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导学案教师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986441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6.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离骚》导学案教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离骚》导学案教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离骚》导学案教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离骚》导学案教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离骚》导学案教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离骚》导学案教师版.docx

《《离骚》导学案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离骚》导学案教师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离骚》导学案教师版.docx

《离骚》导学案教师版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理解关键词语,感悟诗歌中表达的情感。

 

2.了解两种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

移情和比喻。

3. 了解屈原生平,领悟其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尚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知识链接】

1.了解作者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我国最早的大诗人。

名平,字原,战国时代楚国人。

初辅楚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学识渊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 东联齐国,西抗强秦。

后遭到守旧贵族子兰、靳尚等人的谗害而去职。

顷襄王时被放逐,长期流浪沅湘流域,比较接近人民生活,对黑暗现实愈益不满。

后因楚国的政治更加腐败,首都郢亦为秦兵攻破,他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遂投汨罗江而死。

所作《离骚》《九章》《九歌》等篇反复陈述其政治主张,揭露统治集团昏庸腐朽、排斥贤能的种种罪行,表现了他对楚国国事的深切忧念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

由于其中曲折尽情地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称它为诗人的自叙传。

2、楚辞及《楚辞》  

①诗体名。

屈原吸收楚地民间语言和民歌形式而创作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骚”体。

  

②总集名。

西汉刘向所辑,收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 、王褒、刘向等人的诗歌作品,主要是屈原的作品。

  

③特色:

“楚辞”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溶化神话传说,塑造鲜明形象;以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

对后世影响很大。

  

后人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 。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风骚:

风指《诗经》里的《国风》,骚指屈原所作的《离骚》,后代用来泛称文学,在文坛居于领袖地位或在某方面领先叫领风骚。

现在常指妇女举止轻佻,行为放荡。

3、《离骚》

《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共373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也是一篇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

前部分追忆往事,表明洁身自好,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和九死未悔的坚定信念。

后两部分描写诗人对未来道路的探索。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 。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离骚》的主题表现了诗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的崇高目标所作的热烈追求和不屈的斗争。

“离”——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

全诗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本课便是选于其中的20-32节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 

  修姱.(kuā)  謇(jiǎn)     朝谇.(suì)  蕙纕.(xiāng) 揽茝.(chǎi)  谣诼.(zhuÓ) 偭.规矩(miǎn) 忳.郁邑(tún) 侘傺..(chà chì) 溘.死(kâ) 鸷.鸟(zhì)  攘诟..(rǎng gîu) 兰皋.(gāo)   芰.荷(jì)  岌岌..(jí jí) 方圜.(yuán)  延伫.(zhù) 

 

偭规矩而改错:

  错通“措”,措施 何方圜之能周兮:

圜通“圆”,圆凿 忳郁邑余侘傺兮:

邑通“悒”,忧愁不安 进不入以离尤夕:

离通“罹”,遭受 芳菲菲其弥章:

  章通“彰”,明显,显著 

3. 词类活用(解释词义,判断是哪种活用) 

(1) 谣诼谓余以善淫.     (动词作名词,淫荡的事) 

(2)鸷鸟之不群.

兮        (名词作动词,合群) (3)屈.心而抑.志兮       (使动用法,使„„受委屈,使„„受压抑) (4)步.余马于兰皋兮     (使动用法,使„„步行)  (5) 固前圣之所厚.       (形容词作动词,着重,推重) (6)哀.民生之多艰       (形容词作动词,哀叹,痛惜) (7)苟余情其信芳.       (名词作形容词,美好的) (8)高.

余冠之岌岌兮     (使动用法,使„„加高)

4.解释带点的古今异义词  

(1)怨灵修之浩荡兮  古义:

荒唐,没有准 今义:

水势大;形容广阔而壮大

 

(2) 固时俗之工巧兮  古义 :

善于取巧    今义:

细致,精巧(多用于工艺品或诗文、书画)

(3)偭规矩而改错    古义:

改变措施     今义:

改正错误

 (4)宁溘死以流亡兮  古义:

随流水而消逝  今义:

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

 (5)长余佩之陆离    古义:

 修长的样子    今义:

形容色彩繁杂

 (6)制芰荷以为衣兮  古义:

把„„当做    今义:

认为 

(7)謇朝谇而夕替    古义:

废弃、贬斥    今义:

代替 

(8)忍尤而攘诟      古义:

忍受          今义:

排斥,抢 

 

 

(1)不吾知其亦已兮          宾语前置句,即“不知吾其亦已兮”

  

(2)长余佩之陆离 定语后置句,即“长余陆离之佩”  

(3)高余冠之岌岌兮          定语后置句,即“高余岌岌之冠兮” 

 (4)既替余以蕙纕兮 状语后置句,即“既以蕙纕替余兮”

  (5)步余马于兰皋兮 状语后置句,即“于兰皋步余马兮”

  (6)又申之以揽茝 状语后置句,即“又以揽茝申之”

 

  第一节:

自述受屈遭贬的政治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

 

  第二节:

表现了作者追求美政、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感情。

合作探究

1. 第一节中,诗人“太息”“掩涕”,为什么?

这一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

诗人是因为“哀民生之多艰”,即同情人民生活艰难。

这两句承上,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给我们塑造了一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人形象。

“余虽好修姱以羁鞿兮,謇朝谇夕替 ”两句启下。

2.屈原一生“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却为什么“謇朝谇而夕替”?

有哪三个原因?

  

明确:

小人投机(“众女”“谣诼”);君王“不察”,自己不愿同流合污。

3.屈原怎么对待这种不公平的待遇?

(用诗句回答)屈原是什么态度?

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世之所厚”。

表现了屈原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热情,以及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做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

4.本诗语言具有哪些特色?

请举例说明 

《离骚》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想象瑰丽、奇特,运用比喻、对偶等修辞格和象征等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节奏鲜明,富有感染力。

   

首先,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

如:

①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蕙纕”“揽茝” 比喻自己的美德)②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灵修”,神圣,喻指君王。

“众女”喻指许多小人。

“蛾眉” 喻指高尚德行)③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绳墨” 喻指准绳、准则)④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

夫孰异道而相安?

(鸷鸟不群,方圜不能相合,比喻君子不能与小人同流合污)⑤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初服”比喻原先的志向)⑥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制芰荷”、“集芙蓉”比喻自己要保持芳洁与美好 )     其次,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如“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等,将“兮”字去掉,对偶之工与唐宋律诗对仗无异。

     再次,全诗以四句为一节,每节中又由两个用“兮”字连接的若连若断的上下句组成,加上固定的偶句韵,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

拓展运用

讨论:

屈原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最后抱石沉江,你赞成这一举动吗?

 

①观点:

可以理解——作为那个时代的文人,即便他出身贵族,他和君王仍是附庸和主人的关系,他的理想只有在君王赏识并支持下才能实现,他的高洁的节操只有君王帮他力排众议时才能保持,当君王不赏识他,不支持他,他便失去了支撑他的柱石,若不想改节,不想改变自己,那么,他只有走这一条路。

我想屈原走向这条不归路是无奈的,并不是他真心所愿。

 

②观点:

不赞同——屈原虽遭楚王放逐但楚国人民并没有抛弃他,他自感面君无望,心中的理想无法实现,便抱石沉江,这其实是文人心理脆弱的表现。

 他应坚强地活下来,活着便有希望。

本文名句默写

1.《离骚》一文中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给予深深同情的诗句是:

   

2.诗人直抒胸臆、表白心志,写自己对美好德行的追求,至死不改的诗句是:

3.表明当时社会中的人们违背准则,把苟合取悦别人奉为信条的两句是:

   

4.表明自己所处的社会本来就是善于投机取巧,违背规矩的现状的两句是:

   

5.屈原在文中表现了他“道不同不相为谋”想法的诗句是:

6.诗中表明作者宁可死去,也不会和世俗小人一样媚俗取巧的两句是:

7.诗中标明作者保持清白,为正道而死,也是以古贤为榜样的两句是:

8.诗中将小人比作众多女子来表达自己遭到排挤的句子是:

9.文中屈原通过加高自己的帽子和佩带表明要使自己品格更加高洁的两句是:

10.诗中屈原表明即使没有人了解自己也无所谓, 只要自己内心高洁就可以的两句是:

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3、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4、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5、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6、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7、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8、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9、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10、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11、

12、

13、

《离骚》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和《离骚》、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及诵读要领。

2、学会从语言入手,准确的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高尚的人格操守。

3、理解人物在特定时代所表现的人格追求。

教学重点:

鉴赏重要语句,感觉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教学难点:

对屈原之死的评价,理解“殉道者之歌”。

教学方法:

讲述、分析、诵读、讨论相结合。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朗读,介绍屈原、《离骚》、楚辞

(一)介绍后人凭吊屈原的对联,渲染悲剧气氛,为学习文本蓄势 。

出示对联:

“天问千声悲故国,江咽万语吊斯人”、“沉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璧,湘流应识九歌心”。

从对联中的“天问、汨罗江、香草、三户地、九歌等词,可知凭吊的是屈原。

让学生从对联中概括凭吊者的感情。

学生很快从对联中抓住“悲”字,体味到后人的悲叹和惋惜之情。

 

(二)、介绍屈原、《离骚》

出示屈原图片。

解说:

屈原,就带着这种悲痛出现在中国文学史上。

他生活的楚国原先也是个强国,但当屈原登上政治舞台时,楚国的综合国力已日趋下降,落后就要挨打。

屈原和楚王有血缘关系,试图变法强兵,但遭到奸臣的嫉恨,后来连一向信任他的楚王也抛弃了他,忧郁愤怒出诗人。

于是,在他第一次被流放时,他写下了《离骚》。

明确:

"离"是遭遇的意思,"骚"是指忧愁,《离骚》就是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

(三)介绍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