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作业及讲义 专题四 调节 串讲一 内环境稳态及调节 课时作业34 大题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864406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91.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作业及讲义 专题四 调节 串讲一 内环境稳态及调节 课时作业34 大题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作业及讲义 专题四 调节 串讲一 内环境稳态及调节 课时作业34 大题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作业及讲义 专题四 调节 串讲一 内环境稳态及调节 课时作业34 大题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作业及讲义 专题四 调节 串讲一 内环境稳态及调节 课时作业34 大题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作业及讲义 专题四 调节 串讲一 内环境稳态及调节 课时作业34 大题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作业及讲义 专题四 调节 串讲一 内环境稳态及调节 课时作业34 大题练.docx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作业及讲义 专题四 调节 串讲一 内环境稳态及调节 课时作业34 大题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作业及讲义 专题四 调节 串讲一 内环境稳态及调节 课时作业34 大题练.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作业及讲义 专题四 调节 串讲一 内环境稳态及调节 课时作业34 大题练.docx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作业及讲义专题四调节串讲一内环境稳态及调节课时作业34大题练

课时作业3大题练——确保高分冲名校(A卷)

1.图甲表示一个完整的反射弧,图乙表示反射弧局部放大,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脊椎动物和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____________,它们包含不同的神经中枢,分别负责调控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

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后,膜外局部电流的移动方向是由________________。

(2)若图甲中a和e都位于手部,那么保证缩手反射完成的两个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刺激图甲中________点,图中电流表不会发生偏转;刺激图甲中________点,图中电流表会发生两次偏转。

(3)若图乙表示人体排尿反射的相关结构,其中③处受损,排尿反射________(填“能”或“不能”)完成;②处受损的个体,________(填“有”或“没有”)尿意,排尿反射________(填“能”或“不能”)完成。

解析:

(1)脑和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它们包含着许多不同的神经中枢,分别负责调控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

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后,膜外局部电流的移动方向是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

(2)完整正常的反射弧在适宜强度的刺激下,才能够完成反射活动,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刺激图甲中e点,兴奋不能由效应器传递到传出神经,电流表不偏转;刺激图甲中a、b点,兴奋都能分别经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使电流表发生两次偏转。

(3)图乙中③是传入神经,若③受损,排尿反射不能完成。

②代表由脊髓传入大脑皮层的传入神经,②处受损的个体,神经冲动不能传入大脑皮层,个体不能产生尿意,但排尿反射能够完成,只是不受意识控制。

答案:

(1)脑和脊髓 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 

(2)完整的反射弧 适宜强度的刺激 e a、b 

(3)不能 没有 能

2.人的中脑边缘多巴胺系统是脑的“奖赏通路”,通过多巴胺兴奋此处的神经元,传递到脑的“奖赏中枢”,可使人体验到欣快感,因而多巴胺被认为是引发“奖赏”的神经递质。

如图是神经系统调控多巴胺释放的机制,毒品和某些药物能干扰这种调控机制,使人产生对毒品或药物的依赖。

(1)释放多巴胺的神经元中,多巴胺储存在________内,当多巴胺释放后,可与神经元A上的__________结合,引发“奖赏中枢”产生欣快感。

(2)多巴胺释放后,在释放它的突触前膜上有回收多巴胺的转运蛋白,该蛋白可以和甲基苯丙胺(冰毒的主要成分)结合,阻碍多巴胺的回收,使突触间隙中的多巴胺________(填“增加”或“减少”);长期使用冰毒,会使神经元A上的多巴胺受体减少,当停止使用冰毒时,生理状态下的多巴胺“奖赏”效应________(填“增强”或“减弱”),造成毒品依赖,多巴胺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体现了细胞膜的______________功能。

(3)释放多巴胺的神经元还受到抑制性神经元的调控,当抑制性神经元兴奋时,其突触前膜可以释放γ氨基丁酸,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使Cl-________,从而使释放多巴胺的神经元____________,多巴胺的释放量__________。

抑制性神经元细胞膜上有吗啡的受体,当人长时间过量使用吗啡时,抑制性神经元的兴奋性减弱,抑制性功能降低,最终使得___________________,“奖赏”效应增强。

停用时造成药物依赖。

解析:

(1)多巴胺属于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储存在突触小泡中;当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后,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

(2)突触前膜上有回收多巴胺的转运蛋白,该蛋白如果和甲基苯丙胺(冰毒的主要成分)结合,会阻碍多巴胺的回收,因此突触间隙的多巴胺会增多,长期使用冰毒,会使神经元A上的多巴胺受体减少,当停止使用冰毒时,生理状态下的多巴胺“奖赏”效应减弱。

多巴胺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

(3)抑制性神经元的突触前膜可以释放γ氨基丁酸,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能够促进Cl-内流,从而使突触后膜的外正内负电位增强,不能产生兴奋;释放多巴胺的神经元由于不能产生兴奋,因此多巴胺的释放受到抑制,释放量减少;抑制性神经元细胞膜上有吗啡的受体,当人长时间过量使用吗啡时,抑制性神经元的兴奋性减弱,抑制性功能降低,最终使多巴胺释放量增加。

答案:

(1)突触小泡 受体 

(2)增加 减弱 信息交流 (3)内流 受到抑制 减少 多巴胺释放量增加

3.骨骼肌牵张反射是人体最重要的反射之一,如图所示牵张反射的感受器位于梭内肌纤维,效应器位于梭外肌纤维(ACh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刺激梭内肌纤维感受器所产生的能够传导的兴奋称为____________。

(2)在体内兴奋的传导是单向的,总是由胞体传向______________。

刺激α传出纤维,则电流表的指针________(填“偏转1次”“偏转2次”或“不偏转”)。

(3)当神经冲动引起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时,突触前膜处发生的信号转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ACh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会引起突触后膜上__________通道开放。

(4)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内,可避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某人使用一种止痛药(该止痛药并不损伤神经元的结构)后,检测发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不变,则该止痛药的作用机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感受器所产生的能够传导的兴奋称为神经冲动。

(2)神经冲动在动物体内的传导是单向的,总是由胞体传向轴突末梢。

刺激α传出纤维,电流表的指针不会发生偏转,原因是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

(3)当神经冲动引起神经递质释放时,突触前膜实现了电信号到化学信号的转换。

ACh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因此这种结合会引起突触后膜上的Na+通道开放。

(4)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内,可避免被细胞内其他酶系破坏。

根据题干可知,使用该止痛药后,神经递质的量不变,说明该止痛药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从而阻止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进而阻断神经冲动传递至大脑皮层。

答案:

(1)神经冲动 

(2)轴突末梢 不偏转 (3)电信号→化学信号 Na+ (4)被细胞内其他酶系破坏 该止痛药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阻止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

4.如图为正常人体局部组织的示意图。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细胞外液渗透压与细胞内液渗透压基本相等有利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图中物质X是能降低血糖的激素,细胞B是肝细胞。

当人体血糖升高时物质X调节细胞B降低血糖的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某糖尿病患者出现物质X含量低、血糖高的症状,经分析发现其是由体内________细胞产生的抗体破坏细胞A所致。

(3)若图中细胞B是甲状腺细胞,物质Y是甲状腺激素,则图中物质X是________________(填激素名称)。

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增加到一定量时会抑制细胞A分泌物质X,进而让甲状腺激素含量保持稳定,这体现了激素调节中的______________机制。

解析:

(1)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与细胞内液渗透压基本相等有利于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

(2)能降低血糖的激素是胰岛素,胰岛素作用于肝细胞后促进肝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进而降低血糖。

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的。

(3)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可作用于甲状腺并促进其分泌甲状腺激素。

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增加到一定量时会抑制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含量保持稳定,这体现了激素调节中的(负)反馈调节机制。

答案:

(1)维持体内细胞形态稳定 

(2)促进肝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 浆 (3)促甲状腺激素 (负)反馈调节

5.下丘脑与人体内许多生理活动的调节密切相关。

图中甲、乙、丙表示下丘脑的某些区域,A、B、C表示不同的调节途径。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人在炎热环境中,汗腺分泌活动增强,这是下丘脑通过________(填图中字母)途径调节的。

请写出该调节过程的反射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人饮水不足时,会导致____________升高,位于下丘脑________(填“甲”“乙”或“丙”)区域的渗透压感受器兴奋,进而促进________激素释放,该激素的生理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C途径可代表________________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该激素在人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炎热环境下汗腺分泌活动增强,该过程的主要调节方式为神经调节,其基本方式为反射,通过A途径引发的汗腺分泌活动的具体过程为:

温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汗腺。

(2)饮水不足会导致机体缺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这种信号传递到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使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加,通过垂体释放,该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到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二者对水的重吸收,降低细胞外液渗透压。

(3)甲状腺激素(性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存在分级调节的过程,各种激素在生物体内含量极低,需源源不断地产生,是因为激素一旦与靶器官(细胞)结合并发挥作用后就立即被灭活。

答案:

(1)A 温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汗腺 

(2)细胞外液渗透压 乙 抗利尿 提高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促进水的重吸收 (3)甲状腺(若答“性”或“肾上腺皮质”也可) 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

6.褪黑激素是动物松果体产生的一种激素,其合成受光周期的制约,该激素对动物有抑制性成熟、抑制生殖器官发育的作用。

松果体细胞交替性地分泌褪黑激素和5羟色胺,有明显的昼夜节律,白天分泌5羟色胺,夜晚分泌褪黑激素。

如图是褪黑激素在养鸭场提高母鸭产蛋量的应用。

请回答:

(1)在视网膜感受外界光的变化到松果体分泌褪黑激素的反射弧中,松果体属于________。

在该反射弧中,________含有的突触最多。

(2)推测褪黑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的作用是_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

(3)若要促进母鸭性成熟,提高鸭场的产蛋量,需要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动物实验的研究中表明,褪黑激素具有提高哺乳动物体内免疫细胞数量的作用,同时还具有抗肿瘤的作用,褪黑激素可以抗肿瘤是因为其能增强免疫系统的防卫、________________功能。

解析:

(1)在视网膜感受外界光的变化到松果体分泌褪黑激素的反射弧中,松果体为效应器。

在反射弧中神经中枢含有的突触最多。

(2)据题干信息可知,褪黑激素对动物有抑制性成熟的作用,因此推测其对下丘脑和垂体的作用是抑制。

(3)据题干信息可知,黑暗条件下褪黑激素的分泌增多,抑制母鸭性成熟,因此要提高鸭场的产蛋量,需人工延长对母鸭的光照时间,从而抑制褪黑激素的产生,促进卵巢的发育。

(4)免疫系统具有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

答案:

(1)效应器 神经中枢 

(2)抑制 (3)对母鸭适当延长光照时间,抑制褪黑激素的产生,从而促进卵巢的发育 (4)监控和清除

7.血糖浓度保持动态平衡对机体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如图为胰岛素作用机理模式图,请分析回答:

(1)胰岛素属于一种信息分子,除激素外,人体内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举一例)也为信息分子;胰岛素与靶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后发挥作用,受体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

(2)当正常人处于饥饿状态时,血液中胰岛分泌的____________(写激素名称)含量增多,它与胰岛素相互______,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

(3)人体感染某病毒时,胰岛B细胞会被自身的免疫细胞破坏,引起Ⅰ型糖尿病,在免疫上这类疾病可称为____________;Ⅱ型糖尿病表现为组织细胞表面受体受损,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

现在甲(正常)、乙(患Ⅰ型糖尿病)、丙(患Ⅱ型糖尿病)三人,一次口服较多葡萄糖后,三人的胰岛素分泌量由高到低的顺序是________。

解析:

(1)动物体内可作为信息分子的有各种激素、淋巴因子、神经递质、CO2等。

细胞膜上的受体具有识别作用,受体的本质是糖蛋白。

(2)饥饿状态时血糖浓度降低,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增多。

胰岛素降血糖,胰高血糖素升血糖,二者在调节血糖平衡上具有拮抗作用。

(3)免疫系统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疾病,属于自身免疫病。

根据题意,乙的胰岛B细胞受损,因此分泌的胰岛素最少;丙的组织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胰岛素不能正常发挥作用,但胰岛B细胞正常,因此口服较多葡萄糖后血糖浓度上升,胰岛素分泌增加,又因为组织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低,血糖浓度降低幅度小,反馈作用于胰岛B细胞,可使其分泌更多胰岛素,因此与正常的甲相比,丙的胰岛素含量更高,则三人分泌胰岛素的量从高到低为丙、甲、乙。

答案:

(1)淋巴因子、神经递质、CO2等 糖蛋白(蛋白质) 

(2)胰高血糖素 拮抗 (3)自身免疫病 丙、甲、乙

8.航天员是探索宇宙奥秘的英雄,进驻太空后机体会产生多种失重效应。

(1)航天器和航天服中的生命保障系统,为航天员提供了类似于地面的环境,有利于航天员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失重环境中航天员头部体液增多,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受到_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出现体液转移反射性多尿现象。

(3)经专业训练的航天员可通过位于________的神经中枢调节,增强身体的平衡能力,减轻体位翻转症状。

(4)失重会引起T淋巴细胞减少,导致由它增殖分化产生的____________________减少;同时,由于淋巴因子的产生减少,导致浆细胞分泌的________也减少,人体免疫力下降。

解析:

(1)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2)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尿量增加说明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受到抑制。

(3)小脑中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4)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T)细胞;浆细胞分泌产生抗体。

答案:

(1)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2)抑制

(3)小脑 (4)效应T细胞和记忆(T)细胞 抗体

9.图甲表示埃博拉病毒入侵人体启动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调节过程;图乙表示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相关机制。

(1)图甲中B、E的名称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

E与F结合体现了细胞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功能。

(2)人体感染埃博拉病毒后,体温会升高。

人在持续高烧39℃的情况下,机体的产热量________(填“小于”“等于”或“大于”)散热量。

(3)由图乙可知,对免疫细胞的调节,既可通过突触前膜释放的________进行调节,还可通过有关________进行调节。

(4)若图乙中的神经元未受刺激,则按图示进行检测时,微型电流计的指针________(填“会”或“不会”)发生偏转。

解析:

(1)由图甲可知,A是B淋巴细胞,B是浆细胞,D是T淋巴细胞,E是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发挥免疫作用依赖于细胞膜上糖蛋白的识别作用,体现了细胞膜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功能。

(2)人在持续高烧39℃的情况下,体温维持在一定范围内,机体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3)由图乙可知,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可作用于免疫细胞,激素也可作用于免疫细胞。

(4)由图乙可以看出,电流计的一极接在膜内,另一极接在膜外,神经元未受刺激时,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故电流计的指针会发生偏转。

答案:

(1)浆细胞 效应T细胞 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2)等于 (3)神经递质 激素 (4)会

课时作业4大题练——确保高分冲名校(B卷)

1.神经中枢兴奋都由刺激引起,当刺激作用停止后,有的兴奋会及时消失,有的兴奋并不立即消失,会延续一段时间,这与神经元的连接方式有关。

如图为一种中枢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方式,均表示兴奋性神经元,M和N为连接在神经元表面上的电流计。

请回答:

(1)神经纤维产生兴奋时,Na+将大量________,从而引起膜内外的电位变化,神经纤维细胞膜外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________。

(2)在A处给予一个适宜的刺激,M的指针偏转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N的指针偏转次数与M的指针偏转次数是否相同?

________________。

(3)有机磷农药可抑制胆碱酯酶(分解兴奋性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酶)的作用,对于以乙酰胆碱为神经递质的突触来说,有机磷农药中毒后会发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研究钙离子对兴奋产生及传导与传递的影响,研究者做了如下实验:

①当兴奋传递到突触小体时,先出现钙离子内流,利用荧光标记膜蛋白可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定向移动,释放神经递质;②将能与钙离子结合的药物注入突触小体内后,电刺激突触前神经元,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钙离子不影响突触前神经元产生神经冲动,但对于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是必需的。

解析:

(1)神经纤维产生兴奋时,Na+将大量内流,从而引起膜内外的电位变化;神经纤维产生兴奋时,膜外电流方向和兴奋传导方向相反,膜内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

(2)在A处给予一个适宜的刺激,兴奋将传到M处,M的指针将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根据图中突触的连接可知,兴奋会多次传到N处,N的指针将发生多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3)有机磷农药可抑制胆碱酯酶的作用,使得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不能分解,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使突触后膜持续兴奋。

(4)利用荧光标记膜蛋白可观察到突触小泡定向移动,释放神经递质。

若钙离子不影响突触前神经元产生神经冲动,但对于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是必需的,则将与钙离子结合的药物注入突触小体内后,电刺激突触前神经元时,突触前神经元会正常产生兴奋,但神经递质释放量减少。

答案:

(1)内流 相反 

(2)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不相同 (3)乙酰胆碱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使突触后膜持续兴奋(合理即可) (4)突触小泡 突触前神经元正常产生兴奋,但神经递质释放量减少(合理即可)

2.图甲是反射弧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乙是从蛙的右后肢中剥离出的一段神经,已知与该神经相联系的神经中枢是完整的。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一个完整的反射弧,除了图甲所示结构外,还应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

(2)正常情况下,兴奋在图甲所示结构上传递的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用图中数字和箭头表示)。

(3)兴奋在图甲所示结构上传递时,在神经细胞1、2、3之间起联系作用的化学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它是通过________的方式排出细胞的,这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4)为了判断图乙中从蛙的右后肢剥离出的一段神经是传入神经还是传出神经,某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在B处剪断,分别刺激A处和C处,同时观察右后肢肌肉收缩情况。

①如果刺激A处时引起肌肉收缩,说明该神经是图甲中的________。

②如果刺激C处时引起肌肉收缩,说明该神经是图甲中的________。

解析:

(1)一个完整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图甲所示结构没有感受器和效应器。

(2)根据有无神经节以及突触的结构可判断,图甲中3为传入神经,1为传出神经,故正常情况下,兴奋在图甲所示结构上传递的方向是3→2→1。

(3)兴奋在神经细胞之间传递过程中,起联系作用的化学物质是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分泌到细胞外。

(4)①如果刺激图乙中A处时引起肌肉收缩,说明兴奋由A→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则该神经为传入神经。

②如果刺激图乙中C处时引起肌肉收缩,说明兴奋由C→效应器,则该神经为传出神经。

答案:

(1)感受器 效应器 

(2)3→2→1 (3)神经递质 胞吐 (4)①[3]传入神经 ②[1]传出神经

3.研究者发现,当水流喷射到海兔(螺类的一种)的喷水管时会引起鳃肌收缩,导致喷水管和鳃收缩,称为缩鳃感觉神经元反射。

当喷水管重复受到温和的喷水刺激时,缩鳃反射的幅度越来越小,即产生习惯化。

对已产生习惯化的海兔,用短暂电流刺激其头部(对海兔为伤害性刺激),再用水流刺激喷水管,结果产生的缩鳃反射比只用水流刺激喷水管强烈,即产生去习惯化,相关结构及发生机制如图。

请分析并回答:

(1)图示中参与缩鳃反射的神经元至少有________个。

(2)为研究海兔重复受到温和喷水刺激产生习惯化的原因,科研人员进行了如下实验:

连续电刺激部位

测量指标及现象  

喷水管

感觉

神经元

运动

神经元

感觉神经元电位变化

持续产生

持续产生

运动神经元电位变化

逐渐减弱

逐渐减弱

持续产生

肌肉收缩程度

逐渐减弱

逐渐减弱

一直正常

①神经元受到适宜刺激时,受刺激部位膜内电位变化是______________。

表中“?

”处应填写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根据实验结果,推测海兔重复受到温和喷水刺激产生习惯化的原因最可能是兴奋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部位传递减弱或受阻。

(3)研究者通过实验证明去习惯化形成的原因是:

当伤害刺激作用于头部时,神经元L29兴奋并释放__________,再受到喷水刺激后,引起感觉神经元在兴奋时其轴突末梢释放更多的神经递质。

据此判断,仅用短暂电流刺激海兔头部________(填“能”或“不能”)产生缩鳃反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去习惯化形成机制,推测习惯化产生的原因是连续温和喷水刺激导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图中参与缩鳃反射的有2种神经元,即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

(2)①神经元受到刺激时,导致Na+内流,出现内正外负,膜内电位变化为负电位→正电位。

表中“?

”处应填写不产生,因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突触前膜作用于突触后膜。

②根据表格内容可推出,海兔产生习惯化最可能的原因是在突触部位出现问题。

(3)神经元受到刺激会释放神经递质,据图可知神经元L29兴奋并释放5HT。

仅用短暂电流刺激海兔头部不能产生缩鳃反射,因为不能引起缩鳃反射的感觉神经元兴奋。

(4)习惯化产生的原因最可能是连续温和喷水刺激导致感觉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减少。

答案:

(1)2 

(2)①负电位→正电位 不产生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②感觉神经元与运动神经元之间的突触 (3)5HT 不能 此刺激不能引起缩鳃反射的感觉神经元兴奋 (4)感觉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减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