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高考历史模拟卷六.docx
《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高考历史模拟卷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高考历史模拟卷六.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高考历史模拟卷六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新高考模拟卷六
历 史
满分:
100分 时量:
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在边界建立关塞,“然禁防疏阔,多不遗兵设防”;战国时期,险要地区往往成为争夺的对象,各国除设关驻守外,还建设了亭、障等军事工程。
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兵役制度改革B.礼制渐趋瓦解
C.军事人力增加D.社会经济发展
2.对于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史学界一般采用《史记》的说法,即“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然而,考古出土的秦简却记载:
“失期三日到五日,谇(斥责);水雨,除兴(免除本次征发)。
”这说明( )
A.历史解释的主观性决定历史发展不具有客观性
B.历史事实的考辨应坚持孤证不立,需要考古学新进展的支持
C.历史的价值判断往往导致历史学家对历史事实的倾向性选择
D.历史的基本事实通过各种资料并借助多种研究路径,有可能逐步弄清
3.据载,唐初以分化事权方式推行三省六部制,设置中央官职;明中叶以后,皇帝派遣巡抚总揽地方行政、民政、财政、司法、军事等职权,取代地方三司管理。
这两种制度推行的共同政治作用是(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缓解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提高了行政效率 D.促进了小农经济的稳固
4.唐诗及其以前的文体大多属于精英文学,深沉庄重,简洁精练;宋词及以后的文体更倾向于平民文学,寄兴遣情,娓娓道来。
出现这种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宋代( )
A.各民族政权并立,人民渴望统一
B.商品经济发展促进市民阶层的壮大
C.印刷术的应用提高了平民的审美要求
D.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推动
5.明清时期,在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
这一现象表明,明清时期,上述地区( )
A.农业生产出现衰退 B.人口变动导致粮食需求减少
C.普通农户收益锐减D.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6.1881年,买办商人郑观应向李鸿章上书,请求政府给予上海机器织布局的织布工艺以技术专利,“十年以内只准华商附股搭办,不准另行设局”。
次年,光绪帝予以批准。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国家批准的知识产权保护个案。
该事件表明( )
①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开始兴起 ②洋务企业谋求市场垄断
③清王朝放弃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 ④国人借鉴西方工业文明的成果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7.近代某电文载:
此次沪上风潮始由学生罢课,继由商人罢市,近日将有劳动工人同盟罢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失此不图,将成大乱。
“沪上风潮”表明( )
①上海成为运动的中心 ②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③广大人民直接参与了反帝斗争 ④抗日救亡运动发展为全国规模的群众运动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④
8.1945年,由鲁迅艺术学院创作的歌剧《白毛女》在延安公演。
它描写了遭受地主剥制压迫的婢女喜儿逃入荒野,变成幽灵似的白毛仙姑,后被八路军搭救和讨还血债的故事。
喜儿的故事是( )
A.对当时中国广大农村社会百态的原始记录
B.《白毛女》作者个人生活经历的真实写照
C.当时农民苦难命运与反抗精神的艺术再现
D.重现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最直接的证据
9.有学者认为:
“它是一篇总结了中国革命和建设几十年经验教训并以此警示后人的历史文献,既有对全党一定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谆谆告诫,也表示了对基本路线被中断的担忧,并提醒全党对可能影响基本路线贯彻执行的因素保持应有的警惕。
为中国坚持正确道路,排除干扰,胜利跨入21世纪指明了方向。
”以下邓小平的言论,首见于该“历史文献”的是( )
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B.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C.中国要警惕右,但更主要是防止“左”
D.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10.罗马法规定,行政官可以根据每一个个别案例的情况做出裁量,而不必僵硬地按照有关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进行判决,这种决定为事实上的判例法。
据此可知( )
A.罗马法体系完备,程序严谨
B.罗马法广泛借鉴了外邦人的法律
C.罗马法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D.罗马法违背了自然法的基本精神
11.“他们痛斥贵族所享有的法律和社会特权,在他们眼中,贵族对国家的贡献比不上农民、工匠或手艺人。
他们号召宗教宽容和言论自由。
他们要增加自己的影响,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
”文中的“他们”( )
A.希望重塑道德价值观以实现平等
B.创作文学艺术作品反映人文主义
C.主张信仰虔诚即得救的因信称义
D.呼吁自由与天赋人权的理性主义
12.有学者指出,1836年宪章运动是英国工人第一次单独的政治活动,它单独要求议会改革,使议会真正代表人民。
它不接受与中等阶级合作,同时又对工会运动抱有敌意。
1832年改革却因社会各阶级联合而取得成功。
该学者强调宪章运动( )
A.缺乏广泛的社会群众基础B.沉重打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C.显示了英国无产阶级的独立性D.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阶级基础
13.18世纪中期以后的英国,倡导爱护自然的诗歌层出不穷,如彭斯的《杜河两岸》、布罗姆菲尔德的《农夫之子》均描绘了少年时代乡村自然的美丽景色,克莱尔在《致倒下的榆树》中则深情地把童年屋后的榆树作为朋友来看到。
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
A.社会转型的问题日益突出B.农民向往理想的田园生活
C.文学创作实现了自我革新D.诗歌主题以乡村生活为主
14.下面是1928—1986年苏联工农业结构关系变化图。
据此可以推知,苏联( )
A.农业生产长期落后B.经济持续协调增长受限
C.重工业贡献比重大D.经济发展逐渐趋于停滞
15.由下图可知( )
A.经济全球化向纵深方向发展
B.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进入世界体系
C.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
D.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
二、材料题(共4个小题,第16题14分,第17题13分,第18题16分,第19题12分,共55分)
16.(14分)儒家思想的发展源远流长。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
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摘编自《孟子》
材料二 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天理。
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
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
此便是良知。
不假外求。
——摘编自王阳明《传习录》
材料三 李贽认为,“童心者,心之初也”“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如多积金宝,如多买田宅为子孙谋,博求风水为儿孙福荫,凡世间一切治生产业等事,皆其所共好而共习、共知而共言者,是真迩言也”。
李贽的“童心”说深受王阳明“良知”说的影响,二者之间有内在的逻辑联系,但是价值取向相反。
李贽强调“童心”即“私心”,注重物质利益的价值,形成了以物质利益为本位的个体价值格局,并显示了儒家价值哲学从以道德为本位的群体价值格局向以物质利益为本位的价值格局转换。
李贽认为“童心”不以“闻见道理为心”,“闻见道理”就是日常的伦理道德规范,也就是理学家所指的“天理”。
——摘编自刘兴邦《童心与良知的价值背向》
(1)据材料一,概括孟子在人性和政治方面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者的内在联系。
(5分)
(2)概括材料二的思想主张。
与材料一相比,指出两者关于“良知”主张的共同点。
(3分)
(3)与王阳明的“良知”说相比,材料三中李贽的“童心”说有何不同?
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简析李贽思想变化的原因。
(6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3分)
材料一 1912年2月12日,由隆裕太后颁布的这道诏书结束了清朝入关以来267年的统治,也终结了秦始皇以来周而复始的王朝轮回,没有流血漂杵、尸横遍野,没有连年苦战、民不聊生,以最小的代价,和平地完成了政权的更迭,在中国历史上这还是第一次。
——摘编自《文史参考》2011年第7期,作者傅国涌
材料二 起自19世纪中叶的西学东渐过程,由器物而及于制度。
然而,橘逾淮为枳,在西方卓有成效的东西,到了中国却总是全然不成模样。
……这个过程从探索辛亥革命失败的一面开始,最终成为近代百年第二次民族反思。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提炼作者关于辛亥革命的观点。
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辛亥革命在经济、思想和社会习俗方面的成就。
(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辛亥革命为例,指出学习西方制度“全然不成模样”的原因,概括“第二次民族反思”的重要意义。
(5分)
18.(16分)经济全球化已经进入新阶段,特征之一就是新一轮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和创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欧盟的经济一体化进程可划分为4个阶段,即:
1952—1957年的煤钢部门经济一体化阶段;1958—1973年的经济全面一体化开始并快速发展的阶段;约1974—1984年前后因石油危机和世界性经济危机影响而陷入徘徊和危机的曲折发展阶段;约1985年前后至现在的平稳发展阶段。
……为保证一体化顺利进行,成员国自愿将部分国家主权移交至欧盟组织,因而形成欧盟卓有成效的超国家性质的组织协调机构。
欧盟主要有5大组织机构,即欧盟委员会、欧洲理事会、部长理事会、欧洲议会、欧洲法院。
——摘编自黎鹏、范小俊《欧洲联盟经济一体化的解析及其对我们在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启示》
材料二 据WTO统计数据,截至2020年1月17日,有303个区域贸易协定已生效实施,区域贸易合作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并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
……一是各国政府将区域合作视作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予以政策支持;二是WTO规则允许成员方谈判和签署区域贸易协定;三是区域贸易合作机制不仅使那些在WTO体系内无法实现的贸易规则得以实现,而且还具有降低区域内贸易壁垒、促进贸易扩展和扩大贸易自由化的效应。
从这一意义上看,无论是双边、三边还是诸边的区域贸易协定,都是有益的。
……未来区域贸易合作也面临挑战,最主要的挑战来自如何平衡对外贸易开放与对内经济社会发展及民生福利保障,如何真正体现以开放促发展是有益的政策选择。
……欧美间的《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谈判始于2013年,旨在达成综合标准最高的自由贸易协定,但搁置已久尚未重开谈判。
……脱欧后,英国与欧盟的贸易协定谈判也将是一个复杂且具有挑战性的过程。
——摘编自张丽娟《为何区域经济一体化再次成为潮流》
(1)据材料一,概括欧洲经济一体化的特点。
(6分)
(2)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史实,以“经济区域一体化的境遇”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
(10分)(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通畅;280字左右。
)
19.(12分)下表是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提出的经济起飞的基本因素理论(部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因素
理论描述
社会因素
有赖于一大批富有冒险、进取精神的企业家;有赖于利于企业家的社会环境,包括废除约束企业家精神的宗教观念和封建制度;树立以追求物质财富为荣的社会风气,鼓励更多的人从事商业活动
政治因素
有一个统一的国家和中央政府,以利于举国上下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
相反,在四分五裂的状态下,起飞是不可能的。
通过国家的力量建立有效的国内外市场和筹集社会资本用于发展工业
经济因素
经济起飞要以充足的资本积累作为物质基础。
经济的主体是工业,但工业的迅速增长必须以农业为基础。
要建立能带动整个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因为经济增长始于技术上的进步,而技术进步又只能率先出现在一个或几个经济部门,然后扩展到其他部门
科技思想因素
通过自然科学的突破,改造人们的传统思想,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摘编自罗斯托《经济增长的阶段》
运用世界近代相关国家的史实,对上述经济起飞的基本因素理论进行探讨。
(说明:
可以肯定、否定或者提出自己的观点,也可以就部分因素进行探讨。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新高考模拟卷六
1.D 【解析】从春秋到战国,各国边界的防卫程度上升,险要地区往往成为争夺对象,这些变化说明诸侯之间的战争加剧,而战争频繁加剧的原因主要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故D项符合题意;兵役制度改革和军事人力增加明显不是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排除A、C两项;礼制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瓦解的现象,不是这种变化的原因,排除B项。
2.D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学研究。
历史发展具有客观性,故A项错误;在长期得不到考古学进展支持的情况下,文献资料也可以作为证据支撑历史事实,故B项错误;《史记》与秦简不涉及价值判断,故C项错误;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是借助《史记》与秦简的资料逐步弄清的,故D项正确。
3.C 【解析】唐初实行三省六部制,进一步明确划分三省的职权,提高了行政效率;明中叶后,以巡抚之职解决地方三司相互牵制的问题,提高了行政率,故选C项;三省六部制是君主专制表现,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故B项错误;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4.B 【解析】据材料可知,由唐诗到宋词,文学出现了平民化的趋势,这是因为宋代商品经济发展促进市民阶层的壮大,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文学的发展趋势,与“各民族政权并立,人民渴望统一”无关,A项错误;据所学知识可知,唐代雕版印刷术就已存在,故C项说法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文学的发展趋势,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推动”无关,D项错误。
5.D 【解析】材料信息“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说明农业和市场的联系加强,这体现了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故D项正确;“传统粮食生产比重降低”不能说明农业生产出现衰退,故A项错误;明清时期,人口大大增长,粮食需求应该加大,故B项错误;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会带来农业收益的增加,故C项错误。
6.D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民族工业。
中国民族工业兴起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而不是材料中的事件,故①项错误。
上海织布局为洋务企业,“十年内只准华商附股搭办,不准另行设局”是在谋求市场垄断,故②项正确。
清王朝直至灭亡仍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故③项错误。
技术专利与知识产权概念为西方工业文明的成果,故④项正确。
综上所述,②④正确,①③错误,故选D项。
7.B 【解析】本题考查五四运动。
由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可知,该运动为五四运动。
1919年6月初,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运动中心从北京转移到上海,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故①②正确。
五四运动是广大人民直接参与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故③项正确。
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抗日救亡运动是在抗日战争时期。
故④项错误。
综上所述,①②③正确,④错误,故选B项。
8.C 【解析】喜儿由婢女变成白毛仙姑体现了农民的苦难命运,被八路军搭救和讨还血债体现了反抗精神,故C项符合题意;《白毛女》仅仅是当时农民苦难生活的典型反映,“社会百态”的说法过于夸大,排除A项;《白毛女》是由鲁迅艺术学院创作的歌剧,并不是作者个人生活经历的真实写照,排除B项;《白毛女》反映的是阶级矛盾,不是中日民族矛盾,排除D项。
9.C 【解析】本题考查邓小平理论。
根据“胜利跨入21世纪指明了方向”可知,该“历史文献”为1992年的南方谈话。
1988年,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故A项错误;“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最早提出于1979年,故B项错误;南方谈话主要针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邓小平提出“中国要警惕右,但更主要是防止‘左’”,故C项正确;“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是邓小平1978年的警告,故D项错误。
10.C 【解析】材料并未涉及罗马法程序及借鉴外邦人法律,排除A、B两项;不必僵硬地按照有关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进行判决,体现出罗马法具有灵活性和实用性的特点,无法体现违背自然法的公平、正义法则,故C项正确,D项错误。
11.D 【解析】本题考查启蒙运动。
由材料“他们痛斥贵族所享有的法律和社会特权……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可知,他们是启蒙思想家。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启蒙思想家批判了封建专制主义、宗教愚昧及特权主义,宣传了自由、民主和平等的思想,但并未重点重塑社会道德价值观以实现平等,故A项错误。
创作文学艺术作品反映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运动的特点,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
因信称义强调信徒可以根据信仰而直接成为义人,可以免去中世纪的繁文缛节,是宗教改革时期马丁·路德的思想,故C项错误。
由材料“他们痛斥贵族所享有的法律和社会特权”“他们号召宗教宽容和言论自由”“呼吁自由与天赋人权的理性主义”可知,启蒙思想家批判封建专制主义与特权主义,反对宗教愚昧,呼吁自由与天赋人权的理性主义,故D项正确。
12.C 【解析】1836年宪章运动是英国工人第一次单独的政治活动,它单独要求议会改革,使议会真正代表人民,体现出英国无产阶级的独立性,故C项正确;英国工人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具有广泛的社会群众基础,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宪章运动的影响,排除B项;D项表述正确,但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13.A 【解析】18世纪中后期,英国开始工业革命,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和影响,此时倡导爱护自然的诗歌层出不穷,说明此时的文学创作关注社会问题,表明当时社会转型的问题日益突出,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诗歌创作,不是农民的理想,排除B项;倡导爱护自然的诗歌层出不穷并不意味着文学创作实现了自我革新,排除C项;诗歌主题是以爱护自然为主题,而不是以乡村生活为主,排除D项。
14.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从1928年到1986年,苏联的重工业发展所占比例大,而轻工业、农业发展相对缓慢或停滞不前,说明苏联经济难以实现协调发展,最终影响经济的持续增长,B项正确。
根据图示可知,1928年,苏联的农业发展比工业好,A项错误。
材料反映苏联工农业结构比例不协调最终影响经济持续发展,而不是重工业贡献比重大,C项错误。
从1928到1986年,苏联经济发展有所增长,而不是逐渐趋于停滞,D项错误。
15.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经济全球化进程。
漫画当中的这个人举着反对经济全球化的牌子,但是全身上下都穿着世界其他国家生产的服装,这反映出经济全球化向纵深方向发展,反对全球化只是针对其问题而言的,因此A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出亚非拉国家进入世界体系,没有表现出世界格局的变化,B项和D项错误;材料反映考查的是经济全球化,没有涉及区域经济集团化,C项排除。
16.
(1)观点:
人性:
性本善;仁义礼智是人的本性;良能、良知是天性。
(任答两点得2分)政治:
实行仁政。
(1分)内在联系:
性善论是仁政的基础(或依据);实施仁政可以扩充人的善性。
(2分)
(2)思想主张:
良知是天理;通过反省内心致良知。
(2分)共同点:
良知是天生固有的。
(1分)
(3)不同:
“童心”是“私心”,不是天理;注重物质利益;强调个体价值。
(3分)
原因: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明朝后期,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力量壮大,个体意识增强;程朱理学僵化,李贽的童心说是对正统思想的挑战和批判。
(任意回答三点得3分)
【解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
(1)人性:
由材料“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
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来直接归纳。
政治:
由材料“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来归纳。
联系:
由材料“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可知,孟子将性善论与仁政联系起来,性善论是仁政的基础,实施仁政可以扩充人性中的善。
(2)主张:
由材料“故良知即天理”“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来直接归纳。
相同:
由材料“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可知,王阳明认为良知是天生固有的,与孟子的观点一致。
(3)不同:
由材料“李贽强调‘童心’即‘私心’,注重物质利益的价值,形成了以物质利益为本位的个体价值格局”来直接归纳。
原因:
现实基础决定思想类型的产生,思想的产生反映时代背景,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
考生可结合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兴起、程朱理学僵化等方面拓展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17.
(1)观点:
辛亥革命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和平完成政权更迭。
(2分)
成就:
①经济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障碍,进入“短暂的春天”;②思想上,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开始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③社会上,迫令放足,剪辫易服,移风易俗,社会风俗和思想发生很大变化。
(6分)
(2)原因:
西方政治制度不符合中国的国情。
(1分)
重要意义:
①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封建正统思想被打倒;②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新思想传入中国;③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④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
(4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
(1)观点:
根据材料“结束了清朝入关以来267年的统治,也终结了秦始皇以来周而复始的王朝轮回,没有流血漂杵,尸横遍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结束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和平完成了政权的更迭。
成就: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的成就表现在经济、思想文化以及社会习俗方面。
经济方面,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民族资本主义进入“短暂的春天”;思想方面,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社会习俗方面,迫令放足,剪辫易服,移风易俗,社会风俗和思想发生很大的变化。
(2)原因:
根据材料“由器物而及于制度……到了中国却总是全然不成模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学习西方制度全然不成模样的原因,主要是西方政治制度不符合中国的国情。
意义:
根据材料“这个过程从探索辛亥革命失败的一面开始,最终成为近代百年第二次民族反思”可知,该反思最终引起了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新思想开始在中国传播;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
18.
(1)特点:
阶段性;渐进性;曲折性;超国家性。
(任答三点得6分)
(2)
论点(2分)
论据(8分)
论证
经济区域一体化成为潮流,但机遇与挑战并存(2分)
潮流:
区域贸易合作总体上呈上升趋势:
欧洲联合由经济一体化发展为经济政治一体化(2分)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机遇:
各国政府的支持:
欧洲煤钢共同体或欧共体或欧盟建立;经济全球化或世贸组织(WTO)的推动;区域贸易协定数量发展迅速;区域贸易合作机制效果显著;欧洲实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4分)
挑战:
如何平衡对外贸易和对内民生之间的关系;欧美间自由贸易谈判搁置;金融风险增加;就业机会减少;逆全球化有所抬头:
英国脱欧(2分)
【解析】本题考查欧洲的一体化。
(1)由材料“欧盟的经济一体化进程可划分为4个阶段”可知阶段性,由材料“1952—1957年的煤钢部门经济一体化阶段……约1985年前后至现在的平稳发展阶段”可知渐进性和曲折性,由材料“因而形成欧盟卓有成效的超国家性质的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