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考点透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989365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96.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考点透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考点透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考点透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考点透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考点透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考点透析.docx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考点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考点透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考点透析.docx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考点透析

“人体的稳态”复习指南

江西省上高二中况圣明

来源:

2009年上半年《试题与研究》

一、知识梳理

(一)内环境

1.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内液多于细胞外液。

2.内环境属于多细胞生物的一个概念,单细胞生物无所谓内环境。

内环境即是人体内的细胞外液,除组织液、血浆、淋巴外,还包括脑脊液、房水等。

3.内环境中存在的物质

①营养物质:

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核苷酸、维生素、水、无机盐等。

②代谢废物:

CO2、氨、尿素、乳酸等。

③其他物质:

O2、激素、抗体、组织胺、递质、血浆蛋白(清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等。

4.内环境不存在的物质

①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和血红蛋白(红细胞内)。

②细胞膜上的载体。

③细胞内的各种酶:

过氧化氢酶、呼吸酶、转氨酶、转录酶、翻译酶等。

④呼吸道、肺胞腔、消化道、生殖道、泪腺中的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

关节液、体腔液虽然在体内,但已经失去了物质交换功能,所以也不属于内环境的组分。

5.发生在内环境中的反应

①与缓冲物质的反应;

②体液免疫中抗原与抗体的结合;

③凝血反应;

④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

6.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反应

①发生在细胞内的各种代谢:

如细胞呼吸、光合作用、ADP与ATP的转化、脱氨基与转氨基作用、转录和翻译;

②消化道内物质的消化;

③受精作用。

7.不同的组织细胞所处的具体内环境不同

一般组织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

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血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浆。

8.组织液只能转化为淋巴,淋巴只能转化为血浆

毛细淋巴管的管壁细胞的边缘呈覆瓦状排列,这种排列方式允许组织液透过细胞边缘之间的间隙进入毛细淋巴管,同时可防止淋巴倒流。

另一方面,由于内外压力的差也使得组织液进入毛细淋巴管。

由于淋巴循环的压强大于静脉血压,所以淋巴可以转化为血浆,而血浆不能转化为淋巴。

8.淋巴循环的意义

调节血浆与组织细胞间的液体平衡,并运走一部分代谢产物;另一方面,把少量由毛细血管渗出的蛋白质再运回血液;小肠绒毛内的毛细淋巴管还能吸收运输脂质小分子。

9.体内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与物质交换直接相关的系统有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和泌尿系统。

间接还与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有关。

(二)内环境稳态

1.内环境的稳态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由于细胞代谢和外界环境变化导致内环境理化性质变化,但只是在很小的范围内变动。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渗透压、pH、温度及各种化学成分。

3.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反馈,即系统本身工作产生的结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进入这一系统,指导这一系统的工作。

参与调节的系统是神经系统和体液,但都经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实现。

4.血液中的缓冲物质有H2CO3/NaHCO3(不是Na2CO3)、NaH2PO4/Na2HPO4等,前者数量最多,作用最强。

5.稳态调节中直接参与的器官系统有呼吸、消化、泌尿、循环等。

6.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1)血糖和氧正常,保证机体正常的能量供应。

(2)体温、pH相对稳定,酶活性正常,细胞代谢正常。

(3)渗透压相对稳定,维持细胞正常的形态和功能。

7.稳态失调的表现

(1)血糖平衡失调――低血糖、糖尿病等。

(2)pH失调――酸中毒、碱中毒。

(3)渗透压失调(如呕吐等)――细胞形态、功能异常。

(4)体温失调――发热、中暑等。

(三)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

1.水的平衡和调节

①水的稳态是体内水的相对含量的稳定,这个相对含量是以渗透压为衡量标准的。

渗透压升高时,表示相对缺少;渗透压降低时,水分则过剩。

渗透压升高、降低的标准是是否口渴,这是针对细胞外液的量来说的。

②水的来源有三条,对水平衡意义最大的是饮水,物质代谢产生的水是相对稳定的。

水的去路有四条,对水平衡意义最大的是肾脏排水,这是唯一可以由机体调节的排出途径;只有大肠排出的水中含有未进入机体组织的水。

③水的平衡是在一定时间内水的摄入量与排出量基本相等的结果,是由神经和体液调节的。

调节过程为渗透压降低时,排尿量增加,渗透压升高时排尿量减少。

水平衡的调节是以渗透压相对稳定为条件的。

④水的摄入量主要由大脑皮层渴觉中枢控制,水的排出量取决于血浆中抗利尿激素的浓度。

2.无机盐的平衡和调节

(1)钠、钾的来源是食物,排出途径都是大肠、肾脏和皮肤,肾脏是可以调节排出量的排出途径。

(2)人体尿中钠、钾的排出规律:

钠盐多进多排,少进少排,不进不排;钾盐多进多排,少进少排,不进也排。

这个特点不适合其它排出途经。

(3)正常情况下,人体容易缺乏钠盐,而病理(长期不能进食)条件下则容易缺乏钾盐。

正常人容易缺乏钠盐,一是钠盐需求多,二是钠在细胞外,相对容易丢失。

正因为容易丢失,人体才有保钠机制。

由于钾“不进也排”,因此,不能进食的病人,只靠注射葡萄糖和生理盐水维持代谢时,应该注意补充钾。

(4)钠、钾平衡的直接调节方式是体液调节:

血钠降低或血钾升高→肾上腺→醛固酮→肾小管、集合管→吸钠泌钾

血钾升高或血钠降低→肾上腺→醛固酮→保钠排钾。

钠以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的多少调节含量,钾以肾小管分泌的多少来调节含量。

3.与水平衡和盐平衡有关的激素

抗利尿激素(加压素)

醛固酮(盐皮质激素)

化学本质

多肽类

固醇类

分泌部位

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产生,合成后储存在垂体后叶的神经末梢颗粒中,受到刺激时,神经末梢就将它释放到血液中

肾上腺皮质

功能

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的排出,保水

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和K+的分泌,间接促进水的重吸收,因此还有保水功能

4.水和无机盐调节的反射过程

感受器:

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

调节中枢:

下丘脑。

效应器:

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和垂体后叶。

刺激: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改变。

反应:

释放抗利尿激素(ADH)。

5.水和无机盐平衡的意义

(1)水和钠盐在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稳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2)钾在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心肌舒张、兴奋性上具有重要作用。

(3)水在溶解代谢废物、排出废物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四)血糖的调节

1.血糖的平衡

(1)食物中的糖类是血糖的主要来源,而在组织细胞中氧化分解则是血糖的主要去路。

(2)一般情况下,如果血糖的来源和去路能够保持相对平衡,血糖的含量就会保持相对稳定。

(3)糖类代谢的中间产物可以转变成某些非必需氨基酸。

(4)肌糖元不能直接变成葡萄糖,必须先经过分解产生乳酸,绝大部分乳酸随血液进入肝脏,在肝细胞中转变成肝糖元或葡萄糖,以补充血糖或被组织分解。

(5)糖类转变成脂肪需要消耗能量。

2.血糖平衡的调节

(1)血糖平衡的调节有激素的直接调节,也有神经的间接调节。

(2)参与调节的激素主要有胰岛素(唯一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等。

①胰岛素的作用是增加血糖去路和抑制血糖来路,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在增加去路方面,是促进糖的氧化分解、转变为脂肪、合成糖元,但这些作用首先依靠胰岛素的这样一个作用:

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

如果胰岛素分泌不足,则血糖不能进入细胞。

也就不能合成糖元或转变为脂肪了。

在抑制血糖来源方面,是抑制糖元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这就会有这样一个现象:

若胰岛素减少,肝糖元分解增加,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也会增加。

这是糖尿病患者血糖持续偏高、经久不降的原因之一。

注意:

肾上腺素不能促进非糖物质转化。

②肾上腺素与胰高血糖素协同作用使肝糖元分解;

③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拮抗作用使血糖维持相对稳定;

④胰高血糖素促进胰岛素的分泌,胰岛素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⑤血糖平衡是多种激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以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作用为主。

(3)胰岛A细胞和胰岛B细胞可直接感知血糖浓度的变化,也可接受有关神经的控制,分泌相应的激素;而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只接受有关神经的刺激。

(4)胰岛A细胞和胰岛B细胞以及肾上腺髓质都不受垂体分泌促激素的控制,即无促胰岛素激素和促肾上腺激素。

但肾上腺皮质则受垂体分泌的促激素控制,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5)胰岛素的分泌调节有三个方面:

①血糖浓度变化;②胰高血糖素的含量变化;③下丘脑的神经调节。

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调节也有三个方面:

①血糖浓度变化;②胰岛素分泌量变化;③下丘脑的神经调节。

3.出现尿糖的原因可能是:

①一次性食糖过多;②糖尿病;③肾小管病变,重吸收障碍。

4.糖尿病的病因是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

(五)体温及其调节

(1)体温是指身体内部的温度。

临床上测量口腔、腋窝和直肠的温度来代表体温。

(2)人体体温的相对恒定是产热和散热量的动态平衡的结果。

①人体产热可归结为是物质氧化的结果。

由于代谢强度的不同,代谢旺盛的组织器官产热多。

安静时产热最多的是肝脏,运动时产热最多的骨骼肌。

产热的主要细胞器是线粒体。

②增加产热的生理活动有:

骨骼肌会不自主地颤抖,皮肤立毛肌收缩,增加产热;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机体的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

③人体散热途经是主要通过皮肤,分为直接散热(辐射、对流、传导)和蒸发散热。

直接散热:

由皮肤毛细血管控制,舒张时血流量加大而增加散热;收缩时减少散热。

蒸发散热:

由汗腺分泌汗液带走热量,发生在高温环境和剧烈运动时,蒸发散热是高温下主要的散热途径。

④减少散热的生理活动有:

几乎不出汗,以减少散热;皮肤血管收缩,减少皮肤的血流量,以减少对流散热和辐射散热;皮肤立毛肌收缩,皮肤板结增厚,产生“鸡皮疙瘩”,缩小汗毛孔,减少热量散失。

(3)人体的体温调节方式:

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其中以神经调节为主,体液调节中枢在下丘脑。

在寒冷的环境中既有体液调节,又有神经调节;而在在炎热的环境中只有神经调节。

(4)肾上腺素与甲状腺激素协同作用,调节体温。

(5)下丘脑在机体稳态调节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①感受:

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高。

②分泌:

分泌抗利尿激素。

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③调节:

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④传导:

可传导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

二、典例精析

例1.(2008年全国理综卷II-2)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葡萄糖以自由扩散方式从消化道腔中进入内环境

B.H2CO3/NaHCO3对血浆pH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

C.内环境的温度随气温变化而变化

D.人体内的内环境即指体液

解析:

本题考查内环境概念和稳态相关知识。

小肠吸收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人体的体温是相对恒定的,不会随环境气温的变化而发生明显的变化。

人体的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

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境叫做人体的内环境。

人体血浆pH通常在7.35~7.45之间,而且相对稳定,这主要依靠血浆中的缓冲物质(如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的调节。

参考答案:

B

例2.(2008年广东生物卷-12)根据下图判断,正确的描述是()

①对于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过程a较过程b和c更为重要②组织液中的CO2有害无益③组织液中的物质是有变化的④过程b或c受阻可导致组织水肿

A.①③B.①②

C.②④D.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内环境组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