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985328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1.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docx

《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docx

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

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

  在我国,早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就出现了“教”与“学”二字,《书·商书·兑命》:

“教学半”,这能够说是我国古代萌芽状态的教学思想。

  教学,是学校实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活动。

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加强体质,陶冶品德、美感, 形成全面发展个性的活动。

  1.教学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教学的结果主要表现为概念和原理的习得,行为方式的养成,道德和审美价值观点的获得,心理和生理技能的提高等。

  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教学是以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教学双方在活动中相互作用,失去任何一方,教学活动便不存有。

  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二)教学的意义

  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在学校整个教育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

教学的主要意义是:

  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

  2.教学作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3.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

  (三)教学的一般任务

  教学以促动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的一般任务如下:

  1.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所谓智力,一般指人们的理解水平,即理解客观事物的基本水平,是理解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那些稳定的心理特征。

主要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其中思维力是核心。

  体力,主要指身体的正常发育成长与身体各个器官的活动水平。

  学生的创造才能主要指他们能够使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智能去探索、发现和掌握未知晓的知识的水平。

它是学生个人的求知欲望、进取心和首创精神、意志力与自我实现决心的综合体现。

(要通过发展性教学启发诱导学生来实现)

  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科学世界观基础。

  4.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

  二、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基本概念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早在公元前6世纪,孔子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

后来儒家思孟学派进一步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其重点在说明学习过程。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学生掌握系统的书本知识的理解发展形式的程序阶段是:

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认为教学过程应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情景——问题——观察——解决——应用。

  如何理解教学理解过程的本质?

 长期以来, 代表性争论的有以下几种观点:

  1.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理解过程

  2.教学过程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理解过程

  学生个体理解的特殊性表现在:

  

(1)理解的间接性

  

(2)理解的交往性

  (3)理解的教育性

  (4)有领导的理解

  学生(主体)——课程与教材(客体)——教师(领导)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及其规律

  教学规律,指教学现象中客观存有的、具有必然性、稳定性、普遍性的联系,对教学活动有制约、指导作用。

教学过程内部的各种因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些稳定的必然的联系,这正是教学过程规律性的体现。

按照上述对教学过程的理解,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及规律主要有: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每个个体的理解,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种基本来源。

直接经验是每一个体在理解、探索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在自身活动中体悟、感知和概括出来的经验,这是个人的经验。

间接经验,则是人类在文明史的演进历程中所积累起来的人类一切经验,主要体现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等文化成果,是个人通过交往等活动获得的前人、别人的经验。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反映教学中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与丰富学生感性知识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知与行的关系。

  

(1)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1)掌握知识是发展水平的基础

  

(2)智力水平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行的统一

  赫尔巴特:

“教学具有教育性”。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情、意、行相互作用,同时介入,这就需要我们处理好知识学习与思想、情感、移植培养的关系问题。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

(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三)教学过程的结构

教学过程的结构指教学进程的基本阶段。

学科性质不同、教学目的任务不同和学生的年龄阶段不同,教学过程的展开、行进和发展的程序是不完全一样的。

按照教师组织教学活动中所要求实现的不同理解任务,能够划分出教学过程中学生理解的不同阶段:

1.激发动机

学习动机一般分为两种,一是直接动机,一是间接动机。

直接动机与学习活动直接联系,间接动机与社会意义相联系,只要把上述两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就一定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带着高涨的激情进入学习进程。

2.领会知识

领会知识就是引导学生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的过程。

感知教材是为了理解教材,理解教材是领会知识的核心和关键,也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

3.巩固知识

巩固知识就是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牢固地保持在记忆中,需要使用时能即时准确地提取出来。

巩固知识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为了有效地巩固知识,要求:

①提出记忆的任务并让学生了解记住某些基本知识的意义,②要指导学生掌握记忆的方法,③指导学生养成边阅读、边理解、边用语言复述或在记忆中再现知识的习惯;④告诉学生复习不要过于集中,但间隔时间也不能过长;⑤让学生学会通过联想、推论等办法追忆所学知识。

4.使用知识

使用知识是学生把知识使用于完成作业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

通过使用,能够使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加深理解所学知识,检验所学知识,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

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知识主要通过教学性实践,一般采取反复练习实现。

5.检查知识

检查学习效果主要是指对学生知识、技能以及智力水平的了解与评定和对教学效果的检查。

检查学习效果一般采用课堂提问、检查阅改课内外各种作业和各种测验来实行,有时也使用学生自测自查和互测互查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平时注意培养学生自我检查的习惯和水平。

教师检查应和学生自查相结合,学生的自查也要由教师指导实行,并要了解自查结果。

三、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理解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从古代孔子提出启发式原则,近代夸美纽斯基于自然适合性理论所构建的教学原则体系,到现代布鲁纳、赞可夫所提出的发展性原则,为我们展示了教学原则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随教学实践的发展而持续发展完善的过程。

教学原则具有历史性和客观性。

我国中小学几个基本教学原则:

(一)直观性原则

1.基本内涵

直观性原则要求教学根据需要尽可能地采用实物、实验、模型、形象、语言等直观手段,丰富学生的相关感性经验,激发学习兴趣,从而使他们能够准确理解抽象的书本知识,并使他们的观察和思维水平得到培养、训练和发展。

2.确立依据:

直观性原则首先是根据学生的理解规律提出来的。

其次,直观性原则也是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特点的。

3.贯彻这个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典型性

直观手段很多,一般分为三类:

实物直观(各种实物、标本、实验、实习、参观)、模象直观(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录音、录相、教学电影等)、语言直观。

(2)直观与讲解相结合

(3)要重视使用语言直观

(4)提倡自制教具

(二)启发性原则

1.基本内涵

启发性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诱导他们积极活动,启发他们独立思考,引导他们主动探索,使他们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其探索精神。

2.确立依据

启发性原则是根据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统一的教学规律提出来的。

启发性原则也是符合知识教学与智力发展相统一规律的。

世界上最早使用和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是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

他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3.贯彻要求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思维水平。

(3)要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实行创造性学习

(4)发扬教学民主,融洽师生关系

(三)巩固性原则

1.基本内涵

巩固性原则要求教学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按照识记的规律,使用多种方式,使学生掌握的知识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为进一步学习和使用知识奠定基础。

孔子说过“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认为,复习是学习之母。

2.确立的依据

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所决定的。

巩固知识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也是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基础,是使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

3.贯彻这个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2)组织好学生的各种复习

(3)要在知识的扩大改组中巩固

(4)通过作业练习和检查促动巩固

(四)循序渐进原则

1.基本内涵

循序渐进原则要求教学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理解发展的顺序,处理教材,设计教法,组织活动,引导学生循序、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严密的逻辑思维水平,培养学生循序渐进学习的良好习惯。

我国古代教学注重按照一定顺序实行。

很多教育家提出了教学要循序渐进的问题。

荀子在《劝学》一文中说: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

”《学记》提出“学不躐等”,“不凌节而施之谓孙”,“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

朱熹又进一步提出“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2.确立依据:

教学的循序渐进原则首先是由科学知识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其次,也是学生理解规律的反映。

3.贯彻这个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按教材的系统性实行教学

(2)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把握关键

(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五)因材施教原则

1.基本内涵

因材施材原则要求教学既要按照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规定的目的和任务,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统一的要求,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实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应有的充分发展。

“因材施教”一词,是朱熹对孔子教学方法的概括,他说:

“孔子教人,各因(根据、适合)其材(个性)”。

2.确立依据

因材施教原则反映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在教学上的要求。

3.贯彻这个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针对学生的特点实行有区别的教学。

(2)采取有效措施,是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六)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基本内涵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要求教学密切联系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