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市大名一中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12周周测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854321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3.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邯郸市大名一中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12周周测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河北省邯郸市大名一中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12周周测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河北省邯郸市大名一中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12周周测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河北省邯郸市大名一中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12周周测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河北省邯郸市大名一中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12周周测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邯郸市大名一中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12周周测试题.docx

《河北省邯郸市大名一中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12周周测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邯郸市大名一中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12周周测试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北省邯郸市大名一中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12周周测试题.docx

河北省邯郸市大名一中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12周周测试题

河北省邯郸市大名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12周周测试题

考试范围:

中国古代史

一、单选题(共40题,每题2分)

1.有学者在研究中国早期国家时注意到:

周“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

”这表明()

A.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B.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

C.以分封制构架国家垂直管理地方形式D.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

2.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

“然所谓‘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贤’,乃传子法之精髓,当时虽未必有此语,固已用此意矣。

盖天下之大利莫如定,其大害莫如争。

任天者定,任人者争。

”这表明()

A.宗法传子有利于社会的稳定B.贵族统治有利于政治垄断

C.立嫡以长加强了对地方控制D.宗法制有利于选拔优秀官员

3.楚武王灭权(国)后,派人担任权县县尹,县尹向楚王直接负责,不世袭。

至于郡县关系,当时有“千里百县,县有四郡”之说。

据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

A.官僚制度普遍建立B.周中央政府对地方管理强化

C.郡下设县已成定制D.分封制下的统治秩序遭破

4.有史学家认为,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的演变,反映了政治文明的进步,皇帝从后台走到了前台。

从制度变革层面看,这里的“进步”主要是指()

A.便利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理B.政治中枢决策规范化

C.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D.相权实际上有所分散

5.在明神宗册立太子的问题上,士大夫群体始终反对神宗将个人意愿(不立长子)凌驾于礼法之上,为此与神宗争吵长达15年。

期间无数大臣被斥被贬被杖,但最后还是以立长子为太子而告终,史称“国本之争”。

这表明()

A.专制皇权日益膨胀B.群臣思想保守顽固

C.传统文化力量强大D.改革面临政治风险

6.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

“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

”由此可见,尚书省()

A.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B.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

C.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D.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

7.在中国古代,地方管理一直都是封建王朝统治的重要命题,秦实行郡县制,东汉实行州郡县制;唐实行道府(州)县制;宋实行路府(州)县制;元则实行省路府州县制,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这些王朝都对地方实施了绝对控制B.三级管理体制优于两级管理体制

C.各朝地方管理体制因皇帝的好恶而调整D.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

8.回顾17~19世纪的历史不难看到,当资本主义代议制政治制度在欧美逐渐得到普遍认可的时候,中国却通过设置军机处等进一步强化君主专制。

出现这种反差的根源是()

A.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存在明显差异B.欧美管辖下的是公民,清政府管辖下的是臣民

C.欧美等国进行了轰轰烈烈的革命D.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一套先进的政治制度

9.对内阁的认识,明代人有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另一种观点认为“虽无相名,实有相职”。

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A.君主专制制度受到冲击B.阁臣拥有“批红”权力

C.阁臣职权因时因人而变D.明太祖以内阁取代宰相

10.《皇明祖训》记载: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

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

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朱元璋此语意在说明明初()

A.加强中央集权的紧迫性B.废除丞相制度的合理性

C.设立内阁制度的有效性D.中央官职制衡的必要性

11.清代学者赵翼在《二十二史札记》中曾专门撰文揭露历朝正史中的隐讳问题。

他对史书中的隐讳,通常持批评态度。

但是,对于《明史》,他却没有提到隐讳之事,因为该书是他生活的那个时代编修的。

据此可知()

A.《明史》体现秉笔直书的修史原则B.清代思想文化专制主义色彩浓厚

C.清代学者修史不再重视隐讳问题D.史书编撰在清代达到了最高水平

12.《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春秋战国农耕时说:

“上田,夫食九人。

下田,夫食五人。

可以益,不可以损。

一人治之,十人食之,六畜皆在其中矣。

”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自然经济正式形成B.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

C.土地私有制的确立D.农业动力和工具革新

13.《汉书・食货志》中记载了魏国李悝的一段话:

“地方百里,提封九万顷,除山泽居邑叁分去一,为田六百万亩,治田勤谨则亩益三升,不勤则损亦如之。

”李悝主张()

A.恢复西周的土地国有制度B.抑制新兴地主阶级土地兼并

C.推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D.精耕细作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14.中国古代妇女择偶一般“悔作商人妇”,而到明清之际,江南等地出现了“宁肯嫁与商人”的现象。

这一变化说明()

A.商品经济发展,传统观念发生变化B.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传统社会结构解体

C.反封建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入人心D.西学东渐,中国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

15.现存清代刑部档案中保存着大量因“拖欠工钱”“相待刻薄”“工作辛苦”“工钱少”等雇工辞职的记录。

据此可知,清代()

A.社会奢靡风气盛行B.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C.政府坚持抑商政策D.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16.唐朝后期出现了“食券”和“飞钱”。

府兵可在家乡用粮食交换食券,然后在服役地区用它买食物。

“飞钱”亦称“便换”“便钱”,商人在京城购买政府发放的凭证,把它们递交给各地方财政部门时,就可以拿到相等数额的钱。

这些现象反映了当时()

A.具有交易凭证功能的纸币产生B.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C.经济的发展催生新的金融业务D.商人的社会地位有了显著提高

17.明代,江南的苏州府、松江府、嘉兴府、湖州府一带,农家栽桑、养蚕、缫丝、织绢、纺纱、织布等原先的农家副业,逐渐取代种植粮食作物的农家正业,出现了蚕桑压倒稻作、棉作压倒稻作的新趋势。

这反映出当时()

A.东南沿海经济社会的影响力上升B.跨区域长途贩运贸易兴起

C.商品经济发展助推经济结构调整D.资本主义的萌芽已经出现

18.宋神宗时期,东南六路(两浙、淮南、江东、江西、湖北、湖南)的两税、商税、盐酒课、茶税、免役钱等项目所占国家财政收入总额数仅是北方(开封府、京东、京西、河北、陕西、河东)的79:

6%。

这反映()

A.商业税开始成为政府的主要财源B.中央对地方的财政控制渐趋削弱

C.经济重心南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D.北方主要赋税收入小于东南地区

19.17世纪中期,清政府多次颁布禁海令;同一时期的英国政府则颁布《航海条例》,积极保护海外贸易。

出现该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两国()

A.思想解放的程度B.中央集权的强弱

C.经济结构的差异D.海军实力的高低

20.战国时商鞅主张重农抑商,西汉时桑弘羊认为农商并重、本末俱利,宋代以后反对重农抑商的思想家明显增加,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了工商皆本。

这些古代商业思想()

A.是中国古代工商业发展的反映B.都站在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的立场

C.颠覆了中国古代传统经济政策D.是古代经济发展迟滞的主要原因

21.先秦有思想家认为:

“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

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

()

A.民贵君轻的主张B.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C.克己复礼的思想D.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

22.“这一派别对宇宙论、认识论或者个人伦理道德不感兴趣,这些谋略家只专注于对无序的状态提出政治解决的办法,推荐积累权力的技巧。

”以下观点中与该派别的思想主张一致的是()

A.厉行赏罚崇尚法治B.奖励耕战与民休息

C.仁者爱人尊君爱民D.崇尚贤能厉行节俭

23.春秋战国民本思潮的重心有二:

在人类与自然关系(天人关系)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人类社会关系(君民关系)方面,强调民的作用。

这种民本思潮()

A.证明了儒家思想成为主流B.成为了秦国统一的指导思想

C.反映了天命观念影响深远D.有利于缓和紧张的社会矛盾

24.董仲舒认为“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所以君主应当使“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使喜怒必当义而出”,“使德之厚于刑也,如阳之多于阴也”。

这一思想()

A.蕴含了一定的辩证意识B.完全突破了先秦儒学的范畴

C.有利于约束君主的行为D.完整阐述了天人互渗的关系

25.中国古代儒学历经孔子儒学、董仲舒的新儒学和宋明理学三个主要阶段。

这三个时期的儒学思想最大的共同特点是()

A.都被当时统治者所极力尊崇B.都体现了儒道佛思想的融合

C.都宣扬了“君权神授”思想D.都要求建立有序的社会秩序

26.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指出:

“实际上他(汉武帝)和他的近臣们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致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

”这表明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特点是()

A.捍卫了先秦时期正统的儒家学说B.以儒家为基础兼采其他学派学说

C.用法家学说对儒家思想进行包装D.杂糅百家学说创造出一种新学说

27.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

“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

”这一说法()

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B.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

C.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D.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28.历史学家钱穆曾说:

若从现代观念言,朱子言格物,其精神所在,可谓既是属于伦理的,亦可谓属于科学的,其“科学”主要表现在()

A.属于唯物主义的范畴B.通过实践方式探求理

C.用伦理纲常D.强调人具有正当私欲

29.宋理宗读了朱熹的书后,感慨地说,“读之不释手’恨不与之同时”,并追封朱熹为“太师”,还把他的牌位放进孔庙从祀。

宋理宗的言行()

A.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B.表明理学得到普遍认同.

C.扩大了科举考试的内容D.强化了理学的教化功能

30.“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

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此颇不合。

”对该材料分析错误的是()

A.朱熹认为穷理应该格物致知B.二陆认为穷理要发明本心

C.双方在世界本原立场上根本对立D.双方思想都属于新儒学

31.(题文)朱熹认为“理”在心外,提倡“格物致知”以通“天理”;王阳明强调“理”在心中,主张“致良知”以知“天理”。

这一变化()

A.颠覆了传统儒学的信条B.有利于儒家信仰的强化

C.不利于理学精神的推广D.否定了天理涵盖的内容

32.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振聋发聩的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揭示了“私天下”的危害,王夫之则猛烈抨击“孤秦”、“陋宋”。

上述思想()

A.是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的先声B.说明了儒家思想主流地位旁落

C.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削弱D.在批判融合中形成新理学思想体系

33.明清之际,从李贽“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到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从顾炎武批判“私天下”,到王夫之“孤秦陋宋”论、唐甄的“凡为帝王者皆贼”论,充分说明这一时期思想界的活跃。

对此“活跃”理解正确的是()

A.反映了明清思想家的民主思想B.反映了思想家挑战正统的主张

C.宣告宋明理学正统地位的丧失D.与儒学对立的新式思想已出现

34.顾炎武指出:

“若有明一代之人,其所著书,无非窃盗而已。

”认为凡做学问,“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

”在此,顾炎武()

A.认为前人研究成果不可超越B.提倡经世致用的学术精神

C.强调学术研究的自主创新D.否定明代学术成果重视调查研究

35.传教士利玛窦帮助中国绘制了一幅世界地图,但不经意地把美洲画在了左面、欧洲在中间而亚洲在下面,引起了朝廷的不满;他马上修改了地图,把中国放在中间,这幅地图获得了中国人的高度称赞,并在中国广为流传,也为传教士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这说明()

A.中西方文化科技存在差异B.传统的夷夏观念根深蒂固

C.西方传教士在华广受欢迎D.中国文化具有强大向心力

36.宋代词人柳永经常出入秦楼楚馆,与乐伎、乐工往还,无心于仕途,自称“白衣卿相”,虽然他后来考取了进士并做了屯田员外郎,还是轻视功名,沉溺市井,可以说是把全部身心投入适应市井需要的词的创作。

柳永这种类型的文人的出现,说明()

A.文学的世俗化倾向日益明显B.政府不限制词人的创作

C.宋代词人多沉溺于市井生活D.唐诗宋词并称古典文学高峰

37.韩愈谈到人生“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时,提到一些文人往往通过一种书体挥洒性情,某书法大家作品被其誉为“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堪称一代法书。

韩愈所赞誉的书体是()

A.小篆B.楷体C.行书D.草书

38.莱布尼茨说:

“中国人缺乏心智的伟大之光,对证明的艺术一无所知,而满足于靠经验而获得的数学,如同我们的工匠所掌握的那种数学。

”他认为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是()

①缺乏数理逻辑推理②不重实用③不注重科学分析④注重经验总结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39.清代帝王多有禁查小说之举,嘉庆皇帝曾晓谕内阁:

“愚民之好勇斗狠者,溺于邪慝,转相慕效,纠伙结盟,肆行淫暴,概由看此等书词所致。

”道光皇帝也曾指出:

“刑讼之日繁,奸盗之日炽,未必不由于此。

”这从侧面说明()

A.通俗小说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日增B.清代小说冲击了理学的正统地位

C.小说是导致社会混乱的主要原因D.文化专制阻碍了清代小说的发展

40.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欧洲,“不仅对作战方法本身,而且对统治和奴役的政治关系起了变革的作用”;“以前一直攻不破的贵族城堡的石墙抵不住市民的大炮,市民的子弹射穿了骑士的盔甲。

贵族的统治跟身穿铠甲的贵族骑兵同归于尽了。

”这从本质上说明了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到欧洲后()

A.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过程B.促使生产关系发生了革命性变革

C.促进了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出现D.大大改善了欧洲各国的军事装备

二、材料分析题

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共20分)

材料一黄宗羲在明亡之际,不能不思考亡国亡天下的道理。

他提出了相当接近民主制度的设计,以为君民之间,不是主从尊卑,政府是为民而设。

地方发展,犹如诸侯,有相当的自主权。

——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材料二私有财产出现后情况会变得更糟糕,因为有财产的人会联合起来保护财产,并且剥夺、压迫和欺负没有财产的人,国家因此而出现了……为了改变这种状态,人应该回到自然状态的出发点去,设计出一种制度,让每一个人的平等权利和自由权利都受到保护……卢梭的理论对法国大革命造成最直接的影响,为社会底层包括最底层提供了行动的依据。

——钱乘旦《西方那一片土》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黄宗羲“相当接近民主制度”设计的构想,并简要指出其思想对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10分)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卢梭对理想社会的设计主张。

综合上述材料,指出黄宗羲、卢梭对理想社会设计的相似点。

(10分)

参考答案

1.D【解析】由“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可以得出,西周建立之后,其分封的诸侯国主要有功臣和宗室贵戚统领,故选D;当时是贵族政治体制,故A不符合史实;题干说到的诸侯国不是以素养作为依据的,而且也不是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故排除B;分封制不是构建的国家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故C也不符合史实。

点睛:

概念学习和理解是历史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有些题目就是在偷换概念,考生如果不是很熟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很难做对,在考题选项设计中的偷换概念中导致理解失误而丢分。

还有的题涉及的是几个概念的区分和准确理解,只有把握每个概念的具体含义才可以,这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就深入理解才能做对。

这一题实际上是考查分封制的概念理解及其阶段特征。

2.A材料信息“然所谓‘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贤’,乃传子法之精髓……盖天下之大利莫如定,其大害莫如争。

任天者定,任人者争”说明了宗法传子制度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故A项正确;材料信息未涉及政治垄断,故B项错误;宗法制是继承制度,和地方控制、选拔官吏都无关,故C、D项错误。

3.D分封制度下诸侯长官是世袭的,材料中“县尹向楚王直接负责,不世袭”说明官僚政治逐步确立,分封制遭到破坏,故D项正确;官僚制度已经建立是秦朝政治制度确立,故A项错误;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难以控制地方政权,故B项错误;材料中体现的是郡受到县管理,故C项错误。

4.B【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度,其官员多带着皇帝家臣的属性,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而在隋唐三省六部制下,三省六部分工明确,又相互牵制,其职能也明确向国家公共权力转变,这种变化体现了权力中枢决策更具有制度保障与规范化;故B项正确。

材料所述为中央机构,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无法推断出便利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理,排除A。

材料强调政治中枢决策规范化,与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无关,排除C。

材料中的进步是指政治中枢决策规范化,而不是单纯的相权有所分散,排除D。

5.C“国本之争”中明神宗最终妥协主要还是因为受到传统嫡长子继承制及宗法关系的影响,故C项符合题意。

根据“国本之争”的最终结局可以得知,皇权受到一定的制约,与A项不符。

大臣的思想是否保守与材料无关,故排除B项。

材料中并未涉及改革的问题,故排除D项。

6.D由材料信息“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说明尚书省在中央与地方行政运行中处于中枢的位置,故D项正确;唐朝三省各有其职责,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材料反映的是尚书省在履行自身的职责,故A项错误;拥有起草诏令制敕权力的是中书省,故B项错误;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

点睛;本题考查的核心素养是史料实证,是通过新材料对教材主干知识的考查,是高考命题的常规思路,这就启示我们一定不要忽视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复习。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

7.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从秦朝到元朝,地方管理制度在县制的基础上不断发生变化,故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D项正确。

唐朝末年出现繁镇割据,没有体现中央对地方的绝对控制,A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地方二级、三级管理体制的比较,无法推断出三级管理体制优于两级管理体制,B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皇帝的因素影响地方管理体制的调整,故C项错误。

8.A17~19世纪,欧美逐步确立资本主义代议制政治制度,而中国却在强化君主专制,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反差是小农经济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故A项是根源;B项不是根源,是反差的反映,故错误;A项是欧美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原因之一,故错误;D项叙述错误。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根源”。

“根源”即根本原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般从经济角度考虑。

9.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故A项是错误的;阁臣拥有的是“票拟”权,而非“批红”权力,故可排除B;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而非中央一级法定机构或行政机构,其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大小由皇帝的旨意而定,所以就出现了阁臣职权因时因人而变的情况,故选C;内阁正式出现是在明成祖时期,故D项说法是错误的。

10.B材料内容反映的是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的言论。

从材料中的“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来看,朱元璋认为丞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因此这一说法是说明废除丞相制度的合理性。

故答案为B项。

废除丞相制度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而不是中央集权,排除A项;朱元璋时期没有设立内阁制度,排除C项;D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11.B【解析】清代学者赵翼对历朝正史编写中的隐讳问题一直持批判态度,但是对编修于他生活的那个年代的《明史》却没有提到,不是因为其中没有隐讳问题,而是因为他生活的清朝采取文化专制的态度,文字狱和八股取士对读书人非常严厉和专制,故选B而排除C;A不符合史实,因为清朝编修《明史》,为了维护清朝统治的需要,肯定对于其中不利于清朝统治的史实不可能秉笔直书故排除A;D说法过于绝对,也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点睛:

时代特征是我们做好选择题的一个关键。

考生根据题干中的材料确定出时间和空间,然后据此就可以知道这一时代某一地区或者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的阶段特征,所有的试题和选项设计都应该符合该时代的特征,所以选项要符合它才可以是正确的说法,不符合的就错误。

然后考生就可以根据题意进行准确判断了。

这一题需要抓住“清朝”和“所生活的年代”就可以准确作答了。

12.D【详解】自然经济在春秋战国之前已经形成,故排除A项;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对题意中现象的出现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B、C项;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出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所以出现题意中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农业动力和工具的革新,故选D项。

13.D【详解】题干材料“为田六百万亩,治田勤谨则亩益三升,不勤则损亦如之”反映了古代中国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故D正确;材料信息并未涉及西周的土地国有制度,故A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抑制土地兼并的主张,故B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故C错误。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治田勤谨则亩益三升,不勤则损亦如之”,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精耕细作的角度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4.A【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由“悔作商人妇”,而到明清之际,江南等地出现了“宁肯嫁与商人”的变化直接反应的是观念的变化,而观念属于上层建筑,上层建筑的变化源于经济基础,所以A正确;B传统社会结构解体,错误;C平等观念深入人心错误;D不是外部原因的结果。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影响

15.B【详解】因“拖欠工钱”“相待刻薄”“工作辛苦”“工钱少”等雇工辞职的记录,说明雇工人身较为自由,说明清代人身依附关系松弛,故B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雇工辞职的原因,无法体现“社会奢靡风气盛行”,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雇工辞职的原因,没有涉及政府的抑商政策,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雇工辞职的原因,无法体现“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排除D。

16.C【详解】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金融业的发展,唐朝后期出现了“食券”和“飞钱”,故C正确;北宋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排除B;材料反映唐朝金融领域出现的现象,无法体现商人的社会地位有了显著提髙,排除D。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唐朝后,期出现了‘食券’和‘飞钱’”,联系唐朝商品经济发展的史实分析解答。

17.C【详解】材料“蚕桑压倒稻作、棉作压倒稻作”反映了明朝农家副业逐渐取代农家正业,说明农村经济结构发生调整,这源于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故C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东南沿海经济结构的变化,不是经济社会的影响力上升,故A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当时跨区域长途贩运贸易的现象,故B错误;材料未涉及雇佣关系的形成,不能说明资本主义的萌芽出现,故D错误。

故选C。

18.C【详解】由材料内容可知,宋神宗时时东南六路的商业税收占国家财政收入总额数仅是北方的79.6%,说明宋神宗时国家财政收入中依然以北方税收为主,联系史实可知南宋时经济重心完成南移,说明经济重心南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故选C项;由材料内容可知,宋神宗时国家财政收入中依然以北方税收为主,因而商业税并非政府的主要财源,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南方税收与北方税收在国家财政收入总额所占比的比较,没有涉及中央对地方的财政控制力度,排除B项;由材料内容可知,宋神宗时国家财政收入中依然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化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