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专业专升本人才培养方案.docx
《体育教育专业专升本人才培养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体育教育专业专升本人才培养方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体育教育专业专升本人才培养方案
体育教育专业(专升本)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名称和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体育教育
专业代码:
040201
所属门类:
教育学
所属学科:
体育学
二、专业定位
(一)专业性质:
教育学院,师范类。
(二)专业层次:
专升本
本专业主要培养具有宽泛的体育理论知识和扎实的体育技术技能;具有良好的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素养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实践能力强,有创新精神,能从事学校体育与健康的教学和课外训练、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基本的学校体育教学研究、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体育专业应用型人才;
三、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我国,特别是云南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具有现代教育理念,能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适应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体育人才。
四、人才质量规格
(一)知识
1、专业知识:
掌握体育与健康教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掌握体育锻炼、训练和竞赛的基本理论与最基本的体育科研方法。
2、教育科学知识:
熟悉国家有关教育、体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通过学习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基本原理的把握,树立科学正确的教育观;具备组织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知识与方法。
3、科学文化素养:
具有受教育水平相适应的人文学科、社会学科、自然学科及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文化修养。
(二)能力
1、体育教育教学能力:
具备从事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各项技能,并能有效组织开展班级教育管理活动,获得体育教师从业资格证书。
2、运动训练能力:
具备一定的运动训练与竞赛组织策划能力与经验,专项运动技术达到一项二级或两项三级运动员水平,具备一项二级或两项三级裁判员资格。
3、体育科学研究能力:
了解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动态以及体育科研的发展趋势;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并具有从事最基本的体育科学研究的能力。
4、社会体育服务能力:
能运用体育运动知识指导体育消费,以身体运动的形式进行身心健康指导、体育锻炼指导。
5、掌握运用工具的能力:
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基本阅读与本专业有关的外文书刊;具备应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并达到相应的考核要求;普通话达到二级乙等以上水平。
(三)素质
领会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基本原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熟悉国家有关教育、体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有健康的体魄,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感和能力。
五、学制、学分、学时、学位
1、学制
本专业实行学分制,修业标准年限为2年。
弹性学制为1—3年。
2、学时学分
本专业课内总学时约1404学时,最低学分80学分;其中必修课程43学分,占53.8%,主要实践环节21学分,占26.2%;选修课程16学分,占20%;其中,教师类选修课程4学分,开设主项提高课限制性选修课10门,选修一门9学分,开设副项提高课限制性选修课12门,选修一门6学分,开设专业任意选修课18门,36学分,专业任意选修课选修不少于6门,12学分。
3、学位
按照本专业的培养方案,1-3年内合计修满80学分,准予毕业,发给普通高等学校专科起点本科毕业证书,符合《玉溪师范学院学位管理条例》规定者,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
六、课程类别及学时学分分配表
课程类别
修读方式
门次数
学分
占总学分百分比(%)
合计
学时
占总学时
百分比(%)
合计
教师教育课
必修
4
17
21.3%
26.9%
216
15.4%
20.6%
选修
2
4
5%
72
5.2%
专业课
必修
12
47
58.7%
73.1%
900
64%
79.4%
选修
6
12
15%
216
15.4%
合计
22
80
100%
100%
1404
100%
100%
七、专业学位课程
1、生理解剖保健综合课程
(1)、运动解剖学
运动解剖学是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基础性课程。
是体育学科的基础学科之一,课程目标为:
使学生掌握正常人体的基本形态、结构和功能,掌握体育锻炼的解剖学依据,掌握体育锻炼对人体形态、结构的影响及变化的基本规律,具备对各项运动技术动作进行解剖学分析的能力,为体育专业的其它基础理论课与技术课学习奠定基础。
(2)、运动生理学
运动生理学是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基础性课程。
是体育学科的基础学科之一,课程目标为:
了解正常人体生理活动的现象、规律及其调节机理,掌握体育锻炼对青少年各器官系统功能的影响及其机理,掌握体育教学和训练的生理学原理、方法及效果评价,掌握学校体育中常用的生理指标测试与评价方法,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具有求实的科学态度,具备用生理学知识分析体育教学与训练手段的能力。
(3)、体育保健学
体育保健学运动生理学是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基础性课程。
是体育学科的基础学科之一,课程目标为: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教学使学生基本掌握体格检查、运动卫生、医务监督、常见运动性伤病、按摩、体育疗法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并能应用于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体育科研的实践中,从而使体育运动参加者达到预防伤病、更有效地增强体质和提高竞技运动成绩的目的。
本门综合课程因为学生在专科阶段已经进行过较为系统的学习,在本科阶段主要采取专题讲座的形式开始,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各开设6个专题讲座,其余部分采用教师指导,学生自学的形式进行。
2、学校体育学
学校体育学是体育教育专业一门重要基础理论课程,属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课程目标为:
使学生了解学校体育发展的状况及基本趋势,明确学校体育的性质、地位、功能及目标,全面掌握开展学校体育各项工作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培养运用理论指导学校体育工作的实践能力,坚定从事体育教学工作的专业思想,为承担体育教学工作打下专业理论基础。
3、田径体操武术综合课程
(1)、田径
田径类课程是以走、跑、跳、投等多种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竞技性、健身性、实用性练习项目为主要内容,以发展人的基本运动能力和生活生存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基础性体育实践课程。
课程目标为:
较系统地掌握田径类运动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田径类运动教学和基本技能,发展速度、力量、协调、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为学习其它术科课程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掌握田径运动健身方法,具有担任中学田径教学、业余训练和组织基层田径运动会、场地管理、裁判工作的能力。
(2)、武术
武术类课程是以攻防技击动作练习为手段,以武术知识、武术技能和民族体育文化为主要内容,融健身、防身、修身为一体的体育实践性课程。
课程目标为:
使学生了解武术类运动文化特点,传承民族体育文化;掌握基本的防身自卫知识和技能;具有武术及民族民间体育项目的教学能力和运用这类方法进行强身健身指导的能力。
(3)、体操
体操课程是以徒手、持轻器械和利用器械的各种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健身、健美和发展运动技能为主要内容,塑造学生健美体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为目的的体育实践性课程。
课程目标为:
使学生掌握体操类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具备体操教学的组织、讲解示范、保护帮助、队列队形、口令运动和编操等能力,使学生基本掌握利用体操场地、器械发展力量、柔韧、灵敏等身体素质的能力。
掌握体操运动健身方法,能胜任中学的体操教学工作,具有组织群众性体操比赛和裁判的能力。
本门综合课程因为学生在专科阶段已经进行过较为系统的学习,在本科阶段主要采取专题讲座的形式开始,田径、武术、体操各开设6个专题讲座,技术技能部分采用教师指导,学生自学的形式进行。
4、球类综合课程(三大球)
球类课程是以身体练习、游戏方法为主要手段,以篮球、排球、足球等项目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竞争意识、合作精神为目标的体育实践课程。
课程的总目标为:
通过球类课程学习和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球类运动的基本规律,掌握球类运动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具备从事球类课程教学能力和指导开展球类活动的能力。
本门综合课程所涉及的项目因为学生在专科阶段已经进行过较为系统的学习,在本科阶段主要采取专题讲座的形式开始,篮球、足球、排球各开设6个专题讲座,技术技能部分采用教师指导,学生自学的形式进行。
5、主项、副项提高课
主项、副项提高课是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中体育锻炼手段与方法方向的规定,结合我院实际,开设田径,篮球,排球,足球,体操,武术、健美操健身健美、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项目,作为实践性较强的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较好掌握1-2项运动项目的技术技能。
形成专项技术技能特长。
八、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及安排
序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学期
备注
1
社会调查
0
分散进行
2
教育(见)实习
9
1学期
第三、四学期
先集中后分散实习
3
毕业论文
6
8周
第三—四学期
第四学期答辩
4
教师基本功训练
6
108
第一—三学期
九、保障措施和办法
1、以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蓝本
以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蓝本,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人才规格,将思想品德教育、现代科学基础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结合起来,以学生能力形成为核心,进行各学科课程体系建设,将学生能力培养落到实处。
2、以课堂教学为中心
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中心,重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提倡多形式、开放式的教学方式,采取多种措施推动教学方法的改革。
鼓励教师互相学习、交流经验,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使课程更吸引人、更有新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才能的全面发展。
3、以实践教学环节为基础
通过集中的教育见习、专业见习、教育实习、专业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等多种实践性环节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及时地反馈各种教学信息,使办学过程中能够将真实、快捷的中、小学教学信息及时落实到教学改革之中,不断地促进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重视学生的教育实习和实习基地的建设工作,特别是不同校情的中、小学更能使学生从中掌握各种情况下的教学现状,积累应对各种教学事件的经验,培养对付各种教学事件的能力。
学生在实习学校帮助学校组织的各种形式的课外体育活动、体育比赛,为各个实习学校进行课余训练,通过这些使学生对学校体育工作的管理、教学、课外活动、课余训练、体育比赛等有了全面的感性认识和理论提升,加强了学生知识通融、迁移、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4、以第二课堂拓展训练为辅助
坚持课堂讲授与实际训练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并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对学生专业理论与专业技术课的教学实践,加强对学生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
以多种形式全面开展体育教学能力实践,以适应全民健身的社会需求。
尽可能的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参与各运动项目的裁判实践,使理论课内容与实践紧密结合;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加强了学生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
5、以教风学风建设为保证
良好的教师风范一直是教风的重要建设内容,以准备好每个教案,示范好每个动作,上好每一堂课作为教师的起码要求。
围绕以教学为中心,育人为中心制定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有力的激励制度。
通过宣传、学习、讨论来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敬业精神、育人能力。
建成了一支“素质好、水平高、实力强”的师资队伍。
重视从不同角度多渠道狠抓学风建设,做到长抓不懈、持之以恒,在学风建设上,无论是从工作计划的建立,还是在日常管理、评优机制等方面,都始终以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要求,不断深化改革,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