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高三历年真卷汇总复习第一学期期中考试6.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879184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873.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高三历年真卷汇总复习第一学期期中考试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高考地理高三历年真卷汇总复习第一学期期中考试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高考地理高三历年真卷汇总复习第一学期期中考试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高考地理高三历年真卷汇总复习第一学期期中考试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高考地理高三历年真卷汇总复习第一学期期中考试6.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高三历年真卷汇总复习第一学期期中考试6.docx

《高考地理高三历年真卷汇总复习第一学期期中考试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高三历年真卷汇总复习第一学期期中考试6.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高三历年真卷汇总复习第一学期期中考试6.docx

高考地理高三历年真卷汇总复习第一学期期中考试6

高考地理高三历年真卷汇总复习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2分,25小题,共50分)

下图中的甲、乙、丙为三次产业产值比重与就业比重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三次产业的判断,正确的是

A.甲是第二产业B.乙是第一产业

C.丙是第三产业D.甲是第三产业

2.关于1980~三次产业产值比重与就业比重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A.第一产业吸纳劳动力增多B.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变化最大

C.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变化最大D.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

下图表示我国某河流附近地质状况示意图,读图回答35题。

3.图中谷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河流侵蚀和冲积形成B.受挤压向下拗陷形成

C.由地堑构造形成D.风力侵蚀和沉积形成

4.图中河流最可能属于

A.黄河水系B.珠江水系

C.淮河水系D.松花江水系

5.图示地区的黄土来源于

A.东部湿润地区B.青藏高寒地区

C.西北干旱地区D.北方半湿润地区

下图为我国某特大城市示意图。

完成6~7题。

6.早期该城市选址的主要区位优势是

A.地形平坦B.矿产丰富

C.靠近河流D.气候适宜

7.该城市对石油化工厂、高级住宅区的建设规划,合理的是

A.M—高级住宅区,N—石油化工厂B.P—高级住宅区,Q—石油化工厂

C.M—高级住宅区,Q—石油化工厂D.P—高级住宅区,N—石油化工厂

三叶虫、恐龙、大型哺乳动物分别为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代表性动物,右图为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8—9题。

8。

图中断层最可能发生于下列哪个地质时期

A.古生代前期B。

古生代后期—中生代前期

C。

中生代后期—新生代前期D。

新生代后期

9。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甲处岩石为变质岩B。

乙岩层形成之前该地发生过地壳抬升

C。

丙处岩石由外力作用形成D。

丁岩层主要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

下图表示阿富汗地形分布简图,读图回答1011题。

10.兴都库什山脉是

A.由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挤压形成B.由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挤压形成

C.由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挤压形成D.由美洲板块与亚欧板块挤压形成

11.阿富汗的河流大多

A.流量较小,为内流河B.流量较大,为外流河

C.流量季节变化大,春秋为汛期D.流量季节变化小,汛期长

海洋产业结构是指各海洋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构成关系,其划分依据为国民经济三次产业分类标准。

下图为“~年宁波市海洋经济产业结构统计图”,完成1213题。

12.有关宁波市海洋产业的说法,正确的是

A.第一产业产值连续下降B.第二产业生产水平较高

C.第三产业比重持续提升D.第二产业变化幅度最大

13.宁波海洋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途径有

①大力发展滨海旅游业;②加快发展海洋运输业;

③稳定提高海洋捕捞业;④大力开采滨海油气资源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北半球季风气候区内某湖泊与其外流河干流存在“吞吐”关系。

下图为该湖泊水位和TSS(TSS为总悬浮质,是指在水流中悬浮运动的泥沙量)通量随季节变化统计图,流入为正流出为负。

读图回答1415题。

14.引起该湖泊TSS通量季节变化的直接原因有

①流域内降水变化②湖水流向变化③上游地区植被破坏④当地围湖造田

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

15.该湖泊TSS通量变化会引起

A。

湖泊调蓄功能不断改善

B。

湖畔土壤肥力下降

C。

湖泊湿地生物多样性增加

D。

湖泊航运条件变差

下表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与2000年第五次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变化表,据此回答1617题。

(性别比为每100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数目)。

人口总数

(亿)

城市化

(%)

性别比

114岁人口比重(%)

≥60岁人口比重(%)

文盲率

(%)

流动人口(万)

第五次

12。

658

36。

22

106。

74

22。

89

10。

33

6。

72

14440

第六次

13。

397

49。

68

105。

20

16。

60

13。

26

4。

08

26139

16.从表中可以得出,在各类人口中,绝对数增长最多的是

A.城市人口B.女性人口C.老龄人口D.流动人口

17.下列关于近10年来我国人口的变化特点中,叙述正确的是

A.男性人口数量在减少B.流动人口的增长速度最快

C.人口结构在不断优化D.人口自然增长率总体偏高

下图为西安附近渭河某河段河道变迁图,读图,完成18~19题。

18.图中渭河河段不断北迁的自然原因可能有

①区域内地壳运动的差异②南岸堆积物颗粒较大

③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④泾河携带的泥沙较多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9。

西安市大型新区不向南拓展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南部

A。

交通条件差,居民出行不便B。

水资源严重不足,用水困难

C。

地势平坦,易发生城市内涝D。

保护古遗址等文化景观需要

广东

云南

贵州

四川

湖南

广东

云南

贵州

四川

湖南

广东

1

0。

27

0。

47

0。

76

0。

58

广东

1

0。

24

0。

45

0。

75

0。

57

云南

0。

27

1

0。

89

0。

69

0。

77

云南

0。

24

1

0。

79

0。

63

0。

75

贵州

0。

47

0。

89

1

0。

91

0。

94

贵州

0。

45

0。

79

1

0。

90

0。

91

四川

0。

76

0。

69

0。

91

1

0。

96

四川

0。

75

0。

63

0。

90

1

0。

93

湖南

0。

58

0。

77

0。

94

0。

96

1

湖南

0。

57

0。

75

0。

91

0。

93

1

产业同构系数是对产业相似程度的一种测度,指数越低,代表两区域产业结构相似度越小,反之,两区域产业结构有趋同现象。

下表为泛珠三角部分省区产业同构系数。

据此回答2021题。

20。

与存在最强互补关系的省级行政区是

A.云南B.贵州C.四川D.湖南

21。

—,产业同构系数的变化,说明泛珠三角地区

A.产业结构趋于一致B.经济发展速度在加快

C.产业分工逐步深化D.内部竞争更加激烈

每年二、三月份,我国华南地区的一些室内的墙壁和地面都会“冒水”,称为“回南天”。

“回南天”一般是由于冷空气走后,暖湿气流迅速反攻,致使气温回升,空气湿度加大所致。

下表为“广州市3月份部分天气数据”,据此回答2223题。

日期

18日

19日

20日

21日

22日

23日

天气状况

小雨

小雨

小雨

晴天

阴天

阴天

平均气温(℃)

12。

3

14。

6

16。

9

23。

5

17

14。

7

相对湿度(%)

34~93

90~95

70~95

72~94

59~87

47~64

22.最有可能出现“回南天”天气现象的是

A.18日B.21日C.22日D.23日

23.根据材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21日比20日夜晚大气逆辐射强B.21日至23日广州有冷锋过境

 C.18日至21日,广州有冷锋过境D.相对湿度与平均气温呈正相关

下图中甲丙线段为一年中0º经线正午时,昏线与70ºN纬线的交点移动轨迹。

据此完成2425题。

24.乙地经度为

A.30ºEB.90ºWC.90ºED.150ºW

2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交点位于甲时,杭州夜长达一年中最短

B.交点位于乙时,华北小麦正值秋收时节

C.交点从甲移动至丙,所需要的时间小于半年

D.交点从乙移动至丙,杭州正午太阳高度变小

二、综合题(3大题,50分)

26。

(16分)阅读下列材料和区域图,回答问题。

材料二火地岛气候夏凉冬冷,年降水量地区差异显著,南部和西部无遮蔽地带仅有苔藓和矮木,中部有落叶山毛榉林,北部平原覆盖丛生草本植物。

材料三斯怀亚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

(1)A海峡海流方向为,乌斯怀亚的气候类型是,火地岛南部和西部植被仅有苔藓和矮木的原因是,。

(4分)

(2)描述火地岛降水空间分布特点并简析原因。

(6分)

(3)分析火地岛养羊业分布地区及有利区位条件。

(6分)

27.(18分)唐代以来,嘉兴一直为富庶繁华之地,被誉为“鱼米之乡、丝绸之府”。

现在嘉兴市的“零资源经济”又响誉中国。

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嘉兴“零资源经济”现象

嘉兴没有发达的畜牧业,却造就了“皮革之都”—海宁,拥有全国最大的羊毛衫市场—桐乡;嘉兴没有茂密的森林,却成就了木业大县—嘉善;棉花和化纤资源并不丰富,却涌现了服装大县—平湖市。

嘉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展了生产资料和销售市场“两头在外”的产业,崛起了一批在省内外乃至国内外都有一定知名度和竞争优势的区域规模经济和特色产业,诞生了这种被经济界称作“零资源经济”的现象。

材料二

嘉兴市的地理位置图和交通图

材料三

1979—嘉兴市生产总值和产业结构变化图

(1)改革开放以来,嘉兴市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

(4分)

(2)试分析嘉兴市出现“零资源经济”现象的社会经济原因。

(6分)

(3)目前嘉兴市经济发展中还存在哪些不足?

请指出今后嘉兴市经济的发展方向。

(8分)

28.(16分)下图为太平洋岛国中经济发展较快的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国家,与许多国家有着长期友好的贸易关系,根据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该国农业主产甘蔗、椰子、香蕉等经济作物。

小麦全靠进口,大米能自给20%。

近年来政府努力发展多种经营,推广水稻种植。

材料二:

苏瓦(18。

1ºS,178。

4ºE)、纳迪(17。

7ºS,177。

4ºE)气候资料表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苏瓦

气温

27。

1

27。

4

27。

0

26。

4

25。

1

24。

5

23。

5

23。

5

23。

9

24。

8

25。

7

26。

5

降水

315

286

371

391

267

164

142

159

184

234

264

263

纳迪

气温

27。

1

27。

2

26。

9

26。

2

24。

9

24。

2

23。

4

23。

6

24。

4

25。

3

26。

2

26。

7

降水

299

302

324

163

78

62

46

58

77

103

138

159

(1)描述该国河流的水系特征。

(4分)

(2)与纳迪相比,苏瓦降水总量有何不同,试分析原因。

(6分)

(3)评价该国农业发展不利的区位条件。

(6分)

高考地理高三真卷复习全国统一高考地理试卷(新课标Ⅱ)

一、(每题4分,共44分)

如图表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域﹣间迁移人口比重.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读图1并结合相关知识,完成1~2题.

1.(4分)﹣(  )

A.迁出人口数量贵州多于四川

B.迁入人口数量上海多于广东

C.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

D.人口自然增长率安徽低于天津

2.(4分)﹣,省级行政区域间的人口迁移(  )

A.延缓了皖、赣、黔的老龄化进程

B.延缓了沪、京、津的老龄化过程

C.降低了皖、赣、黔的城市化进程

D.降低了沪、京、津的城市化过程

地膜覆盖具有保温、保湿、保土等作用,可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农产品质量.我国目前使用的地膜多是超薄型地膜,易破,难回收,难以自然降解,易造成严重的“白色污染”.据此完成3~5题.

3.(4分)我国大部分地区使用地膜覆盖主要在(  )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4.(4分)下列地区相比较,地膜覆盖的保温、保湿、保土作用最显著的是(  )

A.东南沿海地区B.西南地区C.东北地区D.西北地区

5.(4分)残留在土壤中的地膜会(  )

①危害作物根系发育

②阻碍土壤温度提升

③阻碍土壤水肥运移

④加快表土流失速度.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如图示意某地区年均温的分布.读图,完成6~8题.

6.(4分)影响该地区年均温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

A.台风B.海陆分布C.地形D.大气环流

7.(4分)图示①②③④四地中,年降水量最低的是(  )

A.①地B.②地C.③地D.④地

8.(4分)樟树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优势树种.图示①②③④四地中,可能有樟树集中分布的是(  )

A.①地B.②地C.③地D.④地

雾是近地面大气层中出现大量微小水滴而形成的一中天气现象.当暖湿空气经过寒冷的下垫面时,就易形成雾.如图中,S市附近海域夏季多雾,并影响S市.据此完成9~11题.

9.(4分)S市附近海域夏季多雾的主要原因是(  )

A.沿岸暖流提供了充足的暖式空气

B.半岛东侧海湾海水温度较低

C.海陆间气温差异较大

D.沿岸寒流的降温作用较强

10.(4分)S市夏季常被雾笼罩,是因为(  )

A.降水较少B.气温较高C.风力较弱D.光照较强

11.(4分)夏季,S市主要受(  )

A.季风影响B.西风带影响C.低压控制D.高压控制

二、解答题(共5小题,满分76分)

12.(2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疏.如图所示区城中,M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

(1)分析M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

(2)分析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

(3)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M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

观点A:

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观点B:

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13.(2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原产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中的几种高大按树,主根深扎地下,能大量吸收地下水.这几种桉树适应性强,生长迅速,3﹣5年即可成材,统称“速生桉”,我国西南地区某地引种速生桉作为造纸原料.如图中a、b分别示意该地速生桉种植前、后的变化.

(1)读图a,分析当地沼泽获得稳定水源的原因及过程.

(2)读图b,分析种植速生桉后当地其他植被的变化及原因.

(3)简述我国西南地区引种速生按发展选纸业的理由.

(4)就降水条件简述我国西南地区不适宜大面积种植速生桉的原因.

14.(10分)神农架位于西北部,是我国著名的旅游景区,该地夏宜避暑,冬可滑雪,吸引了大量游客.图示意神龙架及其周边地形,图中山峰为神农架主峰神农顶.

说明神农架夏季、冬季均吸引游客的自然原因.

15.(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经过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我国各地不同农作物的播种、收获等的时间相对固定,否则会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午4月,东北地区持续低温,大田春播时间普遍比常年推迟7~10天.

分析4月份持续低温对东北地区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16.(10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如图示意环太湖地区六大名泉分布.历史上六大名泉都以水质优而著称.周围山区是这些名泉的水源补给区.近年来,泉水受到污染,部分污染物指标超出国家饮用水标准.

说明环太湖地区六大名泉水污染造成的危害和难以治理的原因.

全国统一高考地理试卷(新课标Ⅱ)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每题4分,共44分)

如图表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域﹣间迁移人口比重.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读图1并结合相关知识,完成1~2题.

1.(4分)﹣(  )

A.迁出人口数量贵州多于四川

B.迁入人口数量上海多于广东

C.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

D.人口自然增长率安徽低于天津

【考点】51:

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52:

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分析】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而本题的解题关键在于正确读图,看清坐标是相对量而不是绝对量,图中横坐标和纵坐标分别表示的是人口迁入比重和人口迁出比重,没有人口总数,所以得不出人口迁出或迁入的人口总量.

【解答】解:

A、迁出的人口数量与贵州和四川的总人口有关,图中只有人口迁出的比重,故不符合题意;

B、迁入的人口数量与上海和广东的总人数有关,图中只有人口迁入的比重,不能计算出迁入人口数量,故不符合题意;

C、由统计图坐标读出各省的迁入、迁出人口比重的高低,苏、津、粤、浙、京、沪等省市迁入人口比重高,迁出人口比重低,皖、赣、黔、川等省迁入人口比重低,迁出人口比重高。

从而从图中比较得出机械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故正确;

D、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图中信息只有人口迁出比重和人口迁入比重,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点评】命题立意重点在于获取和解读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推理的能力.该题的易错点在于统计图的判读,易把横纵坐标的相对量看作绝对量,属于简单题.

2.(4分)﹣,省级行政区域间的人口迁移(  )

A.延缓了皖、赣、黔的老龄化进程

B.延缓了沪、京、津的老龄化过程

C.降低了皖、赣、黔的城市化进程

D.降低了沪、京、津的城市化过程

【考点】52:

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分析】人口迁移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一种有意识的行为,它是人类适应环境的表现,一般具有个人的主观决策性。

该题以文字和直角坐标统计图为信息载体,考查人口迁移对城市化和老龄化的影响及直角坐标统计图的判读能力。

【解答】解:

我国﹣人口迁移以乡村向城市迁移为主,故迁入地区的城市化水平提高,迁出地区乡村人口迁出,人口总量减少,城市化水平有所提高。

文字材料信息显示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延缓迁入地区的老龄化进程,加剧迁出地区的老龄化水平。

A、皖、赣、黔等省的人口迁出比重较大,属于迁出省,加剧老龄化水平,故不符合题意;

B、沪、京、津的迁入人口比重较大,属于迁入地,缓解了人口老龄化,故正确;

C、皖、赣、黔等省的人口迁出比重较大,属于迁出省,迁出人口主要是农村人口,人口总量减少,城市化水平有所提高,故不符合题意;

D、沪、京、津的迁入人口比重较大,属于迁入地,人口迁入进一步加快了城市化进程,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点评】命题立意重点在于获取和解读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推理的能力。

该题的易错点在于统计图的判读,易把横纵坐标的相对量看作绝对量,属于简单题。

地膜覆盖具有保温、保湿、保土等作用,可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农产品质量.我国目前使用的地膜多是超薄型地膜,易破,难回收,难以自然降解,易造成严重的“白色污染”.据此完成3~5题.

3.(4分)我国大部分地区使用地膜覆盖主要在(  )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考点】23:

大气的受热过程.

【分析】根据地膜的作用可知,地膜具有保温、保湿、保土等作用,故使用季节应该是降水少蒸发又强的季节.

【解答】解:

我国以季风气候为主,春季雨水少、气温较高、蒸发强,故我国大部分地区使用地膜的时间为春节。

故选:

A。

【点评】结合材料理解薄膜的作用,根据作用找出时间,难度适中.

4.(4分)下列地区相比较,地膜覆盖的保温、保湿、保土作用最显著的是(  )

A.东南沿海地区B.西南地区C.东北地区D.西北地区

【考点】82:

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专题】33:

分析与综合思想;43:

利用图表信息;531: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分析】以图文的形式,考查常规内容,要求考生熟练掌握教材内容,能灵活调动运用.

【解答】解:

“地膜覆盖的保温、保湿、保土作用最显著”说明该地区相对干燥且气温偏低、水肥流失容易(如蒸发旺盛),从以上考虑,西北地区最合适。

故选:

D。

【点评】主要考查你考生多中国三大自然区的区域差异及区域内部差异等考点的理解.

5.(4分)残留在土壤中的地膜会(  )

①危害作物根系发育

②阻碍土壤温度提升

③阻碍土壤水肥运移

④加快表土流失速度.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考点】V2:

环境污染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专题】33:

分析与综合思想;421:

课本知识迁移;572:

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分析】该题目为材料题,此类题目注重综合考查考生的提取信息、分析信息、迁移转化、总结阐释的能力.

【解答】解:

残留地膜在土壤中形成隔层,阻碍作物根系对水肥的吸收和生长发育,引起农作物的减产。

故选:

A。

【点评】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如图示意某地区年均温的分布.读图,完成6~8题.

6.(4分)影响该地区年均温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

A.台风B.海陆分布C.地形D.大气环流

【考点】2B: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经纬网定位和等温线判读.从经纬度位置可以判断该地应为台湾,图中区域东部地区等温线分布较密且呈环状由四周向中心递减,说明气温变化较明显,是受此处台湾山脉的影响;而西部等温线较稀疏温度变化幅度小,说明地势较为平坦,所以影响该地区年均温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是地形.

【解答】解:

读图分析,区域东部地区等温线分布较密且呈环状由四周向中心递减,是受台湾山脉的影响;西部等温线较稀疏温度变化幅度小,是因为台湾西部是平坦的平原,故影响该地区年均温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是地形。

故选:

C。

【点评】本题考查等温线的判读及影响温度的原因,只要能熟悉台湾的地形特点,即可分析台湾地区等温线的分布特征及其原因.

7.(4分)图示①②③④四地中,年降水量最低的是(  )

A.①地B.②地C.③地D.④地

【考点】2B: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分析】本题考查区域定位及局部地区影响降水的因素,通过经纬度和海陆轮廓可知该岛屿是台湾岛,属于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但图中①②③④四地的降水存在明显差异,是受当地地形的影响,台湾山脉位于东部,东北西南走向,夏季阻挡了来自海洋上的水汽,迎风坡形成地形雨,背风坡降雨少;台湾西部是平原,地势低平,无地形雨,且位于台湾山脉的雨影区,降水稀少.

【解答】解:

岛屿东部是夏季风山地迎风坡的地形雨,岛屿西部是冬季风山地迎风坡的地形雨,但冬季风在此势力减弱,不如夏季风给台湾带来的降水多。

解答本题可只考虑夏季风的影响,③地在夏季风的迎风坡,夏季多地形雨;②④位于夏季风的背风坡,降水少;①地气温高,海拔低,为岛屿西部沿海平原地,冬季形成不了地形雨,最主要的是夏季处于山地背风坡,降水少。

故选:

A。

【点评】影响降水的因素很多,如大气环流、地形、海陆位置、洋流等.分析降水差异时应结合具体的区域特征,从上述因素出发分析原因.

8.(4分)如图示意某地区年均温的分布.读图,完成6~8题.

樟树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优势树种.图示①②③④四地中,可能有樟树集中分布的是(  )

A.①地B.②地C.③地D.④地

【考点】37: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布规律.

【分析】樟树是亚热带的典型树种,而图中根据经纬度可知该岛屿为我国的台湾岛,樟树应该分布在海拔较低、坡度较缓、光照条件好的山坡或谷地.该图中为等温线分布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