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复习第十三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二节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890471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501.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地理复习第十三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二节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复习第十三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二节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复习第十三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二节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复习第十三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二节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复习第十三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二节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地理复习第十三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二节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docx

《人教版高中地理复习第十三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二节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地理复习第十三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二节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地理复习第十三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二节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docx

人教版高中地理复习第十三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第二节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考纲

呈现

考点

解读

考情

分析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1.森林的主要作用(重点)

2.热带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开发与保护(重难点)

3.湿地的生态功能、破坏的原因以及应采取的措施。

(难点)

1.结合全球气候变暖,关注森林的环境效益,并注意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保护措施

2.关注新出现的区域生态问题的成因、治理措施,以及传统生态脆弱区的生态建设

           学生用书P180

一、森林的作用及现状

1.森林的作用

(1)经济价值:

重要的①自然资源。

(2)生态价值:

不可替代的②环境资源,具有强大的生态作用和环保功效。

2.森林现状:

急剧减少,③原始森林破坏殆尽。

3.森林破坏的后果

二、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1.深刻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有“⑥地球之肺”之称。

2.促进全球⑦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3.世界⑧生物基因宝库。

三、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1.雨林的生态优势

2.雨林生态系统脆弱性的表现

(1)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长期高温多雨的淋洗作用,土壤⑩很贫瘠。

(2)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⑪地上植被最容易遭到破坏。

(1)土壤肥力的高低取决于土壤中水、肥、气、热四个因素间的协调程度。

(2)水热条件是影响植物生长至关重要的条件。

在热带雨林地区,虽然土壤贫瘠,但由于充足的热量、丰沛的水分导致生物循环旺盛,使雨林成为生产力很高的生物群落。

微探究1 “万物土中生”,只要有机质丰富的土壤,植物就能生长旺盛,这种观点正确吗?

答案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1)土壤肥不肥沃不是用有机质来衡量的,而是看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水、热、气等因素协调供给的程度,也就是说是用综合的指标来衡量土壤的肥沃程度的。

(2)水热条件是影响植物生长至关重要的条件。

在热带雨林地区,虽然土壤贫瘠,但由于充足的热量、丰沛的水分和连续不间断的生长季节,使雨林成为生产力很高的群落。

因此,一旦雨林被破坏,贫瘠的土壤使原有植被很难再恢复。

四、亚马孙开发计划及其影响

1.雨林破坏原因

(1)直接原因:

⑫人类的开发。

(2)根本原因:

当地发展中国家的⑬人口增长和贫困,以及由此产生的发展要求。

五、雨林的前途——开发还是保护

所有的森林均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只是热带雨林的物种更丰富、活跃程度更大、影响更具有全球性。

不能认为只有热带雨林才具有上述效益。

微探究2 评价修建亚马孙公路的利与弊。

答案 雨林公路的修建有利有弊,利在于使雨林得以开发,为社会创造财富,弊在于造成雨林的破坏。

           学生用书P181

考点一 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热带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1.森林的作用及破坏后带来的问题

2.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1)深刻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热带雨林的生态环境效应最突出的是“地球之肺”功能。

需特别注意的是,近年来,全球大气中CO2增多,与破坏热带雨林有一定关系。

(2)具有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的作用

(3)热带雨林是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雨林是全球最古老的植物群落,在生物进化史中,雨林成为地球上繁衍物种最多、保护时间最长的场所,因此被誉为“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方法技巧】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思路

1.成因分析思路

要看清题意,是“自然原因”还是“人为原因”,还是没有限定,综合分析。

在进行分析时,一般应按以下思路展开:

(1)自然原因:

地形原因(海拔、起伏状况、封闭状况等)、气候原因(热量条件、降水条件、风力、风向等)、土壤条件(土壤组成、肥力、质地等)、植被原因(疏密状况、季节变化等)、河流原因(流量大小、侵蚀强度或沉积强度等)。

(2)人为原因:

当地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生产技术、政策导向等。

(3)分析原因时不要每一方面都展开说明,应有针对性地对某生态问题的有关方面进行分析说明。

2.措施分析思路

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主要从以下角度进行:

(1)根据成因确定。

根据区域生态问题的成因确定该区域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2)根据阶段确定。

根据区域内部不同部分(如河流上、中、下游)的特点确定某区域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3)根据“措施”确定。

根据典型区域的发展措施确定和其具有相似特征的其他区域的发展措施,借鉴典型区域的经验。

不同地区森林的生态作用

地区

森林的主要作用

丘陵、山地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较干旱的地区

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城市

美化环境、减弱噪声、调节气候

交通道路两侧

美化环境、减弱噪声、吸烟滞尘、净化空气

热带雨林

维持全球碳氧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大气成分、促进水循环

【例1】 下图为我国华北平原某沿海地区景观剖面示意图,图中海岸为沙质海岸。

读图回答问题。

(1)分别说明图中甲、乙、丙三处植被的主要生态功能。

(2)近年来,该地区的荒草地不断开垦为农田,指出可能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

析题助思:

自主解答:

(1)甲: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乙:

降低风速,阻挡风沙;丙:

固沙阻浪。

(2)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盐碱化;水污染(答出两点即可)

对|点|微|练

(2017·天一大联考)读“热带雨林迁移农业造成的土壤肥力变化图”,回答1—2题。

1.图中B点土壤肥力较高的原因是(  )

A.焚烧开荒B.连续耕作

C.森林再生D.耕地废弃

解析 热带雨林迁移农业采用刀耕火种(焚林开荒),使土壤肥力在A阶段开始升高,至B点达到最高;连续耕作导致土壤肥力逐渐降低,后期阶段耕地废弃,森林再生。

答案 A

2.图中土壤肥力由B点到C点的变化说明了(  )

A.雨林生态系统生物循环旺盛

B.雨林群落生产力高

C.雨林生态的淋溶作用强

D.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解析 土壤肥力由最高的B点持续下降到C点,说明雨林降水量大,淋溶作用强,把土壤中有机质快速淋失掉,选项C正确。

答案 C

考点二 雨林被破坏的原因及保护措施

1.亚马孙雨林被破坏的原因

2.保护措施

保护热带雨林需要全世界共同努力,尤其是发达国家更应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

具体措施可总结为“三保、二设、一结合”:

(1)三保:

①加强环境保护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②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

③鼓励保护性的开发方式,如雨林观光,生态旅游等。

(2)二设:

①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

②加强雨林缓冲区的建设,减少移民和农耕进入雨林区的机会。

(3)一结合:

森林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

【易错排查】

不同区域湿地开发保护的主要目的

森林和湿地同属于地球上重要的环境资源。

湿地具有提供水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美化环境、净化水体、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重要作用,但各地湿地保护的主要目的侧重点不同。

举例如下:

大河中下游湖泊

主要目的是调蓄洪水,减轻洪水威胁

内陆干旱区湖泊

主要目的是调节气候,防止土地荒漠化等生态环境恶化

大河上游(如我国三江源湿地)

主要目的是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和涵养水源

东北三江平原湿地

主要目的调节河湖水量,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

三角洲湿地(如黄河)

净化水质,降解内陆河流污染物,提高环境质量;蓄滞洪水;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

【方法技巧】

分析森林破坏的原因、危害及保护措施的思路

(1)根据区域分布图或者文字材料,确定森林资源所处的位置。

(2)分析区域的自然特征,进而分析森林的环境效应。

(3)从自然原因及人类活动两个方面分析区域开发中对森林资源的破坏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4)针对区域森林资源开发中出现的环境问题的原因,提出保护森林资源的措施。

1.沼泽湿地形成原因的分析方法

沼泽地的形成一般与降水量(水位季节变化)、蒸发量、下渗量、排泄能力、水网密度有关。

例如:

(1)三江平原地区沼泽地形成主要原因是:

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冻土发育,不易下渗。

(2)青藏高原湿地成因:

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冰川积雪融水较多;低洼地易积水;地下冻土层,不易下渗。

(3)长江中下游平原湿地成因:

降水丰富;河湖较多,地表水丰富;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2.湖泊面积变化原因分析思路

(1)首先分析变化时间长短:

如果是长期的变化(如一万年以来)则主要考虑自然原因,湖泊萎缩主要是由气候变干,蒸发加强引起;如果是近几十年的变化,则主要是由人为原因造成的;如果是季节变化,一般与季节降水有关。

(2)其次分析湖泊所在地区:

短期内外流湖萎缩主要原因一般是围湖造田造成的,湖泊面积增加一般是上游水土保持较好,湖泊淤沙减少,退耕还湖的结果;干旱区内流湖萎缩,短期原因是入湖河流的水资源利用过度造成的。

冰雪融水补给的湖泊面积的增减,一般考虑气温的变化、冰雪融水量的多少等原因。

【例2】 (2016·全国卷Ⅲ)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位被热带雨林风光吸引的游客从马瑙斯出发,乘船沿内格罗河(如图)溯源而上,见两岸植被繁茂,河上很少有桥。

行至内格罗河与布朗库河交汇处,发现两条河流的河水因颜色迥异,呈一黑黄分明的界线,景色令人震撼。

船继续前行,岸边的沼泽渐渐映入眼帘……当晚他查阅资料,得知内格罗河河水因富含腐殖质,颜色乌黑,而布朗库河因含大量泥沙而呈黄色。

你是否赞同在该地区拓展旅游观光业?

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析题助思:

(1)文字信息

由题干中“被热带雨林风光吸引”“景色令人震撼”可知,该地区热带雨林旅游资源独特,具有全球吸引力。

(2)图文信息

(3)调动和运用地理信息

本题是开放性试题,主要考查学生探究地理事物的能力。

若赞同,其理由可从热带雨林旅游资源独特、旅游开发能带动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回答。

若反对,其理由可从旅游开发会对当地生态环境、居民生活、文化带来冲击,并会导致污染等方面来回答。

自主解答:

赞同__理由:

热带雨林旅游资源独特,具有全球吸引力;旅游开发与运营成本低,经济效益好;增加当地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

不赞同__理由:

对热带雨林环境造成破坏,产生污染;对当地居民生活、文化等带来冲击;来自自然的威胁(疾病、野生动物袭击等)较大。

对|点|微|练

(2017·济南调研)东南亚的热带雨林被人类大规模开发利用。

如图为东南亚地区油棕产业链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

3.依据资料推断(  )

A.油棕种植注重社会效益,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

B.热带雨林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效益

C.为保护雨林生态,农业生产宜采用“刀耕火种”的方式

D.经济可持续与生态可持续相互矛盾,不可协调

解析 图示由于将雨林开垦为油棕种植园,导致红毛猩猩失去栖息地,濒临灭绝,不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热带雨林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效益;“刀耕火种”的方式会导致雨林地区水土流失,不利于保护雨林生态;经济可持续与生态可持续有矛盾,但并不是不可协调的。

答案 B

4.油棕产业链中(  )

A.油棕种植业属小型自给自足农业

B.油棕产业链常形成综合性工业地域

C.方便面生产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

D.棕榈油榨取工业宜靠近原料产地

解析 图中棕榈油是生产方便面的重要原料,因此油棕种植业属于商品性农业;油棕产业相关的生产部门较少,一般不会形成综合性工业地域;方便面生产会对环境造成破坏;棕榈油榨取属于原料导向型工业,应接近原料产地。

答案 D

           学生用书P184

迁移综合得高分(五)——生态环境问题与区域地理特征、人类生产活动及

区域可持续发展等知识的综合应用

荒漠化和水土流失是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而我国则是全球荒漠化、水土流失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题,对这一热点问题常常涉及。

但命题背景变式较多,主要包括区域图判读(2012年四川高考)、数据表格分析(2013年重庆高考、2012年海南高考)、景观图分析(2011年山东高考)等,主要综合考查区域地理特征,人类生产活动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等相关内容,命题多结合热点区域及新颖图表资料,巧妙设问,但落点较低,分析此类问题的命题特点和规律将有助于学生在考场上对此类问题进行快速准确地解答。

多维探究

角度一:

区域地理特征与生态环境问题

1.(2014·全国卷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

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

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1)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

(2)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

解析 

(1)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可从地表裸露及风力强劲角度分析。

(2)可从“阻沙”和“固沙”两个角度分析。

答案 

(1)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

(2)(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墙(高立式沙障)。

(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置石(草)方格沙障。

角度二:

人类生产活动与生态环境问题

(2016·浙江文综)矿山地质灾害是人类在采矿过程中发生的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滑坡和崩塌等灾害。

矿产开采方式、矿区地质地貌、降水特征、地表植被覆盖率等因素与矿山地质灾害发生直接关联。

下图为我国两省矿山地质灾害分布图,其中甲省盛产煤炭,乙省盛产有色金属,两省矿产露天开采比例不高。

读图,完成2—3题。

2.甲省西部①区、乙省西部④区均有分布的矿山地质灾害是(  )

A.崩塌、泥石流    B.滑坡、地面塌陷

C.崩塌、滑坡D.地裂缝、地面塌陷

解析 读图可知,甲省西部①区、乙省西部④区均有分布的矿山地质灾害是崩塌、滑坡,C项正确。

答案 C

3.甲、乙两省矿山地质灾害以地面塌陷、地裂缝居多的共同原因是(  )

A.耕地占比大,地表植被稀疏

B.位于我国二、三级阶梯之间

C.降水量集中,土壤侵蚀强

D.矿产开发以地下采掘为主

解析 乙省为湖南省,地形崎岖,耕地比重小,A项错误;甲省为山西省,位于第二级阶梯,B项错误;降水集中,土壤侵蚀强不是地面塌陷、地裂缝多发的原因,C项错误;由材料可知,甲、乙两省矿产露天开采比例不高,都以地下采掘为主,导致两省地质灾害以地面塌陷、地裂缝居多,D项正确。

答案 D

4.(2013·安徽文综)下图为陕西省主要苹果基地分布图。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问题。

陕北高原南部过去以种粮为主,产量低。

20世纪90年代成功引种优质苹果。

目前该地区苹果产量、浓缩果汁出口量位居全国前列。

然而在果业发展中,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影响果品品质,果渣露天堆放污染环境,农村薪柴缺乏等问题突出。

指出该地区过去种粮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

答案 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退化,土地生产力下降,水资源短缺,生产环境恶化。

角度三:

区域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问题

5.(2015·安徽文综)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如图为巴音布鲁克地区示意图。

巴音布鲁克湿地发育于天山山脉中部大、小尤尔都斯盆地中。

盆地内河流蜿蜒,流向区外。

冬季严寒,年平均气温-4.7℃。

巴音布鲁克湿地内有国家级天鹅自然保护区,栖息着大量的野生天鹅。

湿地周围草场广阔,是传统的畜牧业区。

20世纪中后期,出现过牧现象。

同时,每年都有大量的畜群进入自然保护区,严重干扰了天鹅的生存与繁殖。

(1)描述图示区域河流干流流向。

(2)简析巴音布鲁克湿地的形成条件。

(3)请你对巴音布鲁克天鹅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提出建议。

解析 

(1)本题考查河流流向的判读。

材料突出河流是流向区外的,根据等高线的特点,可知图中干流由东南部流向区外。

河流的发源地要保证河流干流最长,故该河发源地位于小尤尔都斯盆地东部,判断出河流干流的位置后不难对其流向作出描述。

(2)本题考查湿地的形成条件。

主要考虑水源补给、地形平坦、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冻土发育等方面。

结合材料不难回答。

(3)本题考查生态保护措施。

由材料知该天鹅自然保护区生态破坏与过牧有关,因此生态环境保护的建议从合理放牧、加强管理、加强环境教育等方面提出。

答案 

(1)(自源头)由东向西流经小尤尔都斯盆地,至巴音布鲁克附近向南流入大尤尔都斯盆地,然后再向东南流出本区。

(2)该地区有较多的冰雪融水、大气降水和地下水补给,河流众多;盆地内地形平坦,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地下冻土发育,阻滞水分下渗。

(3)合理放牧,防止草场退化,恢复天然植被,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保护湿地,严禁人类活动对天鹅栖息地的干扰和破坏;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