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887388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1.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ocx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ocx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学生就业情况也越来越困难,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应对严重就业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

而目前,职业规划对于我国大学生来说仍是一项挑战,学生的规划意识不强能力不足、高校相关教育工作滞后、社会环境没有得到充分的优化,从学生个体、高校、社会三个层面看均有问题亟待解决。

而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经验,结合我国实际现状,可以得到一定的解决对策。

根据问题所在,有计划有方案地去帮助学生提高自我建设,健全高校相关的教育体系,优化社会环境,从不同的层面着手,针对性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辅助,帮助学生顺利走上的职业道路,实现自我人生价值。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对策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选题背景

对于大多数个体而言,职业在其人生中占据了绝大部分,是个体实现自身价值,回馈社会的重要方式。

一个人想在职业道路上实现自己的人生意义,有所成就,对自己先进行一个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这能够帮助个体更好地了解自己与自身所处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职业环境、家庭环境等),从而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正确的决策,确立职业目标,制定职业计划。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转变身份,走上职业道路的过渡阶段、关键时期,顺利走上职业道路,需要学生对专业知识能够很好地掌握,更需要其有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这也关系到他们未来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

因此,大学生对自身的价值观、兴趣、爱好、优劣、能力等进行客观的分析,并制定合理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对其未来的职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经济制度、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新时代,教育处于不容忽视的地位,因为人才的培养意味着国家的未来。

在不断的发展中,中国国民的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各高校的招生人数也在上升,高校每年向社会输送的应届生是就业市场“新鲜血液”的最大来源,应届生的就业情况如何,关系到其个人的未来、亦关系到高校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和谐,因此也一直备受关注。

据教育部数据显示,2014届到2019届的毕业生分别为727万人、749万人、756万人、795万人、820万人,834万人,预计2020年的毕业生将达到874万,就业压力可谓一年比一年强。

然而,与之相矛盾的是,企业却出现“招聘难”“招不到合适的人才”“人才保留率低”等问题。

出现这一矛盾现象的原因复杂多样,社会、经济、政策制度等等都有一定的影响,然而,大学生个人对职业生涯缺少认知,没有对自身进行合理合适、科学的职业规划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据智联招聘统计,2018年的秋招,平均31.9个人竞争一个职位,就业压力如此之大,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就显得更加重要。

严峻的就业形势也引起了学术届的普遍关注,大量的专家学者试图去探索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方法与途径,其突破口之一便是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

我国不少专家学者针对这一课题进行了研究,在CNKI上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可获得相关文献8056篇,其中包括硕博论文901篇。

而西方发达国家相关的研究已经有百余年的历史,我国当前的研究仍然只能属于初中期阶段,虽然目前相关研究的文献数量不少,但相较于国外成熟的体系,仍然有着缺点和不足,缺乏较为深入的研究和对文献的梳理总结,研究方向也较为单一,而欧美等发达国家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比较成熟,研究已久,很值得我国借鉴和学习。

1.1.2研究意义

目前我国社会普遍的生涯规划意识不是很强,这与我国职业生涯规划起步较晚,尚未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辅助体系、缺少教育经验不无关系,而这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之一。

针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从理论意义上说,通过对相关的理论进行归纳整理,分析国外的教育经验,再结合我国目前的实际社会体制,教育体制,形成符合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可以为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践提供切合实际的理论依据。

另外,从学生层面、高校层面、社会层面出发,这一课题的研究均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首先,在学生层面上,这一课题的研究,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自身在关于职业规划方面的问题所在,可以引导个体进行自我探索,形成清晰的自我认知;可以引导对客观环境进行分析,得出自身的优劣势,进行明确的自我定位;可以帮助个体发掘自己的潜能,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可以引导个体不断进行自我反馈与评估并不断改进,最终实现职业目标与理想。

另一方面可以使大学生职业道路的发展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杨浩等主编的《职业生涯规划》一书中提到“生涯发展要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不能盲目地‘撞大运’”[1]。

如若没有目标和计划,职业生涯就像是航海家没有指南针和地图,难以到达成功的彼岸。

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个体清晰了解自己“能干什么”和“想干什么”,确定自身的职业目标,并将目标细化制定出每个周期的计划,最后在不断的努力与自我反馈之中将目标变为现实。

其次,在高校层面上,这一课题的研究可以帮助高校更好地展开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利于保障高校的教学成果。

对于学校而言,培养优秀并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是每个学校的责任和目标,职业生涯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选择正真适合自己又符合社会需求的职业,使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得以更加顺利的展开。

同时,学校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的时候需要加强对市场需求的调查,这能帮助学校培养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从而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最后,在社会层面上,有利于提高社会整体的职业规划意识,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在本质上解决难就业的问题。

同时能够使我们国家的人力资源利用得到最大化,使社会的各个领域能够获得相应职业素质的人才,使得人岗匹配,使人民安居乐业,使社会和谐稳定。

1.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概述

1.2.1职业生涯规划

为解决失业就业而出现的“职业指导”是生涯规划的萌发的标志,之后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形成现如今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

一般职业生涯规划包括个人层面与组织层面,本文所指均为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布里亚特A.赖特在《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中首次正式提出职业生涯这一概念,他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就是获得并运用与工作相关的职业信息,做出相关的计划和选择,最终实现职业目标[2]。

我国学者谢守成等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是在针对个人职业选择的主观和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测定、规划、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3]。

总的来说,职业生涯规划的重点在于“2W2H”,即What做什么,Were哪里做,How怎么做,Howtodoitinastateofmind以怎样的心态去做这几个基本问题。

可以用定向,定点,定位,定心四个词来概括。

定向,即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进行选择确定。

只有方向正确了,才能实现最终的职业目标。

目标是理想的终点,而职业方向是通向终点的指南针。

定点,即未来职业发展环境的选择。

不同环境的选择可能意味着不同的发展。

就中国而言,农村与城市,不同的城市,都意味着不同的发展。

定位,即明确个体在职业人群中的位置。

“好高骛远”会遭受挫折,“妄自菲薄”无法激发自己的潜力,唯有不卑不亢才是正确的做法。

定心,即稳定自己的心态。

在职业生涯中,很难一直都一帆风顺。

善于总结与反思,以平稳的心态去对待职业生涯中的起起落落。

1.2.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是其自己未来职业生涯的决策者与执行者,其职业规划属于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层面,而非组织层面。

目前国内较为广泛使用的定义是马新建所提出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大学生在进行自我剖析,在全面客观地认识主、客观因素与环境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定位,设定自己的生涯发展目标,选择实现既定目标的职业,制定相应的教育、培训、工作开发计划,采取各种积极的行动去达成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4]。

解读这一概念的需注意到:

第一,自我知识和职业知识是基石。

自我知识即对自己尽可能多地了解,其中兴趣、价值观、技能是三个重要因素。

职业知识即对自己的选择信息进行全面的收集,包括职业、教育、休闲三个信息领域。

第二,生涯规划解决的问题是进行生涯决策,确定职业目标,制定执行计划。

第三,职业规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整个生涯发展中,不断进行内外信息沟通、分析问题、综合选项、评估反馈、执行这一循环渐进的过程,进而最终实现自己的生涯目标。

1.2.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特点

舒伯将职业生涯分为成长阶段(0—14岁)、探索阶段(15-24岁)、建立阶段(25-44岁)、维持阶段(45-64岁)、衰退阶段(65岁以上)五个阶段。

不同阶段群体的生涯规划的内容、侧重点会有所区别。

大学生与一般职业人员相比,其职业规划的目标、实施策略、规划年限都有其特点[5]。

1.目标差异

职业人的生涯规划更多与自己的职业地位的“晋升”或是业绩相关,比如三年之内成为一名经理或是一年之内取得怎样的业绩。

并且一般职业生涯规划的阶段性目标计划也会比较模糊,受每个个体的不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比较大。

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最基本最现实的目标是顺利走上职业道路,实现自己的初次就业,阶段性目标计划都是比较明朗,比如大一完成的目标是什么,大二要实施的计划是什么。

2.实施策略不同

一般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策略是为了实现最后的总体目标,制定一定范围的学习培训,专业技能的提升,职场的人际沟通技能提高,企业文化的融合等行动计划[6]。

而大学生的实施策略则是对自我进行更加全面的探索,对未来的职业选择进行尽可能多的信息收集与尝试,同时提升自己的技能,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另外,在这一阶段,大学生在进行规划与执行计划时,都必须将自己的校园学习生活考虑在其中。

3.规划年限不同

根据时间我们又可以将一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分为短期、中期、长期和人生规划这四种不同期限的规划。

但这并没有对不同人群进行划分,无论是一般的职业人员或是大学生都可以进行短、中、长乃至人生规划,但由于大学生对未来职场认识的局限性,导致大学生进行长期或是人生规划的可控性不强,因此其进行长期或是人生规划的代表性不高。

对于大学生来说,其职业规划一般与大学的学年制挂钩,例如一个大学生从大一新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学年制是四年,则其规划年限是四年,如果等到大三再进行,则其规划年限是两年。

1.2.4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

大学阶段亦属于个人职业生涯中不可缺少的阶段,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时期,是职业道路上的黄金时期,对学生的职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从学生个人、职场、社会等各个方面来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都有其必要性和必然性。

1.个体特征的多样性要求进行大学生职业规划

根据人职匹配理论可知,个体差异普遍存在,而不同的职业对工作者有着不同的要求。

当人格特征与职业相匹配的时候,可以使工作完成的最好,使个人的价值得以实现。

因此,大学生必须对自身的职业价值观、个性、兴趣、技能等有足够全面的了解,才能在进行职业选择的时候做出正确的决策,只有真正符合自己的职业道路才能走得长久,实现自我价值。

2.职业选择的多样性要求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选择包括地域、单位性质、行业性质、职业自由度等方面。

就在中国而言,不同的地域意味着不同的收入,不同的发展,是选择一线二线城市还是三四线城市都意味着不同的职业发展;是选择事业单位、公务员、国企、外企?

制造业、新兴行业?

是选择自由职业还是白领等等问题都需要进行全面的了解和规划。

未来的职业选择只增不减,尽早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更加显得势在必行。

3.当今的就业形势对大学生提出新要求

自高等教育普及以来,我国应届生就业困难的情况一直在持续,应届生就业压力巨大。

如此就业形势更加要求学生必须尽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以便应对激烈的竞争。

面对就业压力的方法不是掌握面试技巧、写好简历这么简单,而是要求每一个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有全面的认知,这样才能激发扩展自己的能力,积极主动面对毕业就业带来的压力。

4.社会科技的发展对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出更高的需求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企业迅猛发展,学生在学校仅仅学习理论知识已经不能满足社会企业的用人需求。

现代企业招聘新人往往需要其具有相关的工作经验,哪怕是应届毕业生。

可往往大学生在校期间缺少工作经验,甚至有的学生不知道自己的专业适合什么样的工作。

可见,在大学期间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职业探索,确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不断增强自己的职业技能,提升自己的竞争优势是尤为重要的。

1.3研究思路、方法及内容

1.3.1研究思路

通过对职业生涯规划相关概念进行阐释,调查了解我国大学生在该方面的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再分析国外有效的职业规划教育经验,得到启示,并最终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

1.3.2研究方法

1.调查法

一是编写问卷,主要针对大学生自我知识、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对自身未来就业的认知三方面来展开调查(具体见附录)。

二是采用人物访谈法,对学生及相关的教师进行对话,为问卷调查结果加以辅证与补充。

通过两者的结合,充分了解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真实情况,找到问题所在,为改进对策的构建提供实证材料和事实依据。

2.文献法

通过图书翻阅和电子检索,查阅相关文献,对国内的研究情况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进行整理,对国外成功的教育经验、理论、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对各大学科理论,如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进行梳理,博采众长,为本文的撰写奠定理论基础。

1.3.3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探讨职业生涯规划在我国的大学生群体中真实的现状是如何的、存在怎样的问题亟待解决、有何解决问题的设想建议。

其目的是提高大学生对自己职业的主动性、自觉性和能动性,加强各大高校和社会的重视。

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概念、特点、必要性进行阐述,明确其意义与重要性,并为后文提供基本的理论概念基础。

2.通过对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得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

3.对国外在该方面先进的教育经验进行整理总结,取其精华。

再结合我国的具体实情,提出针对性的改进设想。

 

第2章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

本文对广东省中山市的四所高等院校进调查,包括广东药科大学(中山校区)、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广东理工职业技术学院、中山职业技术学院。

包括大一、大二、大三以及大四的学生。

共发放问卷500份,有效问卷460份。

在此次调查中,问卷的设计重点是对大学生的自我知识、对职业规划的认知与重视程度、实际行动,学校相关课程设置、活动举办以及辅助几方面进行展开与数据的收集。

总体而言,绝大部分的大学生知道职业生涯规划这一概念,且有80%的学生认同其重要性,有73.04%的同学非常希望能够进行职业规划,然而却仅有33.91%的同学上大学之后做过职业生涯规划,有进行过规划的学生主要都是由于专业课的需求或是进行了学校的选修课之后进行了职业生涯规划,大部分的同学都是在大三才进行,只有少部分的同学在大一大二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由此可见,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样的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到,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取得一定的发展,在新一代的年轻人身上有所普及,得到认同。

但不可否认的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仍然任重而道远,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只有找出问题所在,并对症下药,才能使得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更好的发展。

在此次调查中发现,主要问题存在于学生个体、高校教育和社会影响这三个不同的层面。

2.1大学生自我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不足

2.1.1自我认知不清晰

在职业规划过程中,自我探索部分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只有对自我有全面客观的认识,后期的职业探索、职业目标的确定和职业生涯计划等等部分才能够得以进行。

这就要求大学生对自身的价值观、兴趣、技能、性格等方面有清晰的认知,能够做到知己所好,知己所能,知己所不能。

然而,大部分的学生却往往忽视这一问题,认为自己是比较了解自己的,可事实却并非如此。

在问到“是否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时,能够清楚了解的学生只有36.52%,52.17%的学生不太确定自己的兴趣特长是什么,其余11.31%的学生则是表示不了解或是未考虑过这样的问题。

问到“是否了解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的问题时,能清楚了解的学生仅有21.75%,表示不太了解的学生占62.61%,其他15.65%的学生则是不知道。

这些数据都说明了学生对于自我的认知是比较缺乏的,在对大学生的访谈中得知,他们对自我的了解主要是通过自己的主观认知和家人朋友的评价,这样的自我认知是比较片面的。

在我国的教育机制下,在升大学选择学校专业的时候,往往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比较多,比如依据分数线、或是父母的意思进行选择,调查数据显示,仅有31.3%的学生选择专业时是依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因此进入大学生活后,只能进行茫然的填鸭式学习,更不知从何去树立起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

同时,大学时期正是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职业观建立的关键时期,学生的思想并不完全成熟,很难做出正确客观全面的自我评价,而不正确的自我评价将会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不利。

一方面,过低的自我评价会使学生没自信、不敢表现自己,在进行职业目标的确定时将目标定的很低,从而无法使个人的潜力得到最大的发掘;另一方面,过高的自我评价会使学生过于自信,好高骛远,忽视自身的缺点,从而得不到进步。

因此,只有客观全面的自我认知才能帮助学生去结合实际的情况去规划属于自己的职业生涯,才能使学生的职业生涯得到健康的发展。

2.1.2规划意识薄弱

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是导致规划意识薄弱的原因之一。

在就业形势越来越困难的形势下,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开展了10几年的情况下,新一代的年轻人95后大学生基本都有听过“职业生涯规划”这个词语,在调查中,有80%的同学认同职业规划的重要性,且有81.74%的学生认为进行规划是非常必要的。

然而,与之相矛盾的情况是,能够清楚了解生涯规划的学生只有23.78%,真正进行过规划的学生只有33%,愿意付费咨询的学生只有33.9%。

这两组矛盾的数据确折射了一个真实的问题:

当前大学生并未在思想上真正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规划意识是薄弱的。

在这个问题上,他们的感觉、认知、行为并未达到一致,而是存在着巨大的矛盾。

他们一方面感觉到职业生涯规划是重要的,必要的,但另一方面却只有少部分的人真正了解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对自身进行过职业生涯规划,大部分的同学并不愿意去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付出“代价”,这恰恰反映出了大部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薄弱,并未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有足够的重视。

随着我国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发展改变,国民受教育程度在不断提高,应届生连年增加,就业的难度继续增大,想选择收入好、环境好、发展空间大的企业更是难上加难。

因此会有不少的毕业生就选择了哪里工资高就去哪里,而在就业之后却频繁跳槽,这跟未进行过职业生涯规划不无关系,也反映出一种职业价值观的扭曲,仅仅只考虑薪酬的职业观念是错误的。

而在此次的调查中,高达77.39%的学生认为职业生涯成功的标准是工资高,说明了只考虑薪酬而不考虑个人兴趣个性的情况在大学生中仍是很可能存在,从侧面反映出了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的重要性。

2.1.3职业生涯规划的准备不足

自我知识的掌握、职业环境的探索,技能的提升等方面的内容都是进行规划所必须的准备。

大学生正处在由学生的角色转换为工作者的角色这一过渡时期,更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以迎接职业生涯的到来。

著名的管理学家诺斯维尔曾经提出,职业生涯就是个人结合自身情况以及眼前的制约因素为自己实现职业目标而确定行动方向、时间和方案,并在了解自我的基础上确定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和目标,制定相应的计划,为个人走向职业的成功提供最有效的路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我想做什么事情”和“我需要做什么事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进一步推进目标的实现[7]。

然而,调查的结果却是无论是“我想做什么”或是“我需要做什么”,都有大部分的学生未能做到。

仅有20%的学生清楚知道自己未来三到五年的职业生涯规划是怎样的。

而在“我需要做什么”即职业生涯规划的准备上面更是不充足。

第一,对职业环境的不了解。

问到“你关注过喜欢的职业的发展趋势吗?

”,能够做到经常关注的学生只有24.35%,66.25%的同学偶尔关注喜欢的职业,有10.43%的学生基本没关注过职业的相关信息。

关于“是否了解喜欢的职业的岗位需求”,22.61%的学生表示非常清楚,64.35%的学生表示知道一点,更有13.04%的学生表示不知道。

这反映出了大部分的学生对职业的发展趋势,职业的需求都是属于一知半解的状态,并未对职业环境进行全面的了解。

只有对环境有充分的了解,才能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才能做好择业,才能最大地发挥自己的优势。

第二,实践能力薄弱。

通过调查显示,26.09%的学生参加过较多的社会实践,为未来的就业打下基础。

而其他较少或是未参加社会实践的同学,通过访谈了解到主要分两种,一种是认为这是学生时光,还是玩得开心比较重要。

另一种便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大学期间,这两种做法都不是正确的。

大学期间是过渡时期,应该是为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充分准备的宝贵时间。

第一种类型的同学,在毕业之时必将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第二种类型的学生,哪怕是考研或是考公务员的同学,之后也都需要走上工作的岗位。

对于一个工作者,组织能力、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等都是必不可少的。

想要获得实践的成功,必须是理论结合实际,针对性参加社会实践,为自己未来职业生涯规划的成功奠定基础。

第三,执行力薄弱,有40.87%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思考过但却没有执行过。

哪怕有了职业生涯规划的想法,却也是光说不练,得过且过。

对未来职业的思考本应该称为职业生涯规划的起点,是职业生涯的觉知,但却被扼杀在摇篮中。

这也反映出了有一部分的大学生自控能力差,自我约束力差,心浮气躁。

执行能力弱,拖延症,最终只会让理想流于口号,流于形式。

2.2高校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滞后

2.2.1辅助体系不完善

教学和科研一直以来都是各大高校关注的焦点,而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辅导往往被放置在一个次要的位置,各大高校对这一方面的投入都很少。

当国家将就业率与招生名额挂钩,这才引起了学校的注意。

然而这一措施却仅仅只是让各大高校关注起毕业生是否能够找到工作的问题,而至于这份工作与学生个人未来职业生涯发展是怎样的却并未得到真正的重视。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在问到“学校是否提供了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课程/讲座/社团等服务”时,参与答卷的四所高校的学生均有部分同学给予肯定回答,部分给予否定的回答。

在问及“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知识获取渠道主要来自哪里”时,73.91%的同学表示主要来自网络。

这些调查结果都反映了高校相关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不完善。

以广东药科大学为例,就业指导课程在大三或是大四的时候进行,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作为一门选修课,由学生自主选择上或是不上。

只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会安排在专业课上。

另外,教育机构,本土化测评工具的缺失也是辅助体系不完善的表现。

这里所提到的教育机构指的是有专门专职专业的教师针对职业生涯规划为学生提供服务,制定教育计划并实施的部门。

但目前绝大部分高校这类型的部门的建设并未提上日程,有的更多是就业指导中心,关注更多的是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而非职业生涯。

各高校采用的测评工具多是直接采用欧美的测评工具,奉行拿来主义。

不可否认国外的测评工具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适应性,但同时也不能忽视,这些测评工具开发出来前的实验个体基本上欧美国家的学生,与我国的实际情况是有所不同的。

只有将引进的测评工具与我国得实际国情进行结合,进行本土化的改进,才能够更加符合我国的学生,才更适合让学生去以此作为择业的标准。

2.2.2专业教师的匮乏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专业化程度高,理论和实践结合度非常高的工作,这就要求职业生涯指导老师除了要具备完善的知识理论体系,还要求老师必须具备丰富的工作实践经验。

而目前大多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