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对于教育的意义.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870986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3.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学经典对于教育的意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国学经典对于教育的意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国学经典对于教育的意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国学经典对于教育的意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国学经典对于教育的意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学经典对于教育的意义.docx

《国学经典对于教育的意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学经典对于教育的意义.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学经典对于教育的意义.docx

国学经典对于教育的意义

国学经典切实的教育意义

刘岳辉

青少年是人生的重要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石,是国家强盛之潜在力量,是国家之未来。

正如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所说的“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青少年血气方刚,世界观还未形成,遇事容易冲动,因此也是一个“危险”的阶段。

孔子曰:

“君子有三戒: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论语》”

如今,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所谓“流行文化”对青年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青年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出现严重“营养不良”,还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浮躁、自私、好逸恶劳等不良心态。

传统的课堂教育侧重于知识与意识形态教育,而缺失最大的一部分就是对青年的人文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

导致青少年教育存在的问题相当突出:

重知识,轻道德;道德伦丧,世风日下;贪图享受,无法承受挫折等。

国学经典是代代相传的民族文化精髓,经典中承载的“仁义忠恕孝悌礼信”的道德伦理观,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对于青少年世界观的形成至今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通过学习,让这些传统美德根植于青少年的心灵,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学经典让传统文化走进了他们的日常生活,走进他们的家庭,规范着他们日常行为,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指南针”因此,在物欲横飞的今天,如何加强青少年的品德修养成为当务之急。

那么国学经典的教育意义有哪几方面呢?

(一)可以提高道孩子的德修养,让品德观念深入人心

《易经》中说:

“厚德载物”,意思是说“一个人只有有很高的品德,才能享受得了那些钱、名和利等”。

反言之,就是没有很高品德人,即使得到了大量的钱、名和利,也享受不了多长时间。

如今“厚德载物”早已成为清华大写的校训。

国不经典崇尚“先做人、后学艺”的教育理念,因此,古人的启蒙读书如《三字经》和《弟子规》均是告诉孩子们如何做人。

《弟子规》的开篇就引用了《论语·学而》中的一句话,即: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弟子规》的全文就是围绕这句话分八个章节阐述的。

国学经典中体现也道德修养高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学习,一个人只有有了良好品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古人读书时为了做官,“学而优则仕”)。

所以,古时有“孟母三迁”。

《三字经》开篇就说: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

这里例举几句经典句子,我们不妨管中窥豹,看看古人是如何阐述道德修养的重要性的: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礼记?

大学》

【译文】道德是根本,财富只是枝节。

.子曰:

“德不孤,必有邻。

”《论语?

里仁》

【译文】孔子说:

“有道德的人不会太孤单,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作伴。

.树德务滋,除恶务本。

《尚书?

泰誓下》

【译文】树立有道德的榜样,要使德得以发展;除去罪恶的人和事,要从根本上做起。

.子曰: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论语?

述而》

【译文】孔子说:

“一个人的培养目标在于道,根据在于德,处理人际关系依靠仁,还要游憩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

.仁者无敌(仁慈的人是没有对立面的)《孟子》

(二)让孩子乐于孝悌,学会感恩

“孝”,是指对父母的关爱;悌,指兄弟姐妹之间的友爱,也包括了和朋友之间的友爱。

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

子曰: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孝悌不是教条,是培养人性光辉的爱,是中国文化的精神。

中国传统的讲法叫“教育,孝之文也”。

以孝为根本,通过孝的教育,培养孩子对血缘的尊重,培养孩子孝敬父母,尊重长辈。

百善孝为先,可见,孝在古人的道德培养中居于首要地位,为此,古代出现了两本著名的有关道德的小册子,即《孝经》和《二十四孝》。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老年社会。

什么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应对之策呢?

就是一方面要在全社会大力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另一方面大力提倡敬老孝老的精神,把这两者恰当地结合起来,才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适应老年社会要求的新路子。

为此,突出强调子女对父母及长辈的孝道,就显得格外重要。

子女、晚辈不仅要承担赡养老人的法定义务,更要在精神上尊敬、体贴、关爱老人,多和他们进行感情上的交流,让他们在身心两个方面都得到幸福和快乐。

试想,“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

”——《增广贤文》;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

——《韩诗外传》这样的句子,这样的道理,如果早早地在孩子们的心中扎根,会收到什么样的效果?

我想,这个应该是不言而喻的。

(三)让孩子们学会“设身处地,将心比心”

如今的孩子娇生惯养,在祖辈父辈的精心呵护下,从不晓得关心他人,自然而然的生成了自私自利的缺点。

责已之心责人,恕已之心恕人。

——《增广贤文》。

如果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将心比心,则整个社会再没有人际之间的明争暗斗、家庭矛盾、贫富悬殊;如果人与人之间可以做到设身处地、将心比心,那么国与国之间战争恐吓也将减少甚至消失,因为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归根结底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如此,社会就是个和谐、大一同的社会。

因此学会互相理解宽容在当今世界对我们太重要了。

国学经典中传承理解宽恕的思想句句珠玉。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自己所厌恶的,不要施之于别人。

孔子的学生仲弓问怎样实行仁德,孔子回答说: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孔子的学生子贡也说:

“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施诸己而不愿,亦无施于人”。

如果人人都自觉地按照“施诸己而不愿,亦无施于人”的原则处理人与人的关系,那就不会有怨恨和不愉快的事情发生,社会就会出现和谐的局面。

(四)让孩子学生明是非,学会反省,知错能改

如今的孩子,学习被动,对于师长的关心与教育往往不屑一顾,甚至反向为之。

这就是因为孩子没学会辨是非,辨不清什么是“荣”,什么是“耻”;自身的行为如何,没学会反省。

国学经典当中教育人们辩是非、反省等方面的文章句子很多。

孟子曰:

“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孟子.尽心上》,意思是说一个人不能没有羞耻之心。

不知羞耻的那种羞耻,是最无耻的。

这也就是说做人必须明是非。

“知耻”,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就是要在心中建立起一个标准,一条底线,也就是有羞耻心。

它是一个人言行的底线,有羞耻心,他就会自律,自觉不做不道德的和会招致耻辱的事;在他做了错事的时候就会于心不安,努力去改正。

有耻才能有所不为,才能自觉走上正道,相反,人若无耻,就会肆无忌惮,无所不为,不可救药。

所以知耻历来为中华文化所重视,早在春秋时期,管子就说过: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孟子则说:

“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知道了什么是“是”,什么是“非”,接下来自然而然会知道“反省”。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

先验身过,次验心过,悔其前非,断其后续,亦期至于无一念之不纯,无一息之稍懈而后已。

——(李顒《二曲集》卷一)意思是首先检查自己犯了什么过错,再从思想上检查自己错的原因。

后悔以前的错误,截断再犯错误的根源。

力求达到没有一个念头不纯,没有一点时间稍微松懈的程度才算罢休。

国学经典是代代相传的民族文化精髓,让我们怀着虔诚与敬仰,领着孩子们踏上读经之路,让经典伴随着他们成长,让孩子在醇厚的文化熏陶下,传承优秀的民族气质。

 

即因材施教、率先垂范、学无常师、学思并重、启发诱导和循序渐进。

西方的圣人苏格拉底曾说: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智慧的火焰。

中国的孔子更早于苏格拉底提出了这样的教育理念。

如何学习和借鉴国学经典的教育方法,是我们目前教育界亟需研讨的课题。

国学经典诵读教学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

 

一、国学 

国学原指国家学府,在中国原指的是太学、国子监等教育机构。

后来专门指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和学问。

国学分《经》、《史》、《子》、《集》四大类,这四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时至今日,学术界及社会上对国学的概念、范围也各有看法,一般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概念,前者指儒家学术文化及诸子百家,后来则扩大到中国一切的传统历史文化。

晚清国粹派辜鸿章、章太炎都发表文章,结成社团,倡导国学。

二、国学的发展

国学于十九世纪未、二十世纪初兴起, 二十世纪20年开始盛行。

从二十世纪初起,国学有两次振兴。

第一次是“五四”后兴起的国学热。

那时,不仅北大、清华等成立了国学研究院!

各地还应运而生了不少国学刊物。

国学的另一次振兴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先有北大版《国学研究》的问世,后有《人民日报》的助燃,以及诸多国学大师的呼吁,引发了关于国人对国学的大讨论。

随着中国国力的大增,政治、经济、文化地位的提高,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国学的价值得到世界上许多人的认同。

1998年,全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宣称:

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国学是文化之根,民族之魂,自立之基。

目前全国各地,至少有三千多所学校恢复教授孔子学说。

在全国上下,正掀起一股“国学热”。

三、国学发展的现状

据研究发现:

我国的国学经典教育存在两个问题:

第—,对国学概念认识不清,概念认识比较狭隘,认为国学经典也就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论语》等书籍。

第二,主张以“四书五经”为主体内容的诵读活动,一味苦读,死读,从而忽视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学习兴趣导致学生不喜欢国学内容,不认可。

         

第三,教师对国学教学感到茫然,主动参与意识不强,重形式、轻内容,对国学教育工作缺乏计划性和系统性。

怎样不断探索,寻求适合儿童发展的国学经典教学方式呢?

在新课程语文教材中以及《国家教育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中提出“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有效融合现代与传统的精髓,以学生为本,注重德育为先,以达成师生主体身心结构完善,思维与理想健康,于快乐中自我实现,收获成功的教育教学目标。

于是,我开始了“国学经典诵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构想。

希望通过实践、探索出一条既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又能开拓学生课外学习的诵读经验,为更多的国学经典诵读教学寻找有效的途径。

 

四、研究的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其数千年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璀璨瑰丽,高峰迭起,无数灿若星汉的古诗散文作品生动地描绘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画卷与精神风貌,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具代表性的载体。

当前,高度重视古诗文教学及诵读,是语文新课程改革在国际化、全球化背景中追求教育本土化和民族化的一种战略选择,也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学生个体生命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2001年《语文课标》明确指出: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因此,学习国学就有许多积极意义。

1.增强文化底蕴,滋养语文素养

国学经典文化的韵律、美妙的意境和精炼的词句,对培养孩子的语感、发展能力,提高文化素养有独到的作用。

通过对国学经典的学习和背诵,引导学生积累一些文化底蕴,培养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2.提升人文素养,培养人文精神

国学经典,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传统文化精粹篇章,蕴涵着深厚的人文思想,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感,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传承仁、智、勇,兼以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崇高道德标准。

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学习材料和内容。

3.弘扬优秀文化,传承中华文明

国学经典浓缩了古代圣贤先哲对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入思考,建构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是中华优良传统传承和延续的重要载体。

 

五、理论依据

1.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小学生学习国学经典是有难度的,因此,教师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适当难度的国学经典学习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困难发展区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达到下一下发展区的发展。

2.皮亚杰的儿童智力发展理论 

基于儿童认知结构的发展是一个连续建构的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延伸,是在新水平上对前面阶段进行改组而形成新系统,国学教学应该分年级,遵循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螺旋式上升的思路设置不同梯度的教学内容,实施整体性教学。

 

3.教育心理、生理学理论

在儿童的记忆库中,丰富的语言材料的储备,是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思维能力和智能水平的基础。

可见,加强古诗文的背诵是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

进行古诗文的诵读将对丰富学生的语言储备、提高学生的思维,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本身属于“意念的知识”,是古代圣贤思想与智慧的结晶。

国学教育需要老师探索适应孩子生理、心理的规律及特点来完成教学互动与融合。

尤其是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的生理结构、大脑、记忆特点来思考国学精髓的探索。

4.系统论与信息论

综合实践要求必须把学生、老师、文本、方法当作一个系统,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并优化系统观点看问题,同时又把各自子系统看成一个独立的系统,分别研究适合各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联合和环境发生关系,启发性的理解,优化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思想、方法。

信息综合论特指面对当前信息时代,学生整合综合能力的的培养,需要在国学经典中大文库中整合、综合适合学生的方法与内容来完成对孩子的培养与教育。

六、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实践,寻找易于调动学生参与兴趣、并能取得较好诵读效果的经典诵读活动形式,激发全体学生的参与热情。

2.通过研究、实践、探索出一条既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又能开拓学生课外学习的诵读经验,为更多的国学经典诵读教学寻找有效的途径。

3.通过研究、探索、寻求经典诵读的教学方法,总结出行之有效的国学经典诵读教学方法。

七、研究内容

1. 研究如何把学习传统经典和语文课堂教学相融合,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为语文素养的提高奠定基础。

2.根据学生的基础水平、心理和年龄特点,充分利用课内外的阅读时间,结合教育局推荐的阅读书目进行教学,及时交流经验,提出问题、探讨,总结提升出有效的教学方法。

八、研究方法

1. 行动研究法:

通过组织一系列的富有情趣的,适合学生心理特征的活动,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丰厚积累,增强底蕴。

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 直观演示法:

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3.  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诵读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让学生对本框题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思维能力。

4.  总结法:

对研究的情况进行总结,撰写课题研究论文和结题报告。

 

 

九、研究过程

(一)准备阶段:

2012年6月至2012年8月

运用文献研究法认真查阅国内外有关国学经典方面的论文、著作、报道等,了解国学经典研究的现状,寻找课题的理论依据,以及可供借鉴的经验。

教学实践,广泛听取教师、学生对国学经典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完成课题论证,制定研究方案。

(二)实施阶段:

2012年9月至2012年12月

在认真学习国学内容后,我们确定以学生为主体原则,实施国学与语文教学融合性教学,在探索性、自主性、研究性的学习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国学思想促进学生思想和素质的发展。

(三)总结阶段:

2012年12月至2013年3月

全面总结研究工作,搜集整理实验材料,撰写课题总结报告、教学论文,教学反思、教学实录。

 

 

十、课题实施的具体做法:

1、开展调查,了解诵读状况

确定课题后,为了解学生对国学兴趣、国学知识掌握和目前经典诵读情况,我分别设计了调查问卷,从学生问卷中,我们了解到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不浓,对国学知识大都不太了解,目前经典诵读数量不多。

根据这一调查情况,我制订了国学教学实施方案。

2、推荐读物,选择诵读内容

国学经典是浓缩了中国古代人文自然知识结晶的精华, 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从调查中,我得知学生对国学了解不够,兴趣不大。

所以我会选择音律谐和,节奏明快,朗朗上口的作品,使学生易于诵读,我一方面向学生推荐启蒙学读物要求学生在校内诵读;另一方面在具体内容的选择上, 为了使每个孩子都乐于诵读,并且读有所获,我们把诵读内容分层次,逐步渗透,不断提升。

3、授之以法,提高诵读效率

许多学生有了经典诵读兴趣,但在诵读中没能恰如其分把握住诵读的韵律。

为了使经典诵读成为有效的诵读。

我在教学中结合多媒体,让学生看关于诵读篇目的视频和听录音诵读的形式。

有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的兴趣,结合多种教学手段我把国学课变成是经典诵读欣赏课、诗文韵律课、诵读比赛课等多种类型不同的课,引导学生学会诵读;并且还会定期举办一次诵读交流会,进行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从中领悟到好的诵读方法;

4、注重与语文学科教学整合,激发诵读兴趣

我在课题研究实践的过程中,不仅仅局限于在语文课堂上指导诵读经典,还注重国学经典与语文学科、语文教学活动的有机整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5、激励评价,获取诵读乐趣

为了引导学生逐渐提升国学诵读层次,激发诵读兴趣,养成正确的诵读习惯,我坚持“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采取多种活动加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诵读、熟读、直到背诵的浓浓兴致。

此外在学生达到某项要求的时候给以相应的奖励,。

让学生在没有压力的前提下,自然诵读,从中获得背诵的乐趣和成就感。

十一、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和结论:

一年的课题实验收获,让学生找到了经典诵读的乐趣,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了学生的思想内涵。

具体来说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

    1、学生形成诵读习惯促进了语文素养的提高。

整个学期下来,许多学生诵读的面逐步扩大,诵读的量不断增加,诵读的质大幅度提高,诵读能力日益增强,语文综合素养得到了整体提升。

在诵读中,学生对作品的兴趣点不在满足于读书,而是更深一步的了解课文内容,思索人物命运,作品等反映的思想内涵,寓意。

注意作者的表达方式,积累素材,将表达方式和素材在作文中学以致用等,真正做到把读与思、读与记、读与写逐步结合起来。

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读书”。

2、逐步形成了一套诵读体系。

根据“直面经典,不求甚解,熟读成诵”的宗旨,我在引导学生诵读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套多样化的、学生喜爱的诵读体系,即:

拍——读——识——忆。

拍,即借用韵味相同的拍手旋律,把古诗词带入其中,让学生伴着旋律度古诗词,在轻松娱乐的中受到教育,陶冶情操。

读,组织学生朗读或自由诵读。

识,让学生自由识记课文内容,通过活动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所学所感等。

忆,学生在熟读和理解识记的基础上把经典诗文背诵下来。

3、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提升。

通过经典诵读,学生的讨论交流,对照自己找差距,规范自己的行为。

我欣喜地看到,责任和美德在学生的心田潜滋暗长,陶冶着学生的情操,提高了学生的道德水准。

十二、 实验的反思与讨论

依照国学经典诵读的课程标准,学生根据国学诵读的课本内容,基本上能自己翻译和理解国学经典篇目的主题。

作为诵读课,我的重点就放在诵读这方面。

为此,主要采取了的教学方法是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先通过听读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再通过让学生自己自由的诵读,请学生起来展示他们个性化的范读,全班打节奏诵读以及全班背诵经典诵读篇目等活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框题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针对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难点就在于学生感悟经典诵读蕴含的深刻哲理上。

对此,我采用直观演示法:

利用多媒体动画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讲相关的故事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最后的拓展延伸,根据经典诵读第四单元的特点,让学生积累有关春天的诗句以备学以致用。

在课堂教学中,我在诵读方面的把握还不够,在调动学生积极性上还有欠缺。

在国学经典教学中,我认为许多经典篇目是永恒的真理,为了能让国学精华古为今用、再放异彩,我还要进行不断的学习,逐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希望通过这次的研究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同行思想上的碰撞并对国学经典诵读教学的有效性进行探讨。

课题研究及设计报告

秦本农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语文学科理念的更新

新课标认为:

语文教学应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学生拥有的语文能力,外显为听、说、读、思、写的能力,内化为生命本体的活跃、文化涵养的加深与人生经验的丰富。

马克思说过,共产主义是以“每一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基本原则的基本形式”。

并且,“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他的观点是在突出个性与自由,离开个性发展和自由发展,就不是全面发展了。

同时新课标还认为:

语文课程是由教材、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

这种理念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

它指出了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前进的方向和发展的目标。

它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也是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趋势。

各国的课改都把目标指向学生发展,指向以能力和个性为核心的发展。

它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这是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国家对人才需求的必然。

作为基础教育,面临的任务就是既培养高素质尖端人才,又要为农业、工业经济培养合格的建设者。

使每一位学生都具备一技之长,使全体学生各自走上不同的发展成才之路,成长为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有用人才。

它要求:

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李岚清同志也指出“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对社会有用的人。

”所以提高学生语文的整体素养是当务之急。

2、时代对语文教学的召唤

当前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大语文观的建立,使语文课堂增添了不少活力,但依然有一些语文课堂气氛沉闷,缺乏生命活力。

有些老师的课堂教学就语文而语文,从课文到课文,语文与生活分离,知识与精神对立。

只重视知识的灌输,却忽略了学生与教师、学生、文本、社会、生活等教育资源的互动;重视了教师的讲授,却剥夺了学生的探索与创新;看重了结果,却看轻了过程;只追求考分的回报,却忽视了语文素养的提高。

这种激烈的矛盾,迫使我们不得不冷静地对语文课堂进行反思,必须尽快寻找到多种适合初中学生的语文教学方法。

3、教研实践的感悟

反思我校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着压制主体、形式单一、功能单薄等诸多弊端。

于是,产生了以新理念改革语文教学的设想,并望能携手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尝试探索提高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方法。

4,颠覆伪语文,重建真语文

 用五会:

会听,会说,会读,会思,会写;

 两爱:

爱读,爱写,来让中学生养成优质的语文学习习惯。

 用熏陶,感染,领悟,积累,训练这五法来提高学生整体语文素质。

 特别重视对国学经典的背诵,朗诵和阅读。

 决心洗血“误尽苍生是语文”的恶名,还“救赎苍生是语文”以本来面目。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建构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的学习方式。

让教师彻底改变陈旧的思想模式,用新理念武装自己。

2、探索丰富多彩的“自主探究”的学习途径,激发语文课堂活力

   21世纪是追求优质教育的世纪,要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整体素质,加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的主动探究和创新精神。

充满活力的课堂才能唤起学生的生命热情,激发他们的生命潜能。

通过课堂活动的积极参与和有效投入,使学生的智慧和其他品质得以发展、提高。

3、构建语文学习的多渠道、多方面、多角度的教学模式

   在学习策略中,通过多向生活、课堂、环境、同伴、周围的人群、各种资料学习,搜集最广泛的信息,然后交流互动,自我反思,探讨各种疑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水产渔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