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参与尊老爱老志愿服务的实践与思考.doc

上传人:zf 文档编号:29867413 上传时间:2023-07-3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参与尊老爱老志愿服务的实践与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大学生参与尊老爱老志愿服务的实践与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大学生参与尊老爱老志愿服务的实践与思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大学生参与尊老爱老志愿服务的实践与思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大学生参与尊老爱老志愿服务的实践与思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生参与尊老爱老志愿服务的实践与思考.doc

《大学生参与尊老爱老志愿服务的实践与思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参与尊老爱老志愿服务的实践与思考.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生参与尊老爱老志愿服务的实践与思考.doc

龙源期刊网

大学生参与尊老爱老志愿服务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

黄婷婷金琏

来源:

《青年与社会》2020年第20期

        摘要:

尊老、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先辈传承下来的精神财富。

苏州科技大学“携手.伴夕”尊老爱老志愿项目是学校唯一一档由同学策划,同学组织,同学参与的有影响力的,能代表学校形象的精品大学生校园文化志愿活动。

在志愿服务常态化、多样化、专业化的管理下,有效地激发大学生尊老、爱老、助老的动力,弘扬了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

        关键词:

大学生;志愿服務;尊老爱老

        中央文明委《关于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指出,“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反映了社会发展进步的时代要求。

这也是志愿服务的灵魂所在。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尊老爱老”“扶贫济困”“助人为乐”等,都是志愿精神的生动体现。

尊老、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先辈传承下来的精神财富。

大学生经历了10年寒窗苦读进入了大学,拼命苦读的中学生活让他们无暇关注身边的其他事情,所缺乏的敬爱、爱老的品德需要在大学时代进行弥补。

        2017年4月,由苏州科技大学怡养老年公寓志愿小组发起组织,后建立“携手.伴夕”尊老爱老志愿服务项目;面向校园定期招募志愿者,负责怡养老年公寓图书馆的值班管理、护理院、讲座的大小型交流活动及联欢游艺活动。

2018年,项目入选苏州科技大学校园文化精品名录库,随着活动的进行,在学校营造了一种敬老、爱老的孝文化氛围;本项目也成为学校唯一一档由同学策划、同学组织、同学参与的有影响力的,能代表学校形象的精品大学生校园文化志愿活动。

现已逐步发展成为有社会影响力、能展现当代大学生敬老、爱老的良好风貌的活动项目,曾受到苏州日报、名城苏州等多家媒体报道。

        一、活动内容与形式

        据调查,许多长者认为,在活动安排上,高校志愿者提供的志愿活动周期较短、内容较单一,希望能够增加活动频率、丰富活动内容。

基于此,区别于形式单一、短期性、临时性的养老机构志愿服务,“携手.伴夕”项目建立长期的志愿服务机制,含长期活动与固定时间段活动;活动形式以志愿者自主策划为主;活动内容丰富,在长者中反响热烈。

        

(一)志愿值班类

        图书室值班活动,内容为帮长者还借、整理图书。

这既提供了长期稳定的志愿服务,又让能在服务过程中了解长者的文化需求。

        

(二)陪护慰问类

        安排具有一定护理经验的同学每周陪护长者。

大学生志愿者担任着倾听者、安慰者、帮助者的角色。

在耐心地聆听长者的诉说中,了解他们的内心需求。

        (三)知识普及类

        每月举办一次知识普及性“微讲座”。

公寓的长者大多受过高等教育,有一定的知识需求。

“微讲座”的互动,教会老人使用微信、新闻等应用程序,丰富了长者的生活需求。

        (四)文体演出类

        在传统节假日举办文艺演出。

既让长者感受到大学生的勃勃生机,也为有才艺的长者提供表演的平台,彼此互动学习,满足长者们的艺术需求。

        (五)联欢互动类

        与公寓合作,举办大型联欢游艺活动。

如公寓有针对长者开展的“集章换奖”活动,志愿者为长者们策划一系列小游戏,完成后长者获得奖励,丰富了长者的娱乐需求。

        (六)交际实践类

        与社会志愿机构合作,举办交际互动活动,如包粽子、做重阳糕等。

这些活动很受长者欢迎,但大学生通常比较难多次独立组织。

成为此类活动志愿者,既能在彼此合作中增强服务效应。

        “携手.伴夕”项目的面向校园不间断招募志愿者,团体庞大,志愿时间灵活,活动参与积极性强,服务也受到长者的一致好评。

志愿者在服务中对“尊老爱老”有更深刻体悟。

        二、“携手.伴夕”志愿服务的效用分析

        尊老爱老助老,是国家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社会公德的重要内容,是家庭美德的核心要素。

大学生因其时间自由、人员集中、素质优良、热情较高等优势,可作为志愿服务的主力军。

在为社会提供爱心助老志愿服务的同时,不仅培养了良好的道德品质,而且履行了社会责任。

一方面丰富了改善长者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也极大的激发大学生尊老、爱老、助老的动力,弘扬了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

        

(一)缓解了老年人的心理孤独

        学者陈新国认为,老年孤独心理是指在老年人中普遍存在的一种主观自觉与社会隔离而产生的孤单、寂寞、不愉快的情感,它是老年人在人际交往中因交流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消极心理体验。

大学生群体灵活机制,多才多艺,可以根据老人不同性格采取不同的服务方式,一对一有针对性满足长者的心理需求。

“携手.伴夕”通过长期活动与固定时段活动,提供了大学生与长者一对一交流的机会。

志愿者充分满足了长者的沟通需求,缓解了他们的孤独心理。

        

(二)提升了了志愿者的综合能力

        2014年中国共青团中央与中国老年办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老龄宣传教育工作的通知》,该通知明确指出,共青团等部门应积极号召广大青年学生和社会各界人士,开展为老志愿服务活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的公民之间互相尊重、关心、帮助、互助友爱的人际关系和无私奉献精神,与志愿服务所倡导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不谋而合。

“携手.伴夕”志愿活动,有效锻炼了志愿者的活动组织、策划、协调能力。

志愿活动作为连接大学生与社会的桥梁,有效提高了大学生的综合素养,真正体现了学生是教育和自我发展的主体。

        (三)弘扬了中华民族尊老爱老的优良传统

        活动中,长者们丰富的人生经验得到传授,能吃苦、善奉献的优良品质得到传承。

“携手.伴夕”提供一个平台,让大学生志愿者的爱心感染老人,提高老人的幸福指数。

该项目秉承“奉献爱心,服务社会”的宗旨,继承“懂感恩,送祝福”的精神,弘扬“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

        三、“携手.伴夕”志愿服务的优势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要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为完善志愿者活动指明了方向。

“携手.伴夕”项目组努力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有效建立对接社会需求、服务社会的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让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起到践行志愿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目的。

        

(一)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

        “携手.伴夕”项目发展至今已经有了稳定的运营机制。

一是招募机制。

志愿者团每学期招募一次,建立工作群;二是管理机制。

上设管理层,下设志愿者团。

管理层从经验丰富的志愿者中选拔组成;三是激励机制。

结合学校志愿服务要求,每次志愿活动提供相应凭证,可用作课外学分、奖学金评定依据;每年度根据服务表现评选优秀志愿者,发放荣誉证书与奖品。

        

(二)建立可行的调研机制

        老年公寓的生活有其特殊性,有些工作需要在专业人员的指导和培训下完成。

因此,在活动举办前,项目组事前要与公寓工作人员协商,注重长者的需求,并派代表去公寓实地走访,听取长者的意见,修改完备方案。

        (三)建立完备的多样化、常态性机制

        大多数志愿组织在参与养老服务中缺乏长期规划,往往是短期性甚至是一次性活动,未将活动设定成为长期固定开展的服务项目,更缺乏传承意识,从而难以形成一以贯之的长期服务。

“携手.伴夕”项目组建立与其它社会志愿机构接力机制,除了长期值班陪护和固定短期活动外,也向其他志愿机构活动提供志愿者。

这既保证了服务项目的多样性与长期性,也为志愿者提供了更多参与服务的机会,增加项目长久有效性。

此外,不同于社会志愿机构,大学生志愿团缺乏资金与技术支持,接力机制恰好缓解项目组的压力。

        四、“携手.伴夕”志愿服务的不足

        当前,活动以“携手.伴夕”项目为阵地,润物无声地使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外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内化为大学生的精神追求,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志愿项目发展以来,亦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

        

(一)项目社会影响力不够

        作为校园文化精品项目,在校内拥有一定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但由于号召力与精力有限,暂只与少数老年公寓达成合作,難以扩大社会影响力、成为热点效应。

作为大学生志愿团体,宣传集中在校园媒体上,社会知名度不够,不能满足公众的参与热情。

        

(二)管理机制缺乏一定专业性

        项目目前有专门的部门和专人负责管理,但是管理水平仍然有待提高。

目前由于技术缺乏,尚未建立志愿服务数字化管理、反馈机制,如志愿者云平台,运营模式过于传统,缺乏一定创新力。

        (三)志愿服务经费缺乏

        项目活动的开展主要依靠学校拨款,资金有限,缺少社会力量支持,经费的缺乏影响了志愿服务持久、深入、高质量地开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携手.伴夕”项目组将在未来继续加强志愿服务工作普及化、专业化、常态化建设,不断扩大志愿队伍,增强志愿品牌。

力求让大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同时,增加感性经验,逐步完善正确的价值观,促进中华传统美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参考文献

        [1]蔡云彤.养老机构组织高校志愿者提供项目化志愿服务的研究——以南京市高校与F养老机构为例[J].智库时代,2019(29):

64-65.

        [2]伍安.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新探——基于湖南科技大学法管学院爱心助老志愿服务的考察[J/OL].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04):

117-121[2020-02-18].https:

//doi.org/10.13582/ki.1674-5884.2019.04.020.

        [3]方佳祺,肖欣,马雨虹.大学生志愿服务缓解老年孤独的长效机制研究分析[J].法制与社会,2018(14):

155-156,160.

        [4]周璐,李旭洋,尚佳童.大学生志愿服务互助型养老新模式之探索[J].才智,2018(25):

5.

        [5]何晓梅.以志愿服务为载体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2):

15-16.

        [6]蔡云彤.养老机构组织高校志愿者提供项目化志愿服务的研究——以南京市高校与F养老机构为例[J].智库时代,2019(29):

64-65

        基金项目:

苏州科技大学校园文化精品项目。

        作者简介:

黄婷婷(1998-),女,安徽六安人。

        *通信作者:

金琎(1964-),女,学士,副教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