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话.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903841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北京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北京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北京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北京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话.docx

《北京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话.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话.docx

北京话

正宗北京话99例

  01正宗北京话管你不叫你叫您

  02正宗北京话管他不叫他叫怹

  03正宗北京话管麻烦别人叫劳您驾

  04正宗北京话管问好叫吃了么您?

  05正宗北京话管再见叫回见您

  06正宗北京话管上哪儿叫上哪哈儿切您

  07正宗北京话管姓什么叫您贵姓

  08正宗北京话管可能是叫横是

  09正宗北京话管二叔叫二爹

  10正宗北京话管在哪儿住叫挨哪儿住

  11正宗北京话管光等着叫情等着

  12正宗北京话管从小叫打小儿

  13正宗北京话管后头叫后语儿后尾(yi尾巴的尾)儿

  14正宗北京话管撮出的皮垢叫村儿

  15正宗北京话管哭哭咧咧叫哼唧

  16正宗北京话管揭扯下叫咧下来

  17正宗北京话管坚硬叫硬嘣

  18正宗北京话管拿不准叫二乎了

  19正宗北京话管不舒服叫不得劲儿

  20正宗北京话管闹别扭叫疙疙能能

  21正宗北京话管早着呢叫且着呢

  22正宗北京话管利索叫溜嗖

  23正宗北京话管鲜艳叫翠程脆生

  24正宗北京话管惹事叫捅篓子

  25正宗北京话管晾衣架叫衣裳架儿衣撑子

  26正宗北京话管不是叫不介

  27正宗北京话管顺便叫捎带手儿

  28正宗北京话管麦芽糖叫糖瓜儿

  29正宗北京话管摢撸(hulu)叫抹擦(maca)

  30正宗北京话管责备叫庛道

  31正宗北京话管完事叫散摊子

  32正宗北京话管人多叫乌央乌央

  33正宗北京话管反感叫腻喂

  34正宗北京话管食指叫二姆哥

  35正宗北京话管养大了叫拉扯大了

  36正宗北京话管心神不定叫没着没落儿

  37正宗北京话管汗渍叫涸淋

  38正宗北京话管努力工作叫奔达

  39正宗北京话管磨蹭叫磨叽

  40正宗北京话管衣着不整叫邋遢

  41正宗北京话管不稳叫猴儿顶灯

  42正宗北京话管实心叫死个膛儿

  43正宗北京话管吹牛不干事叫说大话使小钱儿

  44正宗北京话管不停人劝,非要干什么叫死介掰咧

  45正宗北京话管守财奴叫钱狠子抠门儿

  46正宗北京话管爱看书叫书腻子

  47正宗北京话管替人出头叫拔创

  48正宗北京话管辩证叫两说

  49正宗北京话管数落叫呲达

  50正宗北京话管突然叫抽冷子

  51正宗北京话管温度适中叫温的呼

  52正宗北京话管不得要领叫摸不着脉

  53正宗北京话管小睡叫眯登

  54正宗北京话管固执叫认死理儿

  55正宗北京话管低三下四叫低喝低喝儿

  56正宗北京话管弯腰叫哈腰

  57正宗北京话管光滑叫滑布唧撩

  58正宗北京话管不妨事叫不耐事

  59正宗北京话管流口水叫流哈拉子

  60正宗北京话管身体好叫硬朗

  61正宗北京话管有意无意叫有一搭无一搭

  62正宗北京话管缺乏锻炼而衰老叫攒了

  63正宗北京话管剩饭剩菜烩叫蜇啰

  64正宗北京话管鼓动叫蹿登蹿叨

  65正宗北京话管油腻叫腻了姑拽

  66正宗北京话管地痞流氓叫琉璃球嘎杂子

  67正宗北京话管化妆叫捣嗤

  68正宗北京话管敲打叫乖嘚

  69正宗北京话管靠不住叫不着调

  70正宗北京话管插话叫打岔

  71正宗北京话管当心点叫悠着点

  72正宗北京话管夏季叫夏天儿

  73正宗北京话管分量轻叫轻盛

  74正宗北京话管口渴叫叫水

  75正宗北京话管不消化叫存食

  76正宗北京话管斜着叫摘楞

  77正宗北京话管邻屋叫借丙儿

  78正宗北京话管瘫软叫拿不起个儿

  79正宗北京话管坏事叫崴泥

  80正宗北京话管说漏嘴叫说秃噜了

  81正宗北京话管恶心叫干悦

  82正宗北京话管立着叫支楞着

  83正宗北京话管有轨电车叫diangdiang车

  84正宗北京话管结痂叫接嘎吱儿

  85正宗北京话管至亲叫亲的己的

  86正宗北京话管缺席叫锣齐鼓不齐

  87正宗北京话管呆着不走叫屁股沉老沉屁股

  88正宗北京话管蔫聪明叫蔫嗵劲儿

  89正宗北京话管饱满挺拔叫骨立

  90正宗北京话管西葫芦鸡蛋摊饼叫糊塌子

  91正宗北京话管噎人叫干艮撅藏

  92正宗北京话管精力旺盛叫神叉子

  93正宗北京话管不听话叫卜卜棱棱

  94正宗北京话管唠叨叫絮絮叨叨叨逼叨叨逼叨

  95正宗北京话管一瞬间的功夫叫眨么眼儿

  96正宗北京话管锻炼叫抻练

  97正宗北京话管没礼貌叫你我他仨

  98正宗北京话管密谋叫捏咕

  99正宗北京话管文盲叫睁眼儿瞎

  100管办完事叫齐活

  101小便叫小手儿

  102大便叫大手儿

  103麻利叫麻利儿

  104逆行叫戗折儿

  105拔草叫薅草

106小题大做叫血活

 

聊聊北京话里的儿化音

(一)

 

在北京,任何一个单位里都可能聚集着来自五湖四海的同事,在任何一个聚会场合所听到的都可能是南腔北调的大杂烩。

在这样一个流动性越来越大的城市里,几乎已经没人会在意“本地人”和“外地人”的分别。

不过,没人在意并不等于没有,想找出差别其实很容易,只要一个人开口说话,马上就可以听出他是不是北京人。

当然,得让土生土长的正宗北京人来听。

纯正北京话或者叫北京方言的特点是非常明显的,虽然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跟北京话的差别似乎不该太大,但外地人可以把普通话说得很好,要掌握纯正的京腔却远没那么容易。

这里姑且不去提那些时常被各大网站当作测试题目的北京土语,只来说说京腔里另一个极具代表性的特色:

儿化音。

大量使用儿化音是北京话一个突出的特点。

北京话的优点在于听起来轻松、随意,而且活泼、俏皮,缺点是听着似乎不太严肃,在一些比较正式的场合明显会给人一种吊儿郎当的感觉,而所有这些优缺点都跟北京话里几乎无处不在的儿化音有很大关系。

很多南方的朋友发不好儿化音,就觉得北京话难学,也不太好听,甚至有人据此认为北京话不仅土里土气,而且过于油腔滑调。

这个可以理解,但必须说明的是儿化音绝非北京话所独有的发音方法,事实上儿化音是汉语中很常见的一种与卷舌动作有关的音变现象,很多地方的方言里都有,只是北方方言中用的更多,而北京话则将其用到了极致。

儿化音是现代汉语研究中的一大课题,也是汉语规范中的一个难点,北京话里儿化音最多,当然应该作为研究重点。

由于儿化音更多地是用在口语里,在书面语中则通过加“儿”字来表示儿化,但“儿”字本身又另有用法。

比如说“花儿盛开”中的“儿”就是一个独立的音节,要单读出来,跟“一朵小白花儿”中表示儿化(与前面的“花”字连读成为一个音节)的“儿”不一样。

说的时候很容易区分,但书写时却易产生混淆,这种情况正是儿化音的主要缺点之一。

为避免混淆,本文将采用一种很科学的方法,即把表示儿化的“儿”字缩小,这是一种看起来很方便但写起来很麻烦的方法,通常字典里才会用(可见本文目的虽然不是学术研究,只是跟大家一起找个小乐子,但态度还是很认真的哟)。

首先纠正一个错误的认识,很多人认为儿化音只出现在词尾,这是不对的。

当初有段相声里就举过例子:

北京人说“鸭儿梨”,儿化音在前一个字上,天津人才说“鸭梨儿”。

而北京人常说的“哥们儿”、“爷们儿”都是词尾儿化,很多书上却写成了“哥儿们”、“爷儿们”,照这样发出音来绝不是北京话。

还有个典型的,“油饼儿”是词尾儿化,“馅儿饼”则不然,这两个念反了肯定不知道说的是什么。

过去取暖做饭烧的是“烟儿煤”、“蜂窝儿煤”,中秋节的吉祥物是“兔儿爷”,“腊八儿节”要喝“腊八儿粥”、吃“八宝儿饭”,还要泡“腊八儿蒜”,儿化音都在前一个字。

地名里“八宝儿山”和“石景山儿”也是两个读法。

另外,北京人管小流氓儿叫“玩儿闹”,“玩儿闹”们打架比较常用的家伙有“管儿叉”、“板儿砖”。

再看这个:

说一个人脸上“肉皮儿嫩”,跟“肉皮冻儿”似的,这两个儿化音的位置放错了就不像人话了。

当然了,多数情况下儿化音都出现在词尾,但少数的、有变化的地方才往往是不够熟练的人最容易露馅儿的。

儿化音在很多情况下具有区别词义的功能,在语法、修辞上也有专门作用,而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发音习惯,更不是好不好听的问题。

比如:

“头”读正音时通常专指脑袋,而“头儿”则代表领导。

另外,“头”也可以表示头发及发型(剃头、梳头、平头、分头、光头),还可以表示次序居先或在前的(头车、头羊、头排、头一天、头两年)。

而“头儿”又表示物体的顶端或末梢(这头儿、那头儿、山头儿、枪头儿、绳子头儿)、事情的起点或终点(开头儿、话头儿、进电影院晚了没看见头儿、好日子到头儿了),还能当立场或倾向性讲(你跟他是一头儿的)。

如果把“头”和“头儿”倒过来用,不光是听着别扭,很多情况下根本无法表义。

这样的例子随手就可以找到很多。

说一个人“火”了,是说他发达了、事业或运势兴旺起来了,而说一个人“火儿”了,则是说他生气了。

“早点”是指早饭,而“早点儿”是提前一些的意思,“早点儿起来吃早点”——这句话说出来比写出来更明白。

再比如“白面”是面粉,“白面儿”则是毒品,也是绝不能混用的。

画个“小人儿”很容易,任何人都能做到,但画个“小人”就很困难了。

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

“针眼”是一种眼病,学名睑腺炎,俗称麦粒肿;“针眼儿”则可作两解:

一指缝衣针上穿线的孔,也叫“针鼻儿”,二指用针扎过以后留下的小洞。

以上这些例子里加不加儿化词义完全不同,而这些词并不是北京话里特有的,这说明儿化音在汉语里是个普遍现象。

这种区别词义的功能在北京特有的词汇里例子更多。

“扎针”是注射,“上眼药”是往眼睛里滴药,加了儿化后,“扎针儿”、“上眼药儿”都是指告黑状、打小报告,后者还兼有使坏、蒙骗的意思,含义更多些。

北京话形容没什么实质内容或者没什么意思的事物有个词叫“味儿事儿”,读作正音可能会误解为“卫视”。

还有“事儿妈”、“事儿事儿的”、“劲儿劲儿的”,不加儿化均无法表明意思。

试试这段儿话:

“要真说能力,就他那点儿底儿纯属味儿事儿,就是个雏儿,连个混儿混儿都算不上。

就会在头儿头儿跟前儿给人扎针儿,一天到晚劲儿劲儿的,整个儿一没里儿没面儿。

他明儿要再事儿事儿的跟我这儿找碴儿,我非好儿好儿跟他玩儿玩儿。

你就等着瞧好儿吧!

”让真正的北京人说这段儿一点儿也不难,而外地人要想说顺了恐怕不易,估计说出来也不是那个味儿。

在多数情况下,加了儿化音的都是名词。

比如随便一个物体,顶儿、底儿、边儿、沿儿、棱儿、角儿、面儿、芯儿都可以作为描述其不同部位的名词。

还有种很典型的现象:

北京话里有很多词听上去像是同音叠字,其实从词性上讲,前面一个字作动词,后面一个相同的字加上儿化音作名词,放在一起就不是同音叠字而是一个动宾结构,用来表示一个动作。

比如:

数数儿、盖盖儿、钉钉儿、扣扣儿、包包儿、卷卷儿、挑挑儿、担担儿、堆堆儿、捆捆儿、套套儿。

如果觉得这些说法太土气,来看个绝对不土的:

画画儿,不管画的是国画儿还是油画儿,是山水画儿还是花鸟画儿,都叫画儿。

跟画儿情况相似的还有歌儿,不管是美声是通俗,是中文是英文,唱的都是歌儿,读成正音会很可笑。

歌儿的这种约定俗成也许是从小曲儿、小调儿引申而来,但也反映了儿化音的另一个特点,用来表明喜爱(或亲昵)的情绪,歌儿一定是喜欢才唱,喜欢的东西往往加儿化。

花儿、宝贝儿、美人儿、小孩儿、发小儿、伙伴儿、媳妇儿。

“小小子儿、坐门墩儿”听着就可爱,把儿化音去掉试试,感觉完全不一样。

有些字加不加儿化的情感反差非常明显。

比如“棍”:

冰棍儿谁都爱吃,换成冰棍您试试?

另外,用这个字来形容人通常有贬义,但加上儿化则即使是光棍儿,也还有几分玩笑成份在,绝不至于望而生厌。

而如赌棍、恶棍、党棍以及新出现的诉棍者,从称呼上就都含着强烈的厌恶情绪。

再比如同样是“绳”,扎在头上的叫红头绳儿、小辫绳儿,游戏里有翻绳儿、跳绳儿,即使跳的是很粗的大绳儿。

拔河用的绳子更粗,但还叫绳儿,因为这些都是喜欢的。

不喜欢的也有,被蛇咬过以后会害怕“井绳”,这才读正音。

 

聊聊北京话里的儿化音

(二)

儿化音还有一个重要特点是常用来表示“小”,只要是相对而言处于细、小、轻、薄、少这一类状态的,往往加儿化处理。

多数情况下处于这种“小”状态的也更可爱些,比如说小动物则是小猫儿、小狗儿、小鸡儿、小兔儿、小猴儿、小羊羔儿,说食物则如糖豆儿、水果儿、鸡子儿、豆腐干儿、杏干儿、葡萄干儿、冰糖葫芦儿、羊肉串儿。

再有形容“小”的物体形状,还拿食物来比方吧,食物可以切成块儿、段儿、片儿、丝儿、丁儿、末儿,或制成丸儿、球儿乃至三角儿。

北京人最爱吃的主食是用面作成的条儿,学名就叫面条儿。

其实,像块、片、粒、末这样的字作名词时,在表示物体形状的同时往往已经表明这个物体比较小,所以不儿化的时候很少。

比如说,只有薄的才叫铁片儿,厚的就得叫铁板了。

说到片儿,北京话里有一个与之相关的名词“片儿懒”,外地人恐怕很难想出这是什么东西。

其实只不过是很常见的男式布鞋,俗名“懒汉鞋”,因是平底儿,故以“片儿”来说明形状,于是就说成了“片儿懒”。

早些年,街上的“小玩儿闹”特爱穿这种鞋,且鞋面不能是平纹布而必须是条儿绒的,鞋底不能是白色而必须是深红色的,是白是红不用抬脚只要看一眼鞋底下露出的浅浅一圈儿鞋边儿就行,所以这玩意儿全名应该叫“条儿绒红边儿片儿懒”,又简称为“红边儿懒”。

这里还反映了北京话的另一个特点:

形容事物常常只根据外形而故意忽略实质,又很爱用缩略语,很多名词乍一听完全出乎意料,细一想又非常生动俏皮。

北京这一类的特有缩略语相当丰富,这里仅举一个跟儿化音有关的,“板儿绿”、“板儿蓝”——说的是当年几乎每人一身的绿制服、蓝制服。

与物体的形状相关,有些量词由于是专用在“小”物体上的,所以也都要儿化。

像前面的块、片、丸这一类就不用说了,作量词时基本都儿化,一块儿糖、一片儿肉、一丸儿药。

还有像串,作量词时一定读串儿,来十串儿羊肉串儿,一串儿糖葫芦儿,几串儿麻辣烫,还包括一串儿佛珠、一串儿钥匙。

瓶,由于常见的能装东西的瓶子一般都不会太大,所以不管是一瓶儿酱油一瓶儿醋,还是一瓶儿啤酒一瓶儿敌敌畏,一瓶儿香水儿一瓶儿口服液,都要儿化(而上述这些“瓶”作为名词也都儿化,即酱油瓶儿、啤酒瓶儿等等,当然如果大到暖瓶,就不再儿化了,氧气瓶更不用)。

根,作量词时几乎都儿化(“根”作名词时也常常儿化,如压根儿,刨根儿问底,刘老根儿),一根儿黄瓜,一根儿竹竿儿,一根儿棍儿,还有句挖苦人的话叫一根儿筋。

此外,就算粗如人民大会堂的大理石柱子,也是让孩子数数有几“根儿”。

不过上述这些情况基本都属于口语时要儿化,书面语则不必。

一瓶水和一瓶儿水、一根葱和一根儿葱,不写“儿”字不会有任何歧义。

有专家总结过,汉语中儿化音的主要来源是“儿”、“日”、“里”、“了”这几个字,凡以这几个字为词尾的念快了容易形成儿化音。

“儿”字当然不用说了,“今日”、“明日”念快了就是“今儿”、“明儿”,而“这里”、“那里”念快了就成了“这儿”、“那儿”等等,大意如此。

还有一个明显的关联字是“子”,很多名词儿化音可以与“子”相互替代,比如“头儿”和“头子”、“罐儿”和“罐子”、“勺儿”和“勺子”等等。

比较而言,“儿”更趋向于亲切,“子”则略显生硬,像“老头儿”和“老头子”,“小伙儿”和“小伙子”。

另外从大体上说,同样一个名词,北方更习惯于加儿化,南方则更习惯于加“子”。

比如北方叫“套儿”,南方叫“套子”;北方叫“罩儿”,南方叫“罩子”;北方叫“袋儿”,南方叫“袋子”;北方叫“女孩儿”,南方叫“女孩子”等等,举不胜举。

这些确实都可视为规律,但北京话又早已不受限于这些规律。

夸张一点儿说,北京话里几乎是无字不能儿化的。

只不过相当多的儿化音只是口语中一种习惯性的后缀,并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不光量词这样,名词也是这样。

比如:

电影儿、小说儿、上班儿、菜单儿、有趣儿、开春儿、趁早儿、打滚儿、抱团儿、抽空儿、拐弯儿、合群儿、亏本儿、离谱儿、手印儿、圆圈儿、台阶儿、窗台儿、窗帘儿、把手儿、眼镜儿、酒窝儿、嘴角儿等等,太多名词在说的时候都是习惯于儿化、甚至必须儿化的,但都不用写出来,因为不写也没人会误解其含义(很多时候写了反而容易误解)。

同样情况在对人的称呼里也很常见,“大婶”都会读成大婶儿,读成正音太不像话。

还有小王、小张、小刘、小赵、小吴、小毛、小江、小胡,多数姓氏在使用这种加“小”的简称时基本上都会读成儿化音,显得很亲切(姓氏前加“老”时不儿化,因为加“老”本身就有尊重的意思)。

但小李一般不儿化,是不是为了避免跟“礼儿”、“里儿”发生误解待考,姓李的一般昵称为小李子。

还有一种比较有意思的情况:

有些名词的儿化尽管从来不用写但在口语里却是只要说就一定要加,不儿化会很怪异。

拿“眼”字来说,有一种含义是指比较小的洞,作此义时必须都读作“眼儿”,像锁眼儿、扣眼儿,身上长的耳朵眼儿、鼻子眼儿、嗓子眼儿、腰眼儿、肚脐眼儿,还有港片里咒人常用到的屁眼儿。

总之,说各种窟窿眼儿的时候不儿化会很别扭。

这里有必要说说屁眼儿,这个词有时候会让人很尴尬,因为不得不用到它。

但不要以为这属于“脏字”只有咒人才用,带过孩子的人都应该有体会,有时候因健康及卫生方面的原因必须对孩子提到这个词,用别的词基本上说不明白。

就算全家都是专家教授,在孩子面前估计也不大可能用“肛门”这样的名称来阐述意思。

不过,“眼”字当小洞讲的时候也有不儿化的例子,山上的“泉眼”和握拳形成的“拳眼”都读正音。

脚上长的“鸡眼”也必须读正音(这是脚上的一种皮肤病,因形状像鸡的眼睛而得名,与小洞无关)。

还有“嘴”,用来表示形状或作用像嘴巴的东西时都读作“嘴儿”,奶嘴儿、瓶嘴儿、喷嘴儿、茶壶嘴儿、烟嘴儿、过滤嘴儿,包括亲嘴儿。

“把”,凡表示器具或物体上用手拿的那部分都读作“把儿”,刀把儿、枪把儿、改锥把儿、壶把儿、锅把儿、勺子把儿、墩布把儿、铁锹把儿,不过生个男孩子叫“带把儿的”应该不是指用手拿(倒也有这个作用)。

来一个小小的测试题:

“把儿缸子”应该是北京特有的叫法,知道说的是什么吗?

再比如“套”,凡当“外面的罩子”讲时都读作“套儿”,手套儿、鞋套儿、外套儿、胶皮套儿、塑料套儿直到避孕套儿。

还有“扣”,凡当“纽扣及条状物结成的疙瘩”讲时都读作“扣儿”,钮扣儿、粘扣儿、子母扣儿,还有绳子系的扣儿,不管是活扣儿还是死扣儿。

跟成绩有密切关系的“分”,单用的时候一定儿化。

考了多少分儿,“分儿、分儿,学生的命根儿”,挣了多少个工分儿,在单位分房时排多少分儿。

用在这些地方不儿化似乎不行。

“仁”字有一种意思是指包在硬壳最里面的柔软部分,通常是可以吃的,表示这个意思的时候必须儿化。

果仁儿、杏仁儿、虾仁儿、肚仁儿、核桃仁儿、花生仁儿、瓜子儿仁儿,中药里有砂仁儿,不儿化就成了“杀人”。

有时候管脑子叫“脑仁儿”,这是特指脑袋里面的意思。

“瓤”字也有这种“包在里面”的意思,所以也要儿化,“西瓜瓤”要读成“西瓜瓤儿”,不然一定被认为是大舌头。

既然又说到了吃,再来看看北京小吃吧。

小吃(其实应该读“小吃儿”)很有名,其中就有很多名称是必须用儿化音的(但都不用写),比如爆肚儿,不加儿化听着就不像是说食物而像交通台在播路况。

还有炒肝儿,“肝”如果读正音,恐怕不会有人想吃。

此外,像灌肠儿、豆汁儿、焦圈儿、油饼儿、麻花儿、排叉儿、豌豆黄儿、豆腐脑儿、驴打滚儿,把这些名称里的儿化音去掉再念,好象就没一个能吃的了。

另一种北京名小吃“滷煮火烧”倒是不儿化,名称读正音(一般只说吃“滷煮”),但最好吃的是“菜底儿”,最有名的馆子叫“小肠儿陈”,这可是不能读错的。

“馆”字也很有特点,宾馆、旅馆、图书馆、展览馆、博物馆以及殡仪馆都读正音,似乎有以示隆重的意思。

而提供吃喝的饭馆儿、酒馆儿、茶馆儿以至拉面馆儿、饺子馆儿则都儿化,似乎有很明确的功能区分。

类似情况还有“院”,医院、学院、研究院、疗养院都读正音,好象更突出工作职能或针对着组织、机构而言,大院儿、小院儿、前院儿、后院儿、家属院儿、大杂院儿、四合院儿则都儿化,似乎更突出居住职能或是针对着物理意义上的院落而言。

另外,各种机关大院儿、军队大院儿等更综合的概念也都儿化。

 

聊聊北京话里的儿化音(三)

 

北京的很多大院儿都已经具备了地名的功能。

像空军大院儿、海军大院儿、总政大院儿、总参大院儿等等。

说到这里,不妨再专门来谈一谈北京地名里的儿化音。

“大栅栏”是北京很有名的一个去处,作为一个特定的地名,正确读法是“大石烂儿”。

但这个读法字典里查不着,所以不用说是外地人,即使是北京人,在那个人流如潮的街口儿,面对牌匾上高悬的这三个字时也常常会感到犹疑和困惑。

据说在这一地区前几年开始的改造过程中,由于有外资的进入,为了怕外国人犯晕,结果在中方内部连这个项目的名称到底怎么念都成了很大的争议。

外国人晕没晕不知道,反正自己人已经先晕了。

最不应该的是现在那一地区指路标、公交站牌等公共设施上标注的拼音也不统一,有按几百年约定俗成标的,也有按现代字典正音标的。

内部有争论可以(其实已经念了几百年了,有什么可争的呢?

),但公共设施上必须一致,否则会越弄越乱的。

“王府井”,“天桥”,同样很著名吧,读的时候也都要儿化,王府井儿,天桥儿,这才对味儿。

需要说明的是地名里的儿化音在路标、站牌上都不会写出来,所以有些时候因为读音太意外,就会很迷惑人。

地名弄错了不光是闹笑话,还可能南辕北辙产生误会,为此走错路可就要耽误时间了。

北京地名里,“口”一般都儿化,菜市口儿、珠市口儿、灯市口儿、闹市口儿、新街口儿、甘家口儿、磁器口儿、豁口儿、交道口儿、五道口儿,以及所有大小街道的东口儿、西口儿、南口儿、北口儿,城区地名里的口基本上都儿化。

不过到了郊区却有变化,比如“南口”,在昌平居庸关附近;“汤河口”,已经快出北京了(这里顺便说一句:

实际上不单地名,“口”字凡当“进出通过处”及“容器与外部相通处”讲的时候也都儿化,如袖口儿、领口儿、瓶口儿、碗口儿、杯口儿及各种缺口儿)。

 “营”一般都儿化,玉泉营儿、菜户营儿、来广营儿、蓝旗营儿、火器营儿、小营儿、霍营儿、东铁匠营儿。

“园”一般都儿化,官园儿、西罗园儿、郎家园儿、姚家园儿、潘家园儿、牡丹园儿、苹果园儿、葡萄园儿、石榴园儿。

另外所有的公园都叫公园儿,但同是“公园”,名称里把“公”字去掉后却又往往读成正音,如颐和园、圆明园、大观园,加上所有的游乐园,只有动物园儿要儿化。

还有,“庄”一般都儿化,车公庄儿、百万庄儿、左家庄儿、八里庄儿、黄庄儿、方庄儿、管庄儿、太平庄儿(不至一个);“屯”一般都儿化,三里屯儿、六里屯儿、海户屯儿、大屯儿;有意思的是“村”却很少儿化,中关村、魏公村、明光村、上园村,都读正音,而且连别的字都受影响,比如“花园”,放在村前面就读正音“花园村”,不放在村前面就要儿化,读“花园儿桥”(这个桥其实就在花园村)或“花园儿路”。

“店”除了周口店,一般也都儿化,麦子店儿、半壁店儿、羊坊店儿、十八里店儿,包括同音的马甸儿、厂甸儿。

“坟”也要儿化,公主坟儿、八王坟儿、六公坟儿、索家坟儿(人的坟都儿化,但北太平庄往南的铁狮子坟却可以不儿化)。

“楼”多儿化,如光明楼儿、呼家楼儿、过街楼儿、骑河楼儿等等。

“房”也多儿化,东官房儿、蒋养房儿、西八间房儿。

“井”,王府井儿、双井儿、沙井儿。

“河”,三里河儿、十里河儿、西坝河儿。

“桥”,天桥儿、厂桥儿、白石桥儿、太平桥儿、后门桥儿、北新桥儿、虎坊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