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河流域文明成就 Microsoft Word 文档副本.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890003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30.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两河流域文明成就 Microsoft Word 文档副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两河流域文明成就 Microsoft Word 文档副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两河流域文明成就 Microsoft Word 文档副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两河流域文明成就 Microsoft Word 文档副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两河流域文明成就 Microsoft Word 文档副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两河流域文明成就 Microsoft Word 文档副本.docx

《两河流域文明成就 Microsoft Word 文档副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两河流域文明成就 Microsoft Word 文档副本.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两河流域文明成就 Microsoft Word 文档副本.docx

两河流域文明成就MicrosoftWord文档副本

两河流域的文明成就

两河流域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最早代表,其成就是巨大的。

在一系列可歌可泣的文明成就中,文字、宗教、文学、法律、科学、艺术等显然最为引人注目和影响深远。

文字

成千上万在两河流域出土的刻有成文文字符号的泥版表明两河流域人民(具体指苏美尔人)早在公元前3000年就创造出了一种文字系统。

文字的发明和使用开创了人类文明的新纪元,人类从没有记录历史的朦胧年代过渡到有史可据的较为光明的年代。

因此,文字成了人类步入文明的一个最为重要的标志。

尽管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文字的发明和使用打破了语言的时空限制,使得人们不再仅仅依靠记忆,用口头的形式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信息知识的传递。

通过文字,人的经验、知识和思想就不再因个体的记忆衰退或死亡而散失,而是具有了永久性,知识和经验由此可以得到保存、积累和传递。

鉴于此,我们将文字的发明称为两河流域文明最重要的一项文化成就显然是恰如其分的。

由苏美尔人发明的文字被广泛地称作“楔形文字”(图4),因为当时的文字是由用芦苇做成的带有三角形笔尖的笔在泥版上刻画出的符号的外形酷似楔子。

①英国人是最初使用这一名称称呼苏美尔文字的,因此,该词的英文为(cuneifo丌n),由楔子(cuneus)加形状(form)组成。

苏美尔文字与世界上其他文字一样,最初也是由象形符号演变而来的。

早期的实物证明苏美尔最早也是图形文字,由一系列平面图画组成。

一个图画构成一个符号,代表一个词,其意义与所画的物质基本一致或相近。

如用波浪线表示水,用动物的头像代表该动物,画一岩石表示铁石心肠的情感。

不过,苏美尔文字既不像汉文字那样基本全由表意字组成,而是由表意和表音符号混合组成;也不同于古埃及象形文字是仔细刻划或精心绘制的图形,而是一些图示性的、线条式的图形,象征性地表现符号所代表的实物。

经过几百年的演变,最早出现的图形最终完全失去其象形特征,成为表音符号。

苏美尔人创造的楔形文字,后由阿卡德人继承和发扬光大。

在该文字出现后的2000年左右的时间内,它一直是两河流域惟一的书写文字体系,无论是阿摩利人、亚述人,还是西亚的埃兰人,叙利亚的乌加里特人,生活在亚美尼亚山区的乌拉尔图人、波斯人都曾先后使用过楔形文字。

以至于到了公元前500年前后,它成为西亚大部分地区通用的商业交往媒介。

在巴比伦人的手中,楔形文字得到了简化,640个基本字组成全部词语。

亚述楔形文字只用570个基本字,晚期向音节文字发展。

 

从阿拉米人到波斯人时代,楔形文字基本成为字母文字,只用41个楔形符号。

只是到了公元1世纪,由于两河流域文明的失落,楔形文字才最终失去其作用,为人们所遗忘。

由于苏美尔人在发明楔形文字时大量使用的书写材料是泥版,泥版经过火烤或是太阳烘干,坚硬如石,能够长期保存,这使得大量反映苏美尔生活的文字材料得到了最好的保存。

(图5)

楔形文字的出现不只是一般所说的是人类迈进文明的文字标志,还影响了周边地区的其他文字的出现和发展,特别是对埃及文字和腓尼基文字的影响。

而腓尼基文字则是世界上公认的拼音文字的开端。

楔形文字的发明无疑是两河流域人对世界文化最突出的贡献之一,同时也是其自身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

文字的使用在为自己的灿烂文明存在保留了一份永久记录的同时,也使得他们所创造的人类最早文明得以在世界其他地区传播,为其他民族所了解、吸收和继承,有力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向前发展。

宗教

两河流域文明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宗教思想的确立和宗教在人类社会上作用和地位的奠定。

有关考古证明,宗教在两河流域文明初始阶段就已发展成为社会中一个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两河流域人民对宗教的特殊认识使其生活中的所有方方面面都与宗教密不可分。

无时无处不在的宗教既是两河流域文明的基础,同时又是文化的动力和创造力的源泉。

因此,人们把宗教看成是两河流域人们理解自然、社会及其自身的思想纲领,是支配、激励一切文化现象和人类行为的力量是很有见地的。

考察当时的社会生活,人们不难发现,宗教犹如一根强有力的纽带将社会的各个方面连结起来。

一切社会活动:

无论是政治的、军事的、经济的、法律的、文学的、艺术的,还是个人的都无一例外地打上了宗教的烙印。

可以说两河流域的建筑、绘画、艺术是被宗教热情所激发的,文学和历史描写的是与神有关的活动,就连科学也都渗透着宗教思想,司法及伦理道德更是密切联系着宗教。

人们对自然、社会及其自身的理解不仅以宗教为出发点,而且往往以宗教为归属。

例如,城邦之间的战争被看成是主宰城邦的神灵之间的冲突所致,而胜利则最终要依靠神的恩赐。

人们对宗教作用和地位的重视可见一斑。

尽管苏美尔人、阿卡德人、阿摩利人的宗教之间存在着一些差异,但其基本内涵和观念是一致的.统一构成了近东地区信仰体系的某础。

两河流域的宗教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一是多神论,世上有众多的神存在。

二是拟人性,认为神具有和人一样的外貌,品行,个性和弱点。

三是泛神论,认为自然界和宇宙中到处都存在着神。

两河流域宗教思想的存在导致巫术和占卜术体系的建立,巫术特别是占卜,被看成是神启的最佳方式,占卜预知凶吉祸福,巫术成为治病最好的方式。

巴比伦人在公元前1000年就画出了算命天宫图。

两河流域的宗教在日常生活所占位置和个人宗教的出现对研究宗教发展史具有特别的意义,因为个人对神的祈求及宗教内省行为是日后成为西方社会主导宗教(犹太一基督教)传统的两个基本特征。

文学

对于文明而言文学成就历来是一个主要评判标志。

由于具有成熟的文字,两河流域的文学不仅丰富多彩,而且成就辉煌,无论是神话、传说、史诗、诗歌、爱情歌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

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无疑是史诗《吉尔迦美什》。

《吉尔迦美什》起源于苏美尔时代,经历代传诵,最终成文于公元前2000多年前,是世界上迄今已发现史诗中最古老的一部。

《吉尔迦美什》史诗描写的是一位人类英雄在一个受到不可避免自然法则支配的世界上的冒险经历和追求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吉尔迦美什是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公元前2600年苏美尔时代的一位国王。

为了城市的安全,国王吉尔迦美什强征民众修建城墙和神庙,其暴虐性格令臣民难以忍受。

无奈的臣民只好向神灵哭诉。

神灵造一野人恩奇都与之抗衡。

谁知在经过一番厮杀后,他和巨人恩奇都竟成为密友。

两人后来一道为民清除了许多祸害,建立了许多功勋。

神灵为了惩罚吉尔迦美什,使恩奇都染病身亡,吉尔迦美什不服神灵,为使密友起死回生,历尽千辛万苦觅得复生仙草,孰料一时疏忽,仙草却被受到神灵指使的蛇吞食,最终徒劳无功而返,命运仍不可战胜。

《吉尔伽美什》一经发现就被视为两河流域文学的最高成就。

从其内容的丰富性和涵盖面来看,《吉尔伽美什》显然不是出自一人之手,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在口头文学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定型的。

它的内容汇集了两河流域长期流传的神话传说的精华,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的思想。

流传下来的最完善版本为公元前7世纪亚述王亚述巴尼拨的尼尼微图书馆编定的(i全诗由7部分组成,共有3500余行,用楔形文字分别刻在12块泥版上,·除了史诗外,其他形式的文学也都内容丰富,形式优美,如爱情诗、寓言、祈祷词、哲理文等。

所有这些文学作品是两河流域人民上古时期生活和社会的象形反映。

作为上古时期人类文学的杰出代表,其影响深远。

如《吉尔伽美什》中大洪水的故事为犹太人所吸收,成为《圣经》中挪亚方舟神话的原型。

从时间上看,《吉尔伽美什》比欧洲著名的《荷马史诗》要早1000多年、事实证明,《吉尔伽美什》史诗及两河流域其他文学作品的流传不仅影响了西亚各民族文学,而且也对古希腊罗马文学产生过重要影响。

法律

两河流域文明的另一重要内容是它的法律部分。

法律的出现和社会对其权威性的认可是文明社会的一项重要标志。

该法典被视为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有条理的法律文集。

两河流域法典结构完整,颁布的法典多由前言、正文和结语组成。

法律条文一般以具体案例为出发点,作出惩罚标准,而不是作出抽象的规范。

多数法律条文与经济活动有关,力求经济方面的公正是其一个重要特点。

法典保留神裁法的内容,使之与社会的宗教信仰保持一致。

尽管法律表现出等级制,对不同出身和不同阶级的人有不同的法律规定,仍具有当时条件下的公正性,如“使强不凌弱”的思想在众多法律条款上有所体现。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原则和罚金原则并存说明人们对法律适用原则的不同思考。

法律为因果法,以“如果……,则……”的假设因果关系制定出具体法律条文,符合违法受罚的观念并具体规定出可依执行的处罚尺度。

科学

两河流域的生产活动推动科学的发展,一系列科学成就相继出现。

两河流域文明中最值得一提的科学发明当属车轮的发明和使用。

苏美尔人以把数块厚木板拼成圆形,再用饰扣将其固定在一起的方法制造出最早的车轮,然后把它安装在交通和运输工具上,从而发明了有轮的车。

车轮的发明无疑与两河流域的大规模水利建设和商业活动有关。

带轮交通工具的出现扩大了人的活动范围,而有轮运输工具的使用则大大提高了生产效力。

天文学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其重要标志是太阴历的制定。

从而确定了周而复始的农业耕作周期。

以12个月亮的盈亏为一年,并以设置闰月的办法补足与太阳历相差天数的做法使其太阴历成为古代人类最佳计年方式。

而其计算月球运行的方法被视为“古代科学最辉煌的成就之一”。

犹太历和伊斯兰历法都借鉴了苏美尔人制定的太阴历。

占巴比伦时期,天文学家对天文的观测已具有相当科学性,已知最早的天文准确记录是关于金星出没的记录,时间为公元前2000多年前。

此外,巴比伦的天文学家已经将恒星和五大行星区分开来,观测出太阳在恒星背景上的视运行轨道——黄道,并按方位划分了肉眼可见的十二个星座,绘成黄道十二宫图。

据公元前6世纪的文献记载,巴比伦天文学家已经能够事先计算出太阳和月亮的相对位置,也就是说他们能够预测日食和月食了。

新巴比伦人根据月相的变化,确立了星期的概念。

他们把1月分为4周,每周定为7天,每天由一星神掌管,即日、月、火、水、木、金、土。

周(即7天一星期)的出现是开创性的。

今天每周7天习俗经过犹太人的加丁:

和传递已为全世界人们所接受,成为人类安排日常生活的一种最便捷方式和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时间计量方法。

除了计日,古巴比伦人发明了“十二进制”的计时法,即把一天分为两个12小时的做法。

这一计时方法成为现代生活通用的计时法。

“六十进制”的发明为有关圆和时间的计算提供了便利,苏美尔人据此把一小时分为60分钟,把一分钟又分为60秒,他们这一做法现已成为当今世人统一使用的读时标准。

另外,两河流域的人们在数学、几何学、医学、化学等方面的众多成就也是无人能望其项背的。

苏美尔人还是最早创办学校,最早设立图书馆,最早发明了真正的拱形结构、梁托拱顶和穹隆顶的民族。

艺术

城市的诞生与发展导致了一系列艺术的发展,而艺术又随着国家的形成和帝国的建立而变得日益丰富。

两河流域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建筑和雕刻艺术方面。

建筑艺术则表现在寺塔、王宫和城市的建造上。

苏美尔人创造出的多级寺塔是最具特色的祭祀建筑典范。

寺塔用生砖(未经烧制的土坯)筑成,塔身由一层层的台基组成,顶部是一个神庙。

建于乌尔第三王朝的乌尔寺塔最为壮观。

(彩图8)塔由四层组成,各层表面依次以黑、红、青、白色砖块砌成,分别代表阴间、人间、天堂和太阳。

层与层之间由台阶相连,各级塔门均为拱门。

而巴别通天塔可能是寺塔中最为壮观的代表。

根据希罗多德的记载,巴别通天塔有一实心的主塔,约201米见方,共有8层。

外缘有螺旋线通道,绕塔而上,直达塔顶。

一般认为《圣经》中所说的通天塔很可能指的就是该塔。

巴比伦城是古代世界最伟大的城市之一,而史传“空中花园”更是被视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在雕刻方面,浮雕作品众多,动物形象最具艺术性,如腾跃的马,展翅的鹰,困斗的狮,无一不形象生动,栩栩如生。

浮雕的艺术表现达到了一定的水准,如《汉谟拉比法典》的玄武岩石柱浮雕所刻画的太阳神沙玛什的威严与汉谟拉比王的谦恭形成有力的对比,刚劲朴实的风格使得整个画面充满了宗教的虔诚和严肃。

由于两河流域缺少山石,很难制作出像埃及那样的大型雕刻,艺术家更多的是在贵重小巧的材料上从事雕刻创作。

圆柱印章是这类雕刻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所谓圆柱印章就是在圆柱形石块的表面刻以阴文图案,在胶泥上滚转以留下印记的一种印章。

这类雕刻内容丰富,画面精致,是两河流域特有的艺术品。

古埃及文明:

绵延持久的文明与两河流域毗邻的另一大河流域——尼罗河流域是古埃及文明的摇篮。

发源于东非高原的尼罗河阿斯旺进入埃及,并自南向北贯穿埃及全境,在流经了1350公里后注入地中海。

尼罗河在埃及境内变得平稳下来,形成一个平底河谷,在注入地中海前,呈扇形展开,形成三角洲。

这样,尼罗河把埃及天然地分成南北两大部分:

被称为上埃及的南部河谷地带和被叫做下埃及的北部三角洲。

南部河谷的两侧山峦起伏,由石灰石和花岗石构成峭壁,山峦之外是浩瀚无垠的沙漠。

北部三角洲为沼泽地带,冲积土层厚达15--23米,是尼罗河流域最肥沃的土壤。

埃及气候干旱,雨量稀少。

就是三角洲地区每年也仅有30来天的雨季。

然而,水量充沛的尼罗河以及每年有规则的定期泛滥则弥补了雨水不足之憾,尼罗河河水不仅养育着两岸的居民,而且孕育出了光辉灿烂的古埃及文明。

希腊哲学家希罗多德据此把埃及形容为是“尼罗河的馈赠”。

由于埃及人民的生存和繁荣都与尼罗河息息相关(埃及人口的95%集中生活在占埃及国土面积不足5%的尼罗河沿岸),尼罗河不仅成为埃及人心目中的神圣之物,而且主宰和规范了埃及人的生活和思维方式。

尼罗河有规则的定期泛滥和为来年可能带来的丰收期盼,给予生活在那里的人们一种稳定和乐观感。

加上尼罗河的特殊地理环境:

东西两侧一面是杳无人烟的利比亚沙漠,另一面是难以逾越的红海和阿拉伯沙漠,这使得埃及与外部世界相对隔绝,不易遭受外族的侵扰,埃及人社会和生活由此呈现出安宁、稳定和同一的特征。

较之两河流域文明的动荡和紧张,埃及文明更多的是以恒久和宁静著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