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劳动社会学复习重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856316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4.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劳动社会学复习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1劳动社会学复习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1劳动社会学复习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1劳动社会学复习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1劳动社会学复习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劳动社会学复习重点.docx

《1劳动社会学复习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劳动社会学复习重点.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劳动社会学复习重点.docx

1劳动社会学复习重点

劳动社会学复习重点(第二章、第四章)

一、简答题

1、简述社会学意义上的劳动者的特征是什么?

(p9)

答:

社会学意义上的劳动者具有以下特征:

1)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

任何人只有达到一定的生理和心理成熟程度,具有相当的体力和智力后,才能成为劳动者。

2)处于一定的劳动岗位。

劳动岗位为劳动者提供了一定的劳动工具和劳动手段,也为劳动者提供了一定的合作群体。

3)遵循一定的劳动规范。

处于劳动岗位的人,还必须遵循一定的劳动规范。

劳动规范不仅是劳动的自然过程的要求,而且是劳动的社会过程的要求。

4)参与实际劳动过程。

劳动者在具备以上条件后,通过实际投身于现实的劳动过程,参与社会劳动才算是真正的劳动者。

2、劳动者的行为特点是什么?

(p23-24)

答:

劳动者的行为通常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与一定的目标有关;

2)劳动者行为是与他人的互动中发生的;

3)劳动者的个体行为与群体行为会对组织产生作用和影响;

4)劳动者的社会行为会影响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

3、劳动者正式群体行为的特点是什么?

(p25)

答:

劳动者正式群体行为的特点是:

1)服从组织的总目标;

2)服从一定的合法权威;

3)与劳动者在正式组织中的地位相符;

4)受到各种正式的规章制度的限制。

4、劳动者非正式群体行为的特点是什么?

(p25)

答:

劳动者非正式群体行为的特点是:

1)具有同质性;

2)有特定的行为符号,主要包括风俗习惯和规范;

3)与正式群体目标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4)以社会性行为为主,无正式的约束;

5)同一非正式群体有共同的兴趣、信仰、价值观和行为取向。

5、劳动者社会化的特点包括哪些内容?

(p32-33)

答:

劳动者社会化的特点包括:

1)起点。

劳动者的社会化是从人进入一种职业或一个劳动岗位这一刻开始的。

2)目标。

劳动者社会化的目标是要使人成为合格的劳动者。

3)社会化施体。

即社会化的实施者,对劳动者社会化的主要力量来自劳动者的劳动岗位、班组、车间企业、行业以及与这些实体相关的劳动价值、劳动规范以及劳动技能。

4)社会化受体。

即社会化的接受者。

劳动者社会化的受体是劳动者。

5)过程图式。

即社会化过程的状态。

劳动者社会化的过程既可能是连续的,也可能是间断的。

6)引导方式和时间。

劳动者的社会化引导过程主要是在正式工作前的培训期或学徒期完成的。

概括地讲,劳动者社会化是面向工作,面向具体劳动岗位的社会化过程,所以也只有在工作中,在具体岗位上,劳动者的社会化才能最终完成。

6、劳动者一旦确定了岗位角色后,他的社会化围绕哪几个方面进行?

(p41)

答:

劳动者一旦确定了岗位角色后,他的社会化就围绕下面几个方面进行:

1)角色的完善过程。

到了一定的工作岗位后,劳动者的职业和岗位角色基本确定下来,劳动者便开始适应这一角色的一般要求。

2)与职业角色有关的工作环境。

主要是劳动者使自己角色行为与工作环境协调。

3)与岗位角色相关的社会关系。

包括横向同事之间的关系和纵向的上下级之间的关系。

劳动者要使自己的社会化过程顺利进行的话,就必须要学习怎样处理这些关系。

7、个人看待的职业有什么特点?

(标准题型2003年1月考p68-70)

答:

个人看待的职业具有以下特点:

1)同一性。

某一类别的职业内部,其劳动条件、工作对象、生产工具、操作内容、人际关系等都是具有相同或相近的。

2)差异性。

不同职业间有着巨大的差异,包括职业活动内容、个人行为模式、职业社会心理等。

3)层次性。

在众多的职业类型间,是可以区分不同层次的。

4)基础性。

职业是个人和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5)广泛性和时代性。

8、职业对于个人具有哪些功能?

(标准题型p70,以论述题型为主)

答:

职业对于个人具有以下功能:

1)职业是个人获得经济收入的来源,成为个人生存以及维持家庭生活的手段。

2)职业是个人从事的特定工作,成为促进个性发展的手段。

3)职业是个人从事劳动的场所,成为个人为社会作贡献的途径。

4)职业是个人获得非经济收入的来源,使个人获得心理满足。

5)职业生活使个人进入一种社会情境,成为使人担任特定的社会角色、形成一定行为模式的条件。

9、职业对社会具有哪些功能?

(标准题型p71)

答:

从社会的角度看,职业具有以下功能:

1)职业的存在及其运动本身,构成人类社会存在和社会运动的一个丰富内容。

2)通过职业劳动,生产出社会财富,从而为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3)职业分工及其结构是社会经济制度及其运行的重要部分。

4)职业是维持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控制的手段。

5)职业的运动(个人的上向流动、职业结构的变动、职业阶层间的矛盾冲突及解决)会成为社会变迁的动力。

10、就业途径主要有哪几种类型?

(p87-89)

答:

总的来说,就业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自然继承型。

这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小生产家庭经济的繁衍过程。

2)劳动市场就业型。

这是一种个人在供求见面的场所完全自由地进行职业选择的就业途径。

3)亲由介绍型。

这种类型是父兄长辈对青年的职业生涯进行各种帮助。

4)社会分配型。

这是我国沿袭了几十年的作法。

个人在这种途径中往往是被分配,择业权很小。

5)个体谋业型。

这是体现个人择业权利的就业途径,而择业权利于就业的风险是并存的。

6)社会选拔型。

一个社会为了能获取优秀的人才,往往采取不同的形式从众多的社会成员中选拔其中的优异者。

二、论述题

1、试论劳动者社会行为对整个社会发展和结构重组的影响?

(p26)

答:

劳动者的社会行为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和结构重组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第一,劳动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所以,劳动者消极的社会行为必然会影响生产的进行和经济的发展。

例如,工人的罢工就给资本主义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第二,劳动者的社会行为有可能使社会的政治力量对比发生变化,而集团力量的改变往往会影响到一个国家的政策、方针甚至社会发展方向。

第三,劳动者的社会行为会影响到全社会行为规范及价值观念的重新调整和确立。

劳动者的社会行为目标与国家或社会的目标不一致时,往往引起激烈的冲突。

对劳动者来说,冲突的结果无非有两个,或者达到自己的目标,或者妥协服从国家或社会的目标。

但在现代社会中,更多的是双方互相有所让步,确定一个折衷的目标,使冲突缓和。

在必要的时候,政府也会以仲裁者的身份出面干预,以解决或缓解矛盾和冲突。

2、试述劳动者社会化水平的衡量。

(p28-29)

答:

劳动者社会化的概念是站在社会主流文化的立场上提出的,一个人越是符合社会标准行为和价值规范,他的社会化程度就越高,考察劳动者社会化水平的高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劳动技能的掌握程度。

劳动知识越丰富,掌握的技能越熟练,劳动者社会化水平就可能越高。

这里之所以强调其“有可能”高而不是必然高,是因为在一个工作群体中,如果某个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大大超出群体的其他成员,也有可能引起群体中其他成员对其的排斥,影响其社会化的实现程度。

2)对劳动群体的认同和归属程度。

劳动者对某个劳动群体愈是认同,愈有强烈的归属感,那么,对于这个群体来说劳动者的社会化程度愈高。

这时,如果该群体的价值观的行为准则是与组织目标一致的话,就会产生高效率和效益,反之,则会阻碍组织目标的实现。

3)对劳动规范的接受程度。

如果一个劳动者对某个劳动组织或群体的价值观念、思想情操和行为接受得越充分,对这一劳动组织或群体来说,该劳动者的社会化程度就越高,反之,则越低。

4)对劳动者社会化水平高低的衡量的局限性。

从某种意义和程度上讲,对劳动者社会化水平的这种评价方式有可能使劳动者群体趋向保守,因而这种评价往往对革新者不利。

劳动者的社会化也有非常积极的一面。

劳动者社会化程度越高,越容易产生团结的集体和高涨的士气,有可能产生高效率。

所以,如何提高劳动者社会化水平,是值得社会学家和企业管理者思考的问题。

3、试述职业对个人具有哪些功能?

答:

职业生活是人的社会生活中占据首位的活动。

解决好职业问题,对于促进个人的社会化以至人的一生的顺利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简要地说,人职业对个人具有以下功能:

1)职业是个人获得经济收入的来源,成为个人生存以及维持家庭生活的手段。

2)职业是个人从事的特定工作,当这种工作能够使个人才能得到发挥和发展,使个人的某些兴趣得到满足时,就成为促进个性发展的手段。

3)职业是个人在社会劳动体系中从事劳动的场所,因而成为个人为社会作贡献的途径。

4)职业是个人获得非经济收入的来源,例如,名誉、地位、权力、各种便利等,从而使个人获得心理满足,达到“乐业”的境地。

5)职业生活使个人进入一种社会情境,这种社会情境又因职业的异同而异同,这样,职业就成为使人担任特定的社会角色、形成一定行为模式的条件。

4、试述职业选择的重要作用?

答:

职业选择是个人对自己从业方向、种类的挑选和确定,是个人对职业的价值判断的实际表现。

它是个人的最重要的社会行为之一,是人生道路中的关键环节,也是人们劳动生活的起点。

具体来说,职业选择具有以下重要作用:

第一,通过职业选择,有利于人与劳动岗位的较好结合,使个人顺利进入社会劳动岗位。

个人选择职业,可以自觉、自主、能动地获取工作岗位,这符合人作为社会经济主体要素的能动性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就业问题的解决。

由于个人选择了较为满意和合适的或者至少是可以接受的职业,人也就能较好地在劳动岗位上工作,这有利于人与岗位的结合,有利于社会结构的稳定和优化。

此外,人们的职业再选择,可以矫正人与社会岗位间不恰当的结合状态,有利于进一步促使社会局部的工作群体内的改善,达到进一步的优化。

第二,职业选择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它有利于社会化的顺利进行与实现。

在人的一生的社会化过程中,显然以成人阶段的社会化最为主要和持续时间最长。

成人社会化又可以分为职业社会化与婚姻社会化两个方面,显然,职业社会化最为重要。

职业选择作为一种个人活动,是个人社会化过程的一个重要的、具有关键意义的环节和转折,从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它是社会化的真正起点,它导致个人在事实上与家庭哺育环境“断乳”,而走上完全由自己支配的社会生活道路,真正成为独立的人,进入到社会中,适应社会,塑造自我,并改造社会。

第三,通过职业选择,有利于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

通过职业选择,人们走上了适当的岗位,可以较快地实现职业适应。

人们在合适的岗位上,乐于工作,劳动积极性高,这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减少由于不适应岗位而造成的各种浪费,从而取得经济效益。

这是增进社会福利、取得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

第四,通过职业选择,可以得到多方面的社会效益。

在实行充分的选择的条件下,人们可以各得其所、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加强职业选择,有利于机会均等,减少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有利于形成一种向上的风气,从而形成人的上向流动。

第五,通过职业选择,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实行职业选择有利于培养人的积极生活态度,培养人的自立、自主精神,有利于个人根据社会需要和自己的条件努力学习,提高文化水平和专业、职业能力水平;有利于鼓励人的进取精神,鼓励人们通过自己的学习和劳动取得成就。

总之,可以从多方面促进人的发展。

三、案例分析题

1、王刚是某公司的车间主任,王主任的各项管理措施和工作安排经常受到车间内某一非正式群体的干扰,各项管理工作无法顺利进行,A车间的工作经常受到公司的批评,王主任心理很不好受,决定向公司提交一份报告,要么将该小团体清理出公司,要么自己辞职。

请结合有关理论进行分析王刚应如何正确处理?

考点:

正式群体行为与非正式群体行为的特点,如何引导非正式群体行为。

答题思路:

(1)非正式群体有何特点?

(2)非正式群体对正式群体的目标有何影响?

(3)应如何正确处理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关系?

答:

王刚遇到的问题是如何处理组织中的非正式群体和正式群体的关系。

劳动群体可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与之对应,劳动者群体行为可分为正式群体行为和非正式群体行为。

劳动者非正式群体具有如下特点:

(1)具有同质性;

(2)有特定的行为符号,主要包括风俗习惯和规范;

(3)与正式群体目标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4)以社会性行为为主,无正式的约束;

(5)同一非正式群体有共同的兴趣、信仰、价值观和行为取向。

劳动者的群体行为对劳动者有很大的影响。

著名的霍桑实验就已经揭示,单纯改善劳动者的工作条件,并不能使生产效率提高到人们预期的程度。

其原因就在于群体行为的作用,尤其是非正式群体行为的作用。

劳动者的非正式群体行为并没有明确规定的界限,也没有必须服从的权威领导人,但其行为服从于一定的规范,并有可能自觉遵从某一人格或知识有突出之处的成员的非正式权力。

梅约等人通过研究发现,非正式群体确立了自己的生产定额、产量质量标准,如果要提高产量,也规定了提高的共同幅度。

显然,根据上述观点、研究,A车间的这一非正式群体行为目标与A车间的工作目标不一致,给A车间造成了劳动生产和工作的低效率。

应如何正确处理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关系?

2、考点:

用劳动者社会化水平衡量问题的观点分析案例

如问如果某个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大大超出群体的其他成员,也有可能引起群体中其他成员对其的排斥,为什么?

答题应用观点

职业选择是个人对自己从业方向、种类的挑选和确定,是个人对职业的价值判断的实际表现。

它是个人的最重要的社会行为之一,是人生道路中的关键环节,也是人们劳动生活的起点。

具体来说,职业选择具有以下重要作用:

第一,通过职业选择,有利于人与劳动岗位的较好结合,使个人顺利进入社会劳动岗位。

个人选择职业,可以自觉、自主、能动地获取工作岗位,这符合人作为社会经济主体要素的能动性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就业问题的解决。

由于个人选择了较为满意和合适的或者至少是可以接受的职业,人也就能较好地在劳动岗位上工作,这有利于人与岗位的结合,有利于社会结构的稳定和优化。

此外,人们的职业再选择,可以矫正人与社会岗位间不恰当的结合状态,有利于进一步促使社会局部的工作群体内的改善,达到进一步的优化。

第二,职业选择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它有利于社会化的顺利进行与实现。

在人的一生的社会化过程中,显然以成人阶段的社会化最为主要和持续时间最长。

成人社会化又可以分为职业社会化与婚姻社会化两个方面,显然,职业社会化最为重要。

职业选择作为一种个人活动,是个人社会化过程的一个重要的、具有关键意义的环节和转折,从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它是社会化的真正起点,它导致个人在事实上与家庭哺育环境“断乳”,而走上完全由自己支配的社会生活道路,真正成为独立的人,进入到社会中,适应社会,塑造自我,并改造社会。

第三,通过职业选择,有利于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

通过职业选择,人们走上了适当的岗位,可以较快地实现职业适应。

人们在合适的岗位上,乐于工作,劳动积极性高,这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减少由于不适应岗位而造成的各种浪费,从而取得经济效益。

这是增进社会福利、取得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

第四,通过职业选择,可以得到多方面的社会效益。

在实行充分的选择的条件下,人们可以各得其所、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加强职业选择,有利于机会均等,减少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有利于形成一种向上的风气,从而形成人的上向流动。

第五,通过职业选择,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实行职业选择有利于培养人的积极生活态度,培养人的自立、自主精神,有利于个人根据社会需要和自己的条件努力学习,提高文化水平和专业、职业能力水平;有利于鼓励人的进取精神,鼓励人们通过自己的学习和劳动取得成就。

总之,可以从多方面促进人的发展。

3、考点:

用人格类型——职业类型匹配理论的观点分析案例

霍兰德的人格职业类型匹配理论认为:

①将人格与职业均划分为不同的大小的类型,当属于某一类型的人选择了相应类型职业时即达到匹配。

每个人的人格都能主要地划为某一类型。

每一特殊类型人格的人,便会对相应职业类型中的工作或学习感兴趣。

②人格类型可分6种基本类型:

现实型、调查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传统型。

现实型(R):

有运动机械操作的能力,喜欢机械、工具、植物或动物,偏好户外活动。

传统型(C):

喜欢从事资料工作,有写作或数理分析的能力,能够听从指示,完成琐细的工作。

 企业型(E):

喜欢和人群互动,自信、有说服力、领导力,追求政治和经济上的成就。

 研究型(I):

喜欢观察、学习、研究、分析、评估和解决问题。

 艺术型(A):

有艺术、直觉、创造的能力,喜欢运用想像力和创造力,在自由的环境中工作。

③人们寻求能获得技能、培养智力、发展能力倾向、感到愉快的职业环境。

④个体行为取决于其人格和所处环境特征之间的相互作用。

⑤每种人格类型都有与其协调的职业环境类型。

人格类型与职业匹配理论对择业者的人格类型及其相应的职业环境进行划分,形成—套系统的职业指导模式。

★网上案例

性格决定命运。

 

  粗线条式的格言。

因为性格本身很复杂,双重性格、乃至多重性格者大有人在。

所以,探索什么样的性格决定何种职业取向,才对经理人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至于背后的用人哲学,中国“因材施教”、“因才适用”的古训早已一目了然。

霍兰德的理论在这一点并无创新。

但霍氏的“职业性向理论”,指出各种性格类型对应的职业类别,其参者价值在于用现代的语言进行了细化。

尤其是当它从招聘面试的参考系数进化成应用于选拔员工“职业筛子”,并且正逐步成为一个新潮流时,深入研究职业性向在职业晋升路径上的作用,就显得意义非凡。

 

  羊年春节来临之际,上任刚满一年的人力资源经理Charlie的心情正跟那句应景话儿一样:

“春风满面,洋洋得意。

” 

 总经理刚刚找他谈了话,肯定了人力资源部应用“职业性向理论”解决顾客满意度持续偏低问题的“突出贡献”,并暗示Charlie很快会被提升为人力资源总监。

 

  Charlie所在的公司是广州一家外资IT公司。

该公司在人力资源部提议改革后的六个月中,平均顾客评分提高了21%。

 

“这是职业性向理论应用到员工选拔的最新典型案例。

”为Charlie的公司提供人力资源咨询服务的是广州成功职业指导中心,其首席职业顾问陈功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道。

 上司喜爱的员工却屡遭客户抱怨

2002年3月,Charlie所在的公司召开部门经理会议,再次讨论困扰公司已久的顾客对一线员工的投诉问题。

总经理要求人力资源部门也介入调查,并在一个月内找出答案———是员工的素质问题?

还是领导方法问题?

或者是管理制度的问题?

 

  这个让部门经理们束手无策的问题,对刚上任不到3个月的Charlie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Charlie经过初步调查,有一个奇怪的感觉:

公司销售部、售后服务部、咨询部共300多名一线员工中,得到上级主管好评的,大部分的顾客评分都较低;相反,顾客评分较高的一线员工,大部分的上级主管评分都较低。

为什么上司喜爱的员工却受到客户的抱怨呢?

 

  Charlie的公司原来实行的是主管考评的绩效管理制度。

对直接服务顾客的一线员工,公司同时也一直在进行顾客满意度的跟踪调查:

针对每个员工,公司每个月联系25位顾客,请他们就所接受服务的质量打分,调查持续了12个月,每个员工得到了300位顾客的评分。

 

  通过认真分析这些数据,人力资源部门发现,上级主管考评与顾客评分之间实际上并无明显联系。

 

  正当Charlie感到茫然无措时,通过人力资源咨询公司,他接触到了“职业性向理论”。

这个由美国著名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提出的理论,其主要观点是:

每个人的性格和天赋决定了其职业性向。

霍兰德把人的职业性向和所有职业都归为六种类型:

实际型、探索型、艺术型、社会型、创业型和常规型。

劳动者找到了适宜的职业,其才能与积极性才能得以发挥。

 

  以往,该理论主要应用于招聘,人们在选择工作时,经常做职业性向测试来帮助了解自己适合做什么类型的工作。

 

  Charlie尝试着把这种理论应用到绩效管理中。

在咨询公司帮助下,采用职业性向测试工具(直觉测试)和性格测试工具对每个员工进行测试,再一对一地面谈,以掌握每个人的“霍兰德密码”和性格特点。

 

  调查结果显示,得到顾客较高评分的121位员工中,社会型的员工占96%,创业型的员工占89%;而得到上级主管较高评分的130位员工中,常规型的员工占98%。

 

  这个结果说明:

社会型的员工和创业型的员工容易受到顾客的好评,而常规型的员工则容易受到上级主管的好评。

按照霍兰德的职业性向理论不难理解:

社会型的人有自己的主见和特长,喜欢从事为他人服务的工作。

创业型的人善交际、口才好,能影响他人。

而常规型的人尊重权威、习惯接受他人指挥和领导、工作踏实、忠诚可靠,上级主管当然喜欢。

 

  同时,Charlie还发现另一个有趣的现象:

这300多名员工分别是由两个经理招聘录用的:

李经理挑选的员工中,探索型占99%,常规型占82%、社会型占56%;张经理挑选的员工中,社会型占93%,常规型占68%,探索型占16%。

而李经理本人是探索型的,张经理本人是社会型的。

 

  很明显,负责招聘的主管人员倾向于聘用与自己同类型的人。

 

  Charlie这回胸有成竹了。

他提出了建议调整招聘制度和绩效管理制度的报告:

1.决定摈弃主管考评制度,代之以比较客观的业绩评估———顾客满意度评分的绩效管理制度。

 

  2.把职业性向为社会型或创业型作为招聘服务顾客的一线员工的标准。

 

3.同时,将招聘程序改为:

首先通过人力资源中心测试,挑选出社会型或创业型的候选人。

人力资源部将这些候选人推荐给部门经理,再由部门经理确定最后的人选。

 

  进行了以上改革后,2002年下半年,该公司社会型和创业型的一线员工的比例增加了26%,平均顾客评分大大提高。

 

要发挥天赋非克服缺点 

  在采访中,客户包括惠普和宝洁等知名跨国公司的这家人力资源咨询公司向记者介绍了他们经手的另一个案例。

  这是一家名列世界500强的经营办公设备的跨国公司。

2002年初,公司决定在售后服务部门实施交叉销售的经营战略———在提供售后服务的同时,销售其它办公设备。

于是公司对售后服务人员进行再培训,以期他们既做售后服务,又做销售。

结果,许多售后服务人员不习惯销售,不适应既是服务人员、又是销售人员的角色。

后来,又经过多次培训、教育、督促,甚至下达硬性指标,上半年销售业绩仍然没有明显改善,相反,部分人甚至产生了明显的抵触情绪。

 

  人力资源部门感觉这样做的方法不对,应该让乐意推销的人做销售,不乐意推销的人仍然只做售后服务。

而主管经理说:

这样做你能保证业绩好吗?

人力资源部门既不敢打包票,又提不出有力的依据。

 

  根据人力资源部门的要求,陈给该公司的管理人员讲解了“职业性向理论”的主要内容,并给售后服务部49名员工做了职业性向测试。

根据测试结果,人力资源部门推荐那些性格为外向型、微外向型或双向型,职业性向为创业型的售后服务人员,再传授他们进行交叉销售所欠缺的知识和技能,然后让这些售后服务人员既服务、又销售,而让其他售后服务人员继续提供优良的售后服务。

 

  “因为根据霍兰德的职业性向理论,创业型的人善交际、口才好,擅长推销。

”陈说。

 

  2002年下半年,该公司顾客满意度从上半年的78%上升到下半年的91%,平均每月销售业绩更比上半年上升了28%。

公司正在论证将此理论推广到全公司的可能性。

 

  “现在越来越多的管理人员认识到个别化管理的重要性,而个别化管理的前提就是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因才适用。

不是每个人都能做销售,售后服务人员不是培训一下就可以转变为销售人员。

我们只有根据每个人的性格,安排能发挥其天赋的工作任务,才能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能力,充分调动其积极性。

” 

  根据职业性向理论,每个人最大的成长空间在于其天赋和性格最能发挥作用的领域。

陈说,这个观点可以体现在选人、用人、培训、升迁等各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