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知识文言文中常见词的用法.docx
《综合知识文言文中常见词的用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合知识文言文中常见词的用法.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综合知识文言文中常见词的用法
文言文中常见词的用法
综合知识
文言文中不乏一些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思,特别是一些虚词,虽然实际没有意义,但是却在整个句子的翻译中充当重要的角色。
为使得同学们更好的掌握文言文中常见词的用法,给整理了一些,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代人,作宾语。
)
輮使之然也。
(《劝学》,代物,作兼语。
)
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如:
均之二策。
(《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
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如:
宋何罪之有?
(《公输》,即宋有何罪)
(四)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
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
(五)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如:
顷之,烟炎张天。
(《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毛遂自荐》)
其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第三人称代词。
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例如: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第三人称代词。
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
如:
秦王恐其破壁。
(《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壁作宾语。
)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其闻道作主语。
)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芙蕖》其可目作宾语。
)
(三)活用为第一人称。
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
如: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赤壁之战》)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
(四)指示代词,表远指。
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如:
则或咎其欲出者。
(《游褒禅山记》)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赤壁之战》)
(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如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石钟山记》)
2.用作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
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表测度。
)
其孰能讥之乎?
(《游褒禅山记》表反诘。
)
汝其勿悲!
(《与妻书》表婉商。
)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表期望。
)
3.用作连词。
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
例如: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
(《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
)
若
1.用作代词。
(一)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例如:
若毒之乎?
(《捕蛇者说》你)
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你的)
(二)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例如:
南宫适出,子曰:
君子哉若人!
(《论语宪问》)
2.用作连词。
(一)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
例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二)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例如: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
(《汉书高帝纪》)
若和夫至结合,组成若夫至若,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表示他转。
例如:
若夫霪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
因
1.用作介词。
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
例如: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后汉书张衡传》)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连词。
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
例如: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则
1.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承接关系。
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
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
例如:
项王曰:
壮士!
赐之卮酒。
则与斗卮酒。
(《鸿门宴》)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劝学》)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石钟山记》)
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
(《大铁椎传》)
(二)表示假设关系。
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
例如: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捕蛇者说》)
(三)表示并列关系。
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
可译为就,或不译。
例如: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师说》)
入则孝,出则弟。
(《论语学而》)
(四)表示转折、让步关系。
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
例如: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师说》)
其室则迩,其人甚远。
(《诗经东门之》)
2.用作副词。
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
例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
非死则徙尔。
(《捕蛇者说》)
且
1.用作连词。
表示递进关系、并列关系。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河水清且涟漪。
(《伐檀》)
有时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鸿门宴》)
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2.用作副词。
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
不出,火且尽。
(《游褒禅山记》)
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
(《黔之驴》)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石壕吏》)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孔雀东南飞》)
所
1.用作助词。
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
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如:
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
(《信陵君窃符救赵》)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送东阳马生序》)
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
(《〈指南录〉后序》)
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如: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
(《〈指南录〉后序》)
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
(《信陵君窃符救赵》)
2.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如: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指南录〉后序》)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信陵君窃符救赵》)
3.复音虚词所以。
所和以连用,文言中也常见。
用法主要有两种:
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
表示原因的,如: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出师表》)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表示手段或凭借的,如: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
者
助词,主要有两种用法。
一种是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
如:
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指南录〉后序》)
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用芽者自从本说,用花者取花初敷时,用实者成实时采。
(《采草药》)
者的另一种用法是放在一个词或一组词后边,起提顿作用:
先用者提出要说明的事物,稍微停顿一下,然后说明或论断。
如: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
古之让天之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
(《五蠹》)
者有时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
如: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鸿门宴》)
者有时放在数词后边,可译为个样之类。
如: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赤壁之战》)
何
1.用作疑问代词。
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岳阳楼记》)
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
(《赤壁之战》)
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
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然则何时而乐耶?
(《岳阳楼记》)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
2.用作副词。
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赤壁之战》)
徐公何能及君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伶官传序》)
3.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一)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
如:
樊哙曰:
今日之事何如?
(《鸿门宴》)
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
(《信陵君窃符救赵》)
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
(《谭嗣同》)
(二)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
(《谭嗣同》)
何以战?
(《曹刿论战》)
也
语气助词。
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
1.表示判断语气的,如:
死生,昼夜事也。
(《〈指南录〉》后序))
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左忠毅归逸事》)
2.表示肯定语气的,如:
昔人云:
将以有为也。
(《〈指南录〉后序》
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左忠毅公逸事》)
就是有否定词的句子,仍然是一种表否定的肯定。
如:
众曰:
若所为诚快,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
(《书博鸡者事》)
3.表示疑问语气的,如: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庄暴见孟子》)
公子畏死邪?
何泣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4.表示感叹语气的,如:
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庄暴见孟子》)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也表示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句中一般要用疑问代词。
5.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
如: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说》)
乎
1.用作语气助词。
(一)表疑问语气。
可译为吗呢。
儿寒乎?
欲食乎?
(《项脊轩志》)
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
(《报刘一丈书》)
欲安所归乎?
(《赤壁之战》)
(二)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庄暴见孟子》)
(三)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
呜呼!
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捕蛇者说》)
(四)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胡为乎遑遑何之?
(《归去来辞》)
2.用作介词。
相当于于。
生乎吾前(《师说》)
此外,可作词尾。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庖丁解牛》)
焉
①语气助词。
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出。
于是余有叹焉。
(《游褒禅山记》)
有时用于反诘语气,可译为呢。
万钟于我何加焉!
(《鱼我所欲也》)
②代词。
相当于之。
如:
容貌甚伟,时人异焉。
③疑问代词。
怎么,哪里。
如: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④疑问代词。
什么。
如:
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哉?
⑤于何,在哪里。
如:
且焉置土石?
⑥于此,在这里,在那里。
如: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⑦形容词、副词词尾。
的样子。
如:
于我心有戚戚焉。
与
①给予,授予。
与斗卮酒
②结交。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③和、同、跟。
竖子不足与谋
④参加。
蹇叔之子与师
⑤赞许。
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帮助。
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
⑥句末语气词。
表示疑问或感叹。
后来写作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