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高效开发海洋资源合理配置优势海洋产业积极推动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docx
《科学高效开发海洋资源合理配置优势海洋产业积极推动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高效开发海洋资源合理配置优势海洋产业积极推动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科学高效开发海洋资源合理配置优势海洋产业积极推动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
科学高效开发海洋资源,合理配置优势海洋产业,积极推动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
转载日期:
2012-7-1922:
24:
00来源:
互联网
山东半岛海洋蓝色经济区是基于山东半岛地区丰富的海洋资源,依据地域分工规律,综合考虑自然生态、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因素所形成的复合功能区。
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要坚持以海洋生态文明为基本要求,以海陆统筹为基本途径,打造海洋优势产业、临海产业、涉海产业合理配置,经济、生态、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海洋特色经济区。
山东省优势海洋资源是蓝色经济区建设的资源基础,优势海洋产业是蓝色经济区建设的产业基础。
推进积极推进蓝色经济区建设必须要立足于科学高效开发海洋资源,充分发挥山东海洋资源优势,进一步提升和巩固优势海洋产业,大力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进而实现优势海洋产业、临海产业、涉海产业合理配置。
一、海洋资源开发趋势分析
当前,海洋资源开发受海洋科学技术发展影响日益明显,海洋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将取决于海洋高新技术的进步和海洋科学知识以及其他相关科学知识的增长和创新。
随着海洋科技的发展,海洋资源开发日益呈现出由近海向远海、由浅海向深海的发展趋势。
(一)海洋生物资源
海洋鱼类的开发利用是海洋生物资源利用的主体。
当前,随着渔业总产量的不断增加,海洋鱼类总量不断减少,海洋渔业的发展受到限制,今后海洋渔业将按照“以养为主,养殖、捕捞、精深加工、贸易并举”的方针,大力发展现代海洋渔业和水产品精深加工体系。
同时,海洋渔业在海洋生物资源利用中的比例将会逐渐下降,受海洋生物高新技术支撑的海洋生物药用资源开发、海洋生物基因资源开发、海洋生物新材料资源开发是海洋生物资源开发的方向,将逐渐发展壮大成为新的海洋生物资源产业。
(二)海水资源
海水资源开发主要包括从海水中直接提取淡水(海水淡化)、直接利用海水作为工业冷却用水、生产工艺用水和城市大生活用水(海水直接利用)、从海水中提取化学元素(海水化学资源开发)。
海水资源综合利用是当前海洋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
随着淡水资源的日益紧缺,海水淡化技术的日趋成熟,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海水淡化市场以每年10%的速度在扩大,在未来一段时期海水淡化将进一步加快发展。
同时,海水直接利用的规模会越来越大,方式越来越多。
海洋化学资源利用也将呈现出多样化,依托食盐的提取,海洋精细化工将会进一步发展。
同时,随着海洋科技的突破,海水提溴、海水提钾、海水提镁、海水提碘、海水提铀、海水提取重水都将会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取得较大进展,实现规模化和产业化。
(三)海洋矿产资源
海洋矿产资源开发是海洋资源开发的重要部分,海洋石油天然气的开发在海洋矿产资源开发中居首位,并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继续保持且扩大在海洋资源开发中的优势地位。
随着海洋油气勘探力度的加大和勘探技术的进步,海洋油气开发将由浅海走向深海,其产量和规模都会呈现大幅增长。
伴随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海洋装备制造也将迎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滨海矿砂的开发受储量、冶炼技术和环境等因素的制约,近年来发展趋缓,今后滨海矿砂将追求高质量综合开发。
大洋锰结核、海底热液、可燃冰的开发目前都处于勘探试验试采阶段,作为新世纪新型战略储备资源,是人类摆脱未来资源危机的希望。
(四)海洋能源
海洋能源作为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发展潜力巨大,主要利用形式是海洋能发电。
经过多年的科研与试验、开发与利用,海洋能源发电已具备了一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基础,虽然仍面临投资大、规模小、获益能力低等问题,但是海洋能源发电代表了世界清洁能源开发的方向。
潮汐能和波浪能在海洋能源中利用最早,技术相对比较成熟,发展前景看好,发展速度较快,是最有可能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开发的海洋能源。
温差能的利用以综合开发为主,不但可以发电而且还可以获得淡水,一旦技术取得突破,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目前,海流能发电还处于试验阶段,但是发展速度很快,而盐差能利用基本上还处于理论阶段。
(五)海洋空间资源
海洋空间资源的全面开发利用是海洋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将为人类带来巨大的生存发展空间。
世界海洋航运业将继续承担着绝大部分的国际货物运输,并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稳步发展。
除了传统的港口和航运,近年海上机场、海上大桥、海底隧道的建设取得了较快发展,并在今后一段时期内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
同时,海洋人工岛、海上城市、海底居室、海底仓库等海洋空间利用新形式将很快得以实现规模发展。
二、山东省优势海洋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
从海洋资源的资源量、可开发储量和开发度,以及当前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和趋势来看,山东省具有战略意义的优势海洋资源主要是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矿产资源(主要是海洋油气资源)、海水及地下卤水资源、海洋空间资源(主要是港口和航道资源)和滨海旅游资源,上述资源分别分布在山东沿海的七个地市,如表1所示。
立足于山东省优势海洋资源,结合当前海洋产业基础和科技支撑条件,山东海洋优势产业种类是海洋渔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工业、滨海旅游业、海盐及盐化工业。
(一)海洋渔业
海洋渔业是山东传统优势海洋产业,多年来山东的海水产品总量、水产品加工量、水产品出口量均居全国第一。
2008年,山东省海水产品产量621.7万吨,比上年增长3.8%;优质水产品稳定增长,海参、对虾产量分别达到6.1万吨和11.7万吨,分别增长了13.0%和8.3%。
海水工厂化养殖规模达到550万平方米,深水网箱达到2600个。
山东省远洋渔业近年来快速发展,远洋渔业作业区已遍布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公海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水域。
2005年,全省具有农业部远洋渔业资格的企业已发展到15家,远洋渔船310余艘,从业人员近万人,年产量近26万吨,总产值达20亿元。
山东省渔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带动了水产品加工业的迅速崛起,精深加工和国际国内鲜活水产品运销的发展,使渔业产业化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同时,山东大力推进渔业国际化进程,发展龙头企业,加强水产品标准化体系建设,促进水产品加工出口。
海洋鲜销渔业也取得了健康发展,大大增加了水产品出口创汇能力。
山东海洋渔业在国内虽然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突出体现在生态、环境、资源、种质、病害、利用等方面,严重影响了海洋渔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在今后一段时间,山东海洋渔业重点发展领域主要是远洋渔业、海洋牧场、集约化海水养殖、海水苗种和海产品精深加工等。
其中,远洋渔业发展要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提高资金投入,用于整体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增强远洋渔业国际竞争力。
同时要加大新渔业资源的开发力度,寻找新的替代渔场,拓展远洋渔业发展空间;海洋牧场要进一步加大人工鱼礁建设投入,结合增殖放流,恢复近海渔业资源,同时结合休闲渔业及旅游业发展,提高渔业效益;集约化海水养殖应重点发展深水网箱养殖、工厂化养殖等生产集约化程度高、科技含量高、适合规模化生产经营的现代化渔业养殖模式;海水苗种产业主要以行业龙头企业为主体,相关科研院所为依托,以国家级现代水产育种中心为平台,促进技术与市场的结合,全面推动海水苗种产业的健康发展;水产品加工业主要瞄准国际与国内两个市场,不断扩大水产品加工规模,提高加工水平与产品档次。
同时加大对水产品加工相关渔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包括专用码头、冷库以及其他配套设施,并引导建设一批有规模、高水平、国际化的水产品出口加工园区,提高水产品加工业的集聚度及国际竞争力。
(二)海洋生物医药业
海洋生物医药业是新兴海洋产业,由于发展历史很短,海洋生物医药业总体规模还很小。
目前,国际上已经开发上市的海洋药物仅数十种,进入临床前和临床研究阶段的也不到百种,海洋生物医药在医药产业中所占比例还很小,但未来开发潜力巨大。
近年来,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纷纷投入巨资,加快海洋药物研发进程,目前已经发现具有特定疗效的海洋生物活性物质20000余种,在研海洋新药数百种。
近年来,中国海洋生物新药研制、成果转化、产业化开发的进程不断加快,海洋生物医药业发展已开始步入快车道,初步形成了以上海、青岛、厦门和广州等沿海大城市为中心的海洋生物医药研发中心。
2008年,全国实现海洋医药产业增加值58亿元,较上年增长28.3%,尽管在全国海洋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还很低,但作为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山东省海洋生物医药业发展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2008年山东省海洋生物医药业增加值占全国海洋生物医药业增加值的37.6%,位居全国首位。
立足于省内科技力量和生物资源优势,山东省海洋生物医药业在今后一段时间将迎来快速发展阶段,重点发展领域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以海水养殖生物为药源的特色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集中力量开展以主要海水养殖品种为药源的海洋药物研究;二是现代海洋中药和天然药物产业。
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和特色,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生产海洋中药及天然药物;三是大力发展海洋生物医药研发外包业务,加强对海洋生物医药企业研发人才的培养,并增强相关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培育具有较高研发技术水平、成熟研发队伍和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现代医药企业,提高国内海洋生物医药研发和产业化的整体水平。
(三)海洋船舶工业
海洋船舶工业是为航运业、海洋开发及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综合性产业,对钢铁、石化、轻工、纺织、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发展和扩大出口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
2008年,我国海洋船舶工业全年实现增加值762亿元,比上年增长36.4%。
山东省海洋船舶工业近年来发展迅速,2008年,手持订单911万载重吨,新接订单204万载重吨,实现造船完工量103万载重吨,实现产值403亿元,同比增长71%;增加值79亿,同比增长24%;销售收入374亿元,同比增长71%;船舶配套产业2008年实现产值170亿元,同比增长36%;增加值40亿元,同比增长19%;销售收入160亿元,同比增长35%,初步形成了青岛、烟台、威海三大船舶制造基地。
山东船舶工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增长方式粗放、低水平重复投资、产能严重过剩、船用配套设备发展滞后、海洋工程装备开发进展缓慢等矛盾日益显现。
2008年下半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际航运市场急剧下滑,造船市场受到很大冲击,新船订单大幅减少、企业融资出现困难、履约交船风险加大,船舶工业发展面临严峻形势。
在今后一段时间,山东海洋船舶业要坚定转变增长方式,走新型造船工业道路,做到总装与零部件相结合、引进与消化吸收相结合、国内与国外市场相结合、大企业建设与中小企业培植相结合、军工产品与民用产品相结合。
要加快自主创新步伐,重点发展海洋工程船、多用途集装箱船、半潜式海洋平台、远洋捕捞及加工船、高速游艇、化学品船、大功率拖轮等10余种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主导产品。
要加培育中小型船舶集群、海洋工程装备集群、船用动力设备集群以及船用原材料集群等“四个集群”,进一步提高配套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推进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海洋交通运输业
山东沿海地区建港条件优越,在1000多公里的海岸线上分布着青岛、烟台、日照三个亿吨大港,从而使山东沿海成为我国沿海大型港口最集中、港口群内部竞争最激烈的地区。
2001至2006年间,烟台港吞吐量年均增长28.0%,2006年已突破亿吨,同比增长62.0%;日照港吞吐量2004年突破5000万吨,2005年突破8000万吨,2006年成功突破1亿吨,成为全国沿海第九个亿吨大港,3年里日照港吞吐量增幅高达144%,位居全国沿海港口第一位。
在山东新一轮海洋经济发展中,沿海港口、临港工业和临港物流强劲发展。
2006年,山东沿海港口达到24个,深水泊位136个,港口货物吞吐量4.7亿吨;2007年,山东省沿海港口建设累计完成投资61.39亿元,新增生产性泊位22个,其中万吨以上深水泊位11个,完成吞吐量5.7亿吨。
初步形成了以青岛港为中心,日照港、烟台港为两翼的半岛港口体系。
依托港口的建设发展,临港工业发展迅速。
山东省今后一段时间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必须立足于整合资源,避免内耗,协调发展,提高整体竞争力。
一、要下大气力整合青岛、烟台和日照三大港口资源,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联手参与市场竞争,共同打造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层,实现山东港口的持续发展。
三大港口要建立多层面得合作交流机制,加强联合推介,组团式发展。
二、要规范东营港、潍坊港等省内地区性港口发展,避免盲目扩建,根据地区当前和未来发展需要,保持合理的发展规模和速度,着重改善现有港口条件,提高推动地区发展的能力。
三、要加强临港物流业和临港工业发展水平和质量,通过物流园区和工业园区建设,增强对大企业、大项目的吸引力。
(五)海盐和盐化工业
海盐和盐化工业是山东省传统优势海洋产业。
环渤海沿岸丰富的海水、地下卤水资源及良好的地理环境,为山东海盐业及盐化工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其成为我国四大海盐产区之一,海盐产量占全国海盐产量的70%以上。
目前,山东省尚有2000平方千米的宜盐滩涂未被开发,今后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位于潍坊市的山东海化集团是全国海洋化工的“龙头老大”,目前海化开发区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海洋化工产品生产和出口创汇基地。
2005年,海化集团的氨碱法制纯碱的年生产能力已达到200万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合成纯碱生产企业;硝盐经过技改扩建年生产能力达到了16万吨,跃居世界首位;还年产氯化钙30多万吨、三聚氰胺7万多吨、水玻璃近20万吨,这三个产品的产量稳居亚洲第一。
此外,海化集团还有原盐、溴素、溴化物、小苏打、灭火器、三单体等8种产品产量达到了全国第一。
山东海盐及盐化工业的发展今后要坚持“全面规划、综合开发、分层实施、重点突破”的原则,走“盐化结合、多种经营”的道路,做好结构调整,提高工艺技术和设备水平,大力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高出口创汇产品,既注重近期效益,更考虑未来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做到资源的综合开发与环境的保护相结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个同步。
精细氯加工产品是山东盐化工业发展的重点领域,要重点考虑更先进和切合实际的氯加工方案,以氯定碱,大力发展高档次精细有机氯产品。
此外,有机氟、有机硅的深加工产品的发展潜力也较大。
同时,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传统盐场的改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通过技术创新来提高盐场综合效益。
(六)海水综合利用业
海洋综合利用在我国是海洋新兴产业,2007年,我国海水利用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海水综合利用业初具规模。
全年实现海水综合利用产业增加值4亿元,是2001年的近4倍。
预计到2010年,中国沿海各地的海水淡化需求将达到200万立方米/日,年海水直接利用量需求将达到800亿立方米,海水利用将提供沿海地区新增供水总量的60%左右,成为中国沿海地区重要的水源之一。
山东省海水综合利用业发展在全国坐在了前列,近年来山东省海水淡化、海水综合利用和海水化学资源利用都取得了较大发展。
目前,全省共建成海水淡化工程17处,日淡化海水3.5万吨,主要用于工业锅炉软化水和海岛军民生活用水。
随着输送海水管道系统防腐蚀技术的突破,海水直接利用已经延伸到电力、化工、燃气、水产品加工、冲洗等行业,其中电力行业海水用量占全省工业海水用量的91%。
积极推动海水综合利用业发展,是山东解决沿海地区水资源缺乏和打造新的海洋产业增长点的重要措施。
山东海水综合利用业要重点发展三个领域,一是海水淡化。
积极发展海水热电联产和以膜法为主的海水淡化技术,形成淡化技术装备产业,并生产价廉质优的淡化水是中国海水淡化产业化发展的重点内容,也是中国沿海地区未来水资源开发的重点方向。
今后应结合沿海地区的产业特点与发展需要,分层次建立海水利用示范工程、示范区和示范城市,形成南北两大海水利用工程研究中心和产业化基地,满足区域用水需求,推动海水利用产业的发展。
二是海水直接利用。
主要以工业冷却水和大生活用水为主,积极开展循环冷却水利用示范工程,加快热电联产海水利用步伐也是沿海地区海水淡化与直接利用的有效途径。
同时,结合沿海电站工程项目建设,积极发展海水脱硫技术,并在沿海城市新建小区和海岛地区积极发展海水冲厕技术。
此外,利用海水热源泵作为海水空调也是海水直接利用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三是海水利用相关设备制造。
重点加大对海水循环冷却水利用、海水脱硫、海水淡化等相关设备研发与生产的支持,特别是一些涉及到海水综合利用核心技术的开发与设计工作,带动国家海水利用装备制造业的腾飞。
同时,采取多种鼓励和优惠措施,推动国内海水利用下游产业链及配套设备的发展。
发挥现有产业优势,自主研发与引进并举,逐步形成海水淡化下游及配套设备产业群。
(七)滨海旅游业
滨海旅游业是山东省的优势海洋产业,2009年1-9月,山东滨海地区接待国内游客10639.7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943.7亿元,分别占全省的49.3%和55.6%,同比分别增长18.6%和21.2%;接待入境游客153.3万人次,实现入境旅游收入8.96亿美元,分别占全省的68.9%和70.8%,同比分别增长19.4%和25.6%。
旅游总收入突破1000亿元,达到1004.6亿元,占全省比重为56.3%,同比增长21.5%,海滨旅游业取得了新突破,为区域经济发展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成为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龙头产业。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山东省滨海旅游业重点发展领域主要以海上旅游开发为主,包括邮轮、游艇、海上运动及休闲渔业等旅游产品。
一是大力建设沿海邮轮旅游中心。
其中邮轮旅游是目前世界滨海旅游业中增长最快的部门,已成为世界滨海旅游业最重要的产业分支之一。
中国国内邮轮旅游市场已经起步,在一些沿海旅游城市已形成一定的游客消费规模。
山东省要依托青岛、威海等几个沿海旅游中心城市,通过政策引导和信贷扶持,在邮轮旅游中在全国抢占先机,建设成为沿海特色邮轮旅游中心。
二是全面推动游艇产业发展。
结合休闲渔业和海上旅游开发,全面推动游艇旅游,以及相关的游艇制造、游艇服务等产业链条的发展。
三是结合渔业转产转业和海洋生态环境修复,对海洋渔业资源和滨海旅游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大力发展集生产、休闲、运动、娱乐于一体的休闲渔业。
目前,休闲渔业发展已成为沿海渔区新渔村建设的一个亮点。
此外,观鸟、潜水与冲浪等以海洋动物观赏和海上运动为主题的海上旅游活动也是滨海旅游开发的重点内容之一,这不仅符合当今世界滨海旅游的发展趋势,其发展潜力也相当可观。
三、山东海洋优势产业配置的原则
(一)遵循地域分工规律,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原则
地区经济的发展应看作是一个独立的子系统,不同地域在整个子系统中所起的作用和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
雷同的地域小系统在整个子系统的发展中往往非常缺乏竞争力,只有突出各自的地域特色,以己之长克人之短,并在统一协调的基础上扬长避短,统一调度,有机结合成一个整体,才能既发挥整体效应,形成地区优势,又能培育起地域竞争力,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地域不同,资源状况不一样,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不一样,同一海洋产业类群在不同地域其发展趋势有明显差别,在适宜的地域,劳动生产率高,不适宜的地域,由于各方面的制约因素太多,劳动生产率就低。
这要求我们必须以提高海洋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为前提,根据各地区资源优势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在各地区合理布局各海洋产业。
尤其是对那些各地区都有发展优势的产业,必须要在综合考虑其他海洋产业的发展的基础上,进行投入产出的综合评价,遵循地域分工规律,做出最优的布局决策。
(二)适应社会经济条件、科技发展水平,循序渐进的原则
海洋产业发展所涉及的空间范围与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技术水平的高低决定了能够布局海洋产业的地域范围的大小,而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了能够或应该布局的海洋产业的类型。
海洋产业的发展首先在海岸带地区形成,随着技术的进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海洋产业的发展将逐渐由海岸向远海推进。
在进行海洋产业的区域布局时,必须要充分考虑当前山东省的科技能力以及沿海各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逐步展开,顺序推进,形成由海岸带、岛屿到近海和远洋,由城市到渔村,由传统海洋产业到新兴海洋产业,由海洋经济发达地区到海洋经济落后地区的多层次、多渠道的海洋产业开发新格局。
(三)产业聚集原则
在当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市场竞争的核心已由企业间的竞争上升为产业间的竞争,而决定产业竞争力大小的关键因素就是产业集聚程度的高低。
因此,今后沿海各市在进行海洋产业布局时,也必须要树立产业集群意识,抛除过去只着眼于某一单一海洋产业的做法,以“集群化”思路来规划和促进各海洋产业的布局。
一方面,在选择重点产业时,必须要充分考虑自身是否具备相关产业集聚的条件;另一方面,对于本地区具有发展优势和潜力的海洋产业,在进行重点布局的同时,也要在其周边陆地区域布局与该产业相配套的各上、下游产业,建立起完整的产业链,实现陆海互动,发挥产业聚集效应,以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
(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原则
海洋产业布局要以市场规律为导向,坚持市场在海洋产业布局中的基础作用。
但是,海洋资源具有公共财产性质,若是单纯依赖市场进行海洋产业布局往往会招致一系列环境问题。
海洋产业布局不合理不仅影响海洋经济结构,而且会影响可持续发展能力。
我们应强调科学的发展观,要改变过去人定胜天的思路,在尽可能不破坏,或者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破坏的情况下发展我们的海洋经济。
由于海域资源具有公有财产属性,在单纯的市场规律作用下,海洋产业的这种聚集往往会超出海岸带的环境容量,造成海洋环境的破坏。
海洋环境的恶化会反过来影响海洋产业活动,提高海洋产业活动的经营成本,降低海洋产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因此,在海洋产业的布局方面,除了要坚持市场的基础作用外,还必须加强政府的引导和管理,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实现海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山东省海洋优势产业合理配置实现途径
(一)区域配置
依据山东海洋开发规划和山东海洋功能区划,结合山东沿海各地资源及各方面条件的特点及各地发展现状,遵照海洋产业重点发展方向及重点,山东海洋产业发展的总体布局思路是:
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沿海各地开发区为支撑,以海域和海岸带为载体,以东营、潍坊、烟台、威海、青岛五个城市为重点,以海洋农牧化、临海工业、港口航运、滨海旅游、海洋高新技术产业五大工程为依托,形成三个海洋产业密集区,即渤海沿岸海洋产业密集区(包括滨州、东营、潍坊和烟台的莱州市)、烟台——威海海洋产业密集区(包括除莱州市以外的烟台市其他地区和威海市)和青岛——日照海洋产业密集区(包括青岛市和日照市),以此搭起半岛海洋生态圈、半岛海岸带经济圈、半岛海岸带城市圈、半岛海岸带国际旅游度假圈、半岛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圈的框架。
1、渤海沿岸海洋产业密集区
本地区的优势是拥有大面积的宜养、宜盐滩涂和丰富的卤水、油气资源。
劣势在于港口发展落后,工业基础薄弱,今后发展的重点应为海盐及盐化工业、海洋石油及石油化工业和浅海滩涂增养殖业。
为了支持该地区三大产业的发展,必须首先加强莱州、滨州和东营三地的商港、渔港及相关配套港口建设。
其次,在稳定莱州湾盐业生产,扩大潍坊盐化工生产的基础上,重点发展滨州地区海盐生产和东营市的盐化工业。
第三,要把黄河三角洲开发作为海洋产业开发的重要战场,在继续加强海洋石油工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