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湘教和鲁教三版本的比较.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990232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0.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湘教和鲁教三版本的比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人教湘教和鲁教三版本的比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人教湘教和鲁教三版本的比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人教湘教和鲁教三版本的比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人教湘教和鲁教三版本的比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湘教和鲁教三版本的比较.docx

《人教湘教和鲁教三版本的比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湘教和鲁教三版本的比较.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湘教和鲁教三版本的比较.docx

人教湘教和鲁教三版本的比较

这里向你提供本人对普通高中地理实验教材必修3的解读、修改和教学建议,对人教版、湘教版和鲁教版三个版本的教科书进行了比较。

其中对有些问题的认识尚不成熟,有待进一步探讨。

期望抛砖引玉,共同探讨,共享资源。

严侠华

高中地理必修3(鲁教版)

《课标说明》教学总要求:

1.借助教材中精选的示范性材料,使学生从个别到一般,掌握带规律性的知识和能力。

即学会学习相同或类似类型知识的基本方法。

因为同一类区域问题往往具有共性。

2.同时,每个案例都难以研究某类问题的所有内容和方法。

因此,有必要补充一些相关的其他实例,以弥补已有案例中未能包括的内容和方法。

因为不同的区域间总有一定差异。

《课标说明》教学注意:

关于发展问题:

关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要抓好两个发展:

(1)区域自身的发展(有基本规律—用案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2)某区域与相关区域的联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利弊影响。

关于方法能力:

不仅要掌握地理学的学习方法,还要掌握研究方法,增减将地理各要素综合起来研究的能力。

关于案例教学:

案例需与我国可持续发展紧密相关,使学生受到有关的国情教育。

其中,湘版和人教教材善于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均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教学中必须从中反思,其经验对于我国流域开发与发展的借鉴意义。

否则会“陷在国外”。

当然,本国案例的教学也要防止“陷入国内”某个案例的内容本身。

都应从中提炼思路、总结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提升理念,把得到的启示服务于探讨我国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以谋求我国的区域可持续发展。

本书学习目的:

目的不是要讲述具体的某一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

而是从“区域”的含义、区域间差异、同一区域不同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的影响、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等方面,概括区域地理研究的内容及研究方法,为学选修打基础。

范例整理要求:

共选择了五个较典型的范例(论题),需整理出不同区域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存在着不同的问题及应彩的不同对策和措施。

教学创新: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学校信息技术学科结合,开发新的科学教学模式。

一、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鲁教版第一单元)

P.1教学:

认清确立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主题的意图:

①具体地理问题的解决,都必须结合具体区域的实际(尽管不少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②全球的可持续发展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③学习地理的知识、原理,最终目的是要解决地理问题,以利区域、全球的可持续发展。

[标准1]了解区域的含义。

学习要求:

1.结合实例,了解区域的概念和区域具有的一般性特征。

2.了解不同类型的区域及其划分依据。

教与学:

回顾初中世界地理及中国地理中所学习的区域,加深对区域的理解。

P.7增加:

根据教学要求“回顾初中世界、中国地理中所学习的区域,加深对区域的理解”,教学中,可设计活动,让学生分组举例阐述“区域”的含义和特征。

[标准2]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学习要求:

1.认识区域内部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整体性特征。

2.运用地图或资料,比较两个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掌握比较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

3.通过比较,探究区域差异形成的原因。

教与学:

选择两个特征差异较为显著的世界或中国的区域,比较两者的差异。

模拟赴不同区域的旅游,描述这些地区的地理景观和地理现象,说出到不同地区旅行应携带的主要生活用品。

P.9教学:

关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要求:

①不仅能说明两个不同区域的差异,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比较,学习有关区域差异的比较方法;②同时,要使学生在比较过程中认识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③还应使学生在认识地域差异的同时,进一步认识组成环境各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因为,在探究区域可持续发展时,我们仍应关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在考虑环境的保护、整治或资源的开发、调配时,应综合考虑各环境要素间的相互影响。

课文未结合“③”,教学中需引导学生认识。

P.9教学:

注意思路的归纳、应用:

区域差异比较一般思路:

位置→气候→地貌、地质、水文等→土壤、植被等(一步步依次探寻原因);自然环境差异→影响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差异比较:

农业生产类型类型(种植业、畜牧业)、生产方式(包括耕地类型、主要农作物、复种制度等)、住房样式等。

课文内容详实,面面俱到,但缺乏思路引导。

教学中要防止学生陷于内容本身的死记硬背,引导学生归纳出基本思路和分析方法,从而为探讨同类案例打好基础。

P.11教学:

表1-2-1日本和英国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P13表1-2-2日本和英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

两表都仅罗列了差异,缺少要素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教学中需加以引导。

[标准3]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学习要求:

1.运用案例,说明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的不同影响。

2.通过案例分析,理解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应如何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与学:

收集当地资源、环境、产业结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资料,分析地理环境对该区域发展的影响,尝试预测当地经济发展方向,提出发展对策。

P.16教学:

课标“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标准要求学生通过实例认识区域发展的自身规律。

目的是协调好人地关系,寻求区域内新的增长点,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其中“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的重点是指资源环境(影响区域发展的一般因素有:

地理位置、资源环境、技术力量、产业结构等)。

教学中,注意力易集中在“影响”本身,忽略区域发展的自身规律;泛及“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忽略“资源环境”这一重点。

这在教学中应引起充分注意。

鲁版教材有关各发展阶段扣“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这一主题不够;虽然课文陈述及案例反映了“规律”,但缺少对于规律的认识引导;且对“资源环境”的影响这一重点突出尚不够。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提炼“区域发展自身的规律”;贯穿资源环境的影响这一重点。

湘版有关这部分内容则完全没有体现课标的要求。

P.16教学:

“第三节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

江苏《教学要求》之一:

“通过案例分析,理解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应如何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落实这一要求的难度在于:

如何体现每个“历史阶段”的协调对策。

因为在“初期阶段”,人地关系是基本协调的,没有必要重点探讨协调对策。

一般来说,只有当某区域资源供给与需求发生矛盾时,要使区域得到新发展,可采取协调措施如:

①不断开发利用新能源、新材料;②发展能耗少、原材料需求少,而经济效益高的部门。

引进新技术,改革区域经济结构。

当然,但认识各个阶段的过程中,有必要思考如何尽量避免不协调问题的发生。

所以,对这一教学要求需要灵活理解。

P.20教学:

匹兹堡发展案例学习,需使学生认识:

此点感悟可用于其他同类案例的分析。

[标准4]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习要求:

1.举例说明产业转移的概念。

2.运用实例分析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

3.运用实例理解产业转移对产业移入区和产业迁出区地理环境的影响。

4.通过实例,从资源地区分布存在不均衡性及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来认识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

5.列举有关实例,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对资源高出区和资源调入区社会经济、地理环境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

教与学:

分组收集有关资料,开展资源调出区和调入区之间居民的模拟对话活动,探讨资源跨区域调配对不同区域的利弊影响,并尝试提出相应对策。

P.63增加:

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鲁教版没有编写。

需补充三方面要求及案例:

(1)产业转移的概念;

(2)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3)产业转移对移出区和移入区地理环境的利弊影响。

P.66教学:

“第三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讨论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不仅要从利弊两方面分析对调出区和调入区的影响,还要注意对沿线地区的影响。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需从分布不均衡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展开。

因资源跨区域调配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自然资源分布不均衡与社会资源分布的地域差异。

二、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鲁版第二单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标准1]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学习要求:

1.阅读资料,了解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的几个历史阶段。

2.知道不同历史阶段人地关系思想的特点。

教与学:

设计有关表格,分析、归纳各阶段人地关系思想的特点,培养整理、归纳资料的能力。

P.28比较:

关于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课标要求阅读资料了解几个历史阶段。

课文“人类社会发展早期……在古希腊时代;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淡化了具体时间,如农业文明或╳╳世纪╳╳年代,而是侧重思想演变过程中的典型论点,揭示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

(湘版:

分为“古代”和“现代”,其中,“现代”中列举了五个年代)。

(人教版:

分为“早期的采集渔猎时代、农业文明时期、18世纪开始的工业革命以来、20世纪70年代开始”)

[标准2]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学习要求:

1.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分析产生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教与学:

调查本地面临的环境问题,指导学生撰写有关环境治理或生态保护方面的小论文,并进行展示、交流。

P.32增加:

课标要求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注重对世界主要环境问题的系统归纳。

建议:

在“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末,或在“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的开始,插入“活动”:

要求学生列出义务教育阶段学习中到的环境问题,并进行分类整理。

归纳出几大类。

(湘版有较全面的分类,但不能发挥培养学生自主分类的能力)

P.33增加:

增加活动,提供两则有关不同致富方式的资料。

让学生讨论:

不同致富方式所产生的后果分别是怎样的?

理解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标准3]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学习要求:

1.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2.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基本原则。

3.运用案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教与学:

以角色扮演的形式模拟当地行政官员、企事业领导、居民等,就本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P.39比较:

课标要求运用案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课文“第三节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以四大战略:

“人口战略、资源战略、环境战略、稳定战略”,需要从中提炼出“主要途径”。

(湘版P102-104提出四条途径:

①控制人口规模;②转变发展模式;③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④协调人地关系,从我做起。

)(人教版P101-103:

发展循环经济是新世纪国际社会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新的实践模式,也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

在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中,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是清洁生产。

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我国大力推选生态农业,以实现循环经济。

)三个版本可适当互补。

[标准4]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学习要求:

1.结合实例,领悟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2.结合生活实例,认识实现可持续发展个人应采取的行动,增强对社会和自然环境的责任感,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教与学:

对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环境行为进行反思与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活动。

P.38增加: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生活实例,认识实现可持续发展个人应采取的行动,增强对社会和自然环境的责任感,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课文或活动中:

缺乏结合学生生活实例认识实现可持续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