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 和社会变化 宋代经济的发展 教学设计人教版2.docx
《七年级历史下册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 和社会变化 宋代经济的发展 教学设计人教版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历史下册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 和社会变化 宋代经济的发展 教学设计人教版2.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历史下册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宋代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人教版2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本课分析
《宋代经济的发展》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是整个单元内容中的重点内容之一。
该单元的主题是“辽宋夏金元时期: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本课则为宋代经济发展的介绍,内容包括三个子目,第一目是“农业的发展”,介绍了两宋时期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及概况;第二目是“手工业的兴盛”,讲述了两宋时期丝织业、制瓷业、造船业等手工业的发展;第三目是“商业贸易的繁荣”,介绍了宋代商业发展的概况,包括城市商业的发展、海外贸易的发展、以及纸币的发行等。
三个子目的安排体现了宋代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历史学习,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和分析史实的能力,他们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浓厚,自我表现欲强,形象思维活跃,但是,对于经济发展的认识因社会阅历的原因而有限。
整体设计
教学目标
时空观念
1.掌握五代、辽、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具体情况。
2.掌握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
史料实证
1.通过对材料思考,概括唐朝中晚期至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培养综合归纳的能力。
2.通过对材料的思考,总结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家国情怀
1.通过本课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较大的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达到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两宋商业繁荣的表现。
教学难点
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课前准备
1.教材:
在充分研讨的基础上设计好教案与学案,设计与教学配套的多媒体课件。
2.学生:
引导学生做好预习。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1.情景创设法:
本课因为涉及经济问题,通过展示图片,创设教学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2.归纳法:
本课主要讲了三目的内容,可以采用归纳法归纳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发展的表现,培养学生归纳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比较能力。
3.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法:
通过小组交流、合作探究的方式,可以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语言交流、思想碰撞,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帮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一、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
宋代《耕获图》
[教师讲述]这是一幅故宫博物院藏品,采自《宋人画册》。
这幅宋代《耕获图》描绘的是一座江南地主的田庄生产劳动的场面,重点反映了种植水稻的佃客从耕田到收获的全过程。
《耕获图》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是了解宋代江南农业生产状况难得的形象史料,反映出宋代江南水稻生产技术水平的高超。
二、讲授新课
第一目 农业的发展(展示)
[展示表格]
西汉、唐朝与北宋时期南方与北方的人口对比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人口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朝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40760
62.9%
6624296
37.1%
[提出问题]由表格可以看出,北宋时期,人口分布发生了什么变化?
可以说明什么?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南方人口超过北方。
说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教师提问]自东汉开始,江南社会经济逐步得到发展。
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活动探究1]学生分组讨论:
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小组1:
从东汉后期到两宋,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
小组2:
两宋时期,人口增长,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
[教师讲述]从东汉后期至两宋时期,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两宋时期,人口增长,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
(设计意图:
通过小组讨论,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探讨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
)
[提出问题]南方农业发展的表现有哪些?
可以从农作物、经济作物等方面进行归纳。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学生1:
农业作物上,引入越南的优良品种占城稻;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学生2:
南方经济作物上各地普遍种植茶树;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向北推进。
[展示图片]
[教师讲述]图中的是现在我国南方种植的水稻,一般是一年两熟。
两宋时期,我国南方已经由从越南传入的占城稻。
成熟早,抗旱力强,北宋时期推广到东南地区。
占城位于中南半岛东南部,北起今越南河静省的横山关,南至平顺省潘郎、潘里地区。
[教师提问]宋朝时哪一农作物的种植跃居我国跃居粮食作物首位?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水稻。
[教师讲述]宋朝时我国的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
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
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或“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
在经济作物方面,到南宋时期,棉花种植区已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
[教师展示]“苏湖熟,天下足。
”
——南宋谚语
[教师讲述]苏指苏州,今江苏吴县一带,太湖以东。
湖指湖州,今浙江吴兴一带,太湖以南。
太湖流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小河流遍布,“百流众渎(dú,水道),曲折萦绕”,称“水乡泽国”。
[教师过渡]农业生产得到了发展,那么,两宋时期的手工业又得到了怎样的发展?
第二目 手工业的兴盛(展示)
[展示图片]
古代纺线图
古代织布图
[教师提问]以上两幅图片都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纺织技术的发展。
那么,到了北宋时期,纺织业方面有哪些发展呢?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学生1:
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
学生2:
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
学生3:
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棉纺织品种类较多。
[展示图片]
[提出问题]宋朝的制瓷业的发展有哪些表现?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学生1:
河北定窑、河南汝窑等地烧制的瓷器,给人以别致的美感。
学生2:
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
学生3:
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
[展示图片]
福建泉州出土的宋代海船
[教师补充总结]1974年,一艘沉睡了近七个世纪的宋代海船在泉州后渚成功发掘,举世震惊。
从那以后,各国从事文博考古研究的专家学者纷至沓来。
这艘宋代海船的发现,揭开了我国造船史及海外交通史研究崭新的一页,甚至被英国著名科学史专家李约瑟博士誉为“中国自然科学最重要的发现之一”。
泉州湾古船出土也被《考古》杂志列为“197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它为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泉州认定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提供了重要的物证。
[提出问题]宋朝的造船业的发展有哪些表现?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学生1:
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学生2:
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最早的船坞。
学生3:
南宋沿海地区制造的海船,不仅规模宏大,设计了先进的指南针。
[教师过渡]宋代的农业和手工业都得到了发展,宋代的商业贸易是否也一片繁荣的景象呢?
第三目 商业贸易的繁荣(展示)
[展示图片]
[教师讲述]宋代商业繁荣超过了前代。
两宋时期最大的城市是开封和临安,人口多达百万。
城市可以沿街开铺,还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是北宋都城东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货郎图》反映了宋代的乡镇商业的繁荣。
[展示图片]
泉州市舶司遗址
[教师讲述]泉州市舶司遗址位于鲤城区,泉州港兴于唐,盛于宋元,衰于明中叶。
北宋元佑二年(1087年),朝廷于泉州设立福建市舶司,尚续到明朝成化八年(1472年),市舶司才迁往福州。
福建市舶司在此的四百年间,管理着泉州诸港的海外贸易及有关事务。
[展示图片]
[教师讲述]“交子”是宋真宗时,在四川出现的代替金属货币的纸币。
“会子”是南宋的纸币,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活动探究2]分小组探讨:
宋代商业贸易繁荣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小组1:
自唐朝晚期开始,南方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重大发展,为商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小组2:
自北宋开始,南方相对安定,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
小组3:
南宋政权重视商业特别是对外贸易的发展,增加了财政收入,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设计意图:
通过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探讨问题,能够培养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思维能力,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
[提出问题]宋代经济发展的最终结果是什么?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南宋时完成经济重心南移,那时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课堂小结
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通过史实得出历史结论和归纳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
板书设计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一、经济发展的表现
1.农业:
水稻、茶树、棉花种植技术的提高和发展区域的变化
2.手工业:
纺织、制瓷、造船业技术的提高和发展区域的变化
3.商业:
都市、海外贸易的发展和纸币的出现
二、经济发展的原因
1.经济因素:
大量中原人口南迁,带来先进的技术、生产经验和大量的劳动力
2.自然因素:
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3.政治因素:
南方相对安定
4.政策倾向:
宋代统治者政策的推进
三、经济发展的结果:
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教学反思
本课在明确学科特点的前提下,围绕设定的核心素养进行教学,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空间,力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本课的学习涉及经济方面的发展原因,学生比较难理解,需要教师在授课时,结合学生实际水平调整教育策略,在课堂上及时对学生的出色表现给予肯定。
交 子
交子是世界最早使用的纸币,最早出现于四川地区,发行于北宋前期(1023年)的成都。
最初的交子实际上是一种存款凭证。
北宋初年,四川成都出现了为不便携带巨款的商人经营现金保管业务的“交子铺户”。
存款人把现金交付给铺户,铺户把存款数额填写在用楮纸制作的纸卷上,再交还存款人,并收取一定保管费。
这种临时填写存款金额的楮纸券便谓之交子。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交子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许多商人联合成立专营发行和兑换交子的交子铺,并在各地设分铺。
由于铺户恪守信用,随到随取,交子逐渐赢得了很高的信誉。
商人之间的大额交易,为了避免铸币搬运的麻烦,也越来越多的直接用交子来支付货款。
后来交子铺户在经营中发现,只动用部分存款,并不会危及交子信誉,于是他们便开始印刷有统一面额和格式的交子,作为一种新的流通手段向市场发行。
正是这一步步的发展,使得“交子”逐渐具备了信用货币的特性,成为了真正的纸币。
随着交子影响的逐步扩大,对其进行规范化管理的需求也日益突出。
北宋景德年间(1004—1007年),益州知州张咏对交子铺户进行整顿,剔除不法之徒,专由16户富商经营。
至此,“交子”的发行正式取得了政府认可。
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政府设益州交子务,以本钱36万贯为准备金,首届发行“官交子”126万贯,准备金率为28%。
从商业信用凭证到官方法定货币,交子在短短数十年间就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具备了现代纸币的各种基本要素,将还处在黑暗的中世纪的欧洲远远抛在后面。
据清《续通典·食货》,交子三年一届,始于宋代之铜钱与铁钱溷用而不便于携;迄神宗时,交子正式由官方所承认,即熙宁初年将伪造交子等同于伪造官方文书。