到摸不着的微观粒子,我们把其叫做分子。

除此之外,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个游戏进行课程的引入,在桌面上摆放着三个试剂瓶,没有贴标签,里边分别存放着水,酒精,白醋,问同学们是否可以设计并完成实验,帮老师区分鉴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中国风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