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 专项 材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889933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19.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 专项 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 专项 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 专项 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 专项 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 专项 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 专项 材料.docx

《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 专项 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 专项 材料.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 专项 材料.docx

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专项材料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

1.材料论述

材料据史料记载,唐朝时来自各国的使臣、商人、留学生云集。

他们将唐朝先进的农业、手工业、数学、建筑、音乐、文学等方面的知识带回了自己的国家。

日本“百事皆仿唐制”,参照隋唐律令制定了《大宝律令》;参照唐都城长安结构布局兴建了藤原京、平城京等都城;日本语中沿用的汉字是因佛教僧侣将中国的经书带到日本而传入的……唐朝时期印度佛教、音乐、文学语言、制糖工艺、眼科医术等先后传人中国。

同样,中国玄奘《大唐西域记》记载的西游经历的国家地理、物产,习俗等资料,成为印度重构古代历史的基础。

(1)据材料,分别写出唐朝时期为中日、中印交流做出杰出贡献的历史人物。

(2)阅读材料,围绕其主体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楚)

【答案】

(1)中日交流:

鉴真;中印交流:

玄奘。

(2)【示例】

观点:

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人类发展进步。

论述:

唐朝时期,日本派出遣唐使,把唐朝先进的制度、文化等传回日本,推进日本社会的发展;鉴真东渡,传播了中国的文化,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贡献。

汉朝时期开通丝绸之路,汉朝的先进技术向外传播;同时西方等地区的物产等也传入中国,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大动脉。

结论:

总之,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世界各国与地区只有加强经济文化交流,才能促进各个国家与地区的进步与发展。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时期,鉴真东渡日本,为中日的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

唐贞观时期,玄奘西行天竺,为中印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

(2)材料反映的是唐朝的对外交流,促进了双方的发展和进步。

观点:

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人类发展进步。

论述:

唐朝时期,日本派出遣唐使,把唐朝先进的制度、文化等传回日本,推进日本社会的发展;鉴真东渡,传播了中国的文化,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贡献。

汉朝时期开通丝绸之路,汉朝的先进技术向外传播;同时西方等地区的物产等也传入中国,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大动脉。

结论:

总之,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世界各国与地区只有加强经济文化交流,才能促进各个国家与地区的进步与发展。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3世纪火药是由商人经印度传入阿拉伯国家。

火药武器是通过战争传到阿拉伯国家。

成吉思汗西征,蒙古军队使用了火药兵器,公元1260年元世祖的军队在与叙利亚作战中被击溃,阿拉伯人墩获了火箭、毒火罐,火炮、震天雷等火药武器,以而掌握火药武器的制造和使用,……欧洲人逐步掌握了制造火药和火药兵器的技术。

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欧洲,“不仅对作战方法本身,而且对统治和奴役的政治关系起了变革的作用”,火药和火药武器的广泛使用,是世界兵器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进步,使整个作战方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

火药推进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摘编自高中历史必修三《中国古代的发明和发现》

(1)指出火药武器广泛用于军事的时期。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

(1)宋元。

(2)观点:

宋元时期中国古代科技成就领先于世界。

论述:

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明,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

指南针发明,用于航海,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明的时代。

结论: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科技成就长期领先于世界,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

【解析】

【分析】

【详解】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领域。

元朝发明了火铳。

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军事。

(2)依据题干材料“13世纪火药是由商人经印度传入阿拉伯国家。

火药武器是通过战争传到阿拉伯国家。

欧洲人逐步掌握了制造火药和火药兵器的技术。

火药和火药武器的广泛使用,是世界兵器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进步,使整个作战方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

火药推进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可以提炼的观点:

宋元时期中国古代科技成就领先于世界。

论述:

结合材料涉及的宋元时期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火药传入欧洲起到的作用,结合指南针的发明和传播,指南针起到的作用进行论述,最后得出结论。

如:

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明,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

指南针发明,用于航海,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明的时代。

结论: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科技成就长期领先于世界,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

【点睛】

解答论述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提炼观点,从材料和所学知识中寻找证据,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最后得出结论。

3.请你仔细观察如图,结合所学内容并回答问题。

(1)上图描述的是______朝的______(水利工程的名称)。

(2)运河两端城市的现今名称:

A.涿郡指今______

B.余杭指今______。

(3)想一想:

假如你是隋朝时期的商人,从B点出发到洛阳去,可能经过哪几段运河?

(不能填字母)

(4)此河的开通是好事还是坏事?

你怎么看?

【答案】

(1)隋 大运河

(2)北京 杭州

(3)江南河、邗沟、通济渠。

(4)好事。

它的开通,对加强我国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和巩固国家统一都起了巨大作用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图示结合所学可知,这是隋炀帝时开凿的大运河;

(2)依据所学可知,京杭大运河北抵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3)依据图示可知,从余杭到洛阳,要经过江南河、邗沟、通济渠;

(4)依据所学可知,大运河的开通,对加强我国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和巩固国家统一都起了巨大作用。

因此,我认为大运河的开通是好事。

【点睛】

利用地图从南到北的顺序记忆大运河的起止点,中心、四段,加深理解掌握。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显德七年正月初一,风闻契丹和北汉联兵南下,后周宰相范质等人不辨真假,匆忙派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抵御。

初三夜晚,大军哗变,将士于隔日清晨拥立赵匡胤为帝……他先后两次“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解决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局面……

材料二:

有宋一代,文士地位的显赫尊崇是历代都不曾有过的……宋朝大力发展科举,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社会各阶级的优秀子弟都被允许应试入仕。

提倡读书,重用文人,这里既有“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客观需要,更重要的是以此来抑制武将权势。

因此,历宋一朝,高级官员都使用文人,就连专门掌管全国军事的枢密院长官枢密副使也大都是由文官担任的。

(1)材料一中的“显德七年”是哪一年?

当时将士是在哪里拥立赵匡胤为帝的?

(2)材料一中赵匡胤“解除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的目的是什么?

(3)材料二反映了宋朝的什么政策?

结合赵匡胤的经历谈谈宋朝实行这一政策的原因?

【答案】

(1)960年;陈桥驿

(2)加强中央集权。

(3)重文轻武的政策。

原因:

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的“初三夜晚,大军哗变,将士于隔日清晨拥立赵匡胤为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定都开封。

(2)依据材料一的“解除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解决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局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赵匡胤采取措施,解除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

(3)依据材料二的“历宋一朝,高级官员都使用文人,就连专门掌管全国军事的枢密院长官枢密副使也大都是由文官担任的。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点睛】

解答第一问的关键是正确识记北宋建立的时间和历史事件。

解答第二问的关键是认识赵匡胤解除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的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

解答第三问的关键是认识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的表现及目的。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白居易《长恨歌》

材料二从贞观年间开始,就任用蕃将节度方镇,边疆安定,夷狄归附,边将大多入朝为相。

李林甫为防止边将入朝,安禄山、高仙芝、哥舒翰等十四年不得升迁。

杨国忠又与安禄山交恶,遂引发安史之乱。

——新浪网×××博客

(1)结合课本与你的课外知识,写出与材料一有关的三位人物。

(2)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说说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有哪些?

(3)从唐朝的由盛转衰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

(1)唐玄宗(李隆基)、杨玉环(杨贵妃)、杨国忠。

(2)①唐玄宗晚年贪图享乐,怠于朝政。

②李林甫、杨国忠奸佞误国,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

③唐玄宗后期的政策失误,节度使权力过重,中央集权受到削弱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要有忧患意识;把权力关在笼子里,加强权力监督,防止专权乱政。

(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材料一有关的三位人物是唐玄宗(李隆基)、杨玉环(杨贵妃)、杨国忠。

(2)结合材料二“就任用蕃将节度方镇,边疆安定,夷狄归附,边将大多入朝为相。

李林甫为防止边将入朝,安禄山、高仙芝、哥舒翰等十四年不得升迁。

杨国忠又与安禄山交恶,遂引发安史之乱”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有唐玄宗晚年贪图享乐,怠于朝政;李林甫、杨国忠奸佞误国,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唐玄宗后期的政策失误,节度使权力过重,中央集权受到削弱。

(3)本题是开放式试题,只要学生能够从史实出发,结合史实总结教训和启示,能够自圆其说即可,例如从唐朝的由盛转衰中得到的启示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要有忧患意识;要把权力关在笼子里,加强权力监督,防止专权乱政。

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7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培根在他的著作《新工具论》第1卷第13章写道:

“举世皆知的印刷术、火药和磁石,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首先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最后是在航海方面,而因此又引出了不计其数的变化。

由此,人类的文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1)结合所学,材料中所说“磁石”指的是什么?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

(1)指南针。

(2)观点:

中国的古代科技发明(四大发明)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论述:

中国古代众多科技发明的产生和传播都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例如:

造纸术、印刷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火药和火器传到欧洲后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指南针的应用则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结论:

综上所述,领先世界的中国古代科技发明是古代中国人智慧的结品,促进世界文明发展,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巨大贡献。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磁石“指的是指南针;指南针的发明传播到欧洲,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为欧洲新航路的开辟准备了条件。

(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例如根据材料中“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可以归纳出论点是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对世界的贡献或者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可在围绕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等古代科技发明进行论述,列举具体的史实,史论结合,层次清晰。

7.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图一是什么?

什么时期,中国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

(2)火药用于军事,从此揭开了古代兵器发展史的新篇章。

请写出图二、图三所示火器的名称。

(3)我国火药是何时传人阿拉伯和欧洲的?

它们的外传向世人昭示了什么?

【答案】

(1)图一是水罗盘。

北宋末年。

(2)图二,火统;图三,突火枪。

(3)13—14世纪。

我国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等。

【解析】

【分析】

【详解】

(1)第一小问,依据图一信息可知图一是水罗盘。

第二小问,北宋末年,中国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

(2)火药用于军事,从此揭开了古代兵器发展史的新篇章。

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二所示火器的名称是火统。

元朝发明了火铳。

图三所示火器的名称是突火枪。

(3)第一小问,我国的火药和烟火在13世纪传人阿拉伯地区,14世纪初又经阿拉伯人传到了欧洲。

第二小问,中国发明的火药和火器传入欧洲后,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指南针、火药等四大发明的外传向世人昭示了我国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玄奘,在贞观年间冒着生命危险西行学经求法,孤征沙漠,独步雪山历时17年,独行五万里……在天竺期间,他极力宣扬我国文化……

材料二:

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

(1)根据材料一指出玄奘西游的目的是什么?

(2)他所写的重要历史和佛学典籍是什么?

这本书有什么影响?

(3)结合材料二思考,指出玄奘西游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提示:

可从当时的政治局面、社会经济、外交政策以及对外交通等方面考虑)

(4)玄奘作为我国杰出的外交使者有什么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答案】

(1)目的:

寻求佛法(或佛经).

(2)《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3)因素:

唐朝统一强盛,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唐朝对外采取较为开放的政策.

(4)不屈不饶、坚忍不拔的精神;主动学习吸收外来先进文明成果的开放精神;取长补短的务实求真精神。

(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详解】

(1)依据所学可知,唐朝时,中国同天竺交往频繁,最杰出的使者是高僧玄奘,解决本题的关键词是:

“在贞观年间冒着生命危险西行学经求法”,我们可以判断出玄奘西游的目的是:

寻求佛法(或佛经)。

(2)依据所学可知,贞观后期,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后,专心翻译佛经,还以亲身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这部书,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3)依据材料二是唐朝的对外交通路线图,通过这幅图,我们知道:

唐朝的对外交往非常活跃,玄奘西游就是唐朝对外交往的一个重大事件,因为唐朝国家统一安定;经济繁荣发展:

实行宽容开发的对外政策:

对外海陆路交通发达,这些都是玄奘西游的有利条件。

(4)开放性的问题,考查的是玄奘的精神,玄奘西游求学过程中,克服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他身上,我们可以学习到他不屈不饶、坚忍不拔的精神;主动学习吸收外来先进文明成果的开放精神;取长补短的务实求真精神。

9.

材料:

“这三种东西,已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第一种在文学上,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由些又引起了无数的变化。

这种变化如此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宗教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培根

请回答:

(1)材料中的“三种东西“指的是中国古代的哪三大发明?

(2)加上造纸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是经何人传入欧洲的?

(3)谈谈这些发明对世界有什么影响

【答案】

(1)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2)阿拉伯人

(3)对欧洲及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的“这三种东西,已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第一种在文学上,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由些又引起了无数的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三种东西“指的是中国古代的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第一种在文学上,指的是活字印刷术。

第二种在战争上,指的是火药。

第三种在航海上,指的是指南针。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是我国的四大发明。

我国的四大发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纸术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传播。

活字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指南针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中国发明的火药和火器传人欧洲后,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中国的四大发明对欧洲及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点睛】

解答本题需要识记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相关知识,知道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认识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欧洲及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苏湖熟,天下足。

材料二: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完成

(1)~(3)题:

(1)材料一中的“苏湖”指什么地方?

当地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现象最终出现于何时?

(3)这两则材料说明了什么历史现象?

【答案】

(1)苏州和湖州,水稻。

(2)南宋。

(3)太湖流域成为全国的粮仓,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解析】

【分析】

【详解】

(1)问“苏湖熟,天下足。

”的谚语,表明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可知,材料一中的“苏湖”指太湖流域。

太湖流域地处长江流域,结合地理知识,可知当地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是水稻。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以来,全国经济重心出现南移的趋势。

南宋时,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可知,材料二中的现象最终出现于南宋。

(3)结合两则材料内容,说明太湖流域成为全国的粮仓,南方经济超过北方,我国经济重心南移。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引用古人的话说: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

唐太宗:

“自古皆贵(认为……尊贵)中华,贱(轻视)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资治通鉴》

材料三:

下图是某老师所绘的《唐蕃关系示意图》。

材料四:

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

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旧唐书•吐蕃传》

(1)材料一中,唐太宗这句话主要阐述了什么关系?

他为处理这一关系采取了什么措施?

(2)材料二中的“中华”“夷狄”分别指的是什么?

它表明了唐太宗实行的是怎样的民族政策?

(3)材料三表明,唐朝和吐蕃之间友好交往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吐蕃是我国哪个少数民族的祖先?

 

(4)材料四中,唐与吐蕃“和同(为)一家”有何重要意义?

【答案】

(1)君和人民的关系;

措施:

在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2)中华:

汉族,夷狄:

少数民族;政策:

开明的民族政策

(3)和亲、会盟;藏族

(4)促进了吐蕃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增强了汉藏两族间的友好关系。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唐太宗用“舟”与“水”的关系来比喻君主与人民之间的关系,认识到人民的巨大力量。

为了处理好君主与人民的关系,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在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注意戒奢从简,合并州县、割除民少吏多的弊政,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等。

(2)材料二“自古皆贵(认为…尊贵)中华,贱(轻视)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是唐太宗说的话,意思是自古以来的统治者都以中原汉族为贵,轻视边疆的少数民族,我与他们不同,我对各民族一视同仁,反映的是唐太宗实行的开明的民族政策。

其中的“中华”指汉族,“夷狄”指的是少数民族。

(3)根据材料三“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正式会盟”可知,材料三表明,唐朝和吐蕃之间友好交往的主要形式有和亲、会盟。

吐蕃是我国藏族的祖先,生活在青藏高原地区。

(4)根据材料四“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

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与吐蕃“和同为一家”促进了汉藏两族友好关系的发展,维护了和平,密切了双方经济文化交流。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士族门阀的弟子中选拔,而庶族子弟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做高官,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这制度已经无法进行下去了。

材料二:

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

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唐•周匡物《及第谣》

材料三:

(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原指箭射出去所能达到的范围,后用以比喻牢笼,圈套)。

”……正所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员的依据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唐诗体现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哪种选官制度?

该制度是由谁正式确立的?

(3)材料三反映了该制度最大的受益者是谁?

由此可见该制度实施的根本目的是么?

(4)材料三中该制度的创立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答案】

(1)出身门第。

(2)科举制;隋炀帝。

(3)皇帝或统治者或统治阶级;巩固统治。

(4)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解析】

【详解】

(1)由材料一“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士族门阀的弟子中选拔,而庶族子弟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做高官”并结合所学知,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员采用九品中正制,选官的依据是出身门第。

(2)第一问:

据材料“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

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的唐诗体现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的科举制;

第二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该制度是隋炀帝确立;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3)第一问:

据材料“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可知,科举制度的创立,笼络了人才,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

因此科举制度的最大受益者是皇帝或统治者或统治阶级

第二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通过科举制,统治者扩大的选官的范围和权力,提高了官员素质,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朝以后长江流域开发进程加快,至南朝后期,赣江一带已开发成重要的稻米产地。

从东晋、南北朝到隋、唐、宋时期的几百年间,北方战乱频繁,人口大量南徙(迁移),使南方人口明显大增,称民纷纷在丘陵山区开荒种地,从而促进了长江流域山区的开发。

——《宋书》

材料二:

江南之为国盛矣。

……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丝绵布帛之饶,衣覆天下。

——《宋书》

材料三:

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江苏)中又为东南根柢。

语曰:

“苏湖熟,天下足。

——南宋陆游的文章

回答问题:

(1)材料一反映了江南地区能够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材料三中的“苏湖熟,天下足”直接说明了什么?

“苏湖”指的哪里?

当时江南地区种植的优良水稻品种是什么?

(3)材料二、三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格局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

这种趋势最终在什么时候完成?

(4)你认为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的过程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答案】

(1)北方人民的南迁,增加了劳动力,使得大量荒地被开垦。

(2)经济重心南移,苏州、湖州,占城稻。

(3)经济重心南移,南宋。

(4)保持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重视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保护自然环境。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人口大量南徙(迁移),使南方人口明显大增,称民纷纷在丘陵山区开荒种地,从而促进了长江流域山区的开发”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江南地区能够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北方人民的南迁,增加了劳动力,使得大量荒地被开垦,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2)依据材料三“苏湖熟,天下足。

”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的“苏湖熟,天下足”直接说明了经济重心南移,“苏湖”指的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