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与简答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893124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77.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与简答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与简答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与简答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与简答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与简答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与简答题.docx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与简答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与简答题.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与简答题.docx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与简答题

1、广义文化:

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2、狭义文化:

又称人文文化。

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3、文化产品:

分广义的文化产品和狭义的文化产品。

广义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不称为文化产品。

4、文化内涵:

它是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凸现出来,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我们平时说的“筷子文化”、“扇子文化”就是针对所指事物的文化内涵而言的。

5、文化现象:

指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6、文化事象:

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7、文化观念:

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8、文化政策:

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民族政策、文艺政策、宗教政策等均属于此。

9、民族文化:

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

不同民族的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

每个独特的民族文化,均处于平等地位。

10、国别文化:

它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就是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

11、上层文化:

指宫廷与上层文入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12、底层文化:

指民间文化。

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13、传统文化:

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14、新石器时代:

大约始于距今1万年左右,结束于距今4000年左右。

最重要的特征是原始农业出现、陶器制造、磨光石器的广泛使用以及村落出现,氏族制度的形成等。

新石器文化遍布中国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和东南,西南及华北、东北各地。

其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大时期,即仰韶文化以前时期、仰韶文化时期、龙山文化时期。

15、仰韶文化:

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因最早发掘的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而得名。

时间在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间。

以彩陶文化最为著名。

出现农耕业萌芽。

16、龙山文化:

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首先发现于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而得名。

时间在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间。

以黑陶文化最为著名。

有出具规模的农业定居场所,农器具制作趋于精细。

有宗教祭祀的遗址。

17、羲和敬顺昊天:

传说尧曾命羲和到四方去测量一年的四季的至点,将一年确定为366日,并“以润月正四时”,以便“敬授民时”。

18、敬授民时:

上古时期,人们按着时节的序列敬奉上天,日月星辰运行中任何反常现象,都会引起人们恐慌。

然而在对“天序”的尊奉、恭敬之中,有着古代天文学科学实践活动。

人们在虔诚的宗教心态下,包含有把握农时的努力。

这就是“敬授民时”的本质。

19、二里头文化:

二里头文化分布于豫西晋南,是夏文化的重要遗址。

遗址中发掘出青铜器,玉器等礼器,祭器,还有大型宫殿的基址;此外还发现了少量非正常死亡者的乱葬境,乱葬者可能是战争俘虏。

这些都显示夏已初步进入国家阶段。

20、分封制:

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史称封建;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就叫分封制。

分封制的实施主要在周初,以后陆续也有,一直到晚期的宣王朝。

目的是捍卫周家天下。

21、二王之后:

周武王为了巩固周家统治,在分封诸候的同时,还把部分商人的后代封到宋国,把夏朝之后封到杞国,所以称为“二王之后”。

22、西域:

分狭义西域和广义西域两种。

狭义西域指新疆地区,天山南北,汉时分布着大小36个国家,文明水准相当高。

广义西域,除新疆外还包括中亚、印度、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部分。

23、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横贯欧亚大陆的东西方交通要道。

从西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到东汉明帝派班超出使西域,汉朝共用00余年的时间,打通了通往西域各国的“丝绸之路”。

这条路不仅交流着物质,也沟通着中外的文化。

中国文化经西域传到中亚乃至欧洲,异域文化如音乐,舞蹈等大量传来,特别是佛教的东传,更是打通西城最明显的结果之一。

24、征辟:

汉代征集贤士为官的一种方法,也叫“公府辟士”。

朝廷招聘为征,三公以下召布衣人仕为辟,是一种中央地方并行征集贤士为官的方法。

汉代风尚,往往有名望的公卿,身居高位,以能罗致天下名士,充当自己的幕僚为荣,而世间的英才俊士,也以此作为出身捷径。

这种取士方法,始于西汉,盛于东汉。

25、孝廉:

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

孝廉即孝子廉吏,为土大夫仕进的主要途径。

被举的人一般是州郡的属吏和经学儒士。

举孝廉后,有的做地方县的令,长,远以至州郡一级的太守,刺史,更多的则是到中央做郎官。

26、茂才:

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

茂才即秀才,举人侧重政治才干、人数比孝廉少,出路多为地方县令,俸禄比孝廉多。

后汉时为避。

武帝刘秀名讳,改秀才为茂才,与孝廉同样重要。

27、贤良方正文学:

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

目的是广开言路,每当有天灾时,便多有此科,意在选出那些能“究天人之际”的读书人,对朝廷有所明示。

28、重本抑末:

重本抑末是重农主义为保护小农而打击工商业的一种国家观念。

“本”指农业,“末”指工商业。

小农是王朝统治的基础,重农主义(本)抑制工商业(末)作为国策,即重本抑末

29、独尊儒术:

西汉国力强盛,“清心寡欲”的无为思想以不适宜。

好大喜功的汉武帝要“兴太平”,就要制礼作乐,要“改正朔,易服色”,要举行封禅大典,大兴繁文缛节的建置,而儒学最能符合这种要求。

所以公元34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三策》的建议,罢黜黄老百家之言,独尊儒术,自此儒家思想正式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一直延续了两千年。

30、十六国:

西晋之后,初期进入内地的少数民族纷纷建立政权并且相互征伐,先后替代,共有十余个政权,史称“十六国”时期。

31、玄学:

玄学是魏晋时期用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的一种新的哲学思潮。

开创人是曹魏的何晏,王弼。

他们倡导玄学,竞事清谈。

清谈内容是谈玄论道,剖析妙理,提倡放荡,是老庄思想的发展。

稍后的嵇康、阮籍时,他们厌恶司马氏以道德的“名教”欺世,于是标举“自然”大唱反调,在行为上更放纵,不守礼法。

西晋立国后向秀,郭象屈从于司马氏,著文否定嵇、阮的主张,使玄学成为西晋统治及门阀利益服务的思想工具。

32、清谈:

这是魏晋玄学之风的一个重要现象。

清谈是士族交际中的风雅。

清谈时谈士手持廛尾一主一客,主者称述自己的意见为“通”,客方起而论难为“难”。

清谈在辩理时很讲究言语简洁,切中要害。

一“通”一“难”下来,有时分出胜负,有时各自言之成理,持之有故,有时则需要第三方出来作总结。

33、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是隋,唐朝廷行政机构。

三省即中书省(隋称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

中书省负责诏书起草,是决策机构;门下省职掌封驳,为审议机构;尚书省负责政策执行,属行政机构。

尚书省下设六部,即吏部,户部(隋称民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各部长官称尚书,各司其职。

34、科举制:

科举制是隋唐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新制度。

大致分制科和常科两项,制科由皇帝临时安排,以待非常之才,官员和平民子弟都可参加。

常科基本每年一次,科目主要有进士,明经等六科。

其中进士一科要考经典,诗赋和时务策论,难度大,录取率低,中举后前程却好,所以特别受士子重视。

35、“荫子”制度:

宋代—种特殊的补官制度。

凡文臣到一定级别的都可以享有子孙补官的特权。

它不仅“荫”同姓子孙,也可以“荫”异性亲戚。

36、租庸调制:

唐前期赋役制度。

由于唐初统治者手中掌握大量无主荒地,政府将这些土地按规定分配给成年男女;受田农民按一定比例向政府交纳租税(租)及乡土所产的绢、帛若干斤、尺(调),并无偿地为政府服役若干时日,不服役则折交相当的绢布(庸),这就叫租庸调制。

37、两税法:

中唐时期制定的赋役制度。

唐德宗建中元年(1780年),朝廷采用杨炎的建议,颁布实行“两税法”,它以夏,秋两次征税而得名。

其核心内容是以一个家庭的财产状况和田亩数量为依据征收赋税。

同时对茶,酒,盐等商品交易征税,改变以单一农业税为主的税收结构。

还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税利分割关系。

两税法的实行,使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寿终正寝。

后来两税法历代相沿,至明不改。

38、色目人:

这是元朝把它统治下的人民分为四等中的二等人。

地位仅次于蒙古人。

色目人包括西北人,西域人乃至欧洲人。

他们归顺蒙古人最早,所以,元朝政治深深打上了西域商人的烙印。

39、南人:

这是元朝把它统治下的人民分为四等中的最低下的一等人,即四等人。

南人就是南方最后被蒙古人征服的汉族和其他民族。

40、回回:

它是元朝进人中原的色目人,经过长期与内地其他各族人民的杂居,通婚以及文化上相互学习后,所形成的一个新的民族。

现在称回族。

41、一条鞭法:

它是明朝张居正实行税制改革的名称。

内容是:

把田赋,力役及其他众多杂税合成一条,统一按田亩数量征收,简化手续;目的是:

增加国库收人,减轻民众负担。

42、摊丁人亩:

它是清朝的一种赋税制度。

“丁”指丁银,即人头税。

摊丁人亩即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银额为准,将丁银摊到人家所占的地亩中去征收赋税,实际是取消了人头税。

因为康熙五十年以后出生的人口不纳税,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人口的增长。

43、儒户:

这是元朝社会阶层中出现的一个新名目。

它是根据宗教派别划分出的户籍,与佛教、道教、穆斯林、阴阳先生、萨满教巫师户同等级。

这是同情汉族读书人的耶律楚材建议的,蒙古人尊重通神的人,立为儒户可以像佛、道户那样免除赋役。

44、文字狱:

清朝统治者迫害知识分子的一种冤狱。

多发于康、雍、乾三朝。

康熙时期的文字狱主要针对那些有反清复明思想的人物及著作。

在编纂《四库全书》时,从搜集来的图书中,发现了大量对清朝统治不利的东西,于是故意从作者的诗文中摘取字句,罗织成罪,文字狱更加残酷。

文字狱使清朝的知识分子走向纯而又纯的学术研究中去了。

45、乾嘉学派:

乾嘉指清朝乾隆、嘉庆年号。

清朝实行文化高压政策,为使知识分子不问政治,走纯学术研究道路,让学者对传统的经史文献进行考订、校勘、辑佚、注释,由此在乾嘉年间考据文学大盛,被称之为乾嘉学派。

46、农业文明:

指在中国传统的农耕自然经济的基础上所产生,发展和连续传承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

47、民俗文化:

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活动中形成并沿袭下来的风俗习惯。

48、《农耕图谱》:

元代王帧所写的一部“农具史”性质的著作。

他把当时南北方田间使用的农具、农业运输、贮藏、加工的工具和各种零部件情况插图配文,是一部有相当价值的农书。

49、政绩观:

指历代统治者把农业收成的丰歉,当作考查国计民生好坏和自己得政或失政的一个标准。

50、勤农观:

指确立以农为本的原则和制订一套劝勉农事的治国方略。

51、会:

从唐代起把在寺庙节日期间举行的规模较大的贸易活动称为庙市,后来发展成庙会。

明清时期,我国庙会达到极盛。

52、农商兼营:

农商兼营从业者称摊贩。

经营方式是把货物摆在道边,路口或集市地面上,也有推车,挑担或设架放货的。

这类交易中,其决定作用的是民族文化价值观,而不受市场经济影响。

53、行商经营:

即由卖主向买主主动汇合的商业经营方式。

历史上的徽商、晋商都很有名气,晋商以“船帮”“车帮”等长途贩运方式。

54、坐商经营:

小的如定点店铺,大的如商号,是一种由买主向卖主主动汇合的经营方式。

坐商经营都有固定资产,流动资金和相对稳定的劳资关系。

55、市声:

指行商小贩招徕顾客的叫卖声或代叫声。

代叫声是以击打器具或乐器发出的响声以代替人的叫卖。

56、商幌:

坐商店铺招徕顾客的一种传统标志是商幌。

大致分实物幌子,实物附属品幌子,商品模型幌子,旗帘幌子等。

辛亥革命后出现灯具商幌。

57、行业组织:

亦称行会,是手工业者自发组成的同行业组织,其职能是互助共济、保护行业利益。

58、烹饪:

就是熟食制作。

即把自然状态下尚不能食用的原料加工成可食品,提高了人们利用生态环境的比率和生存能力。

59、仪式饮食:

仪式饮食就是在传统信仰仪式活动中,既供奉饮食又唱诵经词,又称信仰饮食。

60、阶层饮食:

饮食受经济条件限制。

古称上层阶级为“肉食者”,把庶民百姓称“菜食者”此即饮食的阶层性。

61:

家庭:

是指共同居住、经济协助、有血缘关系的社会集团。

62、家族:

是由出生和婚姻形成的亲属关系,其中包括血缘关系和姻缘关系。

63、血亲五服制:

是以本人为基准,向上推四代的直系亲属称祖先;五服以内是近亲,五服以外是同宗。

64、字辈谱:

是一个记忆性的文化链,把家族成员的传衍系统,跨时空地记忆成百上千年,表示了家族内部的角色差别和地位等级。

65、家谱:

是中国传统社会保存和延续辈分等级的一种文化方式,维护家庭文化的经典。

被称为民间的“二十五史”。

66、家风:

是一种由家族共同体世代沿袭,用以规范家族内部行为和秩序。

67、人生仪礼:

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惯,一个家庭成员不同的人生阶段举行的仪礼,一般包括:

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寿礼和葬礼。

68、血缘凝聚力:

是指家族共同体中的宗姓首先是血亲家族的符号。

家族系内每一个家庭按照父系的血缘认祖归宗,单系传递。

它排斥血亲内部的婚姻,以发展严格的家族体制,维持家族的伦理秩序。

69、地缘凝聚力:

是说家族共同体的感情归属离不开特定地域。

在农耕社会中,人们的定居生活必须以土地为基础。

共同的土地资源是家庭分享生命快乐的依据,是养育所有定居家庭的同一条血脉。

70、血缘关系:

是由出生形成的纵向谱系性纽带。

男性、女性均以自己的出生为准,男性称父系,女性称母系。

71、历法:

是根据太阳、月亮的运动变化,制定记时的方式,不同民族有不同的历法。

72、十二时辰:

十二时辰是以太阳南中为正中点,一个昼夜分为十二等分,每一时辰为两个小时,如子时是夜间十一时至凌晨一时。

这十二时辰以地支命名。

73、本草之学:

本草之学就是中国古代的药学。

主要记述各种药物的名称、性状、功能、主治、产地、采集、加工和保存等知识。

在较晚出现的本草学著作中,还附载了许多配合应用的范例,称为本草附方。

74、制度文化:

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层面,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中介。

是人们为适应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

75、宗法制:

是中国古代维护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成,到周代渐趋完备。

宗法制在春秋时期瓦解,其影响长期存留在中国传统社会之中。

76、君主专制制度:

是指以古代君王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君主专制脱胎于原始社会后期的父权制。

77、三公九卿:

是秦朝统一后,建立起的中央官吏系统。

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三公之下有九卿(太常,朗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分理中央事务。

78、三体石经:

魏正始年间,在东汉明帝熹平石经的基础上补课经文《尚书》、《春秋》二经,字体以古文,小篆、汉隶三种字体写定,被称作三体石经。

79、察举制:

汉代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员都可以向皇帝举荐贤士。

这种由地主官僚察访人才,向朝廷举荐的方式,称为“察举”。

它有许多科目,其中孝廉,茂才,贤良方正文学三科最显著。

孝廉重德行,茂才重才能,贤良方正则重学问。

察举制是中国科举制的雏形,为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出现作了重要铺垫。

80、九品中正制:

是曹魏时期建立的一套较察举制度严格的选官制度。

中央在各州郡设“中正官”,负责察访本地人士,按其才德声望评定九个等级,然后根据士人的品级,向吏部举荐。

从其本质上看,它同样维护的是土族的利益。

81、明经科:

在于察举通晓儒家经典的人才,东汉开始设置。

隋唐以后,汉代察举考试中强调的儒家经学仍作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

82、诗赋取士:

唐代科举考试中最重视的进士科,进士试主要是诗文,是一种文学考试,因此唐代崇尚文学成为一代风气。

在诗赋取士的利益驱动下,唐人创作热情高涨,唐诗时代的形成与科举制度有相当的关系。

83、行卷:

唐代的科举考试没有后代那样严格,考前的举荐相当重要。

为了获得达官贵人,社会名流的推荐,士子们在应试前,带着自己平时所作的诗文投献给名公巨卿,这种诗文称为行卷。

84、《唐律疏议》:

唐高宗命长孙无忌对《唐律》进行考证、疏议,著成《唐律疏议》一书。

公元454年唐高宗颁行《唐律疏议》是汉代以来对于法律注释解说的集大成著作,它具有与法律同等的效力,是儒家经义法典化的范本。

85、春秋决狱:

从董仲舒开始根绝《春秋》的经义原则,以《春秋》的精神与事例附会法律,《春秋》经义不但成为法律的补充,其权威性甚至还高于法律。

这种做法在中古延续了六七百年,直到隋唐封建法律完备才逐渐引退。

86、五礼:

是古代国家礼仪制度,大约定制于周代。

五礼分为:

吉礼,祭祀之礼;凶礼,死丧,凶荒之礼;宾礼,朝见之礼;军礼,出征,田猎等礼;嘉礼,冠婚,饮食,宾射等礼。

87、五服:

按传统丧葬礼俗,亲属要依与死者关系的远近亲疏,穿戴不同的丧服“守制”,这本是周代的古礼,来自儒家礼制;汉代以后沿袭了这一丧服制度。

传统的孝服分为五等,俗称“五服”。

“五服”包括:

斩缞、齐缞、大功、小功、缌麻。

宗法人伦关系与等级制度在五服礼制中得到最集中,最鲜明的体现。

88、中体西用论:

它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赂,是中国近现代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的文化主张和基本理论。

“中体西用论”者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为“体”、为“本”,以吸收西方科学技术和具体文化为“用”,从而达到制夷图强,复兴中华的目的。

89、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70、现代新儒学:

是“五四”以后出现的,以接续“儒学”道统为己任,服膺宋明理学为主要特征的,力图用传统儒家学说融合,会通西学,从文化上探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学术思想流派,其代表人物有梁漱溟、冯友兰、唐君毅等人。

71、全盘西化论:

是一些自由主义者的文化主张,其核心内容是“现代化=西方化”,认为中国文化传统一无是处,与现代化水火不容,主张不预设任何人为的限制,照搬西方欧美的社会制度和文化意识作为民族自救的根本出路。

全盘西化论既反对保守主义的儒学复兴论,也反对社会主义的综合创新论,表现出对民族文化的虚无主义与极端化倾向。

其代表人物有毛子水、吴稚辉、胡适等人。

72、宋明理学:

是宋明时期,周敦颐、程颢、程颐、朱嘉、陆九渊、王守仁等人将印度佛学与本土的易、老、庄三玄相糅合,融进儒家思想之中而形成的新的儒家学派,他们注重禅宗证悟式的“明心见性”,强调“主静、居敬”,“戒惧、慎独”,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是一种带有明显宗教功能的的学说。

73、语系:

是指有共同来源的诸语言的总称,语系之下依据语言的亲疏程度再细分为语族、语群、语支、语言、方言、土语等不同层次。

74、避讳:

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语言禁忌。

指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不能用汉字直接写出其形,不能在口中直呼其音,避讳是对字形,字音,字义的回避。

避讳之风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直到民国才废除。

75、对偶:

是用字数相等、句法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一对语句,表现相对或相关的意思的一种修矢格。

76、顶真:

是将前一语言片断末尾的词语作为后一语言片断开头的词语所作成的一种修辞格。

77、回文:

是指掉换词的排列次序,正读、倒读都能成文的修辞格

78、析字:

是利用汉字形体可拆分的特点而形成的一种机智巧妙的表达方式。

79、复叠:

汉语中词的复叠形式比较发达,有意识的利用这一点,可以形成复叠的修辞格,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80、平仄:

古代汉语语音有平上去入四种,声调赞歌节奏中的平指平声字,仄指上去入三声的字。

81、整体思维:

是指把天地人社会,看作密切的整体,认为天地人我人揣人心都处在一个整体的系统中,各种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联系。

82、类比思维:

是指依据事物的外部性或内在属性进行比照与联系的思维方式。

83、辨证思维:

就是运用对立而统一的观点方法来认识分析各种现象及其变化。

84、六乐:

传说中的黄帝尧舜和夏,商,周三代将这六代的乐舞合为一个六部称为六乐。

85、血缘九族制:

血缘九族制有两种说法:

一是以本人为基准,向上,下各推衍四代为九族。

二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共九族。

86、党锢之祸:

东汉中晚期,太学里的学生数万人,面对王朝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昏暗局面,以太学生为主体的年轻地主阶级知识分子,联合在朝的“清流”力量,与宦官集团展开了激励斗争。

宦官依仗皇帝的势力对他们进行残酷的打击和大肆捕杀禁锢,制造了臭名昭著的“党锢之祸”。

87、八王之乱:

是西晋败亡的直接原因,八王都是晋朝皇帝的家族成员,他们对自家皇位的争斗,实际是曹魏以来皇权建立不合理的恶果。

88、王官采诗说:

《诗经》中有“十五国风”,关于这些广泛反映社会内容的诗篇如何得来,经学有一种说法,是周王专门派人员贷民间采集来的,所以要采诗,是从这些表达民意的歌唱中观察政治的得失。

89、异体字:

是指为同一个词造的形体不同的字。

如“泪”与“淚”。

90、书同文:

是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央政府领导的正字运动。

战国时期,七国争雄,各自为政,语言异声,文字异形,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实行书同文,就是把各国原有的文字统一为小篆。

文字统一工作,对促进经济、文化和巩固国家统一,具有重大意义。

91、谚文:

是朝鲜仿照汉字创立的属于自己的文字。

谚文是音位文字,字母近似汉字的笔画,每个音节拼成一个方块。

19世纪后期,汉字谚文混合体成为正式文字,汉字写词根,谚文写词尾。

92、文以载道:

“文以载道”的艺术命题是宋代古文学家周敦颐提在《周子通书-文辞》中提出的。

这里的“道”指得是儒家的传统道德。

他认为,写作文章的目的,就是要宣扬儒家的仁义道德和伦理纲常,为封建统治的政治教化服务;评价文章的好坏首要标准是其内容的贤与不贤,文辞漂亮却没有道德内容,这样的文章不会流传。

唐代的柳宗元、韩愈都受到了这种主张的影响。

93、诗言志:

“诗言志”作为一种艺术观念,最早体现在《诗经》的诗歌创作中,而作为一种艺术命题,大约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

“志”也就是人的思想、意愿、志趣。

“志”还有“情”的因素,因为情是蕴藏于心的。

基本含义是说诗歌是用来表达作者思想情感和理想追求的一种艺术形式,强调诗歌的社会功用。

94、斗拱:

是中国建筑所特有的构件形式,常被用来作为中式建筑的代名词。

斗是斗形木块,拱是臂形短木,斗和拱相互扣合,在柱头上重叠而上,越上一层的拱越长,把上面的梁枋托稳,将重量传到柱头上,原理十分科学,结构精巧,有很好的造型效果。

95、汉乐府民歌:

是由汉代音乐机关乐府从民间采集而来的,其目的除了供统治者娱乐之外,还有“观风俗,知厚薄”的政治意图。

主要有“相合歌辞”、“鼓吹歌辞”、“杂曲歌辞”三类。

其中,相合歌辞是指民间音乐,有丝竹相合,人声相合之意;鼓吹歌辞是指军乐;杂曲歌辞是一种失传的杂牌曲子。

96、骚体诗:

楚辞是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文人创造的一种新体诗,具有十分浓郁的楚国地方文化色彩,由于屈原的《离骚》是这种诗的代表,所以后世楚辞称为骚体诗。

骚体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过渡到诗人独立创作的新阶段,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97、《诗经》:

是春秋时期编成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现存305篇,创作年代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约500多年。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包括15国风;雅分为大雅、小雅;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

《诗经》开创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想象再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真是反映了早期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

98、六艺:

包括:

五礼、六乐、五射、五驭、六书、九数。

礼是指宗法礼制;乐指乐德、乐舞、乐语等道德人伦的内容;射指射箭的技术;驭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职业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