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对发展的影响.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898464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70.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对发展的影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对发展的影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对发展的影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对发展的影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对发展的影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对发展的影响.docx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对发展的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对发展的影响.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对发展的影响.docx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对发展的影响

1年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要“积极稳健、审慎灵活”,重点是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1)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减税和增加财政支出等措施以增加和刺激社会总需求的一种政策,相对于稳健的财政政策而言更加扩大、加速支出。

是在我国出现了需求不足,投资、出口和经济增长乏力等特殊情况下,在政策环境允许的限度内,所采取的一种阶段性或暂时性的适度扩张政策。

也可以说,这是在国内经济有紧迫需要,政策实施又有现实可能的条件下,扩大内需以保持经济适度增长、刺激经济。

积极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发挥更加直接、更为积极的促进和拉动作用,调节社会分配。

2)稳健的货政策也是针对宽松货币政策而言的,稳健货币政策是目前中央银行执行的货币政策,核心内容包括:

一是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供应量适度增长;

二是及时调整信贷政策,引导贷款投向,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三是执行金融稳定计划,发挥货币政策保持金融稳定的作用;

四是在发展货币市场的基础上,积极推进货币政策工具改革,实现货币政策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转变。

宽松货币政策总的来说是增加市场货币供应量。

具体政策工具有:

1、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使商业银行减少上缴的存款准备金,增加可贷资金。

2、降低再贴现率。

使商业银行将票据贴现给中央银行时,可获得更多的资金,增加可贷资金

3、中央银行在市场上购买有价证券。

货币投放市场。

4、放松信贷条件和规模。

宽松货币政策下、市场货币供应量增加,使企业资金使用成本减少,利润增加。

增加货币供应量,使人们货币收入增加,促进消费。

宽松货币政策是在国内经济不够景气的情况下使用的促进经济发展的货币政策。

2010做好明年经济工作的有利条件。

首先,粮食连续七年增产,农业农村经济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为管理好通胀预期、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提供了基础支撑,为扩大国内需求、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赢得了主动。

其次,内需驱动增长的模式得到进一步强化,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持续增强。

主要表现在:

内资主导作用进一步加强,民间投资渐趋活跃,

中央投资对地方和社会投资的拉动效应显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维持在18%左右的较高水平上。

第三,从外需看,明年世界经济将继续缓慢回升,出口将保持一定增长,外需有可能实现对经济增长的正拉动。

  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目前,国内外经济环境更加复杂多变,来自国内外和自然界的挑战更加严峻。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虽然有望继续恢复增长,但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恢复的过程必将缓慢、动荡而曲折。

欧洲国家主权债务危机还在蔓延;美国失业率居高不下,债务负担沉重,流动性泛滥;美国再次推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虽然可能有助于缓解美国本身的问题,但必然会给世界经济带来通货膨胀等负面影响;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在复苏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通货膨胀问题。

从国内看,宏观经济平稳运行面临复杂形势,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基础不牢固,经济结构调整压力加大,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改善民生和维护社会稳定任务艰巨。

特别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近来物价上涨压力增大以及部分城市房地产价格过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总体判断,2010年我国宏观经济企稳回升的势头得到进一步巩固,正在逐步转入正常增长的轨道。

2011年,虽然经济发展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但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

只要牢牢把握积极稳妥、审慎灵活的宏观经济政策基本取向,有效实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宏观调控政策,我国经济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

  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内涵与意义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持续为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注入动力。

目前,我国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既有必要性,又有可行性。

必要性在于:

首先,虽然我国经济已经逐渐步入正常增长的轨道,但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仍未消除,还需要对经济保持一定的刺激力度。

其次,很多已经开工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需要后续资金支持,这也要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第三,财政政策主要是用于解决结构性失衡问题的。

只有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才能发挥财政政策在稳定增长、改善结构、调节分配、促进和谐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可行性在于:

目前我国财政赤字、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均在国际公认的警戒水平之下,我国财政、金融状况良好以及宏观经济有力的增长势头,都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提供了空间。

积极的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是:

首先,保持适当的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

其次,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财政支出向民生和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倾斜,将更多的钱用于“三农”、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领域,重点支持保障性住房、农村水利交通、城镇公益性基础设施、医疗卫生体系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的发展。

第三,继续实施结构性减税,在改革税制的同时减轻中低收入居民的税负负担。

第四,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防范地方政府财政风险,防止盲目铺摊子、上项目。

 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保持物价稳定和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稳健的货币政策,可以理解为中性的货币政策。

必要性、当前,受输入型通胀压力、流动性过剩、农产品涨价、劳动力成本上升等的影响,我国出现了较大的物价上涨压力。

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一方面可以使货币供给增加逐步与宏观经济增长状况相匹配,避免物价全面上涨;另一方面可以保持适当的货币供给,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此外,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会对我国金融领域造成冲击,需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以更好地加以应对。

  稳健的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是:

第一,按照总体稳健、调节有度、结构优化的要求,保持货币供给和信贷投放总量合理增长,既要满足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需要,又要把握好流动性总闸门。

第二,着力优化信贷结构,把信贷资金更多地投向实体经济,投向“三农”、中小企业、中西部地区,发挥金融服务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作用。

第三,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汇率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第四,保持金融稳定,切实防范各种形式的金融风险。

  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调整经济结构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保障。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十二五”时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也是2011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最终目的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促进经济更好发展,实现科学发展。

因此,不应该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与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对立起来,而应辩证地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还要看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长期保持价格水平稳定、避免出现通货膨胀风险的重要方面。

只有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坚持不懈地调整经济结构,才能保持经济环境的长期稳定;只有经济环境持续稳定,才能从根本上有效稳定价格总水平。

当前,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要内容有:

进一步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同时大力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努力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做好节能环保、生态建设、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的工作。

  稳定价格总水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必须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当前居民消费价格水平上涨过快和一些大中城市房地产价格过高的问题,不仅影响宏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影响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步伐,而且影响千家万户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因此,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既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宏观调控最紧迫的任务,也是明年宏观调控的关键目标。

导致近期物价上涨压力明显增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前面已经述及的原因,当前特别需要警惕和防止一些地方借“十二五”开局盲目铺摊子、上项目,导致总供给与总需求失衡,从而形成对物价上涨的更大压力。

面对物价水平上涨的多方面原因,抑制价格上涨的措施也应该是综合性的。

首先,大力发展生产特别是居民日常生活必需品和重要生产资料的生产,保障供给,争取实现供需平衡。

其次,提高宏观调控的针对性和及时性,落实稳健的货币政策,有效管理流动性,进一步减弱较大规模货币存量对价格水平稳定的影响。

同时,加强政府对市场价格的有效监管,打击各种扰乱物价稳定的违法行为。

第三,当前预防通货膨胀的关键依然是管理好通胀预期。

应通过实施相关政策和媒体宣传,稳定公众心理,避免因心理恐慌而推高物价。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显示了党和政府对事关民生的物价水平稳定问题的高度重视。

会议提出,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综合施策、重点治理、保障民生、稳定预期”的原则,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全面加强价格调控监管工作。

鉴于我国经济发展存在诸多有利条件,而且目前并不存在导致物价持续全面上涨的因素,只要调控措施得力,就能够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和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在多数发达国家,公开市场操作是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调节市场流动性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通过中央银行与指定交易商进行有价证券和外汇交易,实现货币政策调控目标。

中国公开市场操作包括人民币操作和外汇操作两部分。

外汇公开市场操作1994年3月启动,人民币公开市场操作1998年5月26日恢复交易,规模逐步扩大。

1999年以来,公开市场操作已成为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日常操作的重要工具,对于调控货币供应量、调节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引导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人民银行从1998年开始建立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制度,选择了一批能够承担大额债券交易的商业银行作为公开市场业务的交易对象,目前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共包括40家商业银行。

这些交易商可以运用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券等作为交易工具与中国人民银行开展公开市场业务。

从交易品种看,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市场业务债券交易主要包括回购交易、现券交易和发行中央银行票据。

其中回购交易分为正回购和逆回购两种,正回购为中国人民银行向一级交易商卖出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买回有价证券的交易行为,正回购为央行从市场收回流动性的操作,正回购到期则为央行向市场投放流动性的操作;逆回购为中国人民银行向一级交易商购买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将有价证券卖给一级交易商的交易行为,逆回购为央行向市场上投放流动性的操作,逆回购到期则为央行从市场收回流动性的操作。

现券交易分为现券买断和现券卖断两种,前者为央行直接从二级市场买入债券,一次性地投放基础货币;后者为央行直接卖出持有债券,一次性地回笼基础货币。

中央银行票据即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短期债券,央行通过发行央行票据可以回笼基础货币,央行票据到期则体现为投放基础货币。

要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

2012年03月06日11:

42:

47减税负激发活力

积极的财政政策有哪些内涵?

包括5个方面:

第一,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促进企业发展和引导居民消费。

第二,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努力扩大消费需求。

第三,着力优化投资结构,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

第四,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第五,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今年为什么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这是“稳增长”和“调结构”的需要。

为了减轻企业和居民的税负、激发经济发展的活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积极的财政政策应当继续坚持下去。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税收工作之本。

,税收与民生息息相关。

无论是通过税收筹集财政收入,还是运用税收手段调控经济、调节分配,其本质都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造福于民。

汪康说,在新的形势下,民生问题日益凸显、备受关注。

税务部门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税收工作的根本,充分发挥税收在调节收入分配、扩大就业,以及支持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切实处理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要不断深化税制改革,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调整消费税征收范围和税率结构,落实个人所得税、资源税、房产税改革措施,进一步构建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税收制度。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认为,虽然提法一样,但2012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和2011年有所不同。

在国内外经济形势已经发生实质性变化的背景下,2012年的宏观经济政策虽然继续保持“积极加稳健”相搭配的格局,但相对于以往,其实际内容也应当且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

就积极财政政策而言,这种调整主要包括:

预算赤字规模,宜在去年的基础上略有增加;减税而非增支,将成为主要载体;结构性减税的操作,应锁定流转税并以增值税为主;增加支出的操作,宜将重点放在改善民生上。

稳健之中有微调

今年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货币信贷在保持合理增长的同时,投放结构进一步优化,流入了小微企业、“三农”等经济薄弱环节。

因为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不断发展变化,货币政策需要适时适度预调微调。

从国际上看,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交替上升,导致全球经济复苏不确定性增加,各主要发达经济体央行保持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主要新兴经济体同时面临经济放缓和通胀压力,金融市场波动较大,资本流动方向多变,全球流动性不断扩张,国际经济复苏总体疲弱。

从国内来看,当前总需求比较稳定,货币条件回归常态,粮食生产形势较好,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

但也要看到,劳动力、土地、资源、环境等要素成本上升压力仍然较大,国际市场流动性过剩依然突出,输入性通胀压力也较大。

因此,总的来看,未来物价上涨的压力仍然存在,需要宏观政策继续把握好力度和节奏。

一年多来,受央行多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银行存贷款利率的影响,加上人民币汇率升值的作用,部分中小企业资金紧张、经营困难。

因此,货币政策在保持“稳健”的基础上还需体现“总量适度、审慎灵活、定向支持”的要求。

这一要求实际上是央行对货币政策如何微调的一个诠释,即信贷投放虽会保持一定程度增量,但一定是“定向”,是对有利于结构调整的行业和领域进行支持。

今年货币政策或将呈现“相对宽松”态势,并不意味着宏观调控转向。

下一阶段,货币政策仍将继续以“稳健”为主基调,同时央行在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等方面的调整将更有针对性和灵活性,信贷政策将更好地与产业政策结合,实体经济将获得更多的金融支持。

(本报记者王信川王璐)

 "'稳健'的内涵,是指货币政策介于宽松和从紧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它意味着货币政策既要改变宽松的基调,又不能急刹车"  2011年我国"松财政、稳货币"的宏观经济调控基调正式确定,基本符合市场预期。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国自2008年第三季度开始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至今已有两年半的时间。

2011年,货币政策调整为"稳健",是根据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的需要,对货币政策基调的又一次重大调整。

分析人士认为,货币政策基调的转变,将有利于中国经济更加持续健康的发展。

  当前货币政策回归稳健的条件已经成熟。

一方面,国民经济复苏的态势在不断巩固;另一方面,通胀压力不容乐观。

央行调统司司长盛松成撰文指出,物价上涨已成为当前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因此必须引导货币信贷回归常态,阻断通胀预期向现实通胀的传导渠道。

  稳健意味中性  回顾近年来央行的货币政策可以发现,1999年至2007年上半年,我国一直实行的是稳健的货币政策。

2007年下半年,由于流动性过剩以及通胀压力上升,央行及时调整货币政策基调,转为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短期的政策工具,经常会因使命的不同,侧重目标的不同有所变化。

稳健的货币政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有时候是扩张的,有时候是紧缩的,有时候是真正稳健的。

要对应不同时期的经济背景,有不同的做法。

而这正是对货币政策针对性、灵活性的解读。

  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内涵,是指货币政策介于宽松和从紧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它意味着货币政策既要改变宽松的基调,又不能急刹车。

 

中国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对此,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认为,在抑制通胀的同时,中国还面临稳定经济增长和调整经济结构的任务,因此在货币政策回归稳健后,财政政策有必要在一定时期内保持适度的扩张,与货币政策"一松一稳"搭配发力,实现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

涨幅连续回落货币政策仍要重视防控通胀[复制链接]

发表于2012-11-2210:

34:

11行长周小川近日表示,中国经济处于转轨过程中,经济过热倾向往往多于通缩倾向,货币政策需要始终强调防控通货膨胀。

专家分析认为,尽管当前物价总体维持低位运行,我国未来通货膨胀压力仍不容小视,要始终坚持把防控通胀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之一,运用适时适度的政策手段防控通胀,提高政策的前瞻性与灵活性。

  当前物价仍在低位运行

  我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在今年二三季度增速明显下滑。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0月份,CPI仅同比上涨1.7%,这是继7月CPI在年内首次跌破2%以来的又一个新低纪录,同时也是近33个月以来的涨幅新低。

10月食品价格环比大幅下降是导致CPI数据同比下滑的主要原因。

10月份,食品价格环比下降0.8个百分点,直接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环比下降0.27个百分点。

今年粮食丰收和食品供给稳定支撑了近期物价涨幅的回落。

  未来通胀压力不容小视

  市场普遍预期,本轮通胀周期底部或已形成,未来通胀预计温和上行,但整体仍将平稳可控,为货币政策调整预留空间。

滕泰认为,较低的物价水平不会长期保持,预计我,但若出现投资过热和资本流入过快,明年的物价上涨就可能演变成新一轮通胀风险。

  通胀压力既来自内部也来自外部。

国内劳动力成本稳步上涨,物价绝对水平仍处于上升态势;国际上货币宽松的大背景推动原材料价格上涨,输入性通胀压力依然很大。

从货币流动性的角度看,新世纪以来,我国一直处于国际收支双顺差局面,双顺差会导致流动性投放过多,对货币供应量和通货膨胀产生重要影响。

  周小川指出,通胀压力是长期伴随中国经济转轨过程的一种趋势,需要客观看待,谨慎防范。

  货币政策不可忽视通胀压力

  周小川指出,中国货币政策实行多目标制,即维护低通胀,推动经济合理增长,保持较为充分的就业及维护国际收支平衡。

多目标制已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相适应。

四点目标不可偏废,又相辅相成。

防范通货膨胀,既需要通过综合运用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央票、回购等这些调控工具,又不能只关注低通胀,抵制价格改革,而需要在推进其他目标的实现中同步落实。

  这就要求形成更具前瞻性、灵活性、适时适度的货币政策。

中国银行副行长陈四清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减少有赖于外汇储备和国内信贷的双重作用。

针对如何提高货币政策防控通货膨胀的效果问题,他提出四点建议:

第一、建立更为合理的外汇核销和外汇储备运用长效机制,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从源头控制住货币超发;第二、注重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行政手段的配套组合;第三、加强非银行融资体系监管,促进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与民间借贷市场的健康发展;第四、提高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和危机应对能力。

发表于2012-11-1923:

49:

31|只看作者|倒序•2012年11月

  欧洲危机的爆发与恶化是最近3年内全球经济领域的最重要事件。

受危机影响,全球经济增长率由2010年的5.1%下降至2011年的3.8%,进而下降至2012年的3.3% 无论是发达经济体还是新兴市场经济体在此期间内均经历了经济增长的减速。

    发达经济体普遍面临以下问题:

失业率高企、国内消费投资增长乏力、整体负债率偏高。

为稳定金融市场与提振实体经济,发达经济体普遍实施了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

当然,部分国家的宽松财政政策已经造成政府债务占GDP比率高居不下,甚至爆发了债务危机。

  尽管如此,目前美、欧、日、英等国家都在实施不同程度的量化宽松政策。

发达国家央行的集体量化宽松政策既加剧了主要货币之间汇率的动荡,也加剧了短期资本流动的波动性。

全球主要经济体既有陷入所谓“汇率战”的风险,也面临着“贸易战”的威胁。

  中国经济在过去三年间也经历了增长率不断放慢的过程。

2010年与2011年的GDP增速分别为10.4%与9.2%,2012年可能显著回落至7.8%。

  中国经济的逐渐走软主要有三个因素:

一是针对国内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导致房地产投资增速不断回落;二是外需疲软、人民币升值与国内要素价格调整导致出口增速下降;三是上一轮宏观刺激政策的效果逐渐消失。

 先来看消费。

过去几年内就业市场形势稳中偏紧,城乡居民收入(尤其是农民工收入)出现持续较快增长,社会保障体系得到进一步加强,这都促进了居民消费的稳定增长。

  坊间传闻,十八大之后中国政府可能出台新的收入分配政策,国民收入向弱势群体的适当倾斜有助于进一步提高边际消费倾向较强的群体的消费能力。

  目前中国正处于城市化的中期阶段与居民消费升级的关键时期,预计住房、汽车、教育、健康、旅游等领域仍将成为未来的消费热点。

  此外,欧债危机爆发后,中国政府再一次采取了稳增长、促消费的政策,为汽车、节能家电等产品的销售提供财政补贴以刺激相关产品消费。

  当然,居民消费增长也受到以下一些因素的掣肘:

很多城市针对房地产与汽车仍实施限购政策;由于社会保障体系依然不健全、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导致谨慎性储蓄动机较强,社会平均消费倾向偏低。

  其次来看投资。

投资可大致分为制造业投资、房地产投资与基础设施投资。

尽管受库存较高与产能过剩困扰,2013年中国制造业投资增速难有大的起色,但总体上仍有望保持稳定,而新非公36条实施细则的逐步落实有助于刺激民间投资的增长。

  从供求关系来看,房地产宏观调控已经造成很多城市供应偏紧,2013年房价反弹并导致房地产投资增速反弹的概率较大。

  从历史经验来看,党代会召开与地方政府换届后,总有一波旺盛的地方政府投资需求,恐怕此次也不例外。

  另一个历史经验是,在每个五年计划实施期间,中前期(第2至3年)的投资增速普遍较高,而2013年恰好是十二五规划的第三个年头。

  不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也面临如下一系列不利因素:

首先,对制造业投资而言,去库存化、去产能化甚至去产业化的压力依然巨大,劳动力成本仍在上升,当前工业企业利润的大幅下滑可能影响企业家投资的信心与能力。

  其次,对房地产投资而言,宏观调控政策仍可能继续维持,且建筑用地供给相当有限,这会限制房价反弹后房地产投资增速反弹的空间。

  再次,对基础设施投资而言,作为投资主体的地方政府或地方融资平台目前债台高筑,随着土地市场的降温,地方政府的财力与融资能力均受到限制,难以进行新一轮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2013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名义增速有望维持在20%上下。

  再次来看出口,这是受萎靡的全球经济增长状况影响最大的领域。

诚然,出口行业目前可谓面临着内忧外困。

  从外部来看,全球经济尤其是发达经济体增长低迷、发达经济体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显著增强、中国贸易条件依然在恶化、要求人民币继续升值的外部压力可能周期性增强。

  从内部来看,持续的人民币升值与劳动力价格上涨、更严格的环保与节能标准均提高了出口企业的生产成本,这或者会推高出口价格(损害出口竞争力),或者会压缩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

  从财政政策来看,2013年的亮点可能包括:

  第一,结构性减税。

一方面,中国政府会继续拓展服务业营业税改增值税的试点范围;另一方面,中国政府会延续甚至扩大对小微企业的减税。

  第二,地方政府发债。

中央政府会允许更多的地方政府发行市政债券,既缓解由于土地出让金下降给地方政府财政平衡造成的冲击,又通过债券发行的信息披露对地方政府的行为形成新的约束。

  第三,将更多的财政支出用于社会公共产品的供给,包括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继续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等。

  从货币政策来看,由于2013年CPI增速可能回升,预计央行进一步降息的空间不大。

相比之下,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仍有较大的下调空间,尤其是当中国政府放松了对房地产行业的宏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